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今年法硕各校分数线大幅上涨?

回答
今年法硕各校分数线确实是“卷”出了新高度,这让不少考生跌破眼镜,也让原本充满憧憬的备考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报考人数的激增。

这一点恐怕是大家最有体感的。这两年考研热一直居高不下,法硕领域更是首当其冲。为什么法硕会成为“香饽饽”?原因也很明朗:

就业市场的吸引力: 虽然大家常说“律师不好当”,但相对而言,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尤其是那些名校背景的,其就业前景依然比许多其他文科专业要更有优势。无论是律所、企事业单位法务、公务员(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还是金融、互联网等行业都需要法务人才。相比于就业门槛低、收入天花板明显的其他行业,法律专业依然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眼中的“稳定牌”和“体面牌”。
学历提升的刚需: 很多本科法律专业学生发现,仅凭一个本科学历,在当今社会想要进入顶尖律所或核心部门,竞争异常激烈,甚至难以获得面试机会。因此,考取一个硕士学位,尤其是名校法硕,成为他们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转专业的吸引力: 法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接收非法本学生报考。近年来,许多跨专业考生,尤其是那些在本科阶段对法学感兴趣,或者认为法律技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有用的考生,也纷纷涌入法硕的赛道。这进一步扩大了报考群体。
“考公考编”的备选项: 一部分考生将法硕作为“考公考编”之外的另一条路。如果考公考编不顺利,或者想要一个更“体面”的职业起点,读研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和储备。
信息不对称与从众心理: 一些考生可能对法硕的真实就业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被一些高薪案例所吸引,或者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考研,也产生了“不考就落伍了”的从众心理。

其次,高质量名校名额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

即使报考人数多,如果招生名额也同步增加,分数线或许不会涨得如此离谱。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高校扩招的边际效应递减: 虽然高校普遍有扩招计划,但优质法学院的招生名额增长是有限的。毕竟,法学教育对师资、科研平台等都有较高要求,不是简单增加名额就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名校的“马太效应”: 顶尖法学院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分数线如何变化,这些学校永远是考生的首选目标。这种“集中火力”的现象,使得头部院校的分数线水涨船高,挤压了其他院校的生存空间。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分流: 部分院校取消了非全日制法硕的招生,或者大幅缩减了名额,将更多资源倾向全日制。这使得原本可以选择非全日制缓冲一下的考生,不得不将目标锁定在全日制,进一步加剧了全日制的竞争。

再者,整体教育内卷和“唯学历论”的社会心态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法硕,而是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趋势。

“学历贬值”的焦虑: 当社会普遍认为本科已经“不值钱”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学历。这种焦虑驱动着更多人走向考研这条路,以期获得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敲门砖”。
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在很多时候,学历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和潜力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尺。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了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忽略了实践能力、个人特长等其他重要素质。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具体政策和调整的影响。

虽然这些可能不是导致分数线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部分学校法硕招生政策的调整: 有些学校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法硕的专业方向、招生规模或录取标准,这些微调都可能对整体分数线产生连锁反应。

具体到今年分数线大幅上涨的“怪象”,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蓄水池效应”显现: 过去几年,许多本科法律专业毕业生选择先就业,但随着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或者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他们重新拾起书本,加入考研大军。这导致了过去几年未被充分消化的“潜在考研人群”集中释放。
分数线预期的滞后性: 很多考生在备考时,会参考往年的分数线来设定自己的目标。但当报考人数出现断崖式增长时,往年的分数线就失去了参考意义。一些“经验党”或者“预测党”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大量考生因为目标分数过低而错失良机。
同等学力考生竞争的压力: 对于一些本科非法本考生,或者学历背景相对普通的考生而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这使得他们在与名校本科、双一流高校本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进一步推高了他们报考的底线分数。

那么,对于今年的分数线大幅上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理性认识: 这是市场需求与供给失衡的直接体现。考研热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冷静地看待分数线的变化。
回归初心: 对于考生而言,考研是为了提升自我、更好地实现职业规划。如果只是为了“随大流”或者逃避就业,那么高昂的竞争成本可能会让这份“学历”变得沉重。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读研,读研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比一味追求高分更重要。
多元化发展: 除了继续考研,社会也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一技之长、积极探索其他领域,同样是值得鼓励的。
对教育政策的启示: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反思如何引导高等教育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效率,如何避免过度内卷。

