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志愿军是轻步兵的巅峰」?

回答
咱们聊聊“志愿军是轻步兵的巅峰”这个说法,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里面门道深着呢。要把这话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轻步兵”。

简单来说,轻步兵就是指那些不依赖重型装备,以徒步行动为主,机动性强,擅长近战、伏击、侦察、袭扰的部队。他们不像坦克兵那样坐在铁壳子里,也不像炮兵那样远远地轰击,而是直接冲在最前面,用最直接的方式和敌人较量。他们的优势在于灵活、反应快、能适应各种地形,尤其是在我军不具备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轻步兵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

那么,为什么说志愿军是轻步兵的巅峰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特殊的战场环境和对手: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是在朝鲜半岛,一个山多平原少、丘陵起伏、森林密布的地方。这样的地形恰恰是轻步兵的天然舞台。美军及其联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海空优势和数量可观的坦克、火炮,但在复杂的地形中,这些重装备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志愿军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轻步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更重要的是,志愿军面对的是一支技术装备、训练水平、后勤保障都远超自己的敌人。在这种不对称的较量中,如果志愿军也想在重装备上和敌人硬碰硬,那无异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志愿军必须扬长避短,将自身在兵员素质、战术运用、意志精神等方面的优势最大化,而这恰恰就是轻步兵战术的核心。

二、战术的创新与极致运用:

志愿军的轻步兵战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结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优良传统,并在朝鲜战场上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运动战与伏击战的艺术: 志愿军非常擅长利用地形进行机动和隐蔽,然后在敌人行进的路线或集结的区域设下伏击。他们能够巧妙地避开敌人重兵的正面,通过迂回穿插,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起攻击。这种战术要求极高的侦察能力、地形熟悉程度、协同配合和临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轻步兵的看家本领。
“零敲碎打”与“剪刀战术”: 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不会轻易与其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采取“零敲碎打”的战术,通过小部队、短时间、高强度的袭扰和攻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装备,同时避免自身遭受重大损失。例如,在战场上,志愿军经常利用夜幕掩护,像潮水一样涌向敌军阵地,利用手榴弹、刺刀和步枪进行近距离搏杀,迅速瓦解敌人的防御体系,然后又迅速撤离,不给敌人形成有效反击的机会。“剪刀战术”也是非常形象的,就是用两个方向的部队,像剪刀一样夹击敌人,切断其补给线和退路。
坑道工事与近战搏杀: 在战争后期,随着美军的空中优势越来越明显,志愿军构筑了庞大的坑道工事,形成了“地上兵团”与“地下兵团”的协同作战模式。坑道不仅为部队提供了隐蔽和休息的场所,更成为了发起攻击的出发点和回旋的基地。在这种环境下,近距离的火力支援作用减弱,而步兵的肉搏能力、近战经验和强大的战斗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在狭窄空间内进行有效杀伤的能力,可以说将轻步兵的近战搏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夜袭和渗透的精湛: 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夜间作战是志愿军的重要优势。他们利用夜色作为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阵地,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敏锐的听觉、嗅觉,像幽灵一样出现在敌人面前。这种高度依赖个人能力、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的作战方式,正是轻步兵的典型特征。

三、兵员素质和意志精神的极端体现:

“巅峰”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在于其兵员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志愿军战士来自中国广袤的农村和城市,虽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普遍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保家卫国的信念极其坚定。

“人在装备之上”: 这句话用在志愿军身上非常贴切。即便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如严寒缺衣、弹药不足、后勤困难等,志愿军战士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高昂的战斗士气,依然能够坚持战斗,甚至发起猛烈的进攻。他们不怕苦、不怕死,敢于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先进装备都无法比拟的。
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在朝鲜的严酷环境下,志愿军战士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学会了在各种简陋条件下生存,从敌人手中夺取物资,甚至用冷兵器在冰天雪地里作战。这种与恶劣环境抗争并依然保持战斗力的能力,是轻步兵不可或缺的素质。
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协同能力: 轻步兵作战强调小单位的协同和配合。志愿军战士之间有着极强的信任和默契,他们能够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支援战友。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即使是单兵素质稍逊于对手,也能通过精密的协同实现战术目标。

