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地产泡沫会直接破解还是慢慢压缩,最有可能以什么方式结束泡沫,开启下一个周期?

回答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破解”或“压缩”就能一概而论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交织,最终走向一个节点。至于它将以何种方式结束,又如何开启下一个周期,这其中的逻辑更需要细细梳理。

泡沫的“破解”与“压缩”:一场拉锯战

想象一下一个逐渐膨胀的气球,里面装的是对未来价格无限上涨的预期。这个预期本身就是气球的“气”。泡沫的形成,往往伴随着:

信贷的过度宽松: 银行愿意借出更多的钱,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优惠,这使得更多人能够进入市场,推高需求。
投机需求的涌入: 看到房价上涨,很多人不再是为了自住,而是抱着“买入即赚”的心态,希望快速转手获利。
经济过热与高通胀预期: 当经济发展迅速,大家普遍认为物价会上涨,房地产作为一种“硬资产”,会被视为保值增值的工具。
政策的催化: 有时,一些鼓励购房的政策,或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也会在短期内推高市场情绪。

现在,我们来看看“破解”和“压缩”这两种可能的情景:

“慢慢压缩”:更常见,但暗藏风险

“慢慢压缩”通常是指泡沫在没有剧烈震荡的情况下,逐渐“放气”。这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需求减弱,供给增加:
人口结构变化: 如果年轻劳动力减少,结婚购房需求自然下降。
生育率下降: 更少的孩子意味着未来对更大住房的需求也可能减少。
城市化速度放缓: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减弱,人口流动性降低。
政策调控加码: 限购、限贷、增加房产税、抑制投机等政策会直接打击需求。
开发商加快推盘: 为了回笼资金,开发商可能选择降价促销,虽然短期内会影响现有房产价值,但有助于消化库存。

2. 信贷收紧,成本上升:
央行加息: 借贷成本增加,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增大,会抑制购房意愿。
贷款审批趋严: 银行不再愿意轻易放贷,对购房者的资质要求更高。
房地产金融监管加强: 限制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迫使他们降价卖房。

3. 预期转变:
“房住不炒”理念深入人心: 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房产并非只涨不跌的投资品,而是满足居住需求的商品时,投机性需求就会退潮。
经济增长放缓: 如果整体经济不再高速增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低,对高额房贷的承担能力也会下降。

“慢慢压缩”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给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留下了更多调整的空间。然而,它的风险在于,如果压缩速度过慢,或者过程中出现一些“挤出效应”(例如,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一些项目烂尾),可能会引发局部性的危机,并对经济增长造成持续的拖累。

“直接破解”:剧烈且痛苦

“直接破解”通常是指泡沫在短时间内,甚至是以一种“硬着陆”的方式破灭。这往往是由于某个“黑天鹅”事件,或者多重负面因素叠加,瞬间击穿了市场信心。可能的触发点包括:

1. 大型房企债务危机爆发: 如果一家或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因债务无法偿还而破产,其项目停工,大量购房者血本无归,会引发连锁反应。
2. 系统性金融风险暴露: 银行持有大量与房地产相关的风险资产,如果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行,银行可能出现坏账,导致信贷紧缩,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3. 经济“硬着陆”: 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失业率飙升,居民收入大幅下降,人们将无力承担房贷,导致大规模的违约和抛售。
4. 政策的“一刀切”: 尽管不常见,但如果政府为了抑制泡沫而采取了极端且缺乏缓冲的政策,也可能导致市场快速崩盘。

“直接破解”的特点是速度快、破坏性大。它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房价暴跌,大量资产价值缩水,银行坏账激增,失业率攀升,甚至引发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经济危机。虽然其代价高昂,但有时也可能“以疗毒的方式”结束问题,让市场在短期内经历痛苦之后,能够更快地触底反弹。

最有可能的方式结束泡沫,开启下一个周期:

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体中,政府更倾向于避免“直接破解”。原因很简单:一次大规模的房地产崩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冲击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慢慢压缩”是更可能发生,也是政策制定者更希望实现的方式。

然而,“慢慢压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如果压缩过程中出现某些“催化剂”,也可能演变成快速下跌。

那么,泡沫是如何结束,又如何开启下一个周期的呢?