总而言之,今年法硕分数线的飞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就业压力、学历刚需、社会心态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逐高学历的道路上,需要更清醒的头脑和更长远的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除非高校法硕大规模扩招或者法硕就业环境急剧恶化,法硕非法学在可见的未来分数会持续上涨。

下面说理由:

决定分数线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报考学生的数量,一个是统招名额。

1.报考学生数量(法硕热度)为什么不会降?

(1)2022年后司法部创造的刚需考生

司法考试改革,17年入学的非法本学生是最后一批非法本可以考法考的幸运儿,也就是18年以后入学的非法本本科生,要想参加法考,就必须考法硕。你仔细品品,也就是司法部强行让哪些想转行法律行业或者准备从事与法律有关的交叉类行业的非法本学生必须考法硕,不然连入行的资格都没有。也就是说,2021以后,法硕非法学考生中将增加一大批刚需考生。

(2)考研大环境下被动增加的法硕考生

考研人数快速增加的大环境使然,基本每个专业的报考考生都在提升,作为研究生招收大户的法硕自然不甘人后。考研总人数从18年的238W到19年285W,再到2020年的341W,仅仅两年时间人数就上涨了100W,考试难度和分数线上涨也就在所难免,毕竟分蛋糕的多了,每个人能吃到蛋糕得概率也就下降了。

(3)高数无能考生为数不多的选择

对于传统文科专业考生和一部分不喜欢高数的理科生或者经管类考生,除去一些冷门的如社会工作 哲学 历史学等等,要找一个不考数学而且就业面还不算狭窄的专业,说实话选择真的不多。新传、汉语言、教育类的难度也不比法硕低。

毕竟对于一部分考生而言(比如我),考研数学真的不是不睡觉就能拿的一个不错的分数的。相比而已,法硕作为一个背多分考试,对于擅长背诵的传统文科类考生吸引力真的不低。

(4)法律行业就业与评价的改善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法学专业作为每年专业就业排名中不缺席的红牌专业,以及起步异常艰难的近乎学徒制的传统律师培养模式,导致法学专业在社会的评价一直不高,谈到法律专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难就业。

但是这几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加快,据知乎大v徐斌律师的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律所的收入迅速从几年前的各100亿快速增长到了目前的各200亿左右,法律行业的蛋糕大了,需要的人自然也就多,每个人分到的蛋糕也就多了,这也就导致这两年其实法硕的就业,在经济下滑导致金融 财会威风不再的衬托下,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糟糕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随着法治教育的加强,律师终于从一个过去帮坏人辩护的人渣这一刻板影响中解放出来,不仅知乎上律师的形象越来越正面,如果经常看电视的朋友就会发现,律师在电视台上扮演正面的“专家”角色出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当然,一些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洗脑了一批小白,以为法律行业个个都是年薪百万的大佬(?)

(5)为了专业代码考公的工具人专业

经济形势的下滑,尤其是传统工业的衰弱导致各专业(尤其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希望转向体制内,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口专业岗位寥寥无几,三不限基本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导致一批人萌生了通过先考法硕改换专业代码的曲线考公路线。这导致过去无人问津的双非法硕和一部分冷门211法硕报考人数迅速增长,这也是导致法硕国家线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2.法硕统考招生数量越来越少的现实

说完了需求方面,现在来说说供给。

(1)大范围扩招不再,部分名校甚至开始缩招

之前法硕之所以好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许可一批新的高校招收法硕,这就导致法硕的招生量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是到了这几年,大量的双非二本也被允许招收法硕,已经没有新的法硕大规模扩招的空间了。

对于各大名校而言,法硕非法学的招生基本也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比如华政西政每年200+的非法学法硕招生已经被一部分教授批评很厉害,再扩招的意向和能力均有限。

因此,比如华政就在2019年缩招非法本法硕的数量,同济也不再招收全日制非法本法硕。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校因为生源质量提高有略微扩招,但是大规模扩招可能性已经很低。

