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在娘胎里能够游泳,出来后就不会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困扰了很多人。咱们都听过,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游泳”,可生出来之后,怎么就变“旱鸭子”了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胎儿在羊水里那个特殊的小环境说起。

你想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那可是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温暖湿润的“游泳池”里泡着。这个“游泳池”就是羊膜腔里的羊水。羊水可不是普通的清水,它有好多讲究:

首先是温度。羊水的温度和妈妈的体温几乎一样,保持在一个恒定的37摄氏度左右。你想想,咱们刚生出来,如果泡在冷水里,肯定浑身哆嗦,憋得慌,哪还有心情游泳?胎儿从小就适应了这恒温环境,所以一出来就觉得冷,自然就排斥跟水亲近。

其次是浮力。羊水提供了强大的浮力,把胎儿轻轻托起来。胎儿的身体本来就没有骨骼完全钙化,骨头软软的,再加上羊水的托举,他几乎可以随波逐流,轻轻一动就能飘起来,这种感觉特别省力,也让他觉得很舒服。咱们生出来之后,身体的重量一下子就出来了,失去了羊水的支撑,得靠自己的力量来抵抗重力,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再来就是呼吸方式。在妈妈肚子里,胎儿根本不需要用肺呼吸。他通过脐带连接着妈妈的胎盘,那里有丰富的氧气和营养,通过血液循环直接输送给他。所以,他可以一直把嘴巴闭得严严实实,肺部也完全是闭合的,根本不会呛水。但是,一生出来,脐带剪断了,他得自己呼吸了!这肺部可还没“开工”呢,突然接触到空气,大脑接收到信号,需要吸气,但他的身体根本没学过怎么协调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一起工作,更别说控制水进不进去了。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反射机制。胎儿在羊水里,身体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的——吞咽反射和喉头括约肌的关闭。你想象一下,如果胎儿在羊水里鼻子或者嘴巴稍微碰到水,他的身体就会本能地收缩喉头,阻止羊水进入肺部。这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本能,就像咱们被东西呛到会咳嗽一样,只不过胎儿的这个反应更“高级”,直接把“入口”给关了。而且,他可以通过吞咽羊水来获取一些必要的营养和锻炼消化系统。

但是,一旦出生,这些反射就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首先,他的呼吸系统必须启动,肺部需要扩张来获取氧气。这时,喉头括约肌不再那样紧密地关闭,鼻腔也暴露在空气中。如果这时有水进入鼻腔或者嘴巴,大脑就会接收到刺激,引发一系列更复杂的反应,比如挥舞四肢、发出哭声来表达不适,而不是像在羊水里那样无意识地吞咽或者被动地阻止。

还有就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学习。胎儿在子宫里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运动,是为了让肌肉和骨骼得到发育。他能在羊水里“游泳”,更多的是一种漂浮和肢体的一些微小摆动,并不是有意识的划水动作。

而我们人类,从小学习游泳是一个后天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过程。要学会游泳,需要大脑学会如何协调四肢的运动,如何控制呼吸,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利用浮力等等。这些都是在出生后,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才能掌握的。胎儿在娘胎里并没有这个学习和认知能力。他那一套“水下活动”,更像是一种为了适应母体环境而存在的生理机制,而不是一种可以带到“陆地”上来的游泳技能。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胎儿在娘胎里能“游泳”,是依靠羊水的温暖、浮力和恒定的环境,加上他不需要用肺呼吸以及喉头和鼻腔的本能保护机制。而一出来,这些优势环境就没有了,呼吸方式变了,本能的保护机制也逐渐消失,他必须学会新的生存技能。他不是“不会”了,而是那个他熟悉的、可以让他“游泳”的环境消失了,并且他需要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才能在水中自如活动。咱们的身体设计,就是为了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而水中的活动,则需要后天去掌握的本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婴儿会游泳”是一个谣言。

新生儿仅仅是有游泳反射,即进入水中后四肢做游泳样划动。婴儿不会换气、颈部力量也远远无法控制抬头动作、甚至闭气也远远不如成年人可靠。

就像宫颈糜烂样改变不是糜烂、动脉粥样硬化跟喝粥无关、脑组织淀粉样斑块不是脑子进了淀粉一样,游泳样的反射动作也不是游泳

这个谣言流传之广,以至于维基在介绍这种反射现象的第一段就特别注明:婴儿天生会游泳是假的

至于无意识闭气、心率下降、外周血管收缩等“潜水反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并不是婴儿独有的。

