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

回答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其在历史上的声名与实际战绩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讨论的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仔细审视他在军事生涯中的各个方面,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敌对双方的评价来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美尔在某些方面的确拥有非凡的才能和魅力。

战场指挥和战术运用: 隆美尔最闪耀的舞台无疑是在北非战场。他以其大胆、快速、灵活的指挥风格,在装备和兵力都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多次给英联邦军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他精于利用地形,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并能准确预判对手的动向。例如,在1941年早期,他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一路推进到埃及边境,甚至一度威胁到苏伊士运河,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战绩。他能够鼓舞士气,将一支原本被轻视的部队打造成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力量。他的部队也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攻击性而闻名。
个人魅力和宣传效应: 隆美尔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更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公众人物。他的勇气、冷静和对部下的关怀,为他在德国国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被盟军广泛报道和认可。希特勒政府更是充分利用了他的“英雄形象”,通过宣传机器将其塑造成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代表,这无疑助长了他的名声。盟军士兵也常常谈论“沙漠之狐”,既有畏惧,也有敬佩。
战场上的冒险精神: 隆美尔从不回避危险,他常常亲临前线,甚至冲在部队最前面,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他的士兵。这是一种典型的军人风范,也为他赢得了“战场上的绅士”的声誉。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的战绩和历史地位,就会发现“过誉”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因素:

战略层面的局限性: 隆美尔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地指挥官,但他并非一位战略家。他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大本营在资源分配、后勤支援以及整体战略上的制约。例如,他屡次未能得到足够的增援和补给,这极大地限制了他能够取得的战果。他过于依赖快速突击和冒险性的进攻,也使其在需要持久消耗和稳健推进的战略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对对手的低估和偶然因素: 虽然隆美尔确实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他所面对的英联邦军队,在很多时期也存在指挥上的失误、装备上的不足以及战术上的僵化。例如,在许多战斗中,英军指挥官未能充分发挥其数量和物资优势,甚至出现了判断失误的情况。同时,补给线的安全问题也一直是隆美尔部队的致命弱点,一旦补给被切断,他再精湛的战术也难以挽回败局。
与德军整体战略的脱节: 隆美尔的北非战事,在德国整体战略中只是一个次要战场。德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东线战场,这导致了北非战场资源的匮乏。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德国在更重要战线上暴露出的战略短板。
战败的责任归属: 最终,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遭遇了失败。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资源不足和战略上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战后,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对他的赞誉声往往忽视了这些制约因素,而更多地聚焦于他个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这一定程度上是对“军人荣誉”的浪漫化解读,也容易掩盖其指挥中的不足之处。
战后宣传的影响: 战后,特别是西方历史学家为了塑造一种“良性”的德国军事传统,避免将整个德意志国防军描述为纯粹的犯罪机器,开始有意识地塑造一些“非纳粹化”的军事英雄形象,隆美尔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军事才能被放大,而他作为纳粹德国高级将领的身份以及他与纳粹政权的联系,则被一定程度地淡化。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过誉”的印象呢?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中的聚焦: 历史叙事往往会选择性地突出某些人物和事件。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戏剧性的指挥和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也成为了战史研究和通俗读物中反复被提及的素材。这种反复的强调,自然会加深人们对他能力的印象。
2. 对比效应: 相较于其他战场上德军指挥官的失败,隆美尔在初期取得的相对成功的确显得尤为突出,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对他产生高度的评价,甚至将他置于一个“救世主”的地位。
3. 对“灰色地带”的忽视: 历史并非非黑即白,军事指挥也同样如此。隆美尔的指挥中既有闪光点,也有局限性。然而,在许多叙述中,这种细致的分析往往被简化,他要么被视为全能的军事天才,要么被简单地归为战犯。这种二元化的评价方式,反而容易造成一种“过誉”的观感,因为很少有人会去细致地分析他失利的具体原因,或是他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
4. 情感因素的介入: 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尤其是一些军事爱好者,容易被隆美尔在战场上的勇气、智慧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并将其转化为对其军事才能的无限拔高。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有时会超越客观的历史分析。

总而言之,隆美尔是否被过誉?

