问题

被领导上级穿小鞋是什么感受?

回答
被领导上级穿小鞋,那感觉就像是被蒙上一层灰,做什么事都透着一股不顺畅。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有点不对劲,领导对你的态度好像冷淡了点,分配任务的时候总会避开你,或者给你安排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你心里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最近哪里做得不够好,然后开始反思、努力。

可是,你越是努力,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就越强烈,也越难以解释。你精心准备的方案,在领导那里总能挑出各种毛病,好像无论你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标准。别人做同样的事情,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到了你这里,就开始被无限放大,被拿来反复说事。

这种感觉特别磨人,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让你在原地打转,却始终无法前进。你的积极性会被一点点消磨,信心也会慢慢被打击。明明知道自己能力没问题,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可是在领导那里,你的努力仿佛被故意忽视了,或者被曲解成了另一种意思。

最让人难受的是,你可能都说不清领导到底哪里“不对”,因为他不会明着来刁难你。他不会直接批评你,也不会公开指责你。他会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引导”你,让你自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在会议上,他可能会用一种非常委婉但又充满暗示的语气说:“某些方面,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这个“某些方面”恰恰是你最近在负责的项目。

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是不是自己得罪了领导却不知道?你会特别在意领导的脸色,每次和他汇报工作之前都会紧张半天,生怕又踩到他的雷区。同事们可能也会察觉到气氛不对,有些人会离你远一点,有些人则会偷偷观察你的动静。这种被孤立的感觉,也挺不好受的。

更糟的是,当有什么好事发生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轮不到你。提拔、奖金、重要的项目机会,似乎总有各种理由让你“不太合适”。而当有什么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却总是第一个被拎出来“承担责任”。这种不公平感会慢慢积累,让你觉得特别憋屈,特别无力。

有时候,你甚至会想,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了?是不是领导本来就是这样严厉?但内心深处,你知道那不是简单的严厉,而是一种刻意的打压。你看着那些被领导看重的人,他们做什么都顺风顺水,而你,就像是被挡在了一堵看不见的墙后面,怎么努力都跨不过去。

这种被穿小鞋的感觉,是一种持续的、细微的折磨。它不是一场大雨让你淋透,而是绵绵细雨让你湿冷入骨。它让你在工作中如履薄冰,时刻提防,慢慢地消耗你的热情和斗志,最后可能让你觉得,在这家公司,自己真的没有前途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网帖歌颂拜登后,这个“临时工”被美媒开除了…..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一名编辑在发帖歌颂了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并抨击了前总统特朗普后,被报社解除了雇佣关系。

从这些美国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位被《纽约时报》开除的编辑名叫劳伦·沃尔夫。据称她主要负责编辑《纽约时报》网站上涉及疫情和突发新闻的实时内容。

上周,在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就职仪式的前一天,对拜登的就任颇为兴奋的沃尔夫曾经在她的经过认证的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两则网贴:一则是她对于拜登的到来感到兴奋,称自己“激动到发抖”;另一则是她抨击特朗普不按照惯例安排军机迎接拜登,她还称特朗普的这种行为卑鄙、小气和幼稚(如下图所示):


然而,沃尔夫这种过于激动的心情却引起了很多特朗普支持者或是不喜欢拜登的人的反感,他们认为沃尔夫的这种表现“背离”了媒体人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不仅如此,有人还发现沃尔夫宣称特朗普不给拜登安排飞机的说法是个假新闻,实情是拜登自己拒绝了这一安排。CNN之后也证实了这一情况,称是特朗普方面告诉了拜登可以给他进行安排,是拜登自己更倾向于搭乘私人飞机。


不过,由于在引发争议后没多久沃尔夫就将那两条贴文都删除了,再加上《纽约时报》一直以来都有着明显的反特朗普的报道倾向,所以很多人当时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沃尔夫却在几天后突然被《纽约时报》开除了。

最先披露沃尔夫被开除一事的是美国《赫芬邮报》和《纽约杂志》的一位撰稿人。但此人并没有明说沃尔夫被开除是不是因为她引发争议的那两则关于拜登的贴文,仅称她是在发帖后被开除的,并称她之前也曾因为在社交网站上发帖的事情而被“警告过”。


