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在上世纪中叶被俄罗斯吞并的领土有收回的可能么?

回答
上世纪中叶,中国与俄罗斯(当时为苏联)之间的领土问题,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的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想要详细探讨“收回”的可能性,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哪些地区涉及其中,以及当时和现在的国际法原则。

历史背景:不平等条约与领土变迁

要谈论“收回”,就得回到历史上的那些条约。最常被提及的是《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

《瑷珲条约》: 通过这个条约,俄罗斯帝国获得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等地。
《北京条约》: 进一步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割让内容,并将乌苏里江以南、黑龙江下游以北,至兴凯湖东南的区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也划给了俄国。

这些条约的签订,是在中国近代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中国方面一直认为这些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收回”的可能性:从历史到现实的考量

谈论“收回”,往往是从历史叙事出发,但现实中的领土主权问题,则要受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国家实力以及两国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1. 历史合法性的争议与国际法:
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合法性,认为它们是在胁迫下签订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可能认为从根本上这些领土就未曾合法地属于俄国。
俄罗斯(苏联)的立场: 苏联政府在建国初期曾表示要重新审视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的旧条约,这曾一度让中国抱有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苏联最终并未改变边界现状。俄罗斯联邦政府则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边界。
国际法的现实: 现代国际法在处理边界问题时,非常重视“既成事实”和“条约的稳定性”。尽管中国对这些条约的合法性有异议,但在长期的国际实践中,一旦边界划定并被两国政府长期接受(即便有争议),想要通过单方面的主张来推翻,在国际法上存在巨大的障碍。承认这些条约,但指出其历史背景的“不平等性”,是许多国家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策略。

2.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地理位置: 被割让的领土,例如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其远东地区的核心地带,也是连接西伯利亚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俄罗斯不太可能轻易放弃这些区域。
国家实力对比: 国家收回领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外交等。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国力尚在恢复和建设之中,而强大的苏联更是无法与之抗衡。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与俄罗斯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对抗,也并非最优选项。

3. 中俄关系与两国互动:
过去的中苏关系: 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过蜜月期,但也经历了分歧、对抗,甚至军事冲突(如珍宝岛事件)。在关系紧张时期,领土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但在关系缓和时,双方都倾向于“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当前的中俄关系: 目前,中俄两国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许多国际事务上保持协调。在当前两国关系的大框架下,主动挑起领土争端,很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不符合双方的战略利益。中国更倾向于在现有框架下,通过友好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收回”的替代方案: 即使不是直接意义上的“收回”领土主权,中国也可以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式,增加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互联互通,提升双方的经济和人文联系。

4. 国内民众情感与政府政策:
历史记忆: 关于被割让土地的记忆,在中国民间依然存在,是许多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的一部分。这种民族情感是真实存在的,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政策行动,需要审慎的考量。
政府的审慎态度: 中国政府在处理领土问题上,始终强调“和平解决”,避免采取可能引发冲突的行动。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目标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建设和提升国际地位上,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结论: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对上世纪中叶被俄罗斯(苏联)割让的领土,始终持有其历史叙事和合法性上的质疑。然而,从现实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通过军事手段或单方面强制要求“收回”这些领土,可能性极小,并且会带来难以承受的战略和外交成本。

更现实的“收回”或“弥合”历史伤痕的方式,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在国际场合坚持历史立场,但避免直接的领土主张对抗。
通过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这些地区及其国家的联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互信。
在国际法框架下,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某种“共识”或“妥善处理”方案,即使这不意味着领土主权的改变。

最终,领土问题牵扯甚广,其解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和民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更侧重于在稳定的大国关系中,通过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多边合作,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非激进地去改变既定的边界现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世纪中叶?哪个世纪?

