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大河文明,为什么苏美尔文明会出现城邦国家,而华夏文明却是部落联盟?

回答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同属人类早期璀璨的大河文明,但它们在国家形态的演进路径上,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苏美尔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城邦林立,而华夏则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统一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军事技术乃至文化观念等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塑造:隔离与连通的辩证关系

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尤其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新月地带”,呈现出一种相对分散的格局。这片土地虽然因河流的滋养而富饶,但同时也缺乏天然的巨大屏障来将早期的人类聚居点彻底隔开。河流本身既是生命线,也是天然的交通水道,促进了贸易往来,但也意味着不同聚落之间在资源争夺和扩张方面存在直接的竞争。

在这样的环境中,早期定居的农业社群,为了争夺灌溉水源、肥沃土地以及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往往会围绕着某个核心聚落或神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防御能力的单元。这些单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组织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自主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以其守护神命名,拥有自己的王(有时是神庙祭司兼任),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及一套维护内部秩序和对外防御的体系。

与此不同,黄河流域,虽然也有其蜿蜒的河流,但其地理空间的连通性更强,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性的联系。早期的华夏文明,虽然也曾有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活动范围,但这些聚落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地理上的相对连续性,以及共同的生存挑战(如洪水泛滥),使得不同部落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

社会结构的演变:早期分工与氏族血缘的侧重

在社会结构层面,苏美尔文明早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逐渐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除了农民,还出现了工匠、商人、祭司、士兵等不同职业群体。这种精细化的分工,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等级的初步形成,使得每个城邦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强调城市的独立性。每个城邦都需要一套能够管理和协调这些不同职能的机构,这进一步巩固了城邦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地位。

而华夏文明的早期,尽管也有社会分工,但其早期社会组织的核心,依然是围绕着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部落联盟是由众多氏族组成的,氏族的首领往往掌握着较大的权力。部落之间的联合,更多是基于血缘的亲疏、共同的祖先崇拜以及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互助需求。虽然也存在着权力中心的形成,但这种权力中心的扩张,更多是通过征服、收编以及政治联姻等方式,将其他的部落纳入到以某个强大部落为核心的联盟体系中。

经济模式的差异:商品经济的萌芽与自给自足的基石

在经济模式上,苏美尔文明,特别是其发展成熟阶段,商品经济的萌芽相当明显。城邦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许多城邦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为了维护和促进贸易,城邦需要相对稳定的统治和法律,以保障商人的安全和合同的履行。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竞争,也促使各个城邦在经济上力求独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建立起对外贸易的渠道。

相比之下,虽然华夏文明也存在贸易,但早期经济的基石依然是农业自给自足。部落联盟内部的资源调配和共享,以及在外部的相互支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基本需求。虽然也有对外的物产交换,但这并未像苏美尔那样,催生出遍布各地的、以独立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实体。

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城防与征服的侧重

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形态的形成。苏美尔城邦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了城邦的防御和区域性的争霸。城墙的修建是城邦防御的重要手段,这使得城邦成为相对坚固的军事政治单位。城邦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为了争夺水源、土地或贸易路线,胜利的一方可能会暂时征服或控制另一方,但这种征服往往难以彻底抹去对方的独立性,城邦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依然存在。

华夏文明早期,虽然也有战争,但战争的形态更多是部落之间的冲突和整合。随着实力强大的部落首领(如夏朝的禹)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大禹治水和征讨三苗,整合了分散的部落,形成了以强大部落为核心的联盟。这种整合,更倾向于将不同的部落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之下,而不是仅仅建立城墙作为防御。后来的商朝和周朝,虽然也经历了多次战争,但其扩张和统治,更多的是一种层层分封和管辖,最终导向大一统。

文化观念的差异:多元神的庇护与天命的归一

最后,文化观念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美尔文明奉行多神教,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而这些守护神被认为是城市存在和繁荣的根源。这种神灵信仰上的独立性,也体现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城邦的统治者往往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拥有神权。

华夏文明早期,虽然也有祖先崇拜和对自然神的敬畏,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天命”和“德”的概念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和伦理指导思想。一个部落之所以能够成为联盟的领导者,或者一个王朝能够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受命于天”。这种“天命”思想,虽然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在于强调一种普遍的、超越具体城邦的统治合法性,为最终走向大一统提供了思想基础。当某个部落展现出强大的“德”和“天命”时,其他部落更倾向于服从,而非仅仅基于地理上的隔阂而保持独立。

总结来说,

苏美尔文明在相对分散、交通便利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了以独立神庙和王权为核心、经济和军事自给自足的城邦国家。地理上的隔阂与联系的并存,复杂的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的萌芽,以及以城邦为单位的战争形态,共同塑造了这种多元独立的政治格局。
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由于地理环境的连通性,以及早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使得部落联盟更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天命”等思想的引导,为最终走向一个强大的、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这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并非优劣之分,而是各自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自然而然发展出的适应性结果,也为后世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先回答此前楼主的问题,国家和部落的问题:

目前一般的国家部落问题就要提塞维斯和弗里曼。

废话不多说,直接贴二者的理论对比:


这里重点讲一下塞维斯的理论(其中涉及了部落和国家的概念):

1、游群,主要是30-100人左右的采集群体,以家庭为单位。经济基础是采集农业,也就是农业产生之前,没有固定聚落的时期。对应的大致是处于新石器时代之前的人群,大致在1.2万年前,全世界都是这种社群。