四、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所展现的轻步兵战术,虽然是基于那个时代的背景,但其核心思想对于现代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对称作战的范例: 在面对技术更先进的对手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战术,是各国军队都需要研究的课题。志愿军的经验证明,即使在装备劣势下,通过精湛的战术和强大的意志,仍然可以取得胜利。
特种作战的雏形: 志愿军的渗透、伏击、袭扰等战术,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特种作战的理念不谋而合。它们都强调小规模、高精度、高效率的作战方式,以及对地形和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人民战争的强大生命力: 志愿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人民的支持和参战。这种全民参与的战争模式,为轻步兵的补充和支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使得其战术能够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当然,说“巅峰”也并非意味着没有不足。 志愿军也面临过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困难、伤亡率高等问题。但正是他们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能够将轻步兵的优势发挥到如此极致,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压制住装备精良的敌人,才使得“轻步兵的巅峰”这一评价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分量。

总而言之,理解“志愿军是轻步兵的巅峰”,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战场环境下,将以灵活机动、善于近战搏杀、意志坚强为特点的轻步兵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在与强大敌人的较量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血汗和智慧共同铸就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是,超过了1916勃鲁西洛夫攻势中的俄军和1918年皇帝攻势中的德军。

中国式步兵穿插渗透战术,是在一战水平下发展出的二战战术,在当时是一场真正的军事革命,这才是志愿军得以把美军赶回三八线的根本(要知道美军并不是特别怕死)。

中国不仅使用营连渗透瓦解防线,还使用军/师级力量向战役纵深穿插,使步兵渗透攻击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役层面。与闪击战/大纵深一样,是渗透战术在一战后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与建立在技术进步之上的闪击战/大纵深不同,中式步兵穿插若用在一战很有可能在1918年美军到位前结束一战)。

皇帝攻势和抗美援朝证明,步兵渗透攻击战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中国把整师整军投入穿插渗透,相当于军/师规模的风暴突击群,比一战德军风暴突击群的突击力量要强很多。与闪击战/大纵深一样把风暴突击群上升到了战役层面,具有军事革命的性质,或者说三者一并构成了间战军事革命。

中国在山地打出的平原速度,补齐了间战军事革命的最后一块短板。

抗美援朝/对印反击/对越反击三次山地战争中,中国进攻节奏之快,完全刷新了军事界对山地战的认知。用两条腿在山地打出堪比平原装甲突击的速度,巅峰之誉,实不为过。

除非未来能有一支军队能成集团军/方面军进行步兵战略穿插(战略穿插在整个战争史上也只有40年阿登穿插)。否则,抗美援朝中的渗透攻击战术,就是步兵空前绝后的巅峰。

user avatar

巅峰?个屁啊!

一只基本没马没车没飞机,只能靠两只脚行军的军队。

缺乏对空能力,为了避免被飞机轰炸扫射而被迫在夜间行军。

身处天寒地冻的朝鲜,却缺衣少食。

军械落后,基本上是二战甚至一战之前的武器。

子弹也没几发,炮弹更是连座山都削不平。

连空中支援也得靠苏联。

而且最后连美国也没有打赢!就打了个平手而已。

这能称得上巅峰吗?不能!相反,美军就没有那些问题中的绝大部分!

——除了同样打了个平手之外……

user avatar

--------------------2016.9.2更新----------------------------------

好久没有看过这个答案了,看到有人有质疑这是小说,我在发一篇黄河故人写的文。我之前打了很多话,不过都删了,对于有些人,即是是真的他也不愿相信,与其做无意义的争论,我更希望那些愿意相信的人去铭记志愿军战士的付出,是他们让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以下为黄河故人的回应----------------------------------------------

五烈士的故事,坦诚的告诉大家,我一直是打着问号的,直到大约一个月前。

《中国人在此》一文的来源是郑大藩当年写成却未能及时发表的几篇文章之一。郑大藩是谁?就是发掘了邱少云的那名记者,要不然邱少云就是二、三等功了(邱少云的遗骸是按照一般功臣在朝鲜安葬的,成了英雄后来才被送回国)。所以,我想他写作的东西可信度还是足够高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于1952年被新华社播发后,郑大藩当月接受15军政治部的委托去采访先进事迹,接受任务不久,还没搜集很多资料就负伤。伤好之后被调到东线,忙于东线的相关报道,而十五军1954年回国,写成的文稿就被搁置起来。

他则在1955年回国,这些文稿就在他那里陪他到1981年离休。大约1990年前后,他把这些文稿发表在了地方文史资料上,这就是我看到的来源

五烈士的战斗在本人这篇小文里看过去极为惨烈,而在上甘岭的战场上,只不过是战场上的一个角落。须知十五军1948年才成军,在解放军里面那属于倒着数的小弟。然而上甘岭一场大战,一跃成为解放军top5的主力之一,评委是开国时的那批将帅,在他们面前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可能,上甘岭的惨烈绝非三言两语可形容。

