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对东北的统治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吗?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采取的是“怀柔政策”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并且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来回答。实际上,日本在东北的统治,其核心是服务于日本自身的利益,手段则更为复杂和多变,很难用单一的“怀柔”来概括。

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确实在初期和特定阶段,为了巩固统治、获取资源和人力,运用了一些类似“怀柔”的手段,但其根本目的和执行方式,与真正的“怀柔”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日本统治东北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明确,日本在东北的统治并非为了发展和繁荣东北人民,而是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即以中国东北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乃至亚洲的战略目标。其核心目的是:

获取战略资源: 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森林等战略资源,是日本实现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的重要支撑。
建立军事基地: 东北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日本构建针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军事前沿阵地的理想地点。
经济掠夺: 通过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输送原料和掠夺财富。
政治控制: 将东北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以巩固其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二、日本在东北推行的具体政策,为何不能简单称为“怀柔”:

尽管日本的统治手段复杂,但其核心始终是强权和掠夺,即便有看似“怀柔”的举措,也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

政治层面:
伪满洲国: 日本扶植了伪满洲国,并以“王道乐土”为宣传口号,企图通过伪政权来实现对东北的间接统治。这在表面上似乎是一种“自治”或“合作”,但实际上是日本完全控制下的傀儡政权。其领导人、官员的任命和决策,都必须听命于关东军。
宣传与民族分化: 日本大肆宣扬“日满一家”、“共同繁荣”等口号,试图在思想上麻痹东北人民,甚至利用和挑拨民族矛盾,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这与真正的“怀柔”所追求的民族和睦与真心合作是截然不同的。

经济层面:
资源掠夺: 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一系列资源开发机构,如满业(满洲产业株式会社),将东北的矿产、森林等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开发,并主要运往日本本土。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经济剥削,而非为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经济侵略: 日本鼓励日本资本进入东北,但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当地的产业和市场,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东北人民的经济利益常常被牺牲。
倾销商品: 日本将自身生产的商品倾销到东北市场,挤压了当地手工业和民族工商业的生存空间。

军事与治安层面:
强权统治: 关东军作为日本在东北的最高统治机构,拥有绝对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对任何反抗力量,日本都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
“治安维持”: 日本以“治安维持”为名,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严密的特务统治和情报网,搜捕和镇压抗日力量。这是一种高压统治,与怀柔相悖。
劳役与征兵: 在战争后期,日本更是强制征发东北人民从事劳役和兵役,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

三、为何会出现“怀柔”的表象?

日本在推行其掠夺政策的同时,确实也运用了一些看似“怀柔”的策略,但这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其统治和掠夺:

争取部分支持和合作: 为了顺利推行政策,日本需要一些当地的合作者。它会拉拢、收买一些地方士绅、官员,让他们在伪政权中任职,以增加统治的合法性和便利性。
有限的民生建设: 为了稳定局势,吸引劳动力,日本在一些方面也进行了有限的民生建设,例如修建铁路、一些学校(但内容多为为日本服务的宣传)、医院等。这些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日本的资源掠夺和军事运输服务,而非真正为了东北人民的福祉。例如,修建铁路的重点是连接资源产地和港口,而不是方便当地居民的交通。
笼络少数民族: 为了分化中国人民,日本也曾尝试拉拢和利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试图让他们与汉族产生隔阂。

四、总结:

总而言之,日本对东北的统治,核心是掠夺、控制和侵略,其手段是强权与欺骗相结合。虽然在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便利掠夺,日本也运用了一些看似“怀柔”的手段,但这些手段都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并且始终被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迫所笼罩。

因此,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简单地归结为“怀柔政策”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更恰当的说法是,日本在东北实行的是一种以武力为后盾,以经济掠夺为核心,同时辅以政治欺骗和分化策略的殖民统治。它试图营造“日满一家”的假象,但其本质是压迫和剥削,最终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抛开“怀柔”这个词语本身所蕴含的善意和温和的含义,而专注于日本在东北的实际行动及其根本动机。它是一场典型的殖民侵略史,而非一场温和的“怀柔”政策的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可以上网搜一搜常隆基或者五顶山事件。

我先贴的两张图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比较客观的描述这次事件的人和物。

第二篇文章则是我在高中买到的05年《世界军事》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刊里面的一篇文章,里面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这次事件的周边。对大家了解伪满时的东北提供一定的视角。