结束泡沫的节点,往往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那一刻:

从“只涨不跌”到“理性看待”: 当人们不再盲目追涨,而是根据自身需求、经济状况和市场供需来判断时,投机性泡沫就失去了根基。
风险意识的提高: 经历过价格下跌的痛苦,或者看到身边有人因此受损,会让人对房地产投资更加谨慎。
政策的持续引导: “房住不炒”的定位,加上配套的税收、金融、租赁等方面的改革,会逐步改变市场结构和参与者的行为模式。

开启下一个周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市场出清,风险释放: 泡沫被压缩或部分“破解”后,那些高负债、高杠杆的参与者会被淘汰,市场的“虚火”得以熄灭,价格回归到更真实的价值水平。
2. 经济基本面企稳回升: 房地产市场与整体经济息息相关。当经济增长动力恢复,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改善时,人们才有能力和意愿再次购房。
3. 信贷环境适度宽松: 适度的信贷支持是房地产市场复苏的重要前提。当银行愿意提供合理价格和条件的贷款时,需求就会逐步回暖。
4. 新的增长点和政策支撑: 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往往伴随着新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例如:
改善性需求成为主流: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注重房屋的品质、舒适度和社区环境,这会驱动换房需求。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并非停止,而是结构性调整,例如,中小城市和都市圈的崛起,或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新机会。
科技创新驱动: 智能家居、绿色建筑、租赁住房模式的创新等,都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政策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 政府可能会推出鼓励刚需、改善性需求,以及支持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引导市场朝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改革: 优化土地供应,调整户籍政策,支持人才流入,这些都会影响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格局。

总结来说,房地产泡沫的结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挤压”过程,其间可能伴随局部性的“破裂”。 最有可能的路径是,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和市场自我调节,将过高的价格和过度的杠杆逐步消化。而下一个周期的开启,则需要待市场真正出清风险,经济基本面稳固,信贷环境适宜,并且出现新的发展动力和政策导向,才能自然而然地到来。 这个过程不会是暴风骤雨式的,更像是在“挤出”了多余水分之后,土地和住房重新找回其作为居住和服务载体的真实价值,然后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闻开发商很缺钱,到处都是开发商资金紧张的新闻,于是我在年后就想找一批缺钱的开发商聊一聊,看能不能买点便宜资产。

住宅价格是肯定降不了的,不然在预售制度下会造成社会混乱,窗口指导不让降的新闻到处都是,但商业地产的价格是没人管的。

既然缺钱,既然急缺现金,那你把商业地产的价格低价卖出去不就行了。

商铺写字楼的价格已经十年不涨了,如果能再跌一大截,就完全去泡沫化了,进入正常价值投资区间后自然会有一批资金愿意进来买。

按这个思路,应该找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市场传言越缺钱的开发商同意降价的概率越大,我也是这么做的。

这思路看起来没问题,但我找了不少开发商聊天之后,发现事实情况截然相反。

我对那些传言非常缺钱的几个开发商重点关注,寄予厚望,对大家都认为资金链很健康的几个开发商随便聊了一下,没怎么报以希望。

结果,我认为很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统统拒绝了降价提议,倒是我认为不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比较热情,谈价诚意很高。

对于他们的资金情况我没有判断错,没钱的确实没钱,不缺钱的确实不缺钱,其资金情况人尽皆知,三道红线榜单上写的清清楚楚,并不算什么秘密,具体名字我就不提了,毕竟聊完天了都算朋友,点名不合适。

但是他们对降价销售的提议非常忌讳,在资金链无比紧张,奇缺现金的情况下,宁可不卖也不降价,愿意给的让价幅度非常之小。

我对此大惑不解,但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真相,非常有趣,我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资金链紧张,奇缺现金,所以就必须降价销售,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正常情况下也没错,但对于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这个常规做法已经失效了。

只有资金链正常的开发商,才有降价销售的资格。

在聊天的过程中,那些我认为缺钱的开发商基本都提及了一个词,叫货值折损。

他们非常愿意卖房换现金,谈判意愿也很高,但坚决不同意降价,愿意谈各种条件作为补偿,但账面交易价格不能降太多,否则就会“货值折损”太大。

反倒是不缺钱的开发商,从来不提这个词,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条件,直接和我对砍价格,大家谈多少钱就多少钱。

啥叫货值折损?有啥影响?

