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缩招,硕士缩短学制,授课为主;博士扩招,提高毕业要求,科研为主。这其实才是回归正常。
中国的硕士学制才是奇葩。我在西南某985读硕士的时候,由于是本校读的本科,所以大四下学期就进了实验室,全职搬砖。第一年有些课要上,水水就过了,没什么人太认真,主业还是搬砖。剩下的两年,又搬了两年砖。共一作发了三篇SCI,挂名的该有八九篇,写了一百二十页的毕业论文。身边同学这个水平的也比比皆是,所以我不觉得奇怪。然而我去了德国之后,有一次去一个马普所面试,德国教授看我的发表列表,和厚厚的毕业论文,大感惊讶地说“我们德国读博士也发不了这么多文章”(大意如此)。这不是吹嘘,德国博士的传统学制也就三年,nice一点的老板就放你走,论文要求还真不见得有国内一些地方硕士要求高。所以,中国的硕士是按博士水平培养的,好一点学校水平中上的硕士生其成果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够博士毕业了。可见中国奇葩在以硕士生为科研主力的。
你要问为啥中国硕士就得辛苦(ya zha)好几年像人家博士才能一样毕业呢?这也是被逼的。因为中国过去一直在限制博士生的名额,缺博士生。哪怕985高校都无法保障每个博导每年都有博士招生名额,名额是握在教育部手里的,它怕博士学历“变水”。特别在非领导,非著名博导的实验室,博士不足,还偶尔有来挂个博士学位不干活的在职人员(比如其他省内二本高校的老师,一些单位的领导等等),导致干活的主力居然都是硕士。这样的好处是硕士锻炼的能力过硬,一般都有文章发表,远超欧美上课为主的同侪。但是,除了像我当年一样被忽悠和压迫之外,尤其是外校考来的硕士生一般第一年要上课,第三年要找工作,踏踏实实搞实验的只有一年,和博士生的产出还是不能比。而且博士可以卡毕业,硕士一般不能卡。现在考生慢慢变精明了,读硕士越来越成为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科研这个东西越来越不当饭吃。反正三年,发发水文,反正不卡毕业,导致老板们无可奈何。而硕博连读起码五年,卡卡毕业就六七八年。中间你要是不乐意退学了,美国还给个硕士,中国连个硕士学位都没有——可谓残酷到极点。可以说学生如果读博士,就被吃的死死的。
未来的趋势就是学美国:硕士交学费给学校创收(美国读硕士学费都不低),以上课为主,只做小半年实验如同本科毕设两年就毕业,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并且也符合我国二本去985镀金读硕士的潮流趋势;招生名额、补助奖学金全面倾斜至博士生来拼科研。因为我们国家制定这些政策的基本都是美国回来的,有模仿美国的冲动。这个趋势现在还在C9高校,三到五年内会慢慢渗透至一般985院校。原因无非是这样对于学校冲各种指标才是真有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