扇嘴巴子的故事

事先申明:我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绝对不是自编的小说。

日本人有一个很鲜明的民族特点:好扇嘴巴子。

凡日本电影,一般都有这个情节,他们遇事自己心里不痛快,就互相扇嘴巴子。

中国人一般不打脸,打屁股。

中国老话:打人不打脸。中国人爱面子,要脸。

中国人遇事讲究一个“忍”字:忍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

对脸的态度,可算是大和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民族性格区别。

1931年,日本人搞了一个“九一八事变”,把当时的东北军打跑了。于是,日本人就把我们的东北地区都给占了。当时,日本还给东北地区起一个新名字,叫“满洲国”,还给“满洲国”指定了一个皇帝,叫溥仪。不过,在“满洲国”里,溥仪是孙子,日本人是爹,于是,当时的东北就成了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在天上,中国人被压在地底下。

于是,就有了一个关于扇嘴巴子的故事。

1.第一个嘴巴子

中国人常隆基,今辽宁省西丰县龙潭寺铜台乡苔壁村人,1921年生人。 他3岁时丧母,其父常年病魔缠身,自顾不暇。

常隆基从3岁起就随寡居的外婆生活,外婆没地,他们靠要饭活着。

在苔壁村至西丰县城六十多里的乡间小路上,在沿途的村庄里,春夏秋冬都能看到一个瘦小干瘪的小男孩沿街乞讨,或跟着外婆,或单独一人,风里来,雨里去。在他常年往返的小路上,每天都能听得到同一个稚嫩的喊声:“大爷爷,大奶奶,行行好吧。”他只能天天要饭,为了他的外婆,为了他重病的爹,也为了他自己的肚子。

这就是童年的常隆基。

1935年,一天清晨,还不到要饭的时候,常隆基就背着粪筐,拎着粪铲子,四处拾粪。当他走到县城边日本小学的大门边时,他停住了,这是他第一次远远看见日本人,他好奇地站在大门口看人家日本小学生“上操”。一不小心粪筐子滑落下来,半筐粪撒在学校大门旁,常隆基赶紧俯身去拾粪,他心疼他的粪啊。

这时,正赶上一个日本人出来,一看到他和地上的粪,抓起他的脖领子就扇嘴巴子,就像抓着一个小鸡子一样把他提起来,左右开弓,扇得常隆基两眼直冒金星,他完全蒙了。

日本人打够了,抓住他的头发,把他的头摁在粪堆上,非逼他把地上的粪吃干净不可。

常隆基的脸被扣在粪堆里,满脸憋得通红,喘不过气来。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脸被紧紧摁在粪堆里了。他实在憋得受不了啦,本能地一个兔子打滚,把日本人翻倒在一旁,他抓起粪铲劈头就砍,把那个日本人给开瓢了。

事后他很害怕,很后悔,当时他的确是被逼急眼了,失手打了日本人,不是成心的。

那天,常隆基跑了。他知道闯了大祸了,当天夜里,他没有回家,他爬上一趟开往四平的火车,投奔远房的表姑去了。

这是常隆基平生第一次见到日本人,也是他平生第一次挨嘴巴子。其实,他根本没看清那个日本人长什么样。以前,他爹只拿鞋底子打过他的屁股,没扇过他的嘴巴子。

好几天,他的脸肿得像馒头一样,脸庞火红火红的,火辣火辣地疼。刻骨铭心。

他记住了,日本人好扇嘴巴子。

常隆基害怕了,他怕日本人,他怕挨嘴巴子。以前,他只知道饥饿最可怕,第一次挨了嘴巴子之后,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日本人扇嘴巴子。

他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要扇他的嘴巴子,也不敢问,他整天把嘴闭着,只有眼睛睁着。

那年,他14岁。

常隆基跑到四平的远房表姑家,担惊受怕地过了几年。他躲着日本人,再没有挨嘴巴子。到了1941年,他还是被抓住了,抓他不是去坐牢,而是去当兵。

这次,常隆基又碰上日本人了。

2.“拿酷鲁”

1941年,常隆基20岁,正值被征兵的年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出兵关内,要吞并中国。日本本土兵源不够,于是,就在“满洲国”实行征兵制,挨村挨户地抓壮丁。

