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尔萨斯被称为庸俗经济学家?

回答
马尔萨斯之所以会被一些经济学家贴上“庸俗经济学家”的标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评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他的思想体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经济学发展对他的评价。

“庸俗经济学家”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脱离了实际”、“理论脱节”、“为现有社会秩序辩护”的经济学研究者。 并不是说马尔萨斯的思想完全没有价值,而是说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被认为存在局限性,并且其结论在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到了挑战。

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

一、 马尔萨斯的理论核心与时代背景:

首先,要理解马尔萨斯被冠以“庸俗”之名,就不能不提他的核心理论——《人口论》。他最著名的论点是:

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2、4、8、16……)
生活资料的增长只是算术级数(1、2、3、4……)

基于此,他认为人口增长的趋势必然会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导致贫困、饥荒、战争等“积极的限制”出现,这是自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他将这些视为对人口过剩的“惩罚”。

他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那个时期,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加速,人口也在增长。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贫困和资源短缺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尔萨斯的理论似乎为解释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

二、 马尔萨斯被贴上“庸俗”标签的关键原因:

1. 理论的悲观性与静态性:
宿命论的色彩: 马尔萨斯将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描绘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悲观的宿命。他强调的是自然的、强制的限制,而对人类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与当时一些更具进步性和乐观主义色彩的思想家形成了对比。
缺乏对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考量: 马尔萨斯在构建其理论时,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预估不足。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业革命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使得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远超他的算术级数预测。此外,他也低估了制度和政策(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对人口增长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他的模型显得过于静态和简单化,未能捕捉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性。

2. 为现有社会不平等辩护的嫌疑:
“自然法则”的辩护: 正如前面所说,马尔萨斯将贫困和饥饿视为“自然的惩罚”。批评者认为,这种说法无形中为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以及统治阶级的漠视提供了借口。他没有深入分析造成不平等的社会和经济根源,而是将责任推给了穷人自身的人口增长行为。
对救济措施的反对: 基于他的理论,马尔萨斯强烈反对当时的济贫法,认为这些救济措施只会鼓励穷人生育更多子女,从而加剧人口过剩的问题,最终适得其反。他的观点被认为是对穷人缺乏同情心,并且阻碍了社会进步的尝试。

3. 与古典经济学主流的分歧和后世的发展:
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对比: 虽然马尔萨斯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并且与李嘉图有过激烈的学术辩论,但他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其极度的悲观主义和对进步的怀疑,并不完全符合亚当·斯密那种对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和繁荣的乐观描绘。李嘉图虽然也讨论了人口与劳动力价格的关系,但他的理论重心在于劳动价值论、地租和利润的分配。
被新古典经济学超越: 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体理性选择、边际分析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深入研究。马尔萨斯过于宏观和静态的人口模型,在解释微观经济行为和市场均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恩格尔、凯恩斯,以及现代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都发展出了更复杂、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来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 “庸俗”标签的社会和政治意涵: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马尔萨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罪恶”代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辩护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非人口过剩。将马尔萨斯视为“庸俗经济学家”,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意在将其与所谓的“科学的”马克思经济学对立起来。
“庸俗”的定义与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庸俗经济学”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学派中,其内涵和指向也会有所变化。早期,它可能更多地用来指代那些仅仅描述经济现象而不进行深入分析,或者迎合特定政治经济利益的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它则专指那些否定科学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

三、 公正评价与历史地位:

尽管有“庸俗”之名,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马尔萨斯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预见到了人口问题的复杂性: 他最早将人口增长作为经济分析的重要变量,并认识到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张力,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他的理论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因素”的洞察: 虽然他的预测不完全准确,但他提出的“积极限制”(如战争、饥荒)和“预防性限制”(如推迟婚期、禁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增长的某些调节机制。
对“边际革命”的间接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的,但马尔萨斯对资源稀缺性的强调,以及他与李嘉图关于生产力局限性的讨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思考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提供了某些基础,间接呼应了后来边际革命的某些思想。

总结来说,马尔萨斯之所以被称为“庸俗经济学家”,主要是因为:

1. 他的理论过于悲观和静态,未能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生产力和人口增长的影响。
2. 其结论被认为带有为社会不平等辩护的嫌疑,对穷人缺乏同情,并反对有效的社会救济。
3. 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他的模型被更精细、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所超越。
4. 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论战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下,他被贴上了“庸俗”的标签。

然而,将任何一位思想家简单地贴上“庸俗”的标签,往往会忽略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马尔萨斯的研究,即使有其不足之处,也确实为经济学界开启了对人口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先河,其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我们更多地应该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理解其理论的产生原因、局限性以及后世对其的评价和修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有两个重大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特别是资本积累中剩余价值的存在。唯物史观认为,一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和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社会阶级,最终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在他1859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序言中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中,这一普遍观点已多次得到验证。在解释资本主义崛起成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时尤其如此。现在有了新的研究,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三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增长何时开始?1250年至1870年英国生产力增长的新估计》(When Did Growth Begin? New Estimat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ngland from 1250 to 1870)(注1)。