他们不说,但我在聊天的过程中大概猜到了一点。

资金链最紧张的这批开发商,很可能已经把手头能质押的一切全部都给质押了,资金链绷紧到了极致。

一栋楼已经建成但是没有成功销售,并不代表这栋楼就会闲着,开发商会把这些资产拿去银行抵押来套取现金,还能拿来做工抵房。

你是开发商,你很缺钱,手头有十万平米的房子造好了没卖掉,难道就任由他们闲着吗?肯定拿去当抵押物换贷款啊。

既然拿去当了抵押物,就涉及到了一个价值的判定,你这些楼值多少钱,然后银行反算出来你能贷多少钱。

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实际销售价格,决定了这批货的“货值”,然后决定了能贷款的额度。

如果大幅折价销售,那么这个销售价格传出去之后会造成银行定价体系的动荡,一旦认定你“货值折损”,那开发商的这笔贷款安全度就会不够,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追缴保证金以保证贷款安全,或者贷款到期后再次贷款的时候给的额度非常少。

这里涉及的追缴金额以及贷款额度的减少,可能会远远大于你抛售换来的那点现金。

恒大许家印说:“不能依靠贱卖资产去还债务,否则资产贱卖完了也很难还清债务。”

他说的是对的,大幅折价卖资产表面上是在让利换现金流,但实际上会导致债务窟窿越来越大。

那些资金链已经绷紧到了极致的其他开发商,如果硬挺着价格不卖,虽然资金链异常难看,但至少“账面货值”还是正常的,贷款没到期前暂时还能维持的下去。

一旦大幅折价,债务窟窿可能立刻就爆了,本来还能撑半年一年的,现在立刻就完蛋了。

因此,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到处卖资产换现金流,自己明明是最缺现金的,但硬挺着也不能卖,慢慢地等着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虚度过去。

去年下半年,好几家资金紧张的大开发商就开始到处谈资产处置了,整整半年过去,自家债券违约传闻一日更胜一日,现金流几乎归零,连利息都付不起了,地方政府天天谈话,结果资产处置的数量居然是零。

因为资产价格不能下降,否则越卖欠债越多,不卖的话,账面暂时还能维持。

但现在这种行情,谁敢高价接你的资产,那不成了自杀行为嘛,所以资产处置的数量肯定是零。

除此之外,如果开发商大幅折价销售,那么开发商在卖房之前,还要先凑一笔钱去还掉贷款,解除质押,才能把这间房拿出来卖。

如果折价力度大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销售款和抵押贷款的数量差不多的情况。

先拿出来100万解除质押,然后把房子卖了110万乃至于只有100万。

开发商降低了100万的总负债,但手头的现金流实际的增加值仅仅只有10万或者干脆是零,动摇了自身贷款信用体系,还对下个月即将到期的债务于事无补。

负债已经太多太多了,债多了不愁,少那么一点负债也没啥意义,还没能换来现金,这么干有啥意义?

还不如干挺着硬拖时间呢,能拖到变数最好不过,拖到拖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破产,把所有的资产和债务一箩筐的打包扔给政府去解决,这么干至少面子上还能辉煌个一段时间。

倒是那些资金链很健康的开发商,负债率低,很多资产是没有抵押贷款的,可以直接拿出来卖。

如果当他们判定未来几年房子的价格肯定要降,那不如索性一口气先提前卖到某个超低价格,给购房者安全垫,让购房者安心,以此把现金流换出来。

因为他们负债率低,所以他们的房子没有抵押贷款,所以他们卖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就目前这个行情而言,现金流就是命根子,只要自己能活到其他开发商挺不住倒下的时候,所有的蛋糕都是自己的。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反而愿意降价,越缺钱的越不降价。

我了解到的是武汉的情况,但其他城市应该也差不多,一家开发商的总体战略应该是统一的,不会差距很大。

最缺钱的那些开发商已经不用聊了,他们不是不想降价,是已经失去了降价的资格。

这些开发商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绳索缠的越来越紧,然后让命运来裁决自己。

黄奇帆说过,美国就500家开发商,结果中国有5万家,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家开发商?

