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 2 月份货币供应量 M2 同比增加 9.2% ,意味着什么?

回答
中国 2 月份 M2 同比增加 9.2% 这个数据,对于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1. M2 的基本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M2 是什么。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包含了:

M0: 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和硬币。
M1: M0 加上单位活期存款(例如企业、机关、团体存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1 反应了经济中直接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流动性。
M2: M1 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如财政性存款等)。

M2 的增加通常意味着社会上的总货币量在增多。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体系中可供花销、投资的钱变多了。

2. 9.2% 的增速意味着什么?

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9.2% 的增速,相对于 M2 的体量来说,是一个相对温和但仍然是扩张性的数字。它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2月份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宽松度,央行并没有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信贷和货币的增长。
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常是为了支持经济增长。更充足的货币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与通胀的关系: 理论上,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一定直接等同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通胀还受到供需关系、成本推动、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M2 的增速也需要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对比。如果 M2 增速远高于 GDP 增速,可能意味着资金在经济体系内空转,效率不高,或者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反之,如果 M2 增速低于 GDP 增速,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偏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足。

3. 深入分析 9.2% 这个数字的背后:

要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结合更广泛的经济背景和数据:

与其他月份的对比: 9.2% 这个数字是好是坏,需要与前几个月、去年同期以及历史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例如,如果之前的 M2 增速是 10%,那么 9.2% 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小幅收紧,或者经济内生需求在减弱。如果之前的增速是 8%,那么 9.2% 则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边际上有所放松。
M2 增长的驱动因素: M2 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驱动因素可能包括: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降息、降准、再贷款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信贷投放: 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规模。如果贷款增多,M2 也会相应增加。
外汇占款: 当央行购买外汇时,会向国内银行体系注入人民币,从而增加 M2。
存款的变化: 居民和企业的储蓄意愿和投资行为也会影响 M2。
M2 的结构性问题:
“水漫金山”还是“精准滴灌”? M2 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所有经济主体都能有效获得资金。资金的流向和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资金主要流入了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而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 M2 的高增长可能无法有效提振整体经济。
M2 与实体经济的脱节: 有时会出现 M2 增速较高,但实体经济活力不足、通胀率低迷的情况,这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货币传导机制不畅”。这可能表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不高,或者市场信心不足,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
潜在的风险:
资产泡沫风险: 如果过多的流动性涌入资产市场(如房地产、股票),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资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
债务风险: 如果货币宽松导致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一旦经济下行,可能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通胀压力: 尽管目前 9.2% 的增速可能不足以立即引发严重的通胀,但如果长期保持高位,尤其是在经济复苏强劲、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可能会逐渐显现。

4. 结合中国 2 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

要更准确地解读这个 M2 增速,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中国 2 月份的其他宏观经济数据中综合考量,例如:

GDP 增长: 如果 GDP 增速强劲,那么 9.2% 的 M2 增速可能是适度的。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如果 CPI 和 PPI 维持在低位甚至负增长,说明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但消费和生产需求并不旺盛,通胀压力不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 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是否有效地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新增人民币贷款: 了解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情况,可以更直接地看到货币供应增加的渠道。

总结来说,中国 2 月份 M2 同比增加 9.2% 表明中国货币政策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旨在支持经济增长。

然而,仅仅看 M2 的增速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

这个增速是相对合理的吗? 需要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胀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否有效地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资金的流向和利用效率是关键。
是否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例如资产泡沫、债务风险等。

在 2024 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和结构性调整。 稳增长仍然是重要目标,但同时也需要防范风险。因此,理解 M2 的增速,需要结合宏观政策的整体目标、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例如,如果 9.2% 的增速伴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明显回升、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那么这个增速可能被视为积极的信号,表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良好。但如果经济数据依然疲软,那么这个增速就可能引发对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和潜在风险的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意味着好点了,1月份的M2同比增加是9.8%呢。

开玩笑开玩笑...


这是去年喊了一年的宽信用问题。

钱不是没有,货币多的是,问题是谁来借?借能干嘛?做什么买卖能还得起这个钱?