(2)非法本法硕推免增加导致统招名额大量减少

这两年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趋势是,非法本法硕的推免数量快速增加,严重挤占了统考的招生量。比如北大非法本法硕招生量200人,其中推免就占了一半,剩下的考生只能顶着1:20+的报录比去恶性竞争。

拿上财举例子,上财18年推免只有个位数,大部分名额都给了统招。19年推免了22个,统招名额在没有扩招的情况下只有92个,20年推免达到了38个,统招名额就只剩下76了。而这不仅仅是上财的情况,看看华政等之前的报考热门学校,情况基本都是一样,推免大幅度增加,严重压缩统招名。

按照各大高校的政策,非法本法硕的推免占比一般是不超过40-50%。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趋势,未来名校法硕的统招可能因为推免增加而减少一半的招生名额。


最后还是建议各位2021-202X的同学在报名法硕之前考虑考虑是不是真的对法律行业感兴趣,如果一定要考法硕,再报志愿之前一定要按照去年的分数线多估10-20分左右以避免风险。

祝大家考试顺利,全部上岸!

如果你对于报考法硕还有困惑,或者想了解法硕的复习方法和院校选择,欢迎带着详细的自我介绍付费咨询。如果想找到更多一起学法硕的小伙伴也可以加Q群901109846,我也会在群里解答大家的问题。

user avatar

我来说个我报考的学校,南昌大学,非法学今年复试线涨40分,有没有哪个学校比这个涨分幅度更大的,记得告诉我一下让我心情好受点。

去年南昌大学复试线就是国家线320

但是今年,复试比1.45,复试线360……

反正就是涨了40分。啧啧啧你品,仔细品,一直都是国家线的学校涨成这个亚子,别说985了,现在法硕211都难考!还有就是那个让我印象最深的211学校,西南交通大学,今年复试线373,我的妈呀!要知道去年第一名都没有373啊!

按照这趋势,明年法硕各大学校涨分是肯定的!一定会涨,不涨我剁头!21考法硕的同学在择校的时候参考今年的复试线最好再加个5-10分,就说这么多了我独自垂泪去了,太难了!