如果我们将“过誉”理解为他的名声远远超出了他实际的军事贡献和能力,那么答案是存在一定成分的“过誉”。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战术指挥官,能够以卓越的勇气和机智带领部队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然而,他缺乏宏观的战略眼光,在资源不足的制约下,其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战后围绕他的宣传和历史叙事,也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他的才能,并淡化了他所处时代和体系的复杂性。

他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军事天才,也不是一个毫无瑕疵的战争英雄。他是一位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非凡军事才能的指挥官,同时也是一位受制于战略失误和资源匮乏而最终走向失败的将领。理解隆美尔,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他作为一名士兵和指挥官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那些被浪漫化或政治化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隆美尔的评价还是很复杂的

一般军事书籍谈隆美尔日常的评价就是战术天才战略矮子。

对这个评价最有力的支持实际上是出自戴维欧文的《狐狸的踪迹》里面的,其实里面说龙德施泰特说隆美尔只配当师长这话并不怎么硬,因为本来就没几个人跟狐狸关系有多好。这话也很可能是一个因为派系争斗的气话。

另外龙德施泰特这人评价人一般都是有需要的。在对法国作战开始之前,龙德施泰特对于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能不能突破阿登有疑虑。强行安排步兵为主的作战计划。在步兵和装甲兵之间互相撕逼过程中,龙德施泰特把对面甘末林吹成盖世神将。甘末林的大大的厉害,你们的小伎俩遇到他都死了死了的!

结果甘末林愣是能干出来不相信下面的电报导致白费三天时间让德军突破默兹河的事情。

所以老龙这个评价人日常不怎么靠谱。

这书里面隆美尔对战略认识表现最蛋疼的在隆美尔在去北非之前那段精彩回答

1941年3月19日在柏林开了个会议,主要就是隆美尔阐述自己的非洲计划。当时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和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基本上达成共识。德军只能在非洲投入3,4个师。拖的越久越有利(德军已经在做攻击苏联的准备了,不可能对非洲有什么大的想法。)

哈尔德回忆中说:隆美尔宣称不久后他就会征服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又谈到德国的东非,我遏制不住自己,发出了不礼貌的笑声。接着我问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还要什么要求,他认为还需要两个装甲军。
哈尔德问了关键的问题,即使德军能派出两个装甲军,你怎么给他们提供补给。
隆美尔回答的贼经典:这对我无所谓,那是你的事情……