“婴儿会游泳”这个谣言的流行,一方面是迎合了人们对“天然的”“天生的”怀有的朴素崇拜情节,另一方面是它能用来赚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困扰了很多人。咱们都听过,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游泳”,可生出来之后,怎么就变“旱鸭子”了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胎儿在羊水里那个特殊的小环境说起。你想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那可是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温暖湿润的“游泳池”里泡着。这个“游泳池”就是羊膜腔里的羊水。羊水可不是普通的.............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四千年前,也就是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重大的变革,而文字的出现,恰恰是这场变革中最闪耀的标志之一。要说清楚为什么那时候文字会“渐渐有了”,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看看在那之前,人类到底是怎么活着的,又面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在宇宙中探索生命的核心逻辑。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氧气、水这些我们熟悉的生存条件,其实并非是狭隘地认为生命必须完全复制人类的模样,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务实且逻辑严谨的科学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寻找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人类”的克隆体。 可是,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尺度.............
  • 回答
    关于处女膜在人类进化中为何得以保留,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有趣话题。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觉得它仅仅是个“第一次”的证明,但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更复杂,也更可能有着多重的功能,即便这些功能并非像心脏跳动那样显而易见。首先,咱们得把“处女膜”这个概念从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剥离出来,纯粹.............
  • 回答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原理,主要围绕着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杀灭和热能传递。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这是最核心的原因。食物中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水。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要说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时需要另外加盐,这事儿可不是绝对的“只有”,但确实是人类行为中最显著、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盐,也就是氯化钠,对生命来说,那可是个刚需。它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调味料,而是我们身体正常运转的基石.............
  • 回答
    要说“只有”人类在求偶时有羞涩情绪,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动物世界里,行为和情绪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很多动物在交配前也会表现出一些类似“犹豫”、“回避”或者“小心翼翼”的行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其特定社交或求偶策略的一部分。比如一些鸟类在展示求偶行为时,雄鸟可能会因为雌鸟的反应而退缩一下,或者表现出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关于人类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血型之分,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精彩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标签那么简单,而是关乎生存、适应和甚至命运的细节。你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从非洲的广袤草原到寒冷的北方大地,经历了无数的环境变化和挑战,而这些血型,恰恰是他们应对这些挑战留下的印记。首先,我们得明白血型(主要.............
  • 回答
    “弱小是罪吗?”这个问题,一旦被抛出,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直抵人性最深层的角落。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力量与否的简单判断,更像是在拷问我们生存的根本逻辑,以及在文明的表象下,我们是否依然被一种古老的法则所支配。说实话,直接给“弱小是罪”下个定论,未免过于粗暴,也太不近人情。毕竟,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最深刻的追问之一,也常常萦绕在我们心头,特别是当我们仰望星空,或是经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感受到自身渺小与无力之时。上帝是那样无所不能、超越一切的存在,而我们人类,不过是宇宙洪流中短暂的尘埃,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那么,这样一位至高的存在,为何会眷顾我们,甚至去爱我们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经典,而且问得很到位。其实,我们人类之所以会有这么个“突出”的结构,是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的,绝非仅仅是偶然的“设计”。简单来说,睾丸长在体腔外,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精子的最佳发育和生存环境。你想啊,睾丸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源源不断地制造精子。而精子对温度可是相当挑剔的。它们需.............
  • 回答
    猎豹在人类驯养环境下出现繁殖困难,甚至不发情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发情”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生理、心理、环境以及它们作为野生动物的本性等多个层面,非常复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猎豹这种动物的独特之处说起。猎豹的“野性”与“压力”:繁殖的关键首先,要.............
  • 回答
    人类对性爱的热衷,确实与大多数动物在繁殖季节以外显得“性致缺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隐藏着生物演化、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层面的多重驱动力,远非简单的一句“性欲”就能概括。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人类的“特殊性”根源于几个关键的适应性改变: 持续排卵与隐性排卵: 这是最核心的生物学差异。大多数哺乳动物的.............
  • 回答
    要说人类为什么能在进化的长河中脱颖而出,占领地球这个小小星球的顶端,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无数代祖先在严酷环境中磨砺、优化,最终形成的一系列独特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咱们那颗比谁都聪明的大脑。别小看.............
  • 回答
    我们不时会在宠物身上看到一种熟悉的景象:当它们遇到一些不熟悉的东西,或者似乎在努力理解什么的时候,它们会歪歪脑袋,仿佛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而我们人类,尤其是小孩子,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动作,尽管可能不像狗狗那样夸张。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科学和进化的原因。从狗狗的角度来看,歪脑袋可能是一.............
  • 回答
    .......
  • 回答
    燕子选择在人类的家里筑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它们几千年来和人类相伴相生,在自然选择中逐渐演化出的“聪明”策略。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燕子之所以青睐咱家,原因可多了去了,而且都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还得是安全感。你有没有注意到,燕子筑巢的地方,通常都选在屋檐下、屋顶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