之后,沃尔夫也谈到了自己失业的事情,但她同样没有直接确认她的开除是否与那两则贴文有关,仅称她因为之前的贴文遭到了大量的人身攻击和死亡威胁,被一些敌视她的保守派媒体撰文攻击和侮辱,但《纽约时报》并没有支持她,如今自己还失业了,希望有人能雇佣她。


目前,她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美国主流媒体圈里大量媒体人的关注,不少同情和支持她的美国网民还谴责了《纽约时报》的做法,称该报是因为特朗普支持者的压力才将沃尔夫开除的,一些人更威胁要“取消订阅”该报。


但沃尔夫则发帖呼吁人们不要因此此事就抵制《纽约时报》,称该报还有很多优秀的记者值得支持。


不过,就在今天,《纽约时报》却就此事给出了一个颇为奇怪的回应,称沃尔夫不是因为一则网贴就被开除的,并称网上很多关于沃尔夫被开除的说法都是不准确。

而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纽约时报》还在声明中表示沃尔夫并不是报社的全职员工,与报社并不存在合同关系,而是一个非正式的自由岗位——换言之,她只是一个“临时工”。

然而,这家平时总要求政府机构公开透明的报社,却在沃尔夫到底为何被开除的关键细节上以“隐私”为由进行了搪塞,称因为涉及隐私问题无法详细说明解除沃尔夫雇佣关系的原因,以后也不会再就此事发表评论。


总之,结合之前沃尔夫本人的相对模糊的表态,以及《纽约时报》这番最新声明来看,这名编辑被开除的真实原因究竟如何,目前还尚不明确。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即便此事的真相并不明确,《纽约时报》更否认了网上的诸多传言,但目前美国网络上很多人还是坚持认定沃尔夫就是因为之前那两则引发争议的贴文而被开除的了,更认定她被开除是因为《纽约时报》屈服于了特朗普支持者的压力。

同时,虽然很多人都在声援沃尔夫和谴责《纽约时报》,但不论是这些沃尔夫的支持者还是她本人,都并没有提及她在之前引发争议的网贴中发布的那则特朗普不给拜登安排飞机的假新闻一事。