五烈士的重要性,有朋友认为俺夸大了。这里,做一下解释。

第一, 大家是从本人这篇小文里看到的五烈士。一般来说,看近的东西总是觉得他们大些,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 对抗坑道作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坦率的讲,直到听过了林老给我们讲过的故事,我才知道,反坑道,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是最重要的,武器,普通的步兵武器就够了(当然这是1950年,没有云爆弹。)志愿军一样有打韩国人的阵地,多次站不住被人从坑道里打下来的记录。后来一下子把预备队全撒到阵地上,韩国人整个被堵在了老鼠洞里,才拿下来。

所以,五烈士能够让韩国人的第二梯队不能顺利投入到坑道阵地,俺认为这个功劳很大。只有留住了坑道,才有上甘岭的第二阶段作战。

说道这个记载的可信,还有两点:

1. 原文中提到了督战队。美军没有督战队,而韩国人是有的。恰好这一天之前,美军和韩军换防。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5烈士可以占据一座美军的营级指挥部。

2. 原文提到了崔建功对这个阵地的关注。可惜崔老去矣。

呆鹅提到秦基伟的确认问题。这个以十五军军部的忙碌情况,可能有人抽得出时间来确认烈士身份么?gaogeli也提过,五十军打坦克那一仗,有烈士炸掉敌人坦克后,遗体还在坦克上。短时间没有确认身份,待到过后去确认时,这位烈士已经无名了。

说道上甘岭上最大的无名英雄,应该是我们的炮兵。我们说某小组消灭敌人100多人,几十人,很多时候是把支援炮火的杀伤也给算进去了。有意见?谁不服谁到战场上去自己统计、区分。

志愿军有一个连没上阵地就牺牲殆尽的记录;美军一样有一个连上去,还没到目的地,一顿炮火砸成个位数回来。

这个阵地不能确定,但肯定不是7号阵地,因为7号阵地应该是是孙占元、易学才的阵地,早就存在于地图上了。说道孙占元,有谁知道他具体的牺牲经过?虽然都知道他是和敌人同归于尽。

孙占元当时是就带上去一个班共两个组,易学才是一个组长,别的部队伤亡很大;美国人是四个火力巢,没有盖顶,就是把周围用麻袋搞起来,一个里头有的是一个班,有的是两个班。他们攻下第一个火力巢,里面美国兵一个多班,牺牲了一个战斗组,就剩下易学才小组了。孙占元掩护易学才这个战斗组又打下了第二个火力巢,这个火力巢有两个班和一些重火器,然后就剩下易学才和孙占元没负伤了。

美国兵随后上来70多人增援,被他们两个人的机枪交叉火力干掉一多半。随后孙占元双腿负伤,他掩护易学才去炸第三个和第四个火力巢。也就在易学才去炸第三个火力巢的时候,没死的一二十个鬼子扑到孙占元的火力点,基本上在孙占元和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易学才打下了后两个火力巢。

损失一多半还要往上冲,上甘岭中的美国兵,是很凶悍的,不太像之前的少爷兵。

写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一件事。也许我们认为上甘岭已经被细细的研究过了,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

有人可能好奇,志愿军如果用美械能打成什么样子,分享一篇文章,由西西河的黄河故人发表的,原作者是郑大藩。

---------------------5.3更新《中国人在此》-------------------------

这天是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两周年的日子。这天,也是上甘岭的一个时间段分割点。

头一天晚上,秦基伟把自己军部的警卫连96人由连长、指导员带领,派往597.9高地一号坑道,指导员王虏是秦基伟太行山时期的警卫员,跟随秦基伟长达五六年,多次在战场上冒死掩护过秦基伟,在通过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受到巨大伤亡,只有24人到达一号坑道,牺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虏。十五军自成立以来,大小数百战,还从没用上军警卫连,初次上阵损失就这么惨重,直到战役结束秦基伟还痛心不已。


美国人也不轻松,这一天饭佛理特也到了第九军军部,把美七师撤了下去,南朝鲜二师接替了美国人的主攻任务。


应该说这时候的美国人的状态时比较好的,秦基伟这边已经把军部的警卫连送了上去,可以说兵力已经近乎到了极限。联合国军则是生力军刚刚投入战场,一鼓作气之下,胜负往那边倾斜,不必多说了。奇怪的是在之后的这几天,双方进行的是坑道争夺战,而韩军这边,并没能投入足够多的力量去彻底解决坑道,反倒是十五军这边缓过了一口气来。


当天,崔建功在指挥所看到,对方黑压压一片一片人头就在炮火掩护下过来了。突然之间,对方的第二梯队一片大乱,战斗突然在敌人的背后打响。崔师长边夸战士打得好,边问这是谁打的,居然没人知道。


