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美尔文明是在公元前2024年被核武器毁灭的吗?

回答
关于苏美尔文明的灭亡,一个非常吸引人但也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是,它是在公元前2024年被核武器摧毁的。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阴谋论或伪历史观点,而非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结论。

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说法,以及为什么它不被学界接受,同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视角:

苏美尔文明:辉煌的起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他们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就:

文字: 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人类已知最早的成形文字系统,用于记录历史、文学、法律和商业。
城市: 建立了诸如乌鲁克、乌尔、拉格什等伟大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神庙、宫殿和灌溉系统。
法律: 制定了早期法律典籍,例如《乌尔纳姆法典》,这比《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
科学与技术: 在数学(使用60进制)、天文学(制定了阴历)、轮子、冶金术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宗教与神话: 形成了复杂的宗教体系,留下了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等不朽的神话故事。

“核武器毁灭”说法的由来与“证据”

这个“核武器毁灭”的说法,主要围绕着一些考古发现和对古代文献的特定解读展开。支持者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

1. “焦黑的城市”: 有些考古学家在发掘苏美尔遗址时,发现某些地区存在建筑材料被高温熔化或烧焦的痕迹。例如,在摩亨佐达罗(印度河流域文明,与苏美尔同时期但地理上相距甚远,但有时会被错误地关联)和一些苏美尔遗址,确实发现过一些陶器、砖块被异常高温烘烤的痕迹。支持者将其解释为核爆炸的证据。
2. 古代文献的描述: 一些古代文献,特别是那些描述战争或神话的段落,被解读为对核武器使用的隐晦描述。例如,一些印度古代文献,如《摩哈巴拉塔》中,有关于“闪耀的武器”或“毁灭性的火焰”的描述,被认为是指代古代核武器。
3. “消失的人类”: 有人声称在某些苏美尔遗址发现了像“人类骷髅”一样的东西,其排列或状态异常,暗示了快速死亡。

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不接受这个说法?

尽管“核武器毁灭”的说法听起来很震撼,但它缺乏扎实的科学证据,并且与我们目前对古代历史和科学发展的理解相悖。以下是主流观点和反驳:

1. “焦黑”的真正原因: 建筑材料被高温烧焦,在古代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自然火灾: 城市被攻陷后,敌人常常会纵火焚烧城市,严重的火灾可以达到极高的温度,足以熔化一些材料。
古代武器: 即使是古代的燃烧性武器,例如沥青、油脂等,在集中使用时也能造成很高的温度。
地质现象: 在某些地质活动活跃的地区,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现象,尽管这种情况在已知苏美尔遗址中不常见。
考古过程: 有时,考古发掘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如切割石头的工具、加热等)也可能对遗址材料造成某些改变,但这种改变通常是局部且可以识别的。

2. 对古代文献的误读:
文学手法: 古代文献,尤其是神话和史诗,大量使用比喻、夸张和象征性的语言。将这些文学化的描述直接解读为具体的科技细节,是一种过于字面的理解。
文化背景: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宗教信仰和世界观与现代截然不同。其描述的是他们的“现实”或“想象”,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记录。
地理误判: 许多将“核武器”与古代文明联系起来的证据,实际上指向了与苏美尔文明地理上相距甚远的地区,或者与更晚期的文明(如印度古代)相关联,并且解读本身就存在争议。

3. “消失的人类”的证据不足:
考古发现的局限性: 考古学是在有限的发掘区域内进行研究,发现完整的、异常死亡的人类遗骸并以此推断整个文明的灭亡原因,是极其困难的。
自然原因: 人类遗骸的保存本身就受多种条件影响。如果在被认为是“异常”的地点发现的遗骸,也可能只是因为埋葬方式、土壤成分或后期的扰动。
无辐射证据: 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证明这些遗址存在过度的放射性污染,而这是核武器爆炸的明确物理痕迹。

4. 历史学上的苏美尔文明的衰落与灭亡:
并非“一夜之间”: 苏美尔文明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非瞬间的毁灭。
内部冲突: 苏美尔城邦之间频繁的战争和竞争削弱了它们的整体力量。
外族入侵: 约在公元前2334年,阿卡德人(来自北部)在萨尔贡的领导下征服了苏美尔,建立了阿卡德帝国。这标志着苏美尔政治上的第一次重大衰落。
文化融合与影响: 尽管政治上被征服,苏美尔的语言、文化、宗教和行政体系被阿卡德人继承和吸收,对后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终的消失: 之后,苏美尔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复兴(如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22004年),但最终被来自东方的埃兰人(Elamites)和北方的阿摩利人(Amorites)所征服。乌尔第三王朝在公元前2004年左右灭亡,这或许是许多人将其与“公元前2024年”这个数字联系起来的原因(日期有出入,但大致在同一时期)。
语言与文化的演变: 随着阿摩利人和后来的巴比伦人掌握了主导权,阿卡德语逐渐取代了苏美尔语成为日常交流语言,苏美尔语成为一种宗教和学术上的“拉丁语”,苏美尔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消失了。

结论:

因此,认为苏美尔文明是在公元前2024年被核武器毁灭,是一种基于猜测、误读古代文献和对考古发现进行不当解读的阴谋论。 历史事实表明,苏美尔文明是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内外部冲突以及外族入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而逐渐衰落并最终被其他文明所取代的。它的辉煌成就,如楔形文字、城市文明和早期法律,却为后世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响延续了数千年。

