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已经拥有半壁江山了,不听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东,原因有哪些?

回答
刘备在拥有半壁江山,例如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且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事业蒸蒸日上时,如果执意要攻打江东,即使诸葛亮反对,背后也可能存在多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决策。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

一、战略层面的考量(“卧龙出山”的宏大蓝图未完成或出现变数)

收复荆州全境的决心与必要性:
《隆中对》的终极目标: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了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国的宏伟蓝图。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与孙权从南北两路夹击曹魏。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扼守长江中游,是连接南北、东西的战略要冲。拥有荆州全境,意味着刘备才能真正实现《隆中对》中“占据战略要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布局。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获得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但东吴也占据了江夏、会稽、丹阳等部分地区,特别是南郡(包括襄阳、樊城)等核心地带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刘备和东吴之间潜在的矛盾点。
对孙权的不信任与防范: 孙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盟,但其政治目标与刘备并非完全一致。孙权更希望巩固江东基业,扩张南方势力,而非与刘备一同北伐。刘备可能认为,如果不彻底解决与东吴在荆州的利益冲突,东吴随时可能背叛或成为潜在的威胁。收服江东残余势力,将荆州连成一片,不仅能巩固自身实力,也能消除东吴对荆州提出的潜在威胁,确保《隆中对》战略的顺利实施。
防止孙权坐大或渔翁得利: 如果东吴在刘备北伐曹魏时从背后进攻,将是致命的打击。刘备可能认为,与其等孙权在自己北伐时坐大,不如趁早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彻底掌握荆州全境的控制权。

为北伐曹魏奠定坚实基础:
统一战线内部的“隐患”: 尽管赤壁之战是刘备和孙权联手击败曹操的,但这种联盟是基于共同的敌人(曹操)。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弱,这种联盟的基础也会动摇。刘备可能意识到,在自己厉兵秣马准备北伐曹魏的关键时刻,东吴的潜在敌意或土地纠纷会成为他最大的短板。
控制资源与人口: 荆州地区不仅是战略要地,也拥有富庶的土地和大量人口,是北伐的重要兵源和后勤补给基地。如果这些地区仍在孙权手中或存在争议,刘备的北伐计划将受到很大制约。彻底拿下荆州,意味着刘备可以集中所有可用资源,全力以赴对抗曹操。

二、政治与权力层面的考量

彰显实力与权威:
“半壁江山”的定义: “半壁江山”并非一个精确的地理或政治概念。虽然刘备可能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但如果江东的孙权也稳固了江东,并且在一些战略要地(如荆州的某些地区)存在实际控制,那么刘备所谓的“半壁江山”可能只是一个相对优势,而非绝对统治。
树立刘备集团的强势形象: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刘备集团才初具规模。如果此时刘备能够成功地从东吴手中夺取更多土地,将极大地提升他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向天下展示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巩固其拥护者的信心。
对内整顿与统一: 刘备集团内部,尤其是荆州士族,对于依附于东吴势力仍有留恋或不满。若能彻底击败东吴,将其纳入刘备的统治范围,将有助于统一内部思想,整合各方力量,减少分裂的隐患。

巩固与扩张领土的逻辑:
“得寸进尺”的战略惯性: 在赤壁之战后取得巨大胜利,刘备集团的士气和信心都会达到顶峰。这种胜利的惯性可能会促使领导层倾向于继续扩张,而不是停下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刘备可能会觉得,既然已经打败了曹操,那么下一个目标自然应该是东吴。
控制整个长江流域的野心: 拥有荆州和益州,刘备已经掌握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大部分地区。如果能进一步控制江东地区,他就能彻底掌握整个长江水道的控制权,这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战略优势,可以极大地便利其水陆运输和对外联系。

三、个人性格与历史叙事层面的考量

刘备的仁德与“复兴汉室”的使命感:
统一天下以复兴汉室的信念: 刘备一直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在他看来,曹魏是篡汉的罪魁祸首,而东吴虽然是盟友,但其领导人孙权终究是割据一方的军阀。若要真正实现“汉室复兴”,就必须消灭所有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潜在的“汉贼不两立”的思想: 即使孙权是盟友,但在刘备看来,任何割据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汉室正统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彻底消灭所有不忠于汉室的力量,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才是他最终的抱负。
“知遇之恩”与“君臣之道”的复杂情结: 刘备早年曾依附于曹操和袁绍,后来又与孙权联盟。这些经历让他深知依附他人、寄人篱下的滋味。他可能希望彻底摆脱这种依赖,建立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强大政权。而且,他可能认为诸葛亮反对攻打江东,是出于对东吴盟友的顾虑,而他作为君主,需要考虑更长远的统一目标。