就这个态度指望德军内部有多少人夸隆美尔?反正我是没看见战时有夸他的。

反过来见过一个黑隆美尔最可怕的例子,是在quora上一个荷兰陆军教员。这位的观点隆美尔做连长都不合格(作为日常隆黑我都被吓坏了)。

Quintin Van Zyl, PhD War Studies, King's College London (2019)
Dear God, not for his tactics, please.‘
Rommel was an odd fish. He was either a tactical genius, or a complete (yet very lucky) muppet. I’m leaning towards the latter.‘
Make no mistake, here was an officer who loved campaigning, who cared deeply for his troops, and who respected his fellow officers. In his First World War memoirs (Infantry Attacks), there are only two instances of criticism of fellow officers throughout – both reasonable, and both of subordinate officers under enemy fire.
He also displayed significant personal courage – at least, I think he did. The reason for the uncertainty is that Rommel displayed a remarkable lack of situational awareness at times, punctuated with clear instances of ‘not thinking it through’. He was an impulsive, impatient, lead-from-the-front type of guy. For instance, (and from his memoirs) during one attack, as it stalled, Rommel gathered a couple of soldiers (as was his MO) and crashed through the thick undergrowth, surprising a group of French soldiers in the process. Rommel shot a few poilus, and then ran out of ammunition. Click, click, click. At this stage, he was on his own… his ad hoc section had not followed him. For his trouble, a French soldier shot, and seriously wounded him (one of seven occasions of being injured during the war), and Rommel was lucky to survive that encounter. Was it courage? Was it stupidity? Was it luck?
I’ll provide you with one account (with opinions) from his memoirs and allow you to decide for yourself: the incident at a small Belgian village called Bleid(when I say ‘small’, I mean ten houses and a church). This was right at the start of the hostilities (and Rommel’s first contact). Rommel was a platoon commander at the time, and he left his platoon in defensive positions as he scouted ahead with a small team.
Whilst out, he noticed ‘fifteen or twenty’ French soldiers drinking coffee in the middle of the highway that passes through Bleid. If Rommel had situational awareness, he would have said to himself: ‘fifteen or twenty soldiers are short of a platoon – usually around 35 soldiers and an officer. Where are the rest of the enemy?’ Except, Rommel never asked that question. Convinced that these French soldiers were the only ones fielded by France for the entire war (I’m being sarcastic), Rommel decided to attack this group. Still, nothing wrong with a bit of aggression, heh?
Now, if Rommel had any tactical nous, he would have realised: ‘my group is only four – including myself – and I’ve been taught that I should attack at a 3:1 superiority (which I can just about justify). Let me head back, collect my platoon, and then raze this place.’ Yes? No! Rommel decided to attack with the small reconnaissance patrol at his disposal. Four German soldiers against ‘fifteen or twenty’ (but more than likely 36) French soldiers. It’s a good thing that all this élan paid off then, isn’t it? Except it didn’t. In real life it never does, no matter what your name is. The French platoon (yup, surprise Erwin! There were more!) returned his fire, and Rommel had to withdraw – quickly.
I can go on, and on, and on – there are so many examples of this: Rommel showed time and again that he had the luck of Satan himself – situation upon situation where Rommel had multiple options, some of them actually quite good… and he would choose the least sound tactical option without fail - and then somehow still managed to pull a rabbit out of the hat.
How did he get away with it for so long? His impulsiveness resulted in unpredictability. His antics were often so outlandish, that rather than responding, the enemy wasted so much time thinking: What? Who is this lunatic?
Then again, he didn’t always get away with it.
Having trained hundreds of infantry officers - including on tactics, I’m not sure how I would have dealt with this one. I think, perhaps with some irritation. Tacticians do not plan on miracles, luck, or hope. Tacticians do not showboat. They get in, get it done, get out. Not Rommel though.
I think people who know tactics (and have studied his memoirs) like him for that ‘lucky tactical clumsiness’, but will not emulate him. Those unfamiliar with tactics, and who are blinded by élan may be too impressionable for an informed opinion.

这个就简直黑出炭了。隆美尔的战术行动确实有依赖突然性,从法国到北非都有依赖对方心理素质太差遇到突然袭击崩溃后的例子。但是不代表非得稳妥了才出战。这种在二战那种信息不畅日常跑丢人的战场上会贻误战机的。

至于某些贴吧群体就是完全靠自己需要,反对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就日常编造一个能打穿中东逼迫英国投降的神话,自然要把隆美尔的战术神话高高举起。

(然而打穿苏伊士之后隆美尔自己想的是恢复德属东非,抱歉让诸位的期待失望了。)而且夸大中东战场如何如何根本没有意义。

有的贴吧真的是因为崇拜隆美尔对戴维欧文那本书各种怒斥。各种看不上,然后除了某些鸡毛蒜皮之外根本就驳斥不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而且戴维欧文那本书可以说是夸大隆美尔北非战绩之冠。日常隆美尔可用坦克四十五十,这都太扯了。)

然后有些人就是喜欢黑意大利而已,实际上连隆美尔本人虽然日常黑意,遇到被德国人训练的意大利伞兵他也捏着鼻子承认不那么差。完全当意大利人不存在,北非这仗早完蛋了。别说战术神话,死磕神话都打不出来。