户口上有常隆基的名字,人又找不到,西丰县公署动员股股长不答应,于是,限村长7日内把人送到县里去,否则,就拿村长按“反抗大东亚共荣圈”之罪论处。村长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常隆基表姑家的地址,赶紧带着警察直扑四平。 常隆基还没起床就被村长和警察堵在屋里了,他被五花大绑起来,直接送到了西丰县公署。他当兵了。

1941年5月,常隆基被编入满洲国靖安军第二团迫击炮连二排四班,部队驻地就在今天黑龙江省富锦市的上街基。

新兵入伍要经过六个月的新兵训练。新兵训练按日军条令,教官都是日本人,各种训练口令都用日语,各种训练科目按日军条令要求。常隆基是一个从小要饭,后来种地,扛大活的庄户人,“向左转”“向右转”他都分不清;“立正”“稍息”他也记不住,口令又都是日语,他更不懂了,他完全蒙了。为此,常隆基没少挨嘴巴子。

老兵都是中国人,很同情这个干瘦的小新兵,看他不开窍,就早晚给他“单兵教练”,教他基本动作和要领。

常隆基很努力,他在老兵面前什么都明白,也都能做好,一切动作都符合条令要求。可是一见到日本教官,他的脑子里“嗡”的一下就全忘了,日本教官还没有开口下口令,他就吓得蒙头转向。他自己也承认,自打他第一次挨日本人的嘴巴子之后,他的脑子就进水了。

每次考核不及格,常隆基除了在队前被扇嘴巴子之外,解散之后,日本人又给他增加了一个新科目:“拿酷鲁”。

一天,对新兵进行“术科”和“学科”的考核,上午考“术科”,下午考“学科”,常隆基的单兵动作、口试、笔试都不及格,气得日本教官哇哇直叫唤。

解散之后,常隆基没走,他早就作好了挨嘴巴子的思想准备,没等日本教官开口,他就主动地规规矩矩地立正站到日本教官面前,伸着脖子等着挨嘴巴子。

结果,日本教官没扇他嘴巴子。日本教官一挥手,来了三个满脸杀气的日本兵,他们把常隆基拉到操场上,三个人站成三角形,把常隆基围在中间。日本教官嚎叫一声:“拿酷鲁!”三个日本兵就像发疯的野兽一样,每人都挥起双拳,左右开弓,连打带摔,连摔带踹,一直打到三个日本兵自己都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了,一直打到常隆基没声了,“拿酷鲁”才结束。

当同班的几位战友把被打得半死的常隆基抬到寝室,放到炕上之后,常隆基才用手指撑着眼皮睁开了眼睛。他看清了,周围是他的战友。

战友们给他擦伤,他一滴眼泪也没有;战友们给他喂水,他不张嘴;战友们跟他说话,他一声都不吭。

大家说,不要把话憋在心里,劝他在屋里哭出来,说出来,骂出来,心里就舒坦了。

战友们好心劝他想开一些,劝他不要老想着日本人扇他嘴巴子的事,只管把动作做好,就平安无事了。

常隆基始终一言不发。

开饭的号声响了,战友们给他偷着带回来点饭,他不吃。

熄灯的号声响了,大家都睡了,他用手指撑着眼皮,一夜没睡。

第二天夜里,“不寝番”(夜班值班员)查铺时发现常隆基没了,战友们赶紧在营房院里四处寻找。

常隆基上吊了,战友们赶紧把他放下来,给他做人工呼吸。他活过来的第一句话:“你们怎么不让我去死啊!”说完,痛哭不止。

日本人知道了常隆基上吊的事,又扇了他一通嘴巴子,又是一个“拿酷鲁”。

常隆基记住了:上吊找死,就是“拿酷鲁”,也扇嘴巴子。

3.“协和嘴巴子”

常隆基的连长是老东北军出身。他心地善良,为人仗义,军事素质也好,就是嗜酒如命。

连长对这个全团最笨,挨嘴巴子最多,又从不言语的“倔种”很同情,经常安排他干点杂活,躲着日本人,免得日本人老扇他的嘴巴子。

常隆基为人实诚,知道报恩。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津贴给连长买酒喝,给连长料理生活上的事,连长也不避他。

