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听完《隆中对》仅说一个“善”字,是否表达了一种不以为然?

回答
关于刘备听完《隆中对》后仅说一个“善”字,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态度,一直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性格以及诸葛亮的身份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刘备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彼时,汉室衰微,群雄逐鹿。刘备虽然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手下不过几员猛将,地盘也只是一隅之地。他屡战屡败,一直在颠沛流离中挣扎。在这个背景下,他渴望得到一位能够真正帮他实现抱负的谋士,一位能为他指明方向,规划蓝图的人。

接着,我们再看看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个在野的读书人,虽然名声在外,但尚未出仕。他以布衣之身,能够提出如此宏大而又具体的操作方案,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惊叹。这份《隆中对》,不仅仅是战略规划,更是对天下大势的精准预判,对未来走向的清晰描绘。它如同拨开迷雾的灯塔,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刘备只说了这一个“善”字呢?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震撼与肯定: 许多人认为,刘备的“善”字,恰恰是一种极度震撼后的简洁表达。面对诸葛亮提出的宏伟蓝图,洞悉天下大势的策略,以及对自家实力的准确评估,刘备可能一时语塞,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赞赏。一个“善”字,概括了他对整个《隆中对》的高度认可和赞许,意味着“说得太好了!”、“这正是我想说的!”

深邃的思考与内化: 刘备并非草莽出身,他虽常年在军旅,却也懂得读书人的深意。他可能是在聆听《隆中对》时,就已经在脑海中将其与自己的经历、现状、理想进行比对,并为之深深折服。诸葛亮的策略并非空谈,而是切实可行,并且考虑到了各种复杂的因素,这让刘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一个“善”字,可能代表着他已经完全消化了这些思想,并且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他不需要多言,因为他看到了前路,也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可能。

低调与谦逊的政治智慧: 刘备以“仁德”闻名,他深知收揽人心、广纳贤才的重要性。他不会像一些骄傲自大的君主那样,对一个尚在野的谋士立刻大肆吹捧。一个“善”字,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回应。它既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才华的肯定,也保留了一份沉静和审慎。这种低调的回应,反而更能让诸葛亮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和尊重,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刘备立刻滔滔不绝地赞美,反而可能显得有些急切和不稳重。

对“大业”的深刻理解: 《隆中对》的精髓在于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对政治格局的把握。刘备听完后,可能已经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复兴汉室的路线图。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战略会谈,更是他人生事业的转折点。因此,他无需过多的言辞来表达,他只需一个“善”字,就已经表明了他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追随诸葛亮的思路。这是一种“心领神会”,一种对宏大目标共同追求的默契。

“知音”的共鸣: 对于刘备这样一位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枭雄来说,找到一个真正理解他、能为他指点迷津的“知音”是极其不易的。诸葛亮的《隆中对》,正好契合了刘备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长久以来的困惑。这种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感动,或许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一个“善”字,是对这位“知音”最简洁、最真挚的肯定和回应。

总而言之,刘备的“善”字,绝不是不以为然。 相反,它很可能是一种包含了极度震撼、高度肯定、深刻思考、政治智慧和“知音”共鸣的复杂情感的凝练表达。它是一种极简而又极深刻的回应,充分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位有抱负、有城府的政治家的气度。从长远来看,这个“善”字,正是刘备慧眼识珠,奠定了他事业根基的重要时刻,也预示着他与诸葛亮之间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合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善」字,不是刘备说的。

题主可能不清楚一件事,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对话,多数并不是当事人的完整原话,而是史官与史书作者总结的大致意思。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当事人交谈的原话其实连他们本人都不可能一字不差的复述,史官在记录时更不可能完全准确,到史书作者拿到史料参考时,也会改动。如果原文太长必然得删减,毕竟史书没必要用那么大篇幅记录复杂的人物对话。

裴松之曰:

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

如汉高帝五年诏史记所载: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再看汉书: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如果你愿意翻书比对,你会发现两位作者写同一件事,写的不一样太正常了。即便参考相同资料写出的人物对话,也会有些许出入。当然,同一个人在不同篇章中写同一件事或同一段话也会不一样,有取舍。

如陈寿记载《出师表》:

《诸葛亮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董允传》「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诏书与正式上疏尚且如此,人物对话被改个面目全非不是太正常了?有些话这本书记载,到另一本直接删掉都很常见。

且看几个版本的耿纯劝进。

东观汉记:

耿纯说上曰:天时人事,已可知矣。

后汉书:

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闲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觽,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觽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觽不可逆。

后汉纪:

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志耳〔二〕。今功业已定,天时人事已可知矣。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位号,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从大王也。

诸葛亮:

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每个版本都不一样,但大概意思全是差不多的,不同的人叙述时详略不同而已。

回到问题,刘备与诸葛亮见面交谈。诸葛亮不可能只说现有《隆中对》那几句话,刘备也不可能聊了半天就说一个「善」字。只不过其他的话不重要,不需要让你知道,史书作者没必要写。你只需要知道,诸葛亮为刘备规划,而刘备觉得认同就行了。

user avatar

如果你好好学过语文课本,应该知道一篇文章,叫做《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那篇课文(古文)里,齐王从头至尾只说了一个字,你猜他说的是什么字?

那么问题来了,邹忌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结果齐王只说了一个字,是否表达了齐王的一种不以为然呢?

这么一解读,突然发现课文好有趣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