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巴巴会盛极必衰吗?

回答
关于“阿里巴巴会盛极必衰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从长远来看,任何企业都可能面临挑战甚至衰落,这是商业世界的普遍规律。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体量巨大的科技巨头,其未来的走向同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

一、 阿里巴巴当前的“盛”在哪里?

首先,要理解“盛极必衰”的前提,需要明确阿里巴巴目前“盛”的基石是什么:

电商的绝对领导地位: 淘宝和天猫在中国电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商家数量,是其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多元化的业务生态: 阿里巴巴构建了一个涵盖电商、云计算(阿里云)、数字媒体和娱乐(优酷、阿里影业)、本地生活服务(饿了么、高德)、物流(菜鸟网络)、金融科技(蚂蚁集团,虽然部分剥离)等领域的庞大生态系统。
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数据能力: 凭借其在电商、云计算等领域的深耕,阿里巴巴积累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海量用户数据,这是其创新和扩张的重要驱动力。
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心智: 阿里巴巴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中根深蒂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全球化布局的初步尝试: 在东南亚等地,Lazada等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 可能导致“衰”的潜在因素和挑战:

尽管“盛”,但阿里巴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潜在的“衰”的信号:

1. 宏观环境的变化与监管压力:
反垄断和平台经济监管收紧: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对大型平台经济企业加强了监管,包括反垄断调查、数据安全规定、用户权益保护等。这直接影响了阿里巴巴的运营模式、盈利能力和扩张速度。例如,对“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整治,以及对平台数据使用的限制,都对其核心电商业务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可能受到影响,直接冲击到电商等消费导向型业务。
地缘政治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

2. 市场竞争的加剧:
电商领域的“三国杀”演变: 拼多多以其低价策略迅速崛起,挤占了阿里巴巴的市场份额。京东凭借其自营物流和品质服务也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抖音和快手等直播电商的兴起,通过内容与交易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购物体验,正在分流用户的注意力和消费能力。
云计算市场的激烈竞争: 华为云、腾讯云等国内厂商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巨头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全球布局,都使得阿里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本地生活服务的搅局者: 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深耕,在餐饮外卖、到店消费等领域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壁垒,对饿了么构成直接挑战。
新兴技术的颠覆性影响: AI技术、Web3.0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平台,对现有巨头构成颠覆性威胁。

3. 内部治理与组织效率的挑战:
“大公司病”的出现: 随着体量增大,组织的层级增多,决策效率可能降低,创新活力受到抑制。
创新模式的转型压力: 从过去的野蛮生长和快速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合规、质量和用户体验,这种转型本身就伴随着阵痛。
人才激励与文化传承: 如何在组织规模庞大的情况下,保持创业初期的创新精神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长期挑战。
多元业务的协同效应弱化: 庞杂的业务线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协同效应不佳,甚至出现内部竞争。

4. 战略方向的调整与执行:
“去电商化”的尝试: 阿里巴巴一直在探索新的增长点,例如云计算、国际化等,但这些业务能否完全替代电商的核心地位,尚待时间检验。
投资策略的调整: 过去通过大规模投资构建生态,现在可能需要更审慎地选择投资标的,并更加关注投资回报。
对新兴趋势的反应速度: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行业,反应速度至关重要。如果未能及时抓住新的技术浪潮或市场机会,就可能被时代抛弃。

5. 用户习惯的变迁:
年轻一代消费者偏好: 年轻一代消费者可能更青睐新兴平台或更注重个性化、社交化的购物体验,这对传统电商模式构成挑战。
对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担忧: 用户可能对平台算法过度干预购物决策产生不适感,寻求更开放和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三、 阿里巴巴如何应对挑战并避免“盛极必衰”?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阿里巴巴也并非束手无策,其拥有应对挑战的潜力:

1. 重塑与聚焦核心优势:
深化电商的价值: 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引入更多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巩固在内容化、社交化电商方面的竞争力。
强化云计算的领先地位: 持续投入研发,拓展阿里云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AI和大数据领域,巩固其在企业服务市场的优势。
聚焦新兴业务: 将资源更聚焦于有潜力的、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的业务,例如国际化业务、企业服务等。

2. 拥抱监管,合规经营:
积极配合政策导向: 将监管要求内化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建立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赢得用户信任,是平台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石。

3. 激发组织活力与创新:
优化组织架构: 扁平化管理,鼓励内部创业和创新项目,激发基层员工的活力。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尤其是在AI、云计算等前沿领域。
企业文化重塑: 重新强调使命感、价值观,鼓励冒险和试错精神。

4. 审慎的全球化战略:
深入本土化运营: 在海外市场,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和用户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
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在全球化过程中,审慎选择市场和合作伙伴,分散风险。

5. 拥抱新兴技术:
加大AI研发和应用: 将AI技术深度融合到各个业务板块,提升效率,创造新的价值。
关注前沿趋势: 积极探索Web3.0、元宇宙等潜在的颠覆性技术,提前布局。

四、 总结:

“盛极必衰”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提示。 阿里巴巴是否会“盛极必衰”,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应对当前的挑战,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路径。

乐观的视角认为,阿里巴巴拥有强大的技术积累、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多元化的业务生态,并且正在积极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监管要求。只要其能够保持创新活力,优化组织管理,并在竞争中不断进取,就有可能持续发展并避免衰落。
悲观的视角则认为,监管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潜在的“大公司病”,都可能成为阿里巴巴走向衰落的催化剂。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其过去的优势可能会逐渐瓦解。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永远保持巅峰。 微软曾经面临“九头蛇”困境,苹果也曾濒临破产,但它们都通过战略调整和创新重回巅峰。同样,阿里巴巴也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其未来是继续保持“盛”,还是走向“衰”,将取决于它自身的战略选择、执行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只能通过持续的观察和分析来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体来看,所谓赚钱只有三种方法,靠资本资源赚钱,靠知识技术赚钱,靠劳动力赚钱。