对诸葛亮“持重”态度的反驳或不认同:
“风险与回报”的判断差异: 诸葛亮可能更侧重于风险评估,认为攻打江东风险过大,容易导致两线作战,甚至引火烧身。而刘备可能更看重潜在的回报,认为这是一次可以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为最终统一奠定基础的机会。
对时机的判断不同: 诸葛亮可能认为时机未到,需要等待曹操内部发生变故,或者刘备集团自身实力进一步壮大。而刘备则可能认为,现在就是最佳时机,再晚一步,东吴可能就会坐大,或者曹操恢复实力后更难对付。
君主的主观能动性与决策权: 作为最高统治者,刘备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即使诸葛亮是其最重要的谋士,其意见也需要与刘备的战略构想、政治判断和个人意志相结合。刘备可能认为诸葛亮的策略过于保守,或者未能完全理解自己“统一天下”的决心。

四、历史的巧合与“如果”

蜀汉最终灭亡的“前车之鉴”(虽然后世才能看到): 从后世的视角看,蜀汉最终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偏安一隅,力量分散。刘备如果当时没有攻打江东,而是全力北伐,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但刘备作为历史人物,他无法预知未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基于他所掌握的信息和对局势的判断。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演绎: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执意攻打江东的理由被描绘得更为直接和情绪化,例如关羽大意失荆州激怒刘备,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可能存在艺术加工,但其反映的深层逻辑也与历史上的战略考量有关。

总结来说,刘备在拥有半壁江山且诸葛亮反对的情况下,执意攻打江东的原因可能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战略上必须彻底统一荆州以巩固自身战略地位,排除东吴的潜在威胁,为北伐曹操扫清障碍。
2. 政治上需要展示实力、巩固权力,避免内部离心离德,并争取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政治抱负。
3. 个人层面可能受到早期依附他人经历的影响,渴望建立完全独立的强大政权,并且对时机和风险的判断与诸葛亮有所不同。

