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国在1970年放弃汉字,但是身份证上又保留了汉字名字?

回答
韩国在1970年代虽然官方层面大力推行韩文(谚文)作为主要的文字书写系统,并逐渐减少甚至在某些领域放弃使用汉字,但身份证上保留汉字名字的现象,其实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韩国的社会背景以及汉字在韩国历史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韩国放弃汉字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争议的演变。在朝鲜王朝时期,汉文作为士大夫阶层的通用语言,其地位非常重要。科举考试、官方文件、学术著作,乃至个人信件,大多使用汉文。即使是平民,如果识字,也会接触到汉字。然而,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朝鲜王朝末期国家受到外部势力影响,如何建立独立的国家语言和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日据时期(19101945),日本殖民者试图通过强制推行日语来同化朝鲜人民。这种压迫反而激化了朝鲜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认同意识。许多朝鲜知识分子开始倡导使用韩文,认为它是能够代表朝鲜民族独特性的文字。韩文的优点在于其表音性,相对易于学习和推广,更能体现朝鲜语言的特点。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南北双方都致力于构建独立的国家认同。在韩国,总统李承晚政府就积极推动使用韩文。1948年《关于使用韩文的法律》的颁布,标志着韩文在韩国官方语言地位的确立。然而,汉字的使用并没有立即停止。许多在日据时期受过教育的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汉字。而且,一些复杂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在韩文中的表达可能不够精确或需要大量借用,而汉字(通常是汉字词)则能提供更清晰的含义。

到了1970年代,朴正熙政府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主性,推广韩文的运动变得更加积极。当时政府认为,过度依赖汉字不利于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民族精神的建设。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汉字课程被大幅削减,甚至一度出现了“韩文专用化”的呼声。在公共场合,诸如报纸、杂志的标题和重要信息,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韩文。

那么,为什么身份证上却保留了汉字名字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名字的根本性与传承性: 名字是个人身份最基本、最核心的标识。在韩国,许多人的姓氏和名字都来源于汉字。例如,“金”(김)、“李”(이)、“朴”(박)等姓氏,以及许多名字中的汉字构成,都承载着家族的渊源和含义。这些名字的汉字写法已经深深植根于韩国的文化基因之中,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对后代的期望。如果突然废除汉字名字,将意味着切断与家族传承的联系,这对于讲究“孝道”和家族观念的韩国社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2. 历史的延续与避免混乱: 许多国民的名字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并且已经使用了汉字。如果强制要求修改身份证上的汉字名字,会引发大规模的身份信息更新,带来巨大的行政和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会造成历史记录的混乱,例如,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法律文件、个人档案中的名字都可能使用汉字。大规模的修改会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 理解与区分的便利性: 虽然韩文是表音文字,但许多韩语词汇是汉字词,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源来自汉字,并且在概念上与汉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纯粹使用韩文来书写名字,可能会因为同音字或近音字的存在,导致名字的识别和区分出现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同姓同名的人来说,汉字的名字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辨识度。例如,在处理国际事务或需要与使用汉字的国家(如中国、日本)进行交流时,汉字名字也能够提供更直观的联系。

4. 教育的现实与过渡期: 尽管政府在教育中减少了汉字的比重,但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能够理解和书写汉字的人群,尤其是一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而且,虽然不再是教育的重点,但汉字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如学术、法律、哲学等)仍然不可或缺。身份证上保留汉字名字,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实的教育状况以及社会的过渡性需求。

5. 个人选择与文化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韩国社会也逐渐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虽然官方大力推广韩文,但许多人仍然希望保留汉字名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尊重了个人的意愿和文化选择。

因此,1970年代韩国在官方层面推行韩文的“纯化”运动,旨在加强民族认同和语言独立性,这是一种文化政策的体现。但身份证上保留汉字名字,则是因为名字本身承载的家族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为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方便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原因。这是一种在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也体现了韩国社会在面对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复杂关系的独特方式。即便是在今天,虽然身份证上只显示韩文名字,但在很多官方和私人文件、档案中,以及一些需要追溯历史根源的场合,汉字名字仍然会被提及和使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存在,也说明了汉字在韩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代西方人的一款发明被带到东亚,几乎把漢字判了死刑——打字机。

打字机由几十个字母件组成,可以直接把拼音文字印写在纸上,效率很高。全球绝大多数文字都借助打字机焕发新生,让普通人可以简单读写和学习。

但漢字却不行仅仅常用字就超过千个,远远超过打字机的上限

这意味着在近百年里,漢字根本无法高效率输出,简便性彻底被碾压。

谚文只有24个基础字母,通过打字机可以简便的拼写,提高传播效率。而且谚文的字母少也让印刷便利性提升,早期的韩国报纸也因此被谚文占据主流。

同样的印刷,漢字需要的字体模板太多,而谚文却占用很少,长此以往漢字必然会被谚文所取代,最终消失。

靠手写肯定拼不过印刷,而且因为印刷的劣势,人们的学习动力也不断减少(根本用不上),只能走进坟墓了。

韩语和漢字本就语序不同,抛弃漢字毫无心理负担。不要拿你们的想法去想他们,漢字对你们是母语的文字,但对于韩国人来说漢字就是外来文字

如果哪天宣布要取缔英文字母.......你们会感到痛苦乃至后悔吗?

你们的名字都可以用拼音写出来,怎么不见西方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中国周边地区,长期来看废除漢字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这些国家的漢字肯定会进入历史博物馆的。

全世界的文字都是弃繁从简的,对日韩越来说,仮名、谚文、国语字比漢字更方便,取而代之理所当然。

在漢字能够简便拼写前,日本的印刷体也是上面这种画风,纯仮名书写。

韩国直到1998年,才能在电子设备上置入漢字输入法,然并卵....此时的年轻人自小脱离漢字教育,用不着这些了。

几千年形成的漢字圈,因为一时落后,在不到百年之内就被拆解殆尽了。

韩国人只是顺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已,这个世界谁先进,谁更正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