这是2月社融数据出来之前的新闻标题,一票机构分析师表示乐观可期,wind的预测是2.22万亿元。

结果数据出来:2月社融是1.19万亿元。

新闻标题成这样:

你看,我也不是那么神棍嘛...


2月,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少增4790亿元,企业部门净融资的同比多增从1月的1.39万亿元收窄到2月的2580亿元。

企业长贷同比少增5948亿元,居民长贷同比少增4572亿元。

就算考虑到春节效应,把一二月份加总,两个月的累计新增社融也比18年至21年的同期平均数据低500亿元左右(平安证券的数据)。

这两年大招频出,信贷活力还是没起来。


钱是一直在放的。前几天央行向财政部上缴了万亿利润,虽然我国央行一直有向财政部打钱的动作,但万亿规模属于破了记录。

没有发国债买国债的过场,直接央行拿钱给财政部去花。

讲真这已经有点赤字货币化,是实质上的量化宽松。

但搞了这么多钱出来(m2总量该过240万亿元了吧?),借钱的人在哪?


所以昨天的答记者问其实挺实在的:

一,去年稳健,今年有发力空间。

不止是大规模财政政策搞基建,惹急了再降准降息一波。

本来担心美联储的加息力度,结果俄乌战争爆发,欧洲不敢加,美联储估计加也是小加,外部环境给了空间。

宽货币属于时刻准备着。

二,财政支持要精准。

今年的政府订单肯定要嚣张起来,这个环境里只有政府部门背得起杠杆。

但有新的压力,就是要精准财政支持,不能无脑上项目。无脑项目没长远收益,投资停则就业停纳税停,还会恶化结构性问题。

所以现在有点尴尬:

一是钱够够的,大体量资金在金融板块蹲着;

二是大量政府项目卡在地方。

以前不用担责任,且一花钱就有效果,搞;现在担责任,花钱未必有效果,怕。

大量地方政府要从“出资人”转为“看项目”,要真的懂经济,这个转化过程不轻松。

可时间又不等人。


个人总体上不乐观不悲观。

政府部门接过升杠杆的任务,不悲观;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恢复,不乐观。

中期的重点还是应该看海外增量,例如亚洲市场与非洲南美的资源所有权。存量就这个样子,政府部门背杠杆也只是延缓时间。

美联储加息后触底,再配合政策反弹?

user avatar

中外刺激经济的办法有很多,但根本上看都是放水。只不过美国放水和我国放水的方式不一样。

美国放水是一部分直接给底层(发钱),然后再通过涨价的方式把水收到顶层资本手里。底层要通过消费(尤其是服务类产品)才能上缴水,于是服务业得到发展。

也就是放水到底层,然后吸到顶层来。这种放水法优点是见效快,民众短期满意度容易上去。缺点是只有货币坚挺的发达国家才能玩,不能促进产业向上发展,而且就一招没变通。


而我国是先把水给顶层(地方政府和地产商,货币棚改补偿就相当于把钱直接给地产商了),然后再通过顶层一层层(建筑公司,建材公司,原料公司)向下流(扶贫是另一套放水机制)。这种放水法,底层与周边能收到的水是被层层滤了的。对服务业的刺激也不大。

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找不到适合放水的顶层,房地产水满了,科技产业黑洞太多,扶贫和乡村振兴承载有限。

水准备好,可放不下去了。


俺是以为,在数字人民币精准发钱已经测试好,人民币坚挺的现在。可以试试美国那个灌水法,把准备好的水放出去吧。

user avatar

居民长短期信贷同时负增长,印象里好像没有发生过,哪怕疫情2020年2月都没这么惨烈。。。居民消费和买房的热情到了冰点,这也是十几年债务经济透支的结果,两轮棚改刺激消失后,经济自然收缩的必然结局。。。。二月份房地产销售依然不景气也就注定三月份房贷依旧是个坑,当然会不会继续负数还不好说。

又到了关键时刻,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毫无底线的拉抬房地产了,地方已经控制不住要用尿壶了,郑州三年棚改货币化都说出口了。。。

最后一年,目前看好像不会做出四十万亿刺激计划了,但是拉房地产会做到啥地步,目前还不好说,会不会出现全国性第三轮棚改,大概率是很难,但是真到了急眼的时候。。。。

要是房地产拉不起来,那么房地产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user avatar

意味着信心不足。

看上去M2同比增长了不少,但看细处,居民长短期借款都是负增长,整体信贷绕来绕去跑到哪里去了?