连《狐狸的踪迹》那本书都没看过的,你可以当他评价的隆美尔就是扯淡了。

而且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属于人云亦云。该夸隆美尔的都夸不到地方

狐狸的战术体系在一战发端。在二战应用于装甲战上形成现实。战术讲究突然性和大胆穿插。从法国战场开始,经常有全部部队集中火力开火。突然攻击导致对方军心崩溃的行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面对准备不足,指挥官应变能力差或者不够灵活的对手,狐狸这种战术绝对是一打一个准。

比如在法国面对已经风声鹤唳的法国军队,在北非面对英军动不动夜间会合的时候,狐狸经常一打一个准。

然而反过来突然性的缺点就是,狐狸经常片面夸大心理状态的作用,用突然性补全兵力问题。手里只要有人多强的阵地他都敢往上撞。

在阿拉斯由于冲的过快被准备好的英军截断。狐狸差点混战中挂点。第一次托布鲁克之战拉点兵就上。撞的头破血流都是这个原因。

反过来而言狐狸最无懈可击精彩绝伦的,实际上是在局部反击过程中的精准操作,他擅长部署精细到每一门炮的反坦克阵地,让英军自己进攻过程中撞上来导致坦克纵队迟滞,然后产生分裂和调度困难。最后被狐狸的预备队反击打倒。

狐狸玩反坦克炮的水准高于他玩坦克的水准,并且对于反坦克炮,地雷这些技术装备他还能自己画图进行改造设计。高端技术宅水平。这一点对他部署大西洋壁垒有很大益处

然而在北非沙漠狂奔路途上狐狸做不到对全军精准的把控,就经常抓着手里一点部队就上。在对方有准备的时候乱七八糟的就失败了。

在阿拉曼战役全军已经补给限度低于50%,装甲部队没有足够油料做出合适的防御反击动作,英军又占据绝对物质优势的时候。哪怕狐狸没因病回国,操作再精准,也无回天之力。

然而跑出补给限度,以及动不动用补给卡车队伍当佯攻队导致补给断绝,这都是狐狸的缺点。

而突尼斯战役,在凯塞林山口反击大获全胜的光环下,大多数人都忘了一个问题,这一场反击战严格来说算德军输了,狐狸自己吹要打出突尼斯,打进阿尔及利亚,全歼美军。因为装甲师补给问题半途而废,没达到目的。整场突尼斯战役从1942年11月开始运过去的一大堆部队,最后变成了给北非盟军的大礼包。除了让狐狸爽了一把之外基本没啥用。

北非在失去班加西之后几乎可以说已经陷入垃圾时间,不如撤回西西里。

狐狸一生中最重要的北非时段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各种操作秀人一脸,然而没有卵用。

在法国狐狸有偷人坦克和渡河器材抢在友军前面渡河的前科(倒是跟巴顿的一些段子一样)。

北非跟下属差点闹到要扔勋章决斗。被部下军长当面呛。搞到非洲军参谋部甚至故意弄丢他的命令文件不服从命令。随便乱送人上军事法庭,最后证明大部分是胡闹。给总部打了一串一会儿报捷一会儿药丸的电报,整的大本营心惊肉跳,发电报问他你发事情能不能连续点。

真打算吹到地方,倒不如真的去吹诺曼底。诺曼底虽然必败,却反而是狐狸真正的高光时刻。除却加莱登陆一点出了问题以外(还情有可原)。狐狸的判断都是对的。

在狐狸去诺曼底之前,龙德施泰特虽然是西线总司令,但是因为跟希特勒的冲突已经抱着一套老夫是咸鱼老夫不说话老夫懒得做事的态度在西线磨洋工了。

狐狸:你枉活六十有九!