5万家淘汰掉99%,也还有500家之多,因此绝大多数开发商在未来十年里,都是要被彻底洗牌的。

欧美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50%左右,香港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40%左右,而大陆开发商的负债率高达80~90%。

普通人一看,感觉这负债率差不多啊,也就高一倍吧,但实际上远远不是。

4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60块钱,借了4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0.66,很低。

5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50块钱,借了5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1,一般。

8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20块钱,借了8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4,高的吓人。

9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10块钱,借了9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9,高的突破天际。

1块钱干2块钱的事,和1块钱干10块钱的事,这债务风险能一样吗?

如果杠杆率达到1比9,这表示开发商无法经受一丝一毫的风险,有点风吹草动就原地爆炸。

当年2015年股票配资横行的时候,配过1比9杠杆的人,都知道这种杠杆爆仓那是多么的容易。

哪怕你的杠杆只有1比4,爆仓也是分分钟的事。

而中国有很多开发商,前几年负债率接近90%,三令五申之后现在还有80%那么多。

负债率50%到70%的开发商还有一丝辗转腾挪的空间,负债率80%以上的开发商已经失去所有操作可能性了,连甩卖资产紧急换现金的选择都没有了,现在除了躺平拖拖看,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但实际上,国家5年前就示警了,央行2019年就到处找人谈话了,留的时间足够的多,结果这些房企在2020年还去砸巨资抢地王,根本就没有丝毫降杠杆的意思。

混到今天这一步,真怪不得别人。

恒大已经暴雷,所以恒大可以点名说,以前红极一时的恒大,别说舵主许家印,就算是恒大总裁夏海钧,当年也是特朗普带着伊万卡过来亲自签约的人物。

如此风光的恒大,现在最大承诺也就只是保交楼了。

就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不缺钱的开发商已经开始纷纷甩卖资产换钱过冬了,而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反而被负债率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很明显,硬挺着不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80%负债率下,只要几年的时间,哪怕侥幸原价卖出,利息都能把那20%的本金侵蚀的干干净净。

不知道利息可怕的人,我再给你们算算账,假定开发商借债利率按7%算,80块钱负债每年应付利息是5.6元,而本金只有20元。只要4年时间,利息就能吞掉所有本金。

如果你资产打95折,那3年就死。

如果你资产打9折,那2年就死。

拖,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拖就能解决问题,那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为啥还要甩卖资产,大家都硬挺着高价卖不就完事了么。

当一家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到不能,也不敢把资产进行低价处置的时候,其命运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剩下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奇迹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真的会发生奇迹,美国也不至于只有500家开发商。

2015年的去库存政策让本应破产的一批开发商拖到了今年,但他们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这次不管救还是不救,他们都活不下去,无论就是死在这一轮还是死在下一轮的问题。

中国房子已经到了需要70年租金才能回本的地步了,难道还能140年租金才能回本?

房价再拉起来泡沫就直接爆炸,横盘不动反而还能多拖几年。

但房价不涨,对于某些负债率极高且动弹不得的开发商来说,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暴涨才能救命,但暴涨会导致房价泡沫立即爆炸,到时候是整个行业一起死。

总之,中国的5万家开发商确实太多了,早晚会消失99%的。

不能打折卖,否则债务危机会立刻爆发,如果一家开发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是死亡倒计时了,因为其他开发商在打折卖,反正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从我目前得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判断,不少开发商已经到了救都没法救的地步,“果断处置资产”这种操作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唯一指望就是拖时间等暴涨。