跑到企事业单位了。

直接就把分析师给彻底看懵了,不是说好了这波要拉居民杠杠的吗,为啥拉着拉着都跑到了企事业单位呢?

这不按套路出牌啊。

然后再仔细一瞅,你这票据融资增长不老少啊但这票据融资增长不都是为了完指标的嘛,咋寻思都不对头啊。

但不对头的现实逻辑是啥?

朝着最坏的路径走了,居民端信心没了。

这里有俩解释。

第一个解释略悲观。

站在社会角度来看,适度超前基建,放开限购限贷,拿起房地产开始刺激经济了,咋也不该是这个样子啊。

没有需求没关系,我先投资带动需求你们跟着搞不就完事了?

但居民不这样看。

虽然现在整体形势看着还不错,但不能细究,个别零星疫情说是不影响大局,可结果不这样走啊。

就拿郑州说事,你说疫情来了餐饮这些服务业都倒多少了,其余零零碎碎的生意都成啥样了,现在市面上还能提供差不多的工作吗?

提供不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再看看其它区域,只要有疫情不都是这个样子,只要疫情一来就是一波摧毁性打击。

是,你说整体还行。

那必须的,有人岁月静好,那不就得是有人负重前行吗?

你说体制内能按时放工资补贴不假,但俺们这些外面的人有这机会吗?

没,干一天活拿一天钱。

那你说让怎么加杠杆呢,是负债消费还是负债买房啊。

就这形式,还是先省省吧。

A股和中概互联跌成这样子,就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第二个解释就乐观些。

别人恐惧我贪婪,现在大放水时代谁不加杠杆谁就是傻....

现在不加杠杆的人真的是看不清形势,再等等他们就清楚了。

北上广深房价算高吗?

再翻个5倍问题不大,三四线城市均价不过两万咋体现基本盘?

别怕,满仓梭哈就是干。

你觉得房价高说白了不就是没这个本事吗,没本事闭嘴好不?

两种解释其实都能自圆其说。

但讲真,看到疫情过后街区的满目疮痍,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

user avatar

今儿不讲天朝,我们讲越南。

一月份的时候我说大水漫灌,玄虎下山,让大家做好适当的准备,存点粮,借点钱。很多大聪明喷我,说这正常,我在危言耸听,二月份又来了,我还是这么讲。能借钱借钱,能存粮的存点粮,能变现变现,别买房。

历史经纬摆在那儿,三十年前被强制安排去西方的二世祖们回来了,不仅回来了,各大私募、债券、期货和金融领域内(再说就删帖了)……

加上十几年前的4万小目标现在功过不好讲,但后遗症已经来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2021,外贸极大利好,你可以把它当成历史对天朝人敬天爱民的奖励。

2022,外贸利好逐渐下滑,灯塔续命,天朝内循环余力尚在,还犯不着强行输出矛盾。

但这几乎决定了越南在经济领域里的操作空间收窄,除了水,温水煮青蛙那种水,没有任何办法。

破局的时间和事件肯定有,但现在不能讲,之前讲了也是被秒删。

当然我们知道越南这个国家,之前一直学中国,现在他们改革进入深水区,河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好办,捆绑了大量权贵,目前的经济和ZZ捆绑基本成了死局,只有靠强力肢解才能自上而下解决问题,但这种事,越南办不到,只有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办过,

但他只是办了,还不能算办成……

没人知道这事儿究竟能不能办成。

user avatar

再等等!