确定龙德施泰特和他的参谋部真的管不上用场之后。转身狐狸就去督造大西洋壁垒,一个一个军师指挥部搞突然袭击,催促士兵加紧埋设地雷和训练,在整个西线因为和平了三年多已经文恬武嬉的状态下绝对是一股清流。

指挥部上朽木为官,巴黎花街禽兽处处。

而同时海空军拒不配合,空军方面跟狐狸吹大气有一千架战斗机支援西线获取制空权,结果最后没到。而且海空军哪怕在诺曼底登陆开启之后各自获得近两万吨各种物资,狐狸居然没有任何调配权力……

参谋部内遍地都是720密谋分子,除了忽悠狐狸还有第二场加莱登陆之外就是密谋反对希特勒。

在装甲师预备队部署上狐狸提出装甲师向前部署,因为对于盟军空中优势的担心,狐狸认为放后方绝对来不及顶着轰炸再支援滩头,结果一堆装甲兵军官可劲围攻,对狐狸的一大堆各种做不了师长乃至于不会用装甲兵的攻讦都是这时候出现的,包括古德里安在内。

虽然后来证明狐狸的想法没错,但是仍然只获得了三个装甲师的指挥权,其余四个只能放到后方甚至德国境内。

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然后到登陆当天狐狸自己是飙车回去,结果一个装甲师所有作战军官在巴黎嫖妓嫖到失联。一个装甲师部署距离离滩头过远。最后一个慌张集结完毕,把盟军空投物资当成伞兵,擅自停止。

最后第一天谁也没到。

饶是如此盟军的滩头战斗依然打的险象环生,如果真要是完全按照狐狸的部署七个装甲师24小时内压上滩头,盟军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个安奇奥再现……

在狐狸一辈子最后一战,上司靠不住,同僚靠不住,下属靠不住,希特勒不信任,各种权利倾轧,间谍忽悠,敌军又有绝对优势情况下。卡昂之战仍然打的布莱德雷劝蒙哥马利含笑忍辱。

最后还惦记写信给希特勒向自己的参谋长求情(尽管此人一直在忽悠他还有一场加莱登陆)。

临终之日衣衫整齐服毒。

非常具有莎翁悲剧意味的结果,比起法国北非意大利一串狗屁倒灶的破事强的太多了。

而且狐狸确实没啥战争罪行,毕竟在北非,急眼了还能屠杀黑叔叔不成。在北非零星几个居民点真要是闲得蛋疼搞大屠杀导致水源补给断绝真的是要把非洲军半路就葬送了。

本人也没啥特别乌七八糟的花边绯闻和抢劫财物的破事。

虽然对士兵要求高,但是也没有干出来没事把玩忽职守的士兵弄死的暴虐行为。也没听说有啥虐俘行为(狐狸本身对于主要对手英国人还一直算是敬重)。

在时不时就有各路黑账翻出来的德三人马里面真是干净的不得了了。更何况还是个死人。吹吹也没什么要紧。

总之,如果题主听到的对狐狸的评价,不超出:才干不错。战术大胆,比较激进,对后勤忽视。对训练和作战准备负责,精力旺盛。清教徒生活习惯。

大致就算不上过誉。说不全最多只能是不全面。至于非要拔高北非战场意义的那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user avatar

过誉?

德国人吹,英国人吹,美国人吹

小胡子吹,邱胖子吹,蒙帅吹,巴顿也吹

就21世纪一群连步兵攻击都没看完的小同学们说隆不在就是个师长水平?