他们试图估量英国的生产率增长(每名工人的产出或工作时间)何时真正开始起飞,英国是最早一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之一。他们发现,1600年以前的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但在1688年所谓的“光荣革命”之前,生产率就开始有了很大的起色,当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商人和资本主义地主的政治统治得以确立。这些学者发现,从1600年左右到1810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每10年都有4%左右的小幅上升(所以每年0.4%),但1810年以后,随着英国工业化的发展,生产率增长迅速加快,每10年都有18%左右的增长(即每年1.8%)。从17世纪的农业资本主义走向工业资本主义,改变了劳动生产率。


图1:英国劳动生产率的估计

注:每个系列是生产率的自然对数。Clark(2010)的系列估计了基于双重方法的整个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Allen(2005)的估计是针对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的是原始方法。我们的基线生产力系列在1250年被归一化为零。其他两个时期被归一化,以配合我们在1300年的基线系列。

作者评论道:“我们的证据有助于证明‘增长为何开始’的理论。特别是,我们的发现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基础广泛的经济变化先于17世纪英格兰的资产阶级体制变革,并且可能促成了这些变革。”换句话说,首先是生产方式和社会阶级的变化,然后才是政治变化。

正如作者接着说的那样,“关于增长的开始,一个重要的争论是,是否如马克思的著名观点那样,经济变革推动了政治和制度变革;还是政治和制度变革启动了经济增长”。作者不想完全接受马克思的概念,而试图论证“现实可能比任何一种极端的观点都复杂”。但他们无法回避自己的结果:生产率增长开始于光荣革命前近一个世纪,远早于英国内战。并且“这支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经济变革对英国的17世纪制度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作者试图估量人口增长对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19世纪初,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不可能充分提高到使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的程度,因为收入的提高会导致出生率的增加,最终导致人口过剩、粮食匮乏和饥荒等,然后人口和收入将再次减少。

作者指出,在1600年之前,确实有证据支持马尔萨斯的说法。1300年到1450年这段时期是瘟疫频发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1348年的黑死病。在这一时期,英格兰的人口减少了两倍,导致劳动力供应急剧下降。在同一时期,实际工资大幅上涨。 从1450年到1600年,人口(和劳动力供应)恢复了,实际工资下降了。1630年,英国经济几乎完全回到了1300年时的水平。

马尔萨斯的观点在1600年以前是有道理的,原因是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没有增长;所以生计仅由劳动力供给和工资决定。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是停滞的、静止的经济。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理论的影响也是如此。作者发现,马尔萨斯的人口动力学过程非常缓慢:每十年实际收入增加一倍,导致人口增长6个百分点(每年0.6%)。这意味着实际收入增长需要150年的时间才能充分推动人口增长,从而导致收入增长发生逆转。

但是,一旦资本主义出现,资本主义地主和贸易商人对利润的追求,就会鼓励使用新的农业技巧和技术,以及扩大贸易。然后,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足以克服马尔萨斯式的“人口过剩”的缓慢影响。确实,在1800年以后工业资本主义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的28倍,而人口增长对实际收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缓慢的。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

这印证了恩格斯的观点,他写道:“对我们来说,这件事很容易解释。可供人类使用的生产力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资本、劳动和科学的运用,可以无限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2。

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在瘟疫和气候的摧残下,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步履蹒跚。例如,1348年的黑死病席卷了英国社会长达一年多,夺走了约25%的人口。黑死病爆发之后三个世纪里,瘟疫每隔几十年就会再次出现,并且每次都会消灭相当大一部分人口。因此,英国的实际工资主要受到这些人口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劳动力规模的影响(如果,如上所述,以非常缓慢的速度)。



图5:英国的实际工资,1250-1860年

注:该图显示了Clark(克拉克)(2010)对英格兰非熟练建筑工人实际工资的估计。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率急剧提高,实际工资水平不再取决于天气或流行病,而是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阶级斗争。作者指出,资本主义从1600年开始兴起以来的特点之一是工作日和工作年的增加——这又一次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剥削的分析。


图7:1260-1840年英格兰每个工人的工作天数

注:该图是对英格兰每个工人工作天数变化的估计,来自汉弗莱斯(Humphries) 和魏斯多夫(Weisdorf)(2019)。

作者指出,在18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开始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尽管生产率大幅增长,英国的实际工资却略有下降。他们引用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恩格尔停顿”,即认为早期工业化的大部分收益流向了资本家而不是劳动者。