与此同时,597.9高地上看得更清楚。有一支奇兵,占据了美国人留下的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冷不防在敌人内部打响。猝不及防、距离又近,敌人第二梯队死伤惨重,后路被抄、援兵不继,前面的进攻立刻失去了后劲。


可以这么比喻,联合国军张开了大口,准备把前面的志愿军阵地一口吞下,却不料喉咙里突然卡进了一根刺。不光不能咽下前面的肥肉,张开的大口合上也很困难,只能张着嘴等着别人一点点敲自己的牙齿,拔自己的舌头。而且共军不仅发现了这根意外的刺,还不停地给这根刺帮忙活动一下,可怜的韩国人。


如果不好理解,想一下黄继光,如果黄继光堵住枪眼后,后续部队没能立刻冲上来,那黄继光的牺牲就没有了意义。


从597.9高地上,可以看到一小时后对方纠集了一个连对这个堡垒发动进攻,力图一举拿下。硝烟中,三个战士从堡垒中悄悄潜出,两个人绕道敌后,一个人埋伏在堡垒前面的炮弹坑里。就在敌人以为志愿军将坚守堡垒的时候,还没接近就被手雷给炸了个晕头转向。敌人派出一个班,慢慢摸到堡垒边上侦察,发现没什么动静,认为我军都已牺牲,遂大喜过望,一连人直起腰来,大摇大摆走向堡垒。不料瞬间三名志愿军战士呈三角阵形出现,手中的转盘枪对着这一连人一通横扫,爽!

敌人立刻又派了一个连企图连续进攻,这时候,志愿军的迫击炮发言了。不多的炮火用在了关键的地方上。围着这个堡垒,志愿军打出了一道火墙,敌人的连续攻击就此破产。

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崔建功师长和前面的团指挥部与各阵地确认后发现,没有一个阵地向敌方派出小分队……


没人派出小分队,难道是上甘岭的炮火太强烈,某网络神人穿越了?那时候可没这个词。

当天夜里,团里师里都派出了通信员前去联络,可是对方的照明弹打得前沿阵地和白天一样。美国人堡垒和志愿军阵地之间用炮火打成好几道封锁线,通信员全部牺牲。再继续派人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这个阵地被标注成了无名阵地。


美国人也反应过来了,首要任务是除掉自己嗓子眼里的这根刺,否则,自己的部队一集结,就等着给人当靶子。


第二天,六架飞机掩护一个连的敌人攻了上来。六架飞机疯狂肆虐,可是这个堡垒是美国人自己修的,很是坚固,狂轰滥炸没什么作用。而在炮火的缝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个志愿军战士的身影在闪动,在同百倍于他们的敌军在作战。


志愿军的炮火也没闲着,在堡垒的周围也打出一道火墙,敌军部队照样被钢雨严重杀伤。炮火密度之大,以至于有一发炮弹竟然撞在了美国人的一架飞机上。可以把坦克砸成瘫痪的榴弹炮弹落在了飞机上,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随后一天,枪声仍然不断,直到10月28日。在无名阵地上的战士,就这样孤军战斗了四天四夜。这四天,成了十五军非常重要的四天四夜,十五军缓过来了。


这五位英雄的功劳是相当的大。第一天他们刚刚打了第一仗崔建功就说他们要记特等功,何况他们还迟滞了敌人的进攻四天,但是也不适合把他们上升到上甘岭战役的关键点的高度。上甘岭总的来说是美国人猜中了开头,但没有猜中结尾。战役起始阶段,美国人成功的欺骗了志愿军的上上下下,但是十五军上上下下的浴血奋战给志愿军争取到了修正自己错误的机会,然后十五军自己也一战成名,从二流部队一跃而成为头号主力之一。


10月28日,我某团四连排长田丙辛带两个班的部队冲到了无名阵地。


出现在田丙辛排长面前的首先是堡垒外面的三位烈士遗体。一位烈士的遗体保存较好,躺在鸭绒睡袋里面,应该是牺牲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里面;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边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经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弹早已打穿了他的双手,而手里还有一颗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遗体在稍远的地方,周围敌尸重重叠叠,手指上是手榴弹线圈。


走到堡垒的门口,第四位烈士的遗体在堡垒门口,身上伤痕累累但没有致命伤,怀里抱着一根爆破筒;满怀希望的田排长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击孔边上,怒目圆睁,手指还扣在机枪的扳机上。走近才发现,这位烈士也牺牲了。