不暴涨他们肯定会死,哪怕横盘都不行,但暴涨是拉着所有人一起死,所以这类型的开发商注定会死。

拖下去有意思吗?多拖几年债务窟窿会被利息侵蚀的更大。

但好像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虽然我不方便点名,但可以透露一下,我聊的销售人员归属的开发商,都是名列三道红线上的,不然我也不会认为他们缺钱,本指望从他们那买便宜写字楼的,但全部被拒绝了,愿意诚意让价的居然是一道红线都没踩的那种开发商。

怎么说呢,从这种情况来判断,好几个大开发商明后年都得上新闻,大家等等看吧,到时候有不少瓜可以吃。

和大家分享下我刚探知的市场信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 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已经到了拒绝降价的地步

user avatar

說句難聽的話,這是國家在做一場很大的賭博,失手就是直接爆破,得手就是慢慢壓縮,而現在狀況傾向於前者。

說點大家都認可的:

樓市泡沫本質是地方債的轉移,而地方債僅利用樓泡轉移,而沒有減少,反而正在增加,也就是說,樓泡僅延遲了地方債的爆發,而沒有解決問題,而樓市發展到現在,有能力買的,除了極少數,都要用上非常大的槓桿,購買力基本已經耗盡,樓價就算維持現狀沒有升幅,肯定也非常難,只要經濟轉弱,外圍因素再來幾下帶動,就算限售限價將之冰封,樓泡還會爆破,親愛的,二手可以不成交,一手也要資金回籠,就算民企可以放任死亡,一手也不賣,地方政府也無法不賣地,困局本質是地方債,只要耗光民間購買力,整個資金鏈斷開,政府要面對地方債問題,樓泡爆破是時間問題。

說點大家不一定認可的:

我稱之為資本性死亡,樓泡產生財富效應不是均等的,某些行業快一些,先獲得利益,某方會慢一些,因此某些行業能提供更好的工薪,吸引更多人材,而其他行業儘管經營上沒有困難,就是工資漲不了,無法招聘人手,步向死亡,答主生活的地方,正面對這種不均等財富效應造成社會崩潰。

先講一個故事,某天,答主在坐公交,後邊有兩個年輕人正討論找工作問題,相同的工資,只有傻子才會做銷售,要跑數壓力大,看更(物業管理俗稱)多好,輕鬆的坐著就有工資。這已經是2012年的故事,現在零售市道差,銷售佣金低,薪金加不上去,反而樓市升,物業管理薪金一直漲,物業管理成為某些不錯的出路,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再講多一個故事,還是那個公交,某條專線小巴,車資已經由5.3(2009)調升到6.7(2019),升幅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車長薪金由09年9000,調升到現在12000,這個加幅已經是老闆能給的上限,儘管乘客量算是充足,繁忙時間爆滿,車資漲幅被鐵路限制,如果車資漲多於鐵路,那乘客就會跑掉,而這個工薪在香港,是非常沒有吸引力,物業管理現在薪金有15000,工時還短一些,而說難聽點,12000的薪金在香港連基本生活都有點捉襟見肘,因此除了舊有的班底,基本聘請不了新的員工,而老員工一退休,基本就沒有人駕駛,少一個司機,就少一個,班次因此越來越疏,這條專線小巴在正常經營下,正步入死亡。