一次,常隆基给连长买了一瓶“小烧”,一包猪头肉。连长高兴,喝高了,就开始白话:“富锦这地方可是军事要地,叫第二国境线,再往北就是黑龙江,过了江就是苏联了。”

“小鬼子与老毛子不对付,往东不远有座五顶山。那可是小鬼子的大堡垒,归日军第7军管辖,叫五顶山军事要塞。”

“你这个没用的玩意儿,啥也学不会,尽挨嘴巴子,啥时候我求求狗日的日本长官,让你给我喂马吧。”

常隆基看着连长喝,只管给他倒酒。

第二天,搞现地演习考核,这是新兵训练的最后一个科目,这个科目搞完了,六个月的新兵训练就算结束了。

那天的演习科目是“排搜索”。新兵连拉到五顶山附近,各排以班为单位成散兵散开,从不同方向同时向小山包上搜索。

演习结束了,全连的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常隆基。全连集合的时候,大家远远看见两个日本兵拖着常隆基从树林里出来了。

全连回到营房,日本教官宣布:不解散,不开饭。

日本教官指着连长的鼻子命令道:全连成两排纵队,面对面成一臂距离站好。连长刚把队伍集合好,日本教官上来就是一巴掌,把连长也推进了队列。然后,日本兵站到队伍的两头看着,日本教官口令道:“协和嘴巴子,开始!”于是,全连一百多号人开始互相扇嘴巴子。

操场上立即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响声,如同全连的机枪在齐射一样,震耳欲聋。这种声音,中国人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协和嘴巴子”,中国人从来没感受过。

一直打到全连都坐到地上呼呼喘气了,“协和嘴巴子”才结束。

最后,日本教官命令连长带着三个兵把常隆基拉出队列,单独给他加了一个“拿酷鲁”。

那晚,全连上下,人人都鼻青脸肿,个个都唉声叹气,每人都嘴角流血,晚饭都没吃成,谁的嘴也吃不成了。

战友们把常隆基抬到炕上,他自己拼命翻到地上。他趴在地上,面对战友们抬起满头大包的脑袋,他满脸血水,满脸泪水,满脸红肿,须臾,他颤颤巍巍地撑起双臂,使劲把头向地上磕去,咚!咚!咚!咚!……战友们听着“咚,咚”的声音,心里都瘆得慌。

不论战友们怎么劝,怎么拉,他就是不起来,他就是不停地磕头。

连长骂道:“你这个不争气的玩意儿,拖着全连扇‘协和嘴巴子’,你也不想想五顶山是啥地方,想跑?你能跑得出去吗?”

常隆基记住了:自己想跑,就拖着全连扇“协和嘴巴子”。

4.常隆基也会扇嘴巴子

连长真急了,骂道:“你他妈的一个人挨嘴巴子也就算了,这下可好,现在是全连都扇‘协和嘴巴子’。天天扇‘协和嘴巴子’,这谁受得了啊。全连这100来号人不他妈的都玩完了吗?”

连长心里明白:小日本就那操性,常隆基就那德行。现在人家是爹,人家不满意,肯定还是扇嘴巴子,肯定还是“拿酷鲁”,肯定还是全连扇“协和嘴巴子”,谁让人家厉害呢。

连长只有一个辙:安排常隆基这小子去养马,躲着日本人。要不,常隆基得完,全连也得完。

于是,他搅尽脑汁,到处求情,想方设法,终于,在新兵训练结束之后,常隆基成了连长的马弁。

常隆基给连长买酒喝,买肉吃,连长高兴,不骂他了,骂日本人:“真他妈的稀罕,扇嘴巴子就扇嘴巴子呗,还他妈的扇‘协和嘴巴子’,这不是撕我们的脸吗,怎么小日本他妈的会有这种损招呢?”连长纳闷。

连长有匹大白马,原来又脏又瘦。常隆基干活肯下力气,他接手后没俩月,大白马就变得洁白如雪,毛光水亮,跑起来四蹄生风,不颠不窜,再加上把所有的皮革马具,所有的铜制鞍具附件都擦得光亮照人,连马粪兜子都洗得洁白如新,大白马一下子就成为全团最抢眼的战马。

