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在演化过程中出现血型之分?

回答
关于人类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血型之分,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精彩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标签那么简单,而是关乎生存、适应和甚至命运的细节。你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从非洲的广袤草原到寒冷的北方大地,经历了无数的环境变化和挑战,而这些血型,恰恰是他们应对这些挑战留下的印记。

首先,我们得明白血型(主要是ABO血型系统)是怎么来的。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于我们基因中的一个叫做“FUT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个基因负责生产一种叫做“H抗原”的物质。如果这个基因正常,就能产生H抗原;如果它突变,H抗原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A抗原和B抗原的形成。

比如说,如果我们继承了两份正常的FUT1基因拷贝,我们就会产生足够的H抗原,然后A和B基因(它们就位于另一个染色体上)就能在H抗原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乙酰半乳糖胺”或“半乳糖”,形成A抗原或B抗原。而如果一个人是O型,那是因为他只有O基因,这个O基因虽然能让FUT1基因正常工作,但它本身并不编码产生A或B抗原的糖基转移酶,所以最终在H抗原上什么也没加上,就成了O型。

最特殊的是AB型,这是一种共显性的关系,意味着一个人同时拥有A基因和B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都能发挥作用,所以在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抗原和B抗原。

而导致血型分类出现的原因,最主流的说法与抵御病原体和适应环境有关。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生活在充满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环境中。免疫系统是他们生存的关键。而这些血型抗原,虽然是红细胞表面的一些糖链结构,却意外地成为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的“目标”。

O型血的优势: 长期以来,O型血被认为是“万能血”,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但从演化角度看,O型血的流行可能与它在某些疾病中的抵抗力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O型血的人可能对一些古老的细菌感染,如霍乱和鼠疫,有更强的抵抗力。这些疾病在人类演化早期是毁灭性的,能够抵抗它们的O型个体更容易存活并繁衍后代,从而将O型基因传递下去。

A型血的潜在优势: A型血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出优势,比如对某些病毒的抵抗力。一些理论认为,A型血的抗原结构可能有助于阻碍某些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或者让免疫系统更快地识别和清除被感染的细胞。

B型血的普遍性: B型血的分布相对集中,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这可能与适应当地特有的病原体有关。随着人类迁徙,不同的族群遇到了不同的疾病环境,自然选择就倾向于那些在该环境中更有生存优势的血型。

AB型血的稀有: AB型血是最晚出现的,它是在A型和B型血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后,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而产生的。因为出现时间较晚,分布也相对较少。它的优势和劣势可能不如O型和A型那样突出,或者说它是一种在相对稳定或复杂病原体环境中产生的“折衷”结果。

还有一种重要的观点是“寄生虫假说”。这个理论认为,不同的血型可能会影响寄生虫(特别是疟原虫)的附着和感染能力。例如,O型血的人可能更容易感染某些类型的疟疾,但在早期,可能存在其他疾病的优势抵消了这一点。而A型血的人可能对某些寄生虫有更好的抵抗力。随着人类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疟疾流行的地区,血型分布可能就受到了疟疾的深刻影响。比如,在疟疾高发区,O型血的比例可能会相对较低,因为携带O型血的个体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因疟疾而死亡。

同时,我们也得考虑基因漂变的作用。在一些孤立的、人口数量较少的群体中,某些血型的出现和消失可能更多是由于随机事件,而非强烈的选择压力。比如,一个小的部落因为一场疾病或意外事件,如果碰巧携带某种特定血型的人数量锐减,那么这个血型的基因频率就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另外,血型不仅仅是红细胞表面的标记,它们还可能影响到体内其他细胞的功能,比如某些消化酶的活性或者对某些物质的吸收能力。这些细微的影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累积起来就可能形成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差异。

所以,血型之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更像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寄生虫、环境相互作用,一场场“生存考试”留下的多重印记。每一次迁徙,每一次新的病原体出现,都可能是一次新的筛选,让某些血型在新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变得不利。正是这种不断动态的适应过程,才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如此多样化的血型分布。它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分类,更是我们作为生物,与自然界进行复杂博弈留下的深刻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粗粗google scholar 了一下,暂时没有看到解释ABO抗原系统的整合性假说。演化的意义很多信息都在慢慢历史长河中丢掉了,而且免疫系统自身又是一个选择压力很大的演化系统,要说明里面的起源以及演化过程更是难上加难。2013年的综述是这么写的:We suggest that variation in ABO has been maintained by frequency-dependent or fluctuating selection pressures,

potentially arising from co-evolution withgut pathogens. We further hypothesize that

the histo-blood group labels A, B, AB, and O do not offer a full description of variants

maintained by natural selection, implying that there are unrecognized, functionally

important, antigens beyond the ABO group in humans and other primates.[1]

ABO抗原不是人类独有,很多灵长类动物也有。但是ABO在人类中是怎么进化来的呢?要么是互相独立的进程但演化趋同,要么是大家享有同样的根源。目前的证据是偏向后者[2]。