两位作者不愿意承认恩格斯是正确的,他们更喜欢18世纪晚期的马尔萨斯解释(他们刚刚拒绝了它)。此外,他们认为,早在1810年,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停顿期”(1820-1840年)之前,实际工资就开始增长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从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到现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剩余价值(无偿劳动的价值)在整个19世纪初飞速增长。



图10:与实际工资的比较

注:该图显示了我们对生产力永久部分演变的估计,以及我们使用的实际工资系列。

最重要的是,这项研究驳斥了“辉格党的历史观”,即人类的“文明”是一种渐进的进步,其变化来自聪明人构建的明智思想和政治形式。相反,英国生产率增长的证据显示,“平均增长出现了急剧而可观的变化”,这支持了“某些东西发生了变化”的观点。也就是说,从停滞到增长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逐渐增加的增长的稳定过程。关于辉格党的渐进式解释,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结果不支持这种历史观”。(注2)

同时,研究还表明,由于英国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并不是政治体制的变革导致了经济增长。相反,是经济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生产率的增长,然后是政治变革。“虽然与光荣革命相关的制度变化很可能对增长很重要,但我们的结果与认为这些事件在英国增长开始之前的观点相矛盾。”

正如恩格斯简洁指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始于这样一个命题,即支持人类生活的手段的生产以及生产之后的交换,是所有社会结构的基础;在历史上出现的每个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方式以及社会分为阶级或秩序的方式都取决于生产的产品,生产的方式以及产品的交换方式。从这种观点出发,要寻求所有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作者不能不得出类似的结论。正如他们所说:“马克思强调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要取得胜利,需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残余枷锁……,我们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持,因为我们估计增长的开始是在光荣革命和英国内战之前(1642-1651)。这种增长开始的时间支持了一种观点,即经济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资本主义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的发展,为工业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从而导致了所谓的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发生于1800年左右的英国,原因是“在当时和那里,创新都是确定无疑有利可图的”。随着实际工资的增长,人们有动力开发节省劳动力的纺织技术——如珍妮纺纱机、水纺机和骡子——所需的原材料,以及蒸汽机和焦炭冶炼炉等燃煤技术。劳动生产率爆发式上升。相对于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投资有惊人的增长。据作者介绍,从1600年到1860年,英国的资本存量增长了5倍,即每十年增长8%。



图13:对英格兰资本存量的估计

注:该图描绘了我们对英格兰资本存量对数演变的估计。该系列在1250年被规范化为零。我们还绘制了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8)对1760年以后的总资本存量和净资本存量的估计。这些系列在1800年被规范化为与我们的系列相等。

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到来,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的剥削加剧,“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机构也随之而来。



注释

注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三位学者论文下载链接:

When Did Growth Begin? New Estimat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ngland from 1250 to 1870,eml.berkeley.edu/~jstei