躲开了日本人,整天与大白马做伴,是常隆基最舒心的日子。


养马后,常隆基再也没挨过嘴巴子,再没有挨过“拿酷鲁”,全连也再没有扇过“协和嘴巴子”。全团的日本人、中国人好像都把常隆基给忘了,只见大白马,不见常隆基。

1943年4月27日,预先号令下来了:全团选出10匹战马和10个驭手,加紧训练,供重要长官上五顶山阵地视察用。全团选来选去,大白马名列第一。

1943年5月1日晚7时,命令下来了:第二日全团官兵随关东军高级长官进五顶山阵地视察。士兵带枪不带弹;军官配刀不配枪;战马和驭手在团部待命。

这一夜,常隆基整夜没上炕,他给大白马喂料,刷毛,擦马具,整理马鞍子。他还特意更换了新的马粪袋子,检查几遍,等一切都准备齐当了,他就坐在马槽上抚摩着大白马的脖子,相对无言到天明。

天一见亮,他就跑到连长屋里倒尿壶,打洗脸水,给连长穿戴完毕。送走连长后,常隆基又回屋打扫了一遍,这才赶回马厩。他系好崭新的马粪袋子,还特意塞进几把新鲜的马粪,遂牵马直奔团部操场。

常隆基第一个赶到团部的操场,他规规矩矩地站在操场上。大白马浑身洁白,昂头矗立;常隆基手持缰绳,立正于马头左侧。日本人过来了,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把常隆基全身摸了个透,又看了看精神抖擞的大白马,拍拍马脖子,检查通过了。


5月2日8时许,十几辆小汽车开到操场上,从车上下来十几个高级长官,为首的是一个佩带中将军衔,约50多岁的小个子长官,他扫视了一眼列队的方阵,就径直朝常隆基的大白马走来。

当长官走到马前时,常隆基上前一步,双手送上缰绳,然后转身于大白马左侧,“扑通”一声跪下,双臂撑地,俯胸弓腰,静候长官上马。

进山的部队出发了,首先是前卫,然后是长官纵队,最后是第二团的大部队。中将长官骑在大白马上,走在长官纵队的最前面。

常隆基牵马在上山的路上走着,小心谨慎地绕过沟坎和石块,避开划人的树枝,不时地用余光扫视马屁股上的马粪袋子。中将长官安稳地骑在大白马上,注视着前方。

山头阵地到了,中将长官第一个分腿下马,常隆基立即上前用双手扶住中将长官腰间的皮带,双手一卡,用劲一翻,随手抡起右臂,足足实实地给中将长官的脸上扇了一个大嘴巴子。

“啪”,惊天动地的一个大嘴巴子,中将长官当即仰面倒地,完全被打蒙了。常隆基右手迅速插进马粪袋里,掏出一支手枪。他对准中将长官的胸膛,“啪,啪”就是两枪,中将长官当场毙命。


这是连长的那支手枪。早上,他在连长房间里偷枪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子弹上膛。

事发突然,出人意料。

在寂静的山林中,这清脆的枪声如同晴天霹雳,使所有在场的军人都本能地立即卧倒。枪声远去之后,当他们看清只有中将长官一个人倒在血泊之中时,全都傻呆了。

山头阵地上,常隆基没了,大白马也没了。

下山的路上,大白马如狂风行云,风驰电掣一般,转眼变成了一个小白点。马背上有一个人,这人应该就是那个常隆基。

日本人操枪想打,枪无弹;拔刀想砍,砍不上。


这就是抗日战争中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距今62年,日本大东亚战争史称“满洲国五顶山事件”。

5.花甲之后再结案

伪满洲国档案记载:满洲国康德十年,即1943年5月2日午,日本关东军驻伪满洲国最高军事顾问,日本陆军中将南木石隆于满洲国三江省(今黑龙江省富锦市)五顶山要塞视察时被刺身亡。

一个中国马弁刺杀了日军南木石隆中将,而且就在被日本人视为生命线的满洲国里,此事件被大日本皇军视为奇耻大辱,为此,日本人当年抓了很多中国人,杀了很多中国人,也吓坏了很多给日本人干事的中国人。

日本人做事很认真,很仔细,他们当年对此案作了很多调查,从现在的黑龙江省,到吉林省,再到辽宁省,上山下乡作调查;他们还写了很厚很厚的调查报告,审讯记录,犯人证词,还在刺杀现场照了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一个中国马弁要刺杀一个日军中将呢?