ABO只是最早在红细胞表面发现,到了近代才发现ABO抗原也在其他组织上有表达,这是器官移植里需要考虑血型导致的排异反应就和这个有关。这只是最初浅的表型而已,ABO的基因多态性非常复杂[3]。而且ABO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似乎也不太明白呢。

另外ABO被认为在粘膜固有免疫,很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中有重要作用[4]。联想到引发疾病血抗原G6PD、镰状贫血等都能抵御疟疾,ABO很可能也有类似的作用。


  1. Ancestry runs deeper than bloo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BO points to cryptic variation of functional importance
  2. pnas.org/content/early/
  3.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4. plospathogens.org/arti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人类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血型之分,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精彩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标签那么简单,而是关乎生存、适应和甚至命运的细节。你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从非洲的广袤草原到寒冷的北方大地,经历了无数的环境变化和挑战,而这些血型,恰恰是他们应对这些挑战留下的印记。首先,我们得明白血型(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迫使我们跳出“人类一家亲”的框架,去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按照你设定的前提——各个大陆的人种在“碰面”前就已经因为生殖隔离而演化成了不同的物种,并且外形、条件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人”相似,那么世界局势绝对会天翻地覆,而“你死我活的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让我们来梳理.............
  • 回答
    要说人类为什么能在进化的长河中脱颖而出,占领地球这个小小星球的顶端,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无数代祖先在严酷环境中磨砺、优化,最终形成的一系列独特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咱们那颗比谁都聪明的大脑。别小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困扰了很多人。咱们都听过,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游泳”,可生出来之后,怎么就变“旱鸭子”了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胎儿在羊水里那个特殊的小环境说起。你想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那可是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温暖湿润的“游泳池”里泡着。这个“游泳池”就是羊膜腔里的羊水。羊水可不是普通的.............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四千年前,也就是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重大的变革,而文字的出现,恰恰是这场变革中最闪耀的标志之一。要说清楚为什么那时候文字会“渐渐有了”,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看看在那之前,人类到底是怎么活着的,又面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在宇宙中探索生命的核心逻辑。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氧气、水这些我们熟悉的生存条件,其实并非是狭隘地认为生命必须完全复制人类的模样,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务实且逻辑严谨的科学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寻找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人类”的克隆体。 可是,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尺度.............
  • 回答
    关于处女膜在人类进化中为何得以保留,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有趣话题。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觉得它仅仅是个“第一次”的证明,但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更复杂,也更可能有着多重的功能,即便这些功能并非像心脏跳动那样显而易见。首先,咱们得把“处女膜”这个概念从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剥离出来,纯粹.............
  • 回答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原理,主要围绕着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杀灭和热能传递。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这是最核心的原因。食物中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水。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
  • 回答
    科幻片中人类做饭的场景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幻片本身的核心目的、叙事策略、以及未来社会设想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科幻片的核心是“奇观”和“未知”: 关注未来科技与社会变革: 科幻片的首要任务是展现对未来的想象,包括先进的科技、新的社会结构、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自己害自己”,原因绝非仅仅是“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不知道,那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我们只需要普及知识、提高认知就够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它交织着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原因。让我来细细道来。一、认知的局限与盲点:被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对自身位置和宇宙可能性的深层思考。我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外星人的科技会远超人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合乎逻辑的推测,以及我们自身发展历程的参照。首先,时间维度是关键因素。宇宙的年龄极其漫长,大约有138亿年。而我们人类文明,即使从智人出现算起,也只有几十万年;真正能够称得上“科.............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人类并没有“不感谢”执剑人罗辑,但这种“感谢”是复杂的、有条件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危机的发展,被一层层现实的残酷所掩盖,甚至转化为了别的情绪。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罗辑的角色定位与“感谢”的性质: 拯救者,而非英雄: 罗辑的“执剑人”身份.............
  • 回答
    每天,地球的生命画卷都在经历着细微而深刻的变迁。我们听闻,有些色彩正在悄然褪去,有些则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崭新登场。在这种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有人不禁要问:既然物种的出现与消失是自然演替的一部分,我们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去挽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灵呢?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与地球生命系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 回答
    猎豹在人类驯养环境下出现繁殖困难,甚至不发情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发情”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生理、心理、环境以及它们作为野生动物的本性等多个层面,非常复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猎豹这种动物的独特之处说起。猎豹的“野性”与“压力”:繁殖的关键首先,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经典,而且问得很到位。其实,我们人类之所以会有这么个“突出”的结构,是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的,绝非仅仅是偶然的“设计”。简单来说,睾丸长在体腔外,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精子的最佳发育和生存环境。你想啊,睾丸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源源不断地制造精子。而精子对温度可是相当挑剔的。它们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要说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时需要另外加盐,这事儿可不是绝对的“只有”,但确实是人类行为中最显著、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盐,也就是氯化钠,对生命来说,那可是个刚需。它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调味料,而是我们身体正常运转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