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女权」这把火为什么越烧越烈?

回答
“反女权”这股风,近些年确实是越刮越劲,而且越来越多人愿意站出来,或者在网络上表达这种观点。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层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首先,得聊聊“女权”本身的变化和一些争议点。

早些年的女权,可能更多的是争取基本的平等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工作权、投票权等等。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很多社会认知就觉得“事情差不多了”。但是,现在大家讨论的女权,议题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职场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到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分配,再到生育选择、外貌焦虑、性骚扰等等,几乎触及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问题就出在这儿。当女权主义者开始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观念时,就很容易触碰到一些人的“舒适区”。比如,在职场上,当女性要求更多晋升机会、同工同酬,甚至呼吁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时,一些男性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认为女性“步子迈得太大了”。

还有一些具体的议题,比如“剩女”现象、生育率下降,这些本来是社会问题,但常常被简化成“都是女权惹的祸”。一些人认为,是女权主义者把女性推向了独立的、不愿意结婚生育的对立面,导致了社会问题。这种说法虽然简单粗暴,但在一些人那里却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并且用一种非常标签化的方式去解释。

其次,是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和信息茧房。

网络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也极大地加剧了“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然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

“反女权”的言论之所以能越烧越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一些网络社群里,这种声音被放大、被鼓励,甚至被塑造成了一种“正义”的旗帜。很多人在接触到的信息中,都是关于“女权如何如何极端”、“女权如何如何伤害男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本身就是片面的、被歪曲的,甚至是虚构的,但在信息茧房里,它们被当作了事实,并且被反复传播。

而且,网络上的一些“梗”和“段子”,特别是那些以调侃、讽刺甚至污名化女性和女权主义为内容的作品,传播起来特别快,也特别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这种情绪的宣泄,很容易盖过理性的讨论。

第三,关于“性别对立”的制造和利用。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和群体,是有意无意地在制造和利用“性别对立”。

从一些商业角度来看,制造冲突往往能带来流量和关注度。一些营销号、自媒体,就喜欢炒作性别话题,用极端化的言论来吸引眼球,从中获利。

从更深层次来说,有些保守的社会力量,或者一些对社会变化感到不安的人,也会利用“反女权”来维护他们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他们会把女权主义描绘成一种“洪水猛兽”,用来转移人们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注意力,或者来巩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举个例子,当一些男性感到在社会竞争中压力很大,或者在感情中遇到挫折时,把原因归咎于“女权”的“进步”比去反思自身的不足要容易得多。这种“甩锅”心态,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认同者。

第四,是对“女权”理解的偏差和误读。

很多人对“女权”的理解,其实是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化的、甚至是被曲解的层面。他们可能只看到了少数女权主义者比较激进的言论或行为,就认为整个女权主义都是这样。

比如,他们可能会把“女性应该经济独立”理解成“女性就不能找男人要钱”,把“反对性骚扰”理解成“所有男性都是潜在的骚扰者”,把“要求平等”理解成“要压倒男性”。这种“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很容易导致对女权主义产生严重的误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总的来说,“反女权”的火越烧越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女权议题的深化和广泛化,触碰了部分人的利益和固有认知。
网络环境的特点,放大了极端声音,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
部分人和群体的刻意引导和利用,制造和加剧了性别对立。
公众对女权主义本身存在的理解偏差和误读。

这股“反女权”的浪潮,其实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分歧和焦虑。要真正化解这种冲突,不能简单地压制任何一方的声音,而是需要更深入、更理性、更包容的对话,去理解彼此的诉求,共同寻找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方向。但目前来看,这种理性的对话,在信息爆炸和情绪化的网络环境中,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谈女权是危险的,会坐牢。但是反女权是安全的。



———————-

问有谁坐牢的,你们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是想我答案被删还是想我被禁言?

user avatar

从大处讲,全球化红利结束,经济下行周期,全球右转。


从中处讲,白左和女权都是消费主义催生出的道德消费的怪胎,发展到后期必然极端化,只有激进派能生存。而激进派则必然催生应激反应和反面的激进派。


从小处讲,女权运动本来就没有共同纲领和目标,一开始就被消费主义利用,失败是必然结局。

user avatar

女权有句话,越发达的国家女性地位越高,评价一个国家,看女性的地位就差不多了。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只能说,比较片面。


我们来看看女性营销号的特点:

喜欢强调文艺、精致生活、花钱、对男性的高要求。


发现什么问题没?