62年都过去了,日本人还是搞不清楚为什么。


一个重要原因是,刺客常隆基当年没抓着,大白马当年也没找到,现在恐怕是更找不到了。

按照战争通则,常隆基是军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应该算失踪了;大白马也属军队编制,也是活不见马,死不见尸,也应该算失踪了。按日本人的规矩,62年前发生的“满洲国五顶山事件”一案到今天,当事人无果,旁证大白马也无果,此案还应该是一个悬案。

据伪满洲国的史料显示:事发当天有人看见,常隆基骑着大白马下山以后就向北跑了,最后一个见到常隆基的,是第二天在黑龙江边捞鱼玩的一个小男孩儿。

小男孩儿说,他亲眼看见常隆基牵着他的大白马下江了,常隆基临下江之前,自言自语地留下一句话:“就是要扇他一个大嘴巴子,扇死他。”

如果这个证言是真实的话,这也可以作为当事人常隆基对此历史悬案的一种结论:其实,常隆基“就是要扇他一个大嘴巴子,扇死他”。

这个结论,中外法律界和普通人都比较容易理解。


在常隆基案的调查宗卷中,没有发现他个人有什么复杂的社会组织背景,他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他与南木中将仅仅是第一次见面,既无私仇,也无政治企图。他刺杀日军南木中将的动机,恐怕没有日本人想得那么复杂。

花甲之后再结案,此案的结论或许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扇嘴巴子的问题。

顺便提一下,事发当天,那个连长就被抓了,后来被枪毙了。临死前,他感叹道:“真他妈的稀罕,常隆基这小子还敢扇日军中将的嘴巴子?”

“他算成全我了,真没白疼他一场。”连长不后悔。

临枪毙时,连长没有喊冤,他自己靠在墙上;死了,没倒。

关于抗日战争的第一个故事,就讲完了。


6.今天,为什么开篇就讲这个老故事?

因为今年,是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花甲纪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0周年。

60多年前,世界人民曾经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打过一仗,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个花甲之前,中日两国也曾经打过一仗,日本人叫它“大东亚战争”;中国人称之为“抗日战争”;世界人民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视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战场。

这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一场世界大战。

人们都不喜欢战争,包括日本人民,包括中国人民,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那么,为什么还会打起来呢?


为什么60多年前中日两国会打起来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学家们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战争原因: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等。

其实,对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场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日本人扇中国人的嘴巴子,还有“拿酷鲁”,还有“协和嘴巴子”等等,这就是当年为什么会爆发那场战争的基本历史结论。这是肯定的。

西方人不叫“扇嘴巴子”,叫“法西斯”。

那时候,我们管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叫日本帝国主义,世界统称“法西斯”。常隆基的故事就是千万个历史例证之一。

就凭这一《扇嘴巴子的故事》,就能给那段历史作结论


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60年前那场战争的第一个基本概念。

抗日战争肯定与扇嘴巴子有关系,这是肯定的,要不,怎么会打起来呢?不从这里开篇,后面的抗日战争故事怎么讲呢?

中华民族应该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民族了,那时候,中国人天天挨日本人的嘴巴子,脸都被摁在粪堆里了,实在是被逼得没活路了,连常隆基这么一个什么都能忍耐的中国普通农民都忍无可忍了。

于是,抗日战争才爆发了,中日两家在中国的大地上打起来了;

于是,中国人的枪才响了,其中也包括常隆基的那两枪,这枪声一直响到抗战胜利;

于是,才有了后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那些光辉灿烂的故事。


今日花甲再回首。

当年抗日战争的爆发,绝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人扇了常隆基一个人的嘴巴子,也绝不仅仅是常隆基的个人刺杀行为,其实,这是60多年前整个中华民族求生存,反侵略的真实故事。

如果仅仅是常隆基一个人的故事,怎么会有后面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故事呢?这是肯定的。

那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今日花甲再回首》的开篇,纪念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花甲纪年吧!