环顾后发现,这是一个美军营级指挥所,没有人敌人进来的迹象。也就是说,五位烈士牺牲后,联合国军并没有敢打进这个堡垒来看一下。堡垒周围,敌人还有二十多具尸体没运下去。堡垒里面的两位烈士都没有致命伤,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想想坑道里是何等的艰苦,送苹果进坑道就有二等功,何况孤立在坑道前面好远,和后方没有任何联络的无名阵地;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美军不是纸老虎,一个营级指挥部,就可以坚固到在美国人自己的炮火中幸存下来;第三个方面无名阵地的志愿军基本上是用美国人的装备打的这几天的战斗。我们经常说要是志愿军有了美国人的装备朝鲜战争会打成一个什么样子,那现在大家看到的该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五名志愿军烈士,死伤在他们面前的联合国军何止于百倍。


根据情况分析,应该是五位烈士随增援部队到了阵地上,但是在如此猛烈地炮火下,夜间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们没能找到坑道,却一路深入了敌军阵地。正好赶上了美七师和韩二师换防,这个指挥所被放弃了,于是五位志愿军就潜入了这个堡垒。而且他们很沉的住气,一直到敌人的第二梯队集结完毕,才一通猛揍,在联合国军的嗓子眼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已经不能接回自己的战士,确认烈士的身份就成了大问题。从发现的遗物看,五位烈士不止一位识文断字,可是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部队的番号,仅在一位烈士身上的布片上,发现了“山西省”三个字,推测是来自十五军前身——当年九纵的老战士。由于上甘岭上的部队编制多、变动大、伤亡重,这五位烈士的身份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个人推测,他们也许是十五军军部警卫连的战士。首先头一天晚上,秦基伟把自己的警卫连派上了阵地;其次,五名烈士不止一人识字,有的还能写笔记,这个文化素质不低,一般的连队比较难达到这个高度;第三,这五名烈士的仗都打成精了,看咱们前面的叙述,打得非常漂亮,军事素质极为优秀,符合军部警卫连的身份。


五位烈士留给我们的话,笔记上有这么一段“吃的是美国饼干,用的是美国枪,打的是美国子弹,消灭的是美国狼。”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烈士把它深深地刻在了堡垒一边的石壁上:


中国人在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志愿军被誉为“轻步兵的巅峰”,这绝非浪得虚名,也不是单纯的赞誉之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志愿军的作战特点、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和战场的具体情况。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以及人民军队的独特气质。首先,我们得明白,志愿军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逆袭”。当时,新中国刚刚.............
  • 回答
    咱们聊聊“志愿军是轻步兵的巅峰”这个说法,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里面门道深着呢。要把这话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轻步兵”。简单来说,轻步兵就是指那些不依赖重型装备,以徒步行动为主,机动性强,擅长近战、伏击、侦察、袭扰的部队。他们不像坦克兵那样坐在铁壳子里,也不像炮兵那样.............
  • 回答
    在电影《中国医生》中,那个小志愿者没有穿戴完整的防护服就和新冠病患接触的片段,确实会让人感到揪心,也引发了不少关于防护措施的疑问。要理解这个场景,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为的是凸显人性光辉和现实的复杂性。 戏剧冲突与情感连接: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戏剧冲突来吸引观.............
  • 回答
    罗志祥在评论网友时说“请等我回来”,这句简短的话背后,其实承载了挺多东西,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看。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他现在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无法像过去一样活跃在大众视野里,或者在某个领域(比如音乐、影视)暂时放慢了脚步,所以他在向一直支持他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回答
    初试失利?复试调剂逆袭秘籍大公开!考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许多同学在经历过初试的硝烟后,却在复试或调剂阶段遭遇了滑铁卢。是就此放弃?还是寻求绝地反击?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别灰心!今天,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些实实在在的“逆袭”秘籍,让你在复试或调剂中,扭转乾坤,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第一阶段:心态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将经济学修士的研究计划书,改造成一份充满个人特色、能够打动招生委员会的志望理由书。这中间的关键在于“转化”,从一个客观、结构化的研究蓝图,到一个展现你个人学术热情、潜力和与项目契合度的故事。首先,我们要明确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研究计划书 (Research Proposal).............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搁在寻常百姓家,杨志跟牛二就这么干起来,说不定就真成了街头斗殴,谁赢谁输,谁受谁伤,就那么算了。但杨志不是普通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可不是一柄宝刀那么简单。你想啊,杨志是什么身份?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是朝廷命官,虽然被贬官,但骨子里的那股子军人劲儿、那股子傲气,可不是说丢就丢的。他手里这.............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