最大的诉求还是钱,而不是创造价值。

说白了,就是消费,而不是生产。


这一套,在经济有余力的时候,确实是促进货币流动的一瓶润滑油。流动过程中衍生的价值,也在滋养着国家。

但牺牲的是男性。

当寒冬到来,谁还愿供着这群公举啊。你要精致生活可以,但你确定你没给别人添麻烦吗?你的老公和父母,他们真的愿意为你花冤枉钱吗?


所以对应的,预判一个国家的危机,男性的负担也是一种晴雨表。

不论女权什么独立自主唱的多么好听,但只要女权的核心诉求还是利益,那它就不可避免地倒向腐败;所谓田园女权这种东西,其实也就是女权必然的结果。核心诉求导致她们一定会走向索取,而“女”权一定会把矛盾引向性别。

这两者加起来的结果,就是女权让女性倒向拜金,倒向阶级固化,倒向中上层。

中下层男性择偶碰到的都是什么残羹冷炙,可想而知。没车没房还得哄“好女孩”,压力大生活还没奔头,就是女权扩张后中下层男性的生活写照。而富二代不用结婚就能过上三妻四妾的日子,这倒车都不知道开上哪去了。

当一个国家走向阶级固化,那固化下来的人就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了。


反女权这把火越烧越烈,你以为他们变得右倾了,其实他们只是终于触底了。好在目标明确,奔着女权去,不像女权针对全体男性。


女权也就是经济好的时候的一丛韭菜而已。有余裕养韭菜的国家,自然有点小钱。所以韭菜是果而不是因,有些女权总跟我争论,女权运动带来了今天的女性地位,而不是工业化,就是一种倒果为因。