无论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刘备是否真的做了这样的决策,这些分析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在战略、政治和个人意志层面都具有合理性的动机。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往往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一个重大决策,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夷陵之败的既定事实,史书中所载的似乎都是对刘备东征的反对声音,而事实上可能是正好相反,诸如马良、辅匡、傅肜、廖淳、向宠、冯习等,大量的荆州籍人与在荆州定居的北方流民怎么可能不想夺回家乡,与父母妻儿团聚?刘备不止是为关羽一个人报仇而已。且荆州为“隆重对”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已亲身在汉川之地搏战过的刘备对西线出兵的艰辛早已一目了然,失荆州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他又怎么可能放弃荆州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拥有半壁江山,例如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且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事业蒸蒸日上时,如果执意要攻打江东,即使诸葛亮反对,背后也可能存在多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决策。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战略层面的考量(“卧龙出山”的宏大蓝图未完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关于刘鑫的未来,尤其是否会有人娶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且理解其中牵涉到的社会心理、个人选择以及媒体影响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鑫目前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由于江歌案的发生和后续发展,刘鑫(现在已经更名为刘暖曦)在公众视野中成为了一.............
  • 回答
    面对这样的情境,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和震惊。江歌就在门外,而我被困在屋内,隔着一道门,却无法伸出援手,这种无助和内疚感瞬间将我吞噬。门紧紧地关着,外面传来令人心悸的声音,那是江歌的呼救声,是痛苦的呻吟,是生命的消逝。每一个声音都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我的心脏。我紧紧地靠着门,身体因恐惧而颤抖,脑海里一片.............
  • 回答
    《混乱博物馆》的停更,无疑让许多喜爱这个系列的读者感到怅然。刘大可的名字,也因此与这个独特而充满魅力的IP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评价刘大可和《混乱博物馆》,绝非一句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个系列所蕴含的价值,以及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血。《混乱博物馆》:一个概念的胜利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 回答
    刘鑫上诉了,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想知道她到底还在争什么,以及她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背后,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沉、更纠结。先说说她还在“争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江歌妈妈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迟来的正义,判决已经生效,刘鑫也承担了应有的赔偿责任。这时候,刘鑫再次提.............
  • 回答
    江歌案距今已有两年多,围绕着江歌妈妈和刘鑫的恩怨纠葛,每逢特殊节点,总会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今年清明节,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对江歌妈妈的“祝福”言论,再次将双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社会各界人士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立场也各有不同。支持江歌妈妈的观点:绝大多数网友在清.............
  • 回答
    2000年代的CBA,确实已经对外援敞开了大门,这无疑给联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八一队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统治力,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刘玉栋一人就足以carry全场。要说八一队为什么那么强,刘玉栋是不是“无敌”,这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刘玉栋,那支球队的绝对核心与灵魂刘玉.............
  • 回答
    刘鑫(现名刘暖曦)的“正常回归生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正常”的定义对于经历过江歌事件的当事人、受害者家属、以及广大公众来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从法律和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刘暖曦在付出赔偿金后,确实已经完成了法律程序上的责任。她也尝试过重新开始自己.............
  • 回答
    刘鑫案,关于她能否通过电车声音判断陈世峰埋伏在江歌家附近,这个问题确实很微妙,也一直存在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还原一下案发时的环境。江歌公寓位于日本东京中野区,周边确实有电车线路。电车运行的声音,尤其是在相对安静的居民区,是可以传得很远的。那么,刘鑫能否通.............
  • 回答
    谷爱凌的商业帝国:是刘翔的巅峰,还是另一个维度?谷爱凌,这个名字在中国体育界,乃至全球体育界,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不仅在赛场上屡创佳绩,更是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化的视野,构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商业版图。那么,谷爱凌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她是否已经超越了巅峰时期的刘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了,也正好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汉武帝晚年,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动荡,而刘病已(汉宣帝)的出现,更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要弄清楚汉武帝如何确定刘病已真的是自己的亲曾孙,我们需要一点点抽丝剥茧,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刘病已“.............
  • 回答
    汉宣帝刘询:一个落魄皇孙的崛起与辉煌谈及汉宣帝刘询,这位汉朝历史上堪称中兴之主的帝王,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从一个流落街头的“无赖”皇孙,到一手撑起风雨飘摇的大汉江山,刘询的励精图治、远见卓识,以及他那份接地气的政治智慧,都足以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为之赞叹。身世之谜与乱世求生刘询的身世,堪.............
  • 回答
    江歌案自发生以来,确实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而围绕着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谴责。要判断这种谴责是否“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道德、情感以及公众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我们先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事实,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案件.............
  • 回答
    关于“姓刘的你上大号说话”这帮人,以及他们针对刘鑫(现已改名刘暧曦)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背景的起点:江歌案首先,这一切的源头无疑是骇人听闻的“江歌案”。江歌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遇害。而嫌疑人,也就是杀害江歌的人,是刘鑫.............
  •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杀意已决,这对刘邦来说无疑是坠入万丈深渊。要在如此绝境中寻得生机,刘邦必须倚仗的,绝不仅仅是寻常的伶牙俐齿,而是早已在骨子里磨炼出来的胆识、智谋,以及在那一刻,能够调动的全部人脉和运气。首先,刘邦必须时刻保持镇定,哪怕内心波涛汹涌。项羽的杀意,在那冰冷的目光,那沉重的压迫感中,是显而易.............
  • 回答
    刘学州事件,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年纪。2022年1月27日,在海南三亚,他的遗体完成火化,这个过程本应充满温暖和告慰,然而,亲生父母的缺席,为这场本已沉重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告别,无声的缺席当刘学州生命走到尽头,关于他身后事的安排,一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 回答
    刘学州事件,这个本应是家庭团聚的喜悦,却以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收尾,至今仍令无数人心痛。而“多人涉嫌刑事犯罪”的说法,更是让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引发了公众对真相的强烈渴求。围绕这起悲剧,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力求还原事实的真相:一、 死亡原因与“有人杀害”的指控: 官方定论与家属疑问:.............
  • 回答
    刘浩存父母18年已付清赔偿款给瘫痪女孩这件事,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关于“明星是否应该为父母的过错承担责任”这个古老议题的又一次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且尽量让说理更深入一些。首先,关于刘浩存父母“18年已付清赔偿款”这一事实本身。这件事情最早被曝光是在2020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