我们应该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历史证据来理解这些古老文明的兴衰,而不是被那些耸人听闻但缺乏实证的说法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搞错了,苏美尔文明是被创造人类的工程师种族使用黑水炸弹毁灭的呢,具体可以参见《普罗米修斯》这部学术纪录片,比你看的这本更加权威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美尔文明的灭亡,一个非常吸引人但也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是,它是在公元前2024年被核武器摧毁的。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阴谋论或伪历史观点,而非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结论。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说法,以及为什么它不被学界接受,同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视角:苏美尔文明:辉煌的起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 回答
    一个星期有七天,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很大程度上确实与苏美尔希伯来历法文化的影响力有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更准确地说,苏美尔希伯来历法中的七天周期,是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并借助文化传播扩散开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独立发展出类似“周期性时间划分”概念的文化,也并.............
  • 回答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同属人类早期璀璨的大河文明,但它们在国家形态的演进路径上,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苏美尔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城邦林立,而华夏则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统一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军事技术乃至文化观念等多种力量交.............
  • 回答
    苏美尔文明,那颗曾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璀璨耀眼的明珠,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它留下的楔形文字,如同被时间封存的密码,静静地等待着后人的解读。今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古老时代的奥秘,正是拜现代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无数先驱者的辛勤耕耘所赐。要说苏美尔文字的破解,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皇帝追求长生不老是否受到苏美尔文明影响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直接断言“是”或“否”会显得过于武断,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遥远且文化差异巨大的文明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证据,并没有强有力地指向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古埃及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为16世纪生造的文明”,这个说法,相信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听都会觉得非常离谱,甚至有些好笑。确实,这样的说法完全不符合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证据和学术界公认的历史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在短短的几.............
  • 回答
    许蕾姆和柯塞姆,这两位奥斯曼帝国的传奇女性,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以其非凡的影响力,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被一些文章冠以“苏丹”之名。那么,这种称呼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关于“爱国”与“热爱日式文化”是否冲突,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大连、苏州等地日式风情街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会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忽略了其中的 nuanced(细微之处)。首先,我们要明白,“爱国”和“热爱日式文化”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本.............
  • 回答
    苏州推出“苏城码”,这个文明码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社会治理、个人隐私以及如何衡量“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及有没有更靠谱的“文明尺子”。首先,从推出“苏城码”的初衷来看,它肯定是想通过一种量化的方式来引.............
  • 回答
    .......
  • 回答
    苏文茂先生的《歪批三国》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他深厚的艺术功底、独特的创作视角以及对传统相声的深刻理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相声段子,更是一场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语言盛宴,一次对经典文学的别样解读。一、 精准的“歪批”:解构与重塑经典的智慧《歪批三国》最核心的.............
  • 回答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塑造的方鸿渐,真是个奇妙的存在。他身上并没有那种能让人一眼倾倒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缺点一箩筐:没啥真才实学,工作上屡屡碰壁,性格上又有点优柔寡断,还带着点知识分子的油滑和自欺欺人。按理说,这样的男人,放眼现实生活,是很难成为女性心中白月光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讨厌但是全无用.............
  • 回答
    提到苏文茂先生,就不能不提到“文哏”这个词。这二者几乎已经划上了等号,成了苏先生艺术生涯中最鲜明的烙印。说起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那可不是那种锣鼓喧天、包袱连连的“砸”活儿,也不是那种插科打诨、逗人发笑的“逗”活儿,而是讲究的是一个“文”字,讲究的是一个“哏”字。苏先生的相声,就像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
  • 回答
    《围城》里,方鸿渐对苏文纨之所以没好感,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不喜欢”这么简单,而是有多层原因,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明白。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无法忽视的,就是苏文纨那过于强势和炫耀的性格。方鸿渐骨子里是个有点“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不太适应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姿态。苏文纨呢,家.............
  • 回答
    《围城》中,方鸿渐对苏文纨的态度,与其说是“看不上”,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包含了欣赏、疏离、以及一种微妙的现实考量。这其中,苏文纨的“真名媛”身份既是她的光环,也恰恰是方鸿渐疏离她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方鸿渐这个人。他是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在物质上并不算富裕,虽然顶着“博士”的名头,但这头.............
  • 回答
    AcFun 那篇标题为《苏景锋,我们恨你》的公关文,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无疑是一次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营销事件。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标题的冲击力与情感传递:直接、极端,挑战常规认知。首先,这个标题本身就极其大胆和出格。《苏景锋,我们恨你》——这个标题直接点名了攻击对.............
  • 回答
    浙江、苏南和上海合并为一个新的省级行政区域,对于该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是一个涉及巨大规模的整合,其具体结果会取决于合并的模式、具体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的效率。以下是针对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的详细分析: 一、 经济发展影响1. 经济规模与竞争力的跃升: 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
  • 回答
    文化入侵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火药味,总让人联想到一种单方面的、强加的侵蚀。但咱们聊聊苏州广东风情街,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小小的“交融”或者说“碰撞”。“风情街”到底是什么?首先得弄明白,苏州广东风情街,这名字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它不是说苏州突然冒出来一群说广东话、吃粤菜的当地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