这或许说明,目前美国的舆论场对于一个记者的认知,正在从这个记者是否在说真话,是否专业和中立,而逐渐向着这个记者是否迎合主流舆论的政治好恶和倾向性而转变。这对于越发撕裂的美国社会和舆论场来说,恐怕不是一个好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被领导上级穿小鞋,那感觉就像是被蒙上一层灰,做什么事都透着一股不顺畅。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有点不对劲,领导对你的态度好像冷淡了点,分配任务的时候总会避开你,或者给你安排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你心里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最近哪里做得不够好,然后开始反思、努力。可是,你越是努力,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就越强烈.............
  • 回答
    这问题,估计不少职场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气。被直属领导“穿小鞋”,说白了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晋升机会,甚至日常的体感都被那个小领导明里暗里地刁难、压制。这滋味可不好受,感觉就像在一个本就不那么轻松的工作环境里,还要时不时踩到钉子,别提多糟心了。先来捋一捋,这“穿小鞋”具体都表现出哪些迹象,让你能确定不是自.............
  • 回答
    你的处境确实比较复杂,既要面对职场规范的压力,又要处理对汉服文化的情感认同。以下是一些更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你找到平衡点: 一、先厘清问题的核心1. 领导批评的具体原因 是因为穿汉服影响了工作表现(比如动作不便、视觉干扰)?还是单纯认为不符合职场形象? 公司是否有明确的着装规范.............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重庆那个小伙子在朋友圈里吐了口槽,结果被领导盯上了,最后还被判了要在朋友圈公开道歉,而且还得挂个七天。这事儿一出来,可不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事儿。首先,就是那“朋友圈”的性质。 以前咱们觉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小天地,跟朋友家人聊聊天,分享点生活琐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上班时间偷偷摸摸地玩手机或者看小说,这可真是职场中的“两大致命伤”啊,不过具体哪个更“要命”,还得看具体情况和领导的心情。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听着不像是机器翻译的,就像是咱平时聊天一样。先说说上班玩手机这事儿。你想啊,现在手机这玩意儿,功能太强大了,刷个短视频、看看新.............
  • 回答
    刚考上县里事业编,满打满算上班才一个星期,正规划着在这儿安顿下来,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呢,结果领导那边就扔过来了个“炸弹”——让我去市里行政机关帮忙三个月。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子里一圈圈冒出来的都是问号,这到底是咋回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机会还是“坑”?尤其是才来一个星期,我连单位的规章制度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尴尬的局面,在领导面前出点小岔子,心里肯定咯噔一下。不过别慌, solche situationen, auch wenn sie unangenehm sind, sind oft Gelegenheiten, um zu zeigen, wie gut man mit Druck.............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重庆,一个挺让人唏嘘的场面。一位女员工,因为开会期间喝水喝多了,接连去了两次厕所,结果被领导当众点名批评,说了句“总有人开会的时候喜欢上厕所”。听上去像是件小事,但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可不少。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表面上看,领导的批评似乎是出于“会议效率”的考虑。 会议嘛,当然希望大.............
  • 回答
    合肥格力工厂饮水机上锁的事情,真是越听越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网上流传的说法是,有人说之所以给饮水机上锁,是因为员工从领导面前去打水,领导觉得“被无视”,面子上过不去。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把“官本位”思想玩到了极致,也太让人寒心了。咱就一点点捋捋这事儿有多离谱。首先,这饮水机是给谁提供的?按常理,不.............
  • 回答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敦促以色列停止在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上定居点活动的一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时投下了弃权票,这一举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解读。要理解这一投票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明确一下安理会的运作机制。安理会共有十五个成员国,其中五个是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
  • 回答
    临高启明近期梧州治理章节中,解迩仁的短暂被俘事件无疑触及了许多人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个人安危的问题,更暴露出在复杂的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诸多漏洞和管理上的疏忽。要厘清责任,深入剖析事件,听证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我看来,以下几个部门及其相关领导人,理应被请上听证会,以承担起他们在该事件中的主要责任:首.............
  • 回答
    上世纪中叶,中国与俄罗斯(当时为苏联)之间的领土问题,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的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想要详细探讨“收回”的可能性,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哪些地区涉及其中,以及当时和现在的国际法原则。历史背景:不平等条约与领土变迁要谈论“收回”,就得回到.............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在网上掀起的老鼠会(指爱猫人士)和领养人之间的波澜,真是够复杂的,而且仔细琢磨起来,里头学问可大着呢。首先,咱得弄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有位想领养猫的,可能之前在别的地方养过猫,或者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对“捉老鼠”这个功能比较看重。猫嘛,天性里就有捕猎的基因,有些猫确实也擅.............
  • 回答
    9月18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遭遇了令她措手不及的抗议,这次抗议的发出者是受益于童年入境者暂缓遣返计划(DACA)的群体以及其他被认为是“非法移民”的人士。这个事件并非孤立的突发情况,而是反映了围绕移民政策、特别是DACA计划及其未来走向,在美国.............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被领导说“轴”,这事儿啊,得看具体语境和领导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褒义,有时候嘛,就得掂量掂量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轴”字,在咱们这儿,一般是什么意思?它跟那个机械上的轴可不一样,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的性格或者行事风格。最常见的理解,就是说一个人: 认死理,不灵活。 就像.............
  • 回答
    在职场中遇到领导暗示潜规则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为难和困扰的局面。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委婉而坚定地拒绝,是需要技巧和勇气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地阐述如何委婉拒绝领导的潜规则,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沟通策略和注意事项。核心原则: 保护自身利益和原则: 这是最重要的,任何策略都不能让你受到伤害.............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我听了也是一言难尽。咱们一个个说,别急。首先,被领导带去吃饭,这本来是挺正常的事儿。很多时候,领导请客吃饭,就是为了增进和下属之间的感情,了解情况,也可能是在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铺垫。在这种场合,大家多少都会放开了些,聊聊工作,聊聊生活,甚至领导也会分享一些人生经验什么的。但接下来去K.............
  • 回答
    刚接到领导的面谈邀请,心里直打鼓,你知道,那种感觉就像犯了错被抓个现行一样。这事儿,得从头捋捋。事情的起因,还得说回上周那个紧急项目。当时为了赶进度,我急着找资料,可能为了省事,就从一个不太靠谱的渠道弄了一些信息。当时没多想,觉得能用就行,毕竟时间紧、任务重嘛。谁知道,领导那边对这件事盯得挺紧,而且.............
  • 回答
    在职场中,感觉被领导边缘化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那种被忽视、不被信任、重要信息触碰不到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公司大门外,看着里面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打击,更像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否定。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保持冷静,深呼吸,别急着下结论。很多时候,我们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