年前我看到一处铺子,注意了,滨江区地铁站,设计非常牛逼。在21年12月时价格是十万,当时没敢买……杭州的二手房价已经在限价政策下跌了大半年了,最近两个月甚至连别墅区都跌了

核心商圈地铁口商铺一楼,现在卖七万多,实际价格跌了2.5成左右。写字楼甚至卖到2.1万。理想租售比6%左右。那你们觉得为什么会降价?

商业地产,最抗跌的就是地铁口的物业了,无论写字楼还是公寓这些。很多土豪的长期投资理念就是买有价值的商业地产吃利息,但现在连这都跌了……说明啥?

生产者没钱了,土豪都不够用了!

现在就是生产者有钱,都不愿意背长期贷款做生意而是抓紧时间还房贷了!整个社会对未来都非常担忧。常年m2破10%却喊出gdp涨5%的口号……也就是最佳状况人均财富缩水5%呗?

实体经济再靠房地产滚印钞是真不行了。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会因为疫情降低收入的行业,但他们只是小部分,这些“小部分”大部分并不从事生产却在做着管理的工作,等于什么呢,整个社会用铸币税在供养一群不产生价值并阻止别人产生价值的群体。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体量,再搞这一套最立竿见影的就是年轻人没了。就算有年轻人,也都是想着摸鱼想着混好日子的年轻人,反正奋斗也会被食利阶层一棍打死。

最后说回房价。我是不觉得会大跌但绝对会缓降,尤其二手房。上头死命印jin圆券,你房的价值肯定下跌,价格还真说不准,这也是为啥一线核心各种天价……大家的逻辑就是不被收铸币税。但买房投资的人会越来越少,一个城市,过去三十年建的房都是纯卖盘,加上新建的,在城市化停滞,人口迅速消亡的当下,接盘侠绝对是不够用的。

user avatar

从历史经验来看,年初受春节影响社融容易出现大幅波动。

2月的少增就象1月的多增一样,同样都属于大幅波动。

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00亿元,预估为53850亿元,前值为23682亿元。
中国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00亿元,预估为22150亿元,前值为61726亿元。

尤其1月多增之后,2月少增予以“对冲”,不能说是不正常的。

所以需要加总1、2月数据,以排除年初集中放贷和春节因素的影响。

加总1、2月数据来看,今年1月2月社融事实上共融资7.36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4500亿,社融总量事实上仍处于扩张通道。

参考货币供应来看:

中国2月M2货币供应年率公布 9.2%,前值 9.80%,预期 9.5%。M1货币供应同比 4.7%,预期 3.8%,前值 -1.9%。

可见央行货币政策态度没有变化,仍然跟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宽松基调保持一致。

欢迎关注塔哥FRM:

user avatar

意味着我们在下一次刺激之前仍然需要走一些弯路

user avatar

前不久看新闻,北京SKP销量暴涨100%,法拉利中国销量增长100%,全球增长20%,保时捷大幅涨价,劳力士绿金迪当时炒到30多万,现在80了快。我也不信,但查了下属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 2 月份 M2 同比增加 9.2% 这个数据,对于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1. M2 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M2 是什么。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包含了: M0: 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和硬币.............
  • 回答
    2017年7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至9.2%,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一、 M2增速放缓的背景与原因解读首先,要明白M2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反映了经济运行和金融管理层面的一.............
  • 回答
    反驳“中国运营商流失2000万客户就等同于疫情死亡千万”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揭示这种关联的逻辑漏洞和事实误判。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论点:核心反驳逻辑: 混淆概念,因果错位: 将电信运营商客户流失这一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象,错误地等同于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的因.............
  • 回答
    中国2018年2月出口同比意外大增44.5%,创下三年最大增速,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数据。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考虑其背后的原因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解读与初步印象首先,44.5%的同比增速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远超市场普遍预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相对平稳增长后,这样的跃升.............
  • 回答
    2017 年 2 月,中国外汇储备的数字重新站上了 3 万亿美元这个“心理关口”,这无疑是当时一个颇受关注的经济新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起伏”。在 2014 年年中达到峰值,逼近 4 万亿美元后,中国的外汇储备.............
  • 回答
    截至2020年2月20日,日本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中,治愈者仅为1例,这确实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疑问,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在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整体高水平。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确诊病例的构成与时间线: 早期病例集中在特定群体: 日本早期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尤其是.............
  • 回答
    3月2日,中国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当日新增确诊病例1598例,累计境外确诊病例已达8774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又有6个国家报告了首例确诊病例,这意味着病毒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给全球防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疫情扩散的严峻性从新增确诊病例1598例来看,境外疫情仍在快速发展。虽然相较于前几日.............
  • 回答
    关于9月2日中国留学生身穿中国抗日军队服装到日本靖国神社留影一事,这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反应以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深层含义。事件本身: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几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身穿印有“中国远征军.............
  • 回答
    2 月 5 日,快手这家以“记录生活”为初衷的短视频平台,在港交所正式敲钟上市。首日表现强劲,市值飙升至 13000 亿港元以上,一举跻身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前五的行列。这个数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值计算,它背后承载了无数用户的内容创作,无数商家的生意增长,更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版图的一次重要重塑。从“.............
  • 回答
    关于日本警方于2月1日首次逮捕中国留学生“汉化组”成员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背后可能涉及的议题。首先,从法律和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版权侵犯。日本警方逮捕行为的依据是这些“汉化组”成员涉嫌未经授权,将日本的游戏、动漫等作品进行翻译、本地化处理,并传播出去。这在日本乃至.............
  • 回答
    2018年2月5日,中国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全球军事和战略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次试验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段反导”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导弹的飞行过程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助推段、中段和末段。 助.............
  • 回答
    2018年2月5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次试验是中国在发展战略防御能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其成功无疑会引发外界对其军事实力和意图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试验的意义和技术层面:中段反导是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当弹道导弹发射后,会经历三个阶段:助推段(上升段)、中段(飞行最.............
  • 回答
    从2018年2月28日起,中国内地用户存储在iCloud上的个人数据,将由苹果公司委托的“云上贵州”公司进行运营。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用户对其潜在影响感到担忧,也有声音认为这是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必要之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于数据本地化存储.............
  • 回答
    2月25日,Doinb在直播中因为国籍的问题泪洒直播间,直言“我真的爱LPL赛区,很爱中国”。这一幕触动了不少观众,也再次将关于外援选手在中国赛区发展的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情的起因和Doinb的诉求: Doinb作为一名在LPL征战多年的韩国籍选手,在S9赛季带领FPX战队夺得S赛冠军,为LPL赛.............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中国1月外汇储备降至近十三年新低,这个消息无疑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外汇储备。简单说,就是国家银行(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外国货币资产。这些资产就像国家的“钱袋子”,里面装着美元、欧元、日元等等。它们有很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10月到2018年2月这段时间里,中国地理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段时间跨越了秋末冬初,直到农历新年,期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总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理现象和动态。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说起。气候与自然灾害: 秋季的收尾与冬季的序曲(2017年10月11月): 中国北方在.............
  • 回答
    雅虎邮箱要在中国大陆停服的消息传出来,说实话,心里头五味杂陈。这么多年过去,它也算是见证了我一些人生节点的小伙伴了。我第一次接触雅虎邮箱大概是在2000年出头吧,那时候互联网还没像现在这么普及,拥有一张自己的电子邮箱,感觉就像是掌握了某种先进的通信方式。那时候的雅虎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非常显眼的.............
  • 回答
    2017年6月13日,沈阳的奥体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焦灼和一丝绝望的情绪。那一天,中国队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中,坐镇主场迎战叙利亚。最终的比分定格在22,这个结果,对于志在必得的中国球迷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刺骨的痛。这场比赛,可以说是中国队那届世界杯征程的一个缩影.............
  • 回答
    2016年2月10日,美国海军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在东海上空执行任务时,据称被中国解放军的雷达系统探测到,并且还遭到了海军舰艇的“拦截”。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让很多人对中美在东海的军事态势和技术能力产生了疑问。事件的背景与经过(据公开报道推测):首先,得回到当时的海空域形势。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