你让巴尔克干嘛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其在历史上的声名与实际战绩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讨论的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仔细审视他在军事生涯中的各个方面,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敌对双方的评价来分析。首先.............
  • 回答
    关于骨粉隆鼻被禁止而种植牙植骨未被禁止,这背后涉及到医学伦理、材料安全性、技术成熟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咱们得明白“骨粉”这个词在医疗语境下的不同含义,以及它在隆鼻和种植牙这两个场景下的应用。骨粉隆鼻:曾经的“潘多拉魔盒”曾经,骨粉(主要.............
  • 回答
    关于苏美尔文明的灭亡,一个非常吸引人但也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是,它是在公元前2024年被核武器摧毁的。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阴谋论或伪历史观点,而非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结论。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说法,以及为什么它不被学界接受,同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视角:苏美尔文明:辉煌的起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 回答
    学禅打坐是否真的有益,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同许多传统智慧一样,禅宗打坐的价值并非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它涉及身心健康的多个层面,也与个体生命际遇息息相关。禅宗打坐的益处:从生理与心理层面解析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禅宗打坐,特别是其核心的静坐(坐禅),确实能为身心带来诸多益处,这一点.............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关于华夏人是否是苏美尔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证实,它更倾向于一种推测性的理论或民间假说,缺乏充分的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证据来支持。然而,为了更详细地讲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它出现的背景、支持者提出的论据以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1. 提出“华夏人是苏美尔人后代.............
  • 回答
    广州长隆水上乐园推出女士票是否构成性别歧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答案。我们可以从法律、社会观念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法律层面: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法律都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这种歧视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歧视: 对招.............
  • 回答
    关于刘备听完《隆中对》后仅说一个“善”字,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态度,一直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性格以及诸葛亮的身份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刘备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彼时,汉室衰微,群雄逐鹿。刘备虽然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手下不过几员猛将,地盘也.............
  • 回答
    隆美尔,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响彻威名的德意志名将,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沙漠之狐”的雅号,人们谈论起他,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支在北非沙漠中如疾风般横扫盟军的装甲部队,以及那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战术机动。然而,在赞誉之余,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也常常伴随而至: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却在战略层面显得捉襟见.............
  • 回答
    要判断隆美尔、莫德尔、曼施坦因这三位二战德国名将谁更优秀,这就像是在问哪种武器更适合战场一样,答案往往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标准,以及在什么具体情境下。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他们在不同的战场和不同的角色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埃尔温·隆美尔:战术大师与“沙漠之狐”隆美尔无疑是这三人中最具传.............
  • 回答
    这张照片的背景,如果指的是隆美尔元帅,那无疑会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硝烟的年代。要详细说起,我们得先将视线聚焦在隆美尔本人。隆美尔元帅,这位被盟军尊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国军事将领,其最辉煌的战绩和最为人所熟知的时期,集中在1941年至1943年间的北非战场。 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孙立人是否是抗战中国最好的将军,以及与同时期苏联和德国名将的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孙立人在抗战中的作用、成就,以及与那些在世界战争舞台上留下赫赫战名的将领的比较。孙立人:从“仁安羌之战”到“缅甸战役”孙立人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珠海银隆,以及董小姐为何对它如此执着。这可不是一篇冷冰冰的技术报告,而是从咱们老百姓的角度,一点点把事情说透。珠海银隆:从一个“新能源梦想家”到“争议者”首先得明确,珠海银隆,全称是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它之所以能闯进大众视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跟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海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路飞和索隆能被列入“超新星”的行列,而山治却差那么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超新星”这个概念在《海贼王》中的含义,以及它背后的评判标准。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超新星”到底是个啥。“超新星”——海贼界的明日之星在《海贼王》的故事中,时间线来到“香.............
  • 回答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一个名字,如今在科技、商业乃至文化领域都激荡着巨大的涟漪。他不是那种只在一两个领域深耕的传统企业家,更像是一位在多个前沿领域不断挑战极限、改写规则的“造梦者”和“实干家”。要理解马斯克,得从他那个几乎无人不知的“宏大愿景”说起。他不像很多成功的商人那样只专注于优化.............
  • 回答
    一个星期有七天,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很大程度上确实与苏美尔希伯来历法文化的影响力有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更准确地说,苏美尔希伯来历法中的七天周期,是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并借助文化传播扩散开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独立发展出类似“周期性时间划分”概念的文化,也并.............
  • 回答
    .......
  • 回答
    要给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样一个复杂且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准确地套入 MBTI 框架,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毕竟,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他在镁光灯下的表现,而非其内心世界的全貌。但基于他公开的行为模式、决策风格、以及他对事业的投入程度,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他最有可能属于 INTJ(内向、直.............
  • 回答
    索隆的路痴,与其说是他个人能力上的缺陷,不如说是《海贼王》这部作品为了塑造角色、增加趣味性而刻意为之的一个设定。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为什么“世界第一大剑豪”索隆会拥有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属性。1. 角色定位与戏剧冲突的需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好玩”。索隆是草帽海贼团不可或缺的“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