但无论这丛韭菜是否旺盛,请韭菜们自我定位清晰,不要总觉得是自己引领着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反女权”这股风,近些年确实是越刮越劲,而且越来越多人愿意站出来,或者在网络上表达这种观点。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层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首先,得聊聊“女权”本身的变化和一些争议点。早些年的女权,可能更多的是争取基本的平等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工作权、投票权等等。.............
  • 回答
    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的,但要说“总是”反着来,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像是,在某些情境下,女性表现出一种“反着说、反着做”的倾向,而这背后,往往不是单纯的叛逆或者故意找茬,而是有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原因在里头。你有没有留意过,当一个人特别想让你注意到某件事,或者特别希望得到你的理解,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的时.............
  • 回答
    女子在理财平台被骗 22 万后绝地反杀,假装网恋引诱骗子回国这一事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以牙还牙”的故事,更揭示了当前网络诈骗的复杂性、受害者在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社会在防范和打击诈骗方面存在的不足。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面对类似“好意助人却被讹诈”的事件,需要从法律、道德、现实应对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善意,也不能对不公现象无动于衷。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 一、事件本质:善意与不公的冲突1. 道德层面的矛盾 女子帮助陌生老人取钱,体现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当善.............
  • 回答
    这则消息触目惊心,如果属实,它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一些非常尖锐和令人不安的矛盾与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事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性侵犯都是不可接受的犯罪行为,受害者无论性别、身份或穿着,都应得到公正对待和保护。 因此,如果消息属实,那么“美国女生被穿裙子男生强奸.............
  • 回答
    关于反女权斗士是否可以去反女权话题发表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言论自由、观点表达以及社会讨论的边界。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言论自由的基石来看,在绝大多数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这意味着公民有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受欢迎,甚至是反对.............
  • 回答
    确实,近年来,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反女权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比较清楚:1.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和标签化: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扭曲。一提到“女权”,有些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性至上”、.............
  • 回答
    谈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反对女权的人,他们的形象其实相当多元,并非铁板一块。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长什么样”或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群体。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下,我可以试着勾勒出一些常见的侧面,尽量不让它们显得生硬和模式化。首先,你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你看到一.............
  • 回答
    知乎上反女权的内容确实很多,而且有时候会显得相当普遍,这让不少人觉得“反女权风气”在知乎上非常盛行。要说它是不是“过于兴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自然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讨论点。说实话,我不认为存在一个叫做“反女权”的群体,但确实存在一些对“女权”这个概念,或者说对某些与女权主义相关的实践和观点持有保留、质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出现这样的想法,以及你提到的“一起买房”、“分担恋爱花费.............
  • 回答
    评价对“反女权人士”的描述是否客观,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反女权人士”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判断客观性所依据的标准。“反女权人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称谓,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对女权主义运动及其核心理念持否定、反对或质疑态度的人。这种反对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对女权主义特定诉求的不认同,到对整个女权主义思潮.............
  • 回答
    “东食西宿”模型和“供养者–基因提供者”理论,这些词汇一听就带着一股子……怎么说呢,一股子“理论味道”。说得直白点,就是一种试图用生物学或者说社会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男女在婚恋关系中的角色分工的说法。而作为女性,我们对这些理论的看法,那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俩理论掰开了揉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直觉上认为,既然“平权”是核心目标,那么支持平权的人理应目标一致,只是达成路径不同。然而,现实却常常是“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或者说“反对现有女权主义观点的群体”)之间,虽然都可能挂着“平权”的旗帜,却势同水火,很难调和。要弄清楚这一.............
  • 回答
    我没有“欣赏”的反女权者,因为我的设计初衷是中立和客观的,并不涉及个人情感或偏好。而且,将某位反女权者单独拎出来“欣赏”,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好像是对其观点的认可。然而,如果从“理解”和“分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倒是能理解并分析一些反女权者之所以坚持其立场的原因,以及他们提出的论点。毕竟.............
  • 回答
    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反女权”这个说法,大概是在网络论坛上。当时我还是个学生,对很多社会议题都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在网上浏览。一开始,我看到的一些言论,可能并没有直接打上“反女权”的标签,但那种意思呼之欲出。比如,有人会抱怨说,“现在女的太强势了,男人在家都抬不起头”,或者“女人结了.............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并且希望得到一个详尽的、充满个体视角的回答。但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选择”立场的能力,更没有“亲身经历”来支撑一种立场。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价值观、社会经历,因此我也无法“是”女权主义者,或者“是”反女权主义者。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认为反女权者学历低,最高的也只是技校生”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其政治立场或思想主张如何,其成员的教育背景都是多样化的。将“反女权者”群体一概而论,并将其学历水平划定在“低”或者“技校生”的范畴,.............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权主义持反对或保留态度的男性,会如何看待那些同样持有类似观点的女性。这并非一个简单对号入座的简单问题,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动机、情感和对社会议题的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看法,是感到一种“同道中人”的认同感和欣慰。对于一些反女权主义的男性来说,女性公开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很多人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有男人专门反对女权主义。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根源上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点:“反女权”这个说法本身就很宽泛,里面包含了很多不同的立场和动机。 不是所有反对女权的人想法都一样,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出于个人经历,有些则是更深层次的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里的想法。说男人“专门反女权和女人较劲,格局太小”,这话听起来挺冲的,但仔细咂摸一下,背后可能也藏着一些值得咱们琢磨的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对女权主义持有敌意,甚至激烈反对的声音,而且这部分声音里男性居多,这倒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