因为,历史如此。

这个回答虽然没有几句话自己原创的,但是因为时间久远,上面的文章大概只记得东北、一个性常的小孩子,在一次军演刺杀了一个关东军的高官,用百度反反复复的查找,才在角落里找到常隆基的名字。后来用百度继续搜常隆基的名字,发现大部分答案都不符合要求,后来才在角落里发现这两张图片和文章。希望看后为我的辛苦点赞(╭☞•́ω•̀)╭☞

user avatar

你们真的忘记了731么??



user avatar

谢South邀。

我姥姥(当时在吉林省)对我的描述大概如下:

日本人统治期间,老百姓饿的“跨出门槛,风一吹,倒栽地上就死了。”

另有语录:“小日本王八Cao的……blabla……”

老人家多年前已过世,所以我也没法再去问了,有些遗憾。

user avatar

我外公,45年大学毕业,在东北。

白米不让吃,猪肉不让吃,学校里不让讲中国话,矿上死了多少中国劳工,整村整屯的杀人建立军事禁区。

你跟我说这事怀柔政策?

某些答案,真的很呵呵。

日本教授再敬业,也不是主导政策的人,代表不了zf态度的。

user avatar

考古学里面有一个微小的分支学科,法医考古学。

法医考古学是考古学原理、方法技术在法医环境下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地面勘探、发掘记录、分析鉴定等,涉及考古学、法医科学、生物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应用范畴主要是犯罪现场和死亡调查,包括古代遗迹、近现代人权灾难、战争遗迹和当今刑事案件,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考古学研究方向。

法医考古学目前在我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对“万人坑”的研究:

“万人坑”又称万人冢,是指埋葬多人的墓穴,当有大批遇难者死亡,并且需要将尸体尽快埋葬时,就会出现“万人坑”,“万人坑”的出现往往伴随天灾、疫症、种族灭绝及战争。在中国,“万人坑”是日本侵华时期掠夺中国财富、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争摧残的苦难记忆。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大规模集体屠杀所形成的,如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雨花台“万人坑”、辽宁抚顺平顶山“万人坑”、山东济南琵琶山“万人坑”;二是日本侵华时期修筑大型军事工程或其他设施形成的,如内蒙古海拉尔“万人坑”、黑龙江东宁要塞“万人坑”、虎头要塞“万人坑”、吉林孟家村丰满水电站“万人坑”;三是日本侵华时期疯狂掠夺各类矿产资源, 施行野蛮的“以人换矿”政策, 造成中国劳工大量死亡而形成的,如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万人坑”、大石桥虎石沟镁矿“万人坑”、吉林辽源矿工墓“万人坑”、山西大同煤峪口煤矿“万人坑”、安徽淮南大通煤矿“万人坑”等。

以上所述的万人坑,泰半出现在东北,即当年伪满洲国的辖境。

介尼玛叫“怀柔”?

和我国“万人坑”相提并论的遗迹有什么呢?