在资本主义国家,

靠知识技术赚钱的是大量普通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是这些科技企业里的掌握高技术的员工
靠劳动力赚钱的就是广大普通民众,是农民、工人和服务业普通从业者。
靠资本赚钱的是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是资本家们

在我国有所不同,前两个是一样的,但是靠资本资源赚钱的主要是国家是国企央企,所以我们叫公有制,叫社会主义。

你用资本资源赚点小钱还是可以的,如果想靠资本赚大钱那就有问题了,你捞过界了。

阿里是科技公司,至少它自己这么说,那么它应该靠技术靠产品赚钱,现在它不去好好搞技术做产品,而是打起了靠资本赚钱的主意,这就需要教育教育了。

垄断不是问题,垄断什么才是问题,华为赚钱主要靠做产品,做技术,员工付出劳动,小米,腾讯,百度也是如此。

妄图靠资本赚钱被收拾的,阿里也不是第一个了,想想安邦,海航,万达。

阿里如果能悬崖勒马,洗心革面好好做技术做产品,还是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的,102年都可以,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该干啥。

user avatar

唱衰阿里巴巴的人和早些唱头条媲美BAT的人是一个眼光,都把C端业务与小C业务当做互联网企业的全部。

实际上BAT去年开始就已经掉头把大B和G端业务作为未来业务核心了。从产品到销售都在重新布局。

淘宝天猫会衰落,1688会止步不前,这是肯定的。

但贸易与零售相关的信息流,数据使用,金融流,物流,制造,产品设计等,有可能会给阿里带来更大的市场与利润。

更别提阿里早已经进入的建筑,能源,以及其他信息化产业的基础层了。

user avatar

不会。

蚂蚁金服挨这一棍子,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救了阿里巴巴。

要知道当年的雷曼兄弟,那是一般人眼里大到不能倒。

马老板有几斤重,他自以为压得住秤,实际上有人比他看得清楚,这事不能让他干成了,给他一下,让他好好想想吧。

大家不要在回答里去分析什么阿里巴巴的管理哲学,思维模式。这叫做贻笑大方。

马老板是有两下子的,只不过自我膨胀,身边宠臣太多的缘故。

阿里巴巴现在的位置,最大的问题在于已经超过了马老板的能力,虚高太多,要把他打回到他原本应该呆着的地方。

这就是从金融行列里滚出去,好好做自己的电商,多想想如何向外开拓发展。

现在是马老板的冷静期,自己想想未来。最好的出路,马老板自己从位置上下来,归隐去者。

现在阿里巴巴的盛,是虚幻,并不实际。

最大的泡沫部分,如果马老板自己不去挤,那么有人会帮他。

叫停蚂蚁上市,这就是手段。

老话叫做“治病救人”

当年雷曼兄弟打包“次贷”的时候,这里做决策的,那个不是精英?

如果当年有一个负责的监管机构,给雷曼兄弟一下子,搞停了这件事情,你说今时今日,这兄弟几个会不会烧高香?

但是,时运不济,你跳崖,没人拦你,大家都笑呵呵看热闹。

马老板不同,这就是命生得好。

棍子虽然打得疼,却是力挽狂澜。

过的许多年,马老板会记住今天。

阿里巴巴脚下还有路,上面还有人骂,有人管,这就是天大的好事。

撇去浮沫,将最虚荣的部分除去,这家公司是有明天的。

丢了面子,留下里子,阿里巴巴还是会继续走下去。

这可以拭目以待。


拭目以待的内容来了。

市场监管总局官网12月24日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有人觉得这是打脸新闻,阿里巴巴要倒霉了。这一调查,阿里巴巴肯定完蛋。

我都不知道有些人大学里到底学了些什么?

问大家一个问题?

美联储是什么?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为美联储(The 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美联储的核心管理机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名词解释就是上面这条。

而实际上,美联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银行家联盟的美国中央银行。

私有制银行就是美国的资产。美国的财富集中于此。

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补充。

什么是补充?

私有制企业同样是国家资产。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从美国国会获得权力,行使制定货币政策和对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等职责。
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由主席、副主席及其他5位委员组成。这7名执行委员必须全部由总统提名,经过国会确认后才能上任。

美国政府和银行家联盟,但是人事权必须掌握在政府手里。

美联储的地位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美联储不能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要接受政府的领导。

马老板想干的事情,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

阿里巴巴远没有美联储的地位,马老板也早就辞去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职位。

2019年9月10日,马云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私有制的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本身早就是中国的国家资产之一。

怎么管理国家资产?

在这一点上,可以摸着美国过河。

最近遭遇反垄断调查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止阿里巴巴一家,Google、Facebook同样如此。

你是国家资产,不是国家。

国家资产要为国家服务,为人民作贡献,不能反客为主。

所以只要时机合适,必须趁势而为。

管理好国家资产的先决条件,就是资产本身是有价值的。

把阿里巴巴搞垮了,国家资产也就流失了。

美国收拾Google、Facebook是要将这两家公司整垮吗?

当然不是,是要将这两家公司搞得服服帖帖,为美国创造财富,而不是反过来威胁到国家。

收拾阿里巴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接受政府领导,做好自己的工作,继续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继续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做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让国家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说马老板,本问题没有涉及到他,我也就不再多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