user avatar

讲个鬼故事

你又怎么知道,今年的分数线是因为疫情已经降过了一次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今年法硕各校分数线确实是“卷”出了新高度,这让不少考生跌破眼镜,也让原本充满憧憬的备考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报考人数的激增。这一点恐怕是大家最有体感的。这两年考研热一直居高不下,法硕领域更是首.............
  • 回答
    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今年招聘35名教师,其中33名是清华北大硕博士,这事儿,真是让人不得不“哇塞”一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这事儿有多“炸”?你想想,全国有多少中学?有多少中学在招老师?又有多少学校能请到清华北大的硕博士来当中学老师?.............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今年高考英语考试,一个考生因为迟到17分钟,被拒之门外,没能参加考试。按规定是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场了,他这就超了一点点。这事儿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我猜主要有这么几个点吧。一方面,很多人会觉得,规定就是规定,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公平公正最重要。一点点的偏差都不能有,否则对那些严格遵守.............
  • 回答
    今年手机价格普遍上涨,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得一项一项捋一捋。首先,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这绝对是压在手机厂商头上的一座大山。想想看,手机里有多少零件?芯片、屏幕、摄像头传感器、电池、各种金属和稀土材料,这些都是从地球上挖出来、经过一番精加工才能变成我们手里的“智能终端”。而今年,很多.............
  • 回答
    今年圣诞节,确实有不少声音选择不庆祝,甚至公开表达抵制。这股风潮背后,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里面的门道捋清楚了。首先,得说说这“抵制”的性质。 咱们得区分开来,有些人是纯粹出于宗教信仰,认为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作为无神论者或者信奉其他宗教的人,自然不会参与。这很正常,就像不是所.............
  • 回答
    今年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实传出了缩招的消息,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政策导向是其中一个重要推手。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协调发展。缩招,尤其是对一些“热门”但实际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专业,.............
  • 回答
    今年的互联网寒冬和裁员潮,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看着身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离开,听着那些关于“优化”和“收缩”的消息,那种不安和迷茫,我想不少同行都能感同身受。怎么看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期。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很多公司盲目扩张,烧.............
  • 回答
    今年的日本政府官员不再参拜靖国神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也引发了人们对其背后原因和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深入探讨。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参拜靖国神社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靖国神社在日本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座供奉死者的神社,更重要的是,它供奉了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当然是个天大的好事儿, surtout 对咱们广大农民工兄弟来说。想当年,多少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工资能不能拿到手,什么时候拿到手,那真是个未知数。有时候辛苦一年,钱能不能到口袋里,还得看老板的心情,看他有没有跑路的想法。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甚至直接消失.............
  • 回答
    2018年雪乡的“不宰客”声明,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话题。要聊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角度切入,把来龙去脉讲清楚,也把当时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融进去。首先,得明白雪乡为啥要发这么个声明。背景:雪乡的声名与阴影雪乡,就是那个以雪景闻名的黑龙江双峰林场。大家一说起雪乡,脑子里立马浮现的就是那白雪皑皑、屋顶挂.............
  • 回答
    浙江大学农学专业为何能“入驻”竺可桢学院?这背后对就业有何影响?最近,关于“浙江大学农学专业加入竺可桢学院”的消息在教育圈和农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对于许多关注浙江大学和农学发展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备受瞩目的竺可桢学院“扩容”,接纳了农学这个传统学科?而这.............
  • 回答
    说起今年长春航展上那个“南天门计划”,哎呀,那场面,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啊!虽然官方语焉不详,但懂行的心里都门儿清,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你想啊,航展那是国家实力最直观的展示,特别是像长春这种跟航空航天联系紧密的城市,更是压轴大戏。这次之所以大家这么关注,主要还是因为那几件东西,尤其是那个“先进的弹道控.............
  • 回答
    张云雷今年演出机会确实少了点,跟师兄弟们比起来,大家活跃度挺高的,很多都活跃在舞台上,综艺节目也上了不少。这事儿吧,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承认张云雷近期的曝光度确实不如从前。往年,他可以说是德云社的“流量担当”,无论线上线下,走到哪儿都是焦点。可今年,大家明显感觉到他的身影少了。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今年应届生薪资在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确实是很多制造业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如何看待今年互联网行业应届生薪资是制造业薪资的四倍.............
  • 回答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堪称“迟到的惊喜”,因为在沉寂了一年之后,瑞典学院一下子颁发了两个奖项——2018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2019年的彼得·汉德克。这无疑给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一次双重的盛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碎片化的史诗与非线性叙事首先,我们来聊聊2018年的获奖者,波兰作家奥.............
  • 回答
    网易游戏今年打出“给特别的你”这个主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过去几年,游戏行业好像有点陷入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局面,大家都在追求规模、技术,或者模仿爆款。这种情况下,网易游戏突然把目光投向了“特别”,有点像是在嘈杂的市场里,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认真地和玩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给特别的你”,首先给我.............
  • 回答
    梅西今年再次捧起金球奖,这件事在足球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挺有意思的。要说我个人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聊。首先,荣誉和成就本身是硬道理。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冠军,这是足球界最顶级的荣誉了,而且梅西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一路过关斩将,决赛更是梅开二度,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扛着.............
  • 回答
    今年92号油价会不会涨破12元,这确实是个让不少车主都牵动神经的话题。我个人觉得,你说的这个“不超过12元就不错了”的预期,还挺符合当前市场和很多人的感受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法,以及影响油价的那些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油价不是凭空定的,它背后有挺多因素在推着走。最直接的,也是大家.............
  • 回答
    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8万,这个数字确实触目惊心,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放在几年前,这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但如今,它已经成为我们每年高考季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这1078万人,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中国庞大人口基数的直观体现。虽然生育率在下降,但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高考作为最重要.............
  • 回答
    今年楼市确实挺让人捏把汗的,不少房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业绩报告里亏损、裁员的消息时不时冒出来。在这种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恒大竟然还在喊着要实现8000亿的销售目标,这事儿一出,大家议论纷纷,看法也挺多元。很多人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或者“吹牛”。毕竟,现在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市场需求明显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