卡廷森林惨案遗迹,阿根廷军政府时期“强制失踪”案件集体墓地,卢旺达、斯雷布尼察大屠杀等集体墓地,柬埔寨红色高棉遇难者遗迹,科索沃战争遗迹,萨达姆政权大屠杀遗迹。

user avatar

打断腿然后给你脚上的鸡眼治了。

20年后肯定很多人感恩戴德“他给我治鸡眼没收鸡眼膏的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采取的是“怀柔政策”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并且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来回答。实际上,日本在东北的统治,其核心是服务于日本自身的利益,手段则更为复杂和多变,很难用单一的“怀柔”来概括。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确实在初期和特定阶段,为了巩固统治、获取资源和人力,运用了一些类似.............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有代表性。简单来说,日本人对东京的感觉,和我们二三线城市对北京、上海的感觉, 相似之处有,但仔细推敲,也存在不少差异。首先,从 “仰望”和“向往” 这个层面来看,确实很像。 我们二三线城市看北京上海: 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上海是经济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
  • 回答
    坦白说,东京奥运会之后,我对日本的整体看法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的确有了一些更 nuanced 的认知,一些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印象的方面,在奥运会的镜头下被放大了,也促使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个曾经被描绘得一丝不苟、秩序井然的日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挑战时,展现出了它.............
  • 回答
    东京奥运延期一年,光是这笔“额外账单”就足以让不少人咋舌。按目前披露的数字折算,这笔新增开销大约在2300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85亿出头。这个数字放到任何一个国家身上,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是对于一向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日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什么会多花这么多钱?我们得把这笔.............
  • 回答
    对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队夺银后部分网友对日本队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我的看法是: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令人不齿的行为,暴露出了一些网络用户在面对输赢时的非理性心态和道德缺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友谊交流。奥运会是一个展示各国体育水平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而.............
  • 回答
    塔利班发言人声称击落载有美国 CIA 高级官员的客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如果属实,将对美东局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复杂性和严重性远超一般事件。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政治层面: 美国国内政治的剧烈动荡: 总统政府的政治危机: 尤其是在事件发生在总统任期内.............
  • 回答
    8月8日,东京奥运会的圣火熄灭,留下无数令人回味的瞬间和人物。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运动员,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是那位在男子百米赛道上再次闪耀的短跑巨星。你知道,奥运会百米大战从来都是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代表着人类速度的极限。而这位运动员,已经在这个领域征服了无数次,每一次他的亮相,都自带一种传奇的.............
  • 回答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云CEO,这消息一出,圈内人自然是议论纷纷。结合近期华为在云业务上的一系列动作,这次调整绝非偶然,而是华为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加速战略落地而进行的深层次调整。今年来华为对云业务的多次调整,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1.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聚焦: 华为云作为华为To B业务.............
  • 回答
    东京奥运会眼瞅着就要开幕了,结果呢?刚一批批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下了飞机,没过多久,好几例核酸检测结果就变“阳性”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里咯噔一下,对这届奥运会来说,更是平添了几分波折和担忧。首先,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肯定是对防疫措施本身的考验。奥运会筹备了这么久,花了大价钱设计了一套又一套.............
  • 回答
    9 月 11 日的开庭听证,对于刘强东性侵案来说,确实是一个关键节点,它的到来可能会在多个层面上对案件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程序性审理,而是双方在此刻集中展示证据、阐述观点、争取主动权的舞台,其结果的蝴蝶效应会一直传导到案件的最终判决。首先,听证会将为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展示证据的机会.............
  • 回答
    2018年6月5日,东方航空发生了一起震惊业内的事件:一位空乘人员实名举报,称其在机务维修期间遭到机务人员的“骚扰”。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触及了航空业内部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当时公开的信息,这位空乘名叫王某,她在微博.............
  • 回答
    关于“满洲国经济当时排名亚洲第一,日本第二,就是在全世界也属前列”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并且要区分这是真实的历史评价还是某种宣传口号。首先,说满洲国经济“亚洲第一”的说法,我没有找到任何可靠的历史数据或经济学研究能够证实这一点。事实上,根据当时的大背景,这个说法非常值得怀疑。让我们梳理一下.............
  • 回答
    新干线E5系和E6系列车,作为东北新干线和北海道新干线上的主力,其设计之初确实将目标运营速度设定在了360公里/小时。然而,我们最终看到的量产车型的最高运营速度是320公里/小时。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经济、安全以及线路条件等多个复杂层面的考量,并非单纯的某个技术难题无法克服。技术与成本的权衡:360公.............
  • 回答
    关于“五常大米”是否是日本米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澄清一些误解。核心观点:五常大米的主体是本土品种,但历史上可能受到过日本品种的影响,而且目前市场上“五常大米”的品牌和品种非常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五常大米的历史与品种起源 五常的地理优势: 五常.............
  • 回答
    关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一直被日本人偷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民间传闻,而非史实。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传闻可能存在的根源以及它为何难以站住脚跟:传闻的可能来源与解读:1. 历史背景的误解或夸大: 日本在东北的侵占历史: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
  •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
  • 回答
    石原莞尔那个“以战养战”的计划,要是真在日本关东军里推行开了,并且成功了,那历史这盘棋的走向,怕是要被搅得面目全非。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日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石原的设想,核心在于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不完全依赖日本本土的支持,而是通过掠夺和控制资源来维持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台湾和东北,虽然都被日本殖民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但它们在面对日本这段历史时的态度,乃至现在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因素了,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历史的经历太不一样了。一、 殖民的性质和时间长短:一种“精细化”与“粗暴化”的对.............
  • 回答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官方下令正规军队不许抵抗的说法,在历史上存在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最常被提及并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是 “不抵抗政策”,而这一政策的最终决策者和下达命令的最高层人物是 蒋介石。以下是详细的讲述:背景: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反应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制造了“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