注2:关于辉格党历史观的研究论文

researchgate.net/public





作者:迈克尔·罗伯茨 | 2021-03-28

翻译:陈东

编辑:三好君

原载作者博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尔萨斯之所以会被一些经济学家贴上“庸俗经济学家”的标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评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他的思想体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经济学发展对他的评价。“庸俗经济学家”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脱离了实际”、“理论脱节”、“为现有社会秩序辩护.............
  • 回答
    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男足在主场迎战马尔代夫的比赛中,以10比1的悬殊比分大胜对手。按理说,这样一场压倒性的胜利应该能给球迷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喜悦,然而赛后,中国男足却迎来了一片嘘声和批评,甚至有“被骂”的说法。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是球迷对国家队表现长期不满的集中爆.............
  • 回答
    “马尔萨斯陷阱”这个说法,在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直接关联着人口爆炸和资源枯竭的悲观图景。但如果把中国的发展历史拉长了看,尤其是从古代到近现代,你会发现,我们似乎总是在一种循环里打转,有点像被无形的手推着,反复陷入某种“资源人口”的困境,又勉强从中挣脱。这就像一个一直在原地踏步,或者小幅度爬坡的跑步机,跑.............
  • 回答
    在战锤40,000的世界观里,阿尔萨斯·米奈希尔在《魔兽争霸3》中的屠城行为,与我们现实世界理解的“屠城”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背后的动机、背景以及结果,都必须放在战锤那黑暗、残酷且充满绝望的宇宙观下进行审视。简单地说,如果把阿尔萨斯的行为套进战锤,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被视为“没什么问题”,更不可能被.............
  • 回答
    说实话,阿尔萨斯在黑石塔杀了他爹泰瑞纳斯国王那事儿,确实够狠也够让人费解的。至于“吉安娜一血”这个说法,我倒没太听过,可能你说的是游戏里的某些情节或者同人解读吧?不过,如果抛开具体称呼,单说阿尔萨斯在拿到他爹的“首杀”(也就是杀死泰瑞纳斯国王)之后,为何似乎不再顾忌父子情分,甚至表现得如此决绝,这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对阿尔萨斯横扫洛丹伦的力量感到匪夷所思,毕竟他是个活生生的人类王子,不是什么史诗级魔神。但如果深入了解背景,你会发现,阿尔萨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勇武,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别忘了“霜之哀伤”这把剑。 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宝剑,而是诅咒王麦迪文之子卡德.............
  • 回答
    马丁·斯科塞斯,这位与电影艺术一同呼吸、一同老去的传奇导演,他的话语总能掷地有声,直击人心。当他断言“真正的电影,都应该在电影院看”时,这绝非一句随意的感慨,而是一位浸淫电影大海数十年,深谙其灵魂的电影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度,我们需要剥开现代观影习惯的层层迷雾,回到电影最初的、也是最.............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宏大史诗中,阿尔萨斯的堕落成巫妖王是整个系列中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段旅程。他的命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艰难的选择、强大的诱惑、以及最终被腐蚀的残酷过程。要详细讲述他为何堕落,需要从他的成长经历、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被诺森德力量侵蚀的细节展开。一、 出身与成长:一位年轻而有天.............
  • 回答
    马尔蒂尼、巴雷西、科斯塔库塔、塔索蒂,这四个名字连在一起,在任何一个真心热爱足球的人心中,都能激起一股由衷的敬意。将他们称为“历史最佳防线”,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辉煌的瞬间、无与伦比的默契以及源源不断的胜利所铸就的铁律。要理解这份“最佳”的含金量,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从他们的“出身”说起。.............
  • 回答
    普法战争后,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它既是战胜国的权利的体现,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民族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决定,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德国统一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 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动因: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非仅仅是战利品心态的体现,而是多重因素共.............
  • 回答
    兄弟,我懂你的感受!马尔扎哈对线亚索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在低段位或者双方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俩英雄的技能机制就有点“天克”的意思,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你打不过,以及怎么才能有活路。首先得明白为啥马尔扎哈打亚索这么难受,这主要归结于技能的优先级和亚索的特性:1. 亚索的“风墙”是马尔.............
  • 回答
    这句话,在《魔兽》的玩家圈子里,几乎算得上是某种“梗”,又或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当然,它肯定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故事就此终结”。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一些资深玩家,在提到阿尔萨斯(巫妖王)的最终陨落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背后,其实承载着太多关于角色、剧情、以及玩家情感的复杂情绪。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心理和学术驱动。说他们“喜欢”马克斯·韦伯和塞缪尔·亨廷顿,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层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了许多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基石。至于是不是“知识分子的情结”,这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角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在《悲惨世界》这部宏大的史诗中,珂赛特对马吕斯的爱,以及她未曾对安灼拉产生的那份情愫,是维克多·雨果精心雕琢的人物关系中一个令人着迷的侧面。这并非简单的“选择”问题,而是由珂赛特自身的成长经历、情感需求,以及她与这两位男性之间具体互动模式所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珂赛特在遇到马吕斯之前的生.............
  • 回答
    马尔代夫足球队半职业,但感觉比我们业余野球强很多,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来掰扯。首先,得承认“半职业”和“野球”的根本区别。咱们踢野球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热爱,是业余时间找个乐子,图个痛快,更多的是“玩”。而马尔代夫的“半职业”虽然达不到欧洲那种全职业的程度,但.............
  • 回答
    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尤其是贝叶斯推断的语境下,我们之所以能够“最大化后验概率”,其实是一种对核心目标函数的优化理解,但需要更精确地描述其本质和方法。MCMC 的核心目标并非直接找到后验概率的最大值点(MAP估计),而是对整个后验分布进行采样,从而理解其形状、中心趋势、不确定性等信息.............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巴萨这事儿,为什么有了法蒂、特林康,还惦记着内马尔和劳塔罗。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简单的“缺前锋”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涉及到巴萨的战术打法、球队的特点,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首先,咱得承认,法蒂这孩子确实是天才。年纪轻轻就有这水平,让人看到了希望。特林康也挺有潜力的,速度快.............
  • 回答
    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对法国的强烈归属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百年,尤其是在几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才逐渐巩固。总的来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并在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末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得到极大的加强。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中世纪:早期联系与逐渐融入 早期历史碎片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马尔可夫链,别把它想得太高深,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挺自然的“变化”过程。想象一下,你正在观察一件事情,它会一步步地变化,然后呢,它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只跟它现在是什么样子有关系,跟它之前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没啥关系。这就是马尔可夫链的核心思想,我们称之为“无记忆性”或者“马尔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在阅读、学习马克思著作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小小的“迷思”。为什么我们习惯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马克思”(Marx),而不是与他名字发音更接近的“马克斯”(Max)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语言的演变到文化习惯的形成,甚至还有一点点历史的巧合。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