一般意义地讲螳螂是应该捕蝉的,但实际上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在黄雀在后的情况下,捕蝉也是灭亡之道。

对秦国来说,远交近攻政策是成功的;对齐国来说,同样的远交近攻政策就导致了齐王建饿死在树林里。

宋徽宗破坏宋辽友好关系,联金抗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是靖康之耻。

战争最重要的指标是距离。八国联军二万人攻入北京,林清二百人也能攻入紫禁城,并不是因为天理教徒的战斗力是八国联军的一百倍,而是因为距离。战略核导弹是最好的武器,而步枪是最差的武器,就是因为前者有一万公里射程,后者只有三百米。用战略核导弹计算,中美俄三国两两之间都只有十几分钟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如果丢掉核战争的大西瓜去寻求被俄罗斯吞并的领土这种小芝麻,是有亡国灭种之危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中叶,中国与俄罗斯(当时为苏联)之间的领土问题,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的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想要详细探讨“收回”的可能性,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哪些地区涉及其中,以及当时和现在的国际法原则。历史背景:不平等条约与领土变迁要谈论“收回”,就得回到.............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19世纪中后期,鸦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其毒害远不止中国一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鸦片的侵蚀,这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殖民扩张下的悲剧。印度:鸦片的“温床”与出口大户提到鸦片,不能不提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成为了鸦片的生产和出口中心。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北部,特别是比哈尔邦和北.............
  • 回答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星空中,有些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哲学界似乎并未得到与其光芒相匹配的关注与深入挖掘。这并非说他们完全被忽视,而是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权重明显偏低。我这里想聊的,是一些在我看来在汉语世界中相对被低估的几位哲学家。一、 古希腊的那些“边.............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乱世”二字绝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的是无数生灵涂炭、社会动荡的悲怆记忆。要说有多乱,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细细道来,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是一种彻骨的混乱,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一、战火连绵,生灵涂炭:首先,最直观的乱,就是无休止的战争。在乱世,王朝倾覆是常态,地方势力割据更是普.............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中国足球在上世纪80、90年代与日本足球的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时期中国队还略占优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足球发展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差距也日益拉大。要详细分析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 回答
    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入籍日本并成为军官的可能性,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绝非简单的是与否就能概括。要详细聊聊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看看当时的背景、政策和具体情况。时代背景下的“入籍”与“招募”首先要明确一点,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其对外政策和对华态度是极具侵略性的。.............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上世纪,石油不仅仅是一种燃料,它更是驱动整个工业体系运转的生命线。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熟知的现代工业文明。它的角色,贯穿了从基础生产到军事扩张的方方面面,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石油更是具有了压倒性的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石油:上世纪工业体系的绝对核心在上世纪初.............
  • 回答
    想穿出《神奇动物在哪里》那种纸醉金迷、又带着点神秘感的上世纪20年代风格?那可不是随便抓件复古款的衣服就行的,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要我说,关键就在于抓住那个时代的精髓:精致、复古、带点不羁,还有那股子“爵士时代”的劲儿。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保证让你穿出那个味儿。一、 整体轮廓是根本:告别现代的紧绷,.............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是否算得上对“世袭”容忍度比较低的国家,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世袭”的含义,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表现。首先,理解“世袭”的含义至关重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世袭”可以指代: 政治权力世袭: 指职位、权力或领导权通过血缘关系在家族内部传递。 经济地位世袭: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讨论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将其与另一个同样实力雄厚的国家进行比较,并声称“领先世界”,需要非常谨慎和全面的视角。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存在绝对的“更好”或“领先”。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特定的制度层面,来探讨中国可能展.............
  • 回答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理性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至于中国是否是亚洲的文学中心,这同样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崛起中的巨擘,挑战与机遇并存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崛起过程。过去几十.............
  • 回答
    在中国,很多事情都与世界主流的观念和做法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异类”。这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并尽可能深入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1. 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曾经的主流,如今虽已调整但影响深远) 在中国是主流: 曾几何时,强制性、一刀切的计划生.............
  •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
  • 回答
    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之广泛、速度之迅猛,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寻找其“类似”的政策,首先需要明确“改革开放”的核心要素:1.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是最本质的区别。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资源分配、生.............
  • 回答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对比,以及地缘政治形势对中国“制霸世界”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优劣对比中国的地理优势:1. 巨大的陆地面积与多样化的地缘环境: 陆地连接性: 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茶叶的原产国和第一大生产国,中国在茶叶产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论及品牌影响力、全球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却似乎难以与立顿这个“舶来品”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产量高低可以概括。一、 历史积淀与市场先发优势:立顿的全球化布局首先,我们要承认立顿的成.............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