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要饭会不会被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核心概念。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要饭”这事儿,跟资本主义剥削那套理论,到底有没有关系。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的理论里,资本家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们雇佣了工人。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比他获得的工资要高。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简单说,就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必要劳动时间”的报酬,而工人还“额外”为资本家劳动了一段时间,这部分“额外”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拿走了。

那么,要饭的呢?要饭的人,通常不属于资本家雇佣的范畴。他们不提供任何直接的“劳动”给任何“资本家”以换取工资。他们是在社会经济体系的边缘,依靠他人的施舍生存。

从这个角度看,要饭的行为本身,似乎不直接涉及“剩余价值”的剥削。

但是,咱们得换个角度,把问题想得更深远一些。

1. 间接的剥削:

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贬值: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必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失业。当大量的劳动力失去工作,成为失业者,甚至沦为乞丐时,这对还在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的工资议价能力被大大削弱了。资本家可以用“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来压低工资,因为失业者的存在,就像一个“后备军”,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造成一种“供给过剩”的假象,使得劳动力的价值被压得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还在工作的工人,他们的“剩余价值”可能比在充分就业的社会里被剥削得更多。乞丐的存在,间接助长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扭曲。
贫富差距的体现: 乞丐的出现,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一个极端表现。而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积累和分配造成的。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不断榨取剩余价值,积累了巨额财富。而一部分人,却因为各种原因(经济危机、疾病、社会保障不足等)无法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最终走向乞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乞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平等造成的一个残酷结果,而这种不平等,其根源在于剩余价值的分配。

2. 乞讨行为的“商品化”?

咱们可以稍微“戏谑”地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乞丐,他有“一套流程”,比如固定的乞讨地点、固定的乞讨话术、甚至“高科技”的二维码支付,他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提供服务”吗?比如,他“提供”了“行善者”的一种获得“善德”的体验。如果有人愿意为这种“体验”付费,那这有没有一点点“交换”的味道?

但是,这种“交换”跟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完全是两码事。马克思说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通过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获得超额价值。而乞讨,是一种生存手段,是一种社会福利缺失下的无奈之举,而不是一种旨在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活动。

3. 为什么说“要饭”不是被剥削剩余价值?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雇佣关系: 剥削剩余价值的前提是存在雇佣关系,资本家雇佣工人。要饭的,没有人“雇佣”他们去乞讨。
劳动力的商品化: 资本家剥削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即工人出卖的“劳动能力”。乞讨者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
价值的创造: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乞讨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是零。他们获取的,是别人的“施舍”或“赠予”,这是一种社会资源或财富的转移,而非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

总结一下:

严格意义上讲,要饭这种行为本身,不直接被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因为要饭者不是被资本家雇佣,也没有向资本家提供劳动来创造价值。

但是,乞讨现象的出现,以及乞讨者的境遇,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产生的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等深层矛盾的间接体现。 乞讨者的存在,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分配的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潜在的“过剩”和价值贬值,而这些,都与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而实现的财富积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你可以说,要饭的人不是直接的“剩余价值的被剥削者”,但他们往往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的“受害者”,而这些不公的根源,恰恰在于剩余价值的被大规模占有。这就像看到一个因为工厂倒闭而失业,最终落魄街头的人,你不能说他被工厂老板“剥削了剩余价值”,但工厂倒闭、老板跑路,这背后肯定有资本运作和价值分配的问题,而这个人,就是这些问题的牺牲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剩余价值并不是剥削的全部,甚至在今天已经不是剥削的主要方式。资本的占有者可以通过更高级的方式,即资产阶级法权侵占公权,从而对社会上每一个人进行了剥削。

举例一,大数据,大数据的所有者是谁呢? 谁收集谁占有?在完全没有对被收集者支付对价的情况下,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在法律对被收集者权益保护处于缺失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法权就显示了它的威力。而且大数据明显带有社会公共性。简而言之,资本在侵犯公权时会得到法律的部分或全部豁免。

举例二,信用扩张,银行通过存款保证金创造信用货币,这个明显也是公权性质的,如果银行是私有的,那么私有权就侵占了公权,同时得到法律的豁免。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资产阶级法权扩张的形式,是在稀释普通民众手中的权益。

举例三,平台,是无数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支撑了平台,因此平台也具有公权属性。那么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已经形成垄断的非公有企业,若没有强制性的高比例的公益性支岀,则私有权对公权进行侵占而未足额补尝。

资产阶级法权的隐蔽性和普遍性。 使得普通民众丧失了权益而认为理所应当。 这跟剩余价值未揭露出来之前的情况是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