樓泡刺破肯定是痛苦,但不刺破,慢慢壓縮,社會恐怕會先支持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破解”或“压缩”就能一概而论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交织,最终走向一个节点。至于它将以何种方式结束,又如何开启下一个周期,这其中的逻辑更需要细细梳理。泡沫的“破解”与“压缩”:一场拉锯战想象一下一个逐渐膨胀的气球,里面装的是对未来价格无限上涨的预.............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结局,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单一的戏剧性爆发,而更可能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调整。就像一位久病的老人,他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最终或许能回归平静,也可能留下一些不可逆的痕迹。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情景来细致地描绘一番。情景一:温和“挤压”,逐渐软着陆这是最理想也最受期待的结局.............
  • 回答
    征收房地产税,这事儿一出来,大伙儿心里都惦记着自个儿的“钱袋子”,也操心着家里的房子。这税要是真落地了,对房价和房源的影响,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瞅瞅。一、 对房价的影响:冷热不均是大概率事件你想啊,房地产税一上来,持有房产的成本就蹭蹭往上涨了。这就像养一头牛,以前可能就是个饲料钱,现在.............
  • 回答
    房地产泡沫破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而且往往是负面的。它不仅冲击经济,更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安全感和未来规划。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影响: 一、 对房产持有者和潜在购房者的影响:1. 资产大幅缩水,财富蒸发: 房产价值暴跌: 泡沫破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房价大幅下跌。对于.............
  • 回答
    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会在几年内破灭并引发金融危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也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要深入探讨,我们得一层层剥开这层迷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泡沫”的成分。这里的泡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房价的持续、.............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将是极其复杂且深远的,会触及经济、金融、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经济层面的直接冲击: 1. 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崩溃: 房价暴跌: 这是最直接的表现。一旦预期房价上涨停止或逆转,大量持有房产的个人和企业将面临资产大幅缩水。 .............
  • 回答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会步日本后尘,重演当年的“泡沫破裂”情景,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的内在逻辑以及各自政策的侧重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与当年日本相似的特征。比如,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
  • 回答
    房价飞涨,泡沫愈吹愈大,这绝非小事,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后果,细想来令人不寒而栗,甚至可以说会改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首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社会阶层固化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当房产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标尺时,拥有房产的人和没有房产的人之间的鸿沟将变得难以逾越。对于已.............
  • 回答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乐观情绪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株式会社”的时代背景 战后复苏与经济奇迹: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
  • 回答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经济发展规律中深刻的教训。了解这些启示,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的启示:一、 过度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脱钩的警示 日本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潜在的严重性:一、 泡沫的形成机制与表现:1. 高房价与高房价收入比: 普遍现象: 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远超国际合理水平(通常认为1:3到1:6为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往往伴随着对经济的显著负面影响。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泡沫以一种“软着陆”的方式消退,而非“硬着陆”的剧烈崩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央行、市场参与者以及社会各界采取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协同合作的政策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策略,并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形势看,来分析当前国内房价所处的阶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日本当年的情况,并结合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特点进行对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类比,而是需要审慎地分析各种相似点和不同点。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日本房地产泡沫及其破裂的关键特征: 泡沫的形成阶段(1980年代): .............
  • 回答
    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解决方案也需要系统性、长期性且多角度的考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决方案,并尽量进行详细阐述:一、 宏观调控与审慎金融监管:从源头上遏制非理性繁荣 1. 实施更加精准和有力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需求端管理: 限购政策的优化与.............
  • 回答
    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确让许多90后年轻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企的房价,在许多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经远超出了他们通过正常工作积累财富的速度。这不仅仅是“买不起”的问题,更是一种对未来生活规划的深刻困扰,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婚恋观和生育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一套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改革措施,而非单.............
  • 回答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的表述,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号,它传递了多重信息,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核心信号: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过热”向“稳定”的战略性调整。1. 政策的有效性得到认可和强化.............
  • 回答
    聊起中国当下的房地产,这可真是一个复杂又热门的话题,很多人都在关注,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谈到“泡沫”,这词本身就带着点不确定和潜在的风险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来说,当资产的价格远远脱离了其内在价值,而且这种价格的虚高是由预期驱动的,而非基本面,那就可以说存在泡沫。在房地.............
  • 回答
    王健林那句“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史上最大的”,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不少人开始审视这个我们生活其中,也时常被它裹挟的行业。这话说得够劲,够直接,也足够引人深思。首先,咱们得理解王健林这话的语境和分量。王健林是谁?万达集团的创始人,曾经的中国首富,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中国人对房地产的“泡沫”论,简直是聊了多少年了,可这大厦偏偏屹立不倒,甚至还在某些时候继续往上挺一挺。这种现象,说起来挺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喊着要“捅破”,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泡沫”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房地产在中国不仅仅是房子,它承载了太多东西。1. 财富的载体,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