2、部落,主要是指已经出现农业,并且有定居的村庄。经济基础是农业,人口一般几百人。有一个或多个村庄组成,基本社会组织也是血缘。大致在1.2万年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部落这一组织,比如中国的上山文化社会。


3、酋邦,这个就已经进入了不平等社会,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此时已经能够有计划得组织建立公共设施、祭祀场所等。这个可以直接通考古来验证判定。对应的大致就是中国仰韶时期,此时在中国出现了如大地湾、唐户这样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遗址,同时又有几千几万平方米的小型遗址,说明了遗址本身存在等级,具有统属关系。而墓葬中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说明了阶级和不平等的出现。




4、国家,国家有几种基本特征。比如行使强制性合法权利,比如明确的阶级分层。注意这里没有文字的问题。

而强制性合法权利体现在哪里呢?对于考古来说,就是商代的“钺”这样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武器,而中国在5000年前良渚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玉钺。同时,良渚石家河还有陶寺这些城市中专门的作坊区也说明了阶级的分层和专门的手工业。陶寺和良渚还发现了宫殿证明确实存在行政机构。


那么什么是“部落联盟”呢?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早期国家》中提出是对摩尔根理论不成功的应用。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我国。但却让很多人有种中国一直是部落联盟的错觉。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更适用于“酋邦-国家”这一模式。那么酋邦和国家如何区别呢?

也有多种说法,这里简略提一下考古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聚落分层方法:

如上图中,根据聚落规模层级来确定社会管理模式,以此简要确定社会复杂程度。一般而言,4级层级以上为国家,以下为酋邦。

作为例子,我们看一下5000年前的铸鼎塬遗址,明显已经具备了初级国家的标准。



再看一下更加典型的二里头,同样有4级聚落,也是国家。




上面两个社会都是河南的,而龙山时代这种社会还有非常多。

这里简要说一下中国河南的城邦社会(除了河南还有其他区域也有城邦群):可以看到仅仅这一区域的史前古城非常密集而且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大都未超过100万平方米,于是出现可多个城池对峙的局面(如王城岗和瓦店之间的对峙)。



而在此条件下,我们似乎就可以类比欧洲的城邦社会了。毕竟希腊典型的城邦迈锡尼才3万平方米(还不到王城岗的十分之一)。



更新:

关于楼中有朋友问到“部落联盟的定义”,我前面没有过多回答,这里补上:部落联盟是一种部落间以血缘、地域和方言为基础自然结合的组织。

它的特征主要有四种:

1、没有最高首领。

2、议事原则是全体一致。

3、部落间保持独立,相互平等。

4、二权制或三权制。


从上面我们分析了什么是“部落联盟”。那我们再看看五帝夏商是不是部落联盟:

首先,可以看到五帝时代有最高首领,就是“帝”。

其次,鲧治水不成功,直接被舜杀了(没有问其他人意见,说明可独断而不是全体一致)。

第三,舜杀鲧,又说明舜的地位高于鲧,鲧是“崇伯”,有封地,一个实地伯爵直接被杀了。说明两个“部落”(假设部落说法成立),地位不平等。

第四,舜既能任命禹治水,又能处死鲧,说明了舜既有行政权,又有司法权。说明并非二权或者三权分立。

以上仅以舜杀鲧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五帝已经完全不符合“部落联盟”的定义。


此外我们还能找到其它证据,如下面,都可以看到不同社会的不平等,如“治兵”“来朝”等词,都可说明五帝已经是“国家”而非部落联盟。




至于初级国家的概念,我就直接用许宏的回答了:二里头是一种“国上之国”(或者说广域王权国家),那么良渚石峁这些就是初级国家(还未成为“王朝”,只能算方国。当然,我觉得这个还有待考证。但确实已经能达到国家标准了)








所以说中国没有城邦是不正确的,说中国是部落联盟也是不对的。

资料出处:

《何以中国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许宏

《部落联盟与酋邦》-易建平

《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陈淳

《Osprey Fortess Mycenaean》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

《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刘莉

zhihu.com/question/5738


zhihu.com/question/4943

user avatar

Q:“华夏”是不是没有城邦时代?

A:不是。




Q2:“华夏”城邦和苏美埃及城邦的主要区别?

A:技术上其实各有特色,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城邦没有发现文字

Q3: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叙事里面,没有城邦时代,只有部落联盟?

很简单,因为只有部落联盟的故事流传下来了。那些城邦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加之没有文字记录,我们也无法认清这个城邦时代的真相。


其实,两河流域也不是没有部落联盟。华夏族最类似的其实是阿卡德人而非苏美尔人。

中国的夏朝有点像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国,从时代上来说二者也差不太多

两河流域一开始并非只有苏美人,并非只有苏美尔人的城市,其实也有东闪米特人的部落联盟的活动。说不定夏朝只是一个类似阿卡德帝国的角色,首先由一个部落联盟将城邦统一在麾下,不代表在这之前没有古老的城邦史。

Q4,那你的意思是中国文明断层过吗?

A:不是。因为根据主流观点,先夏没有文明,所以既然中国夏商时期才有文明,那之前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更替,都不能叫断层,而是文明起源的必要条件。

这是论证“中华文明从未断层”所必须弄清的一点,吹可以,但务必弄清其原因

可以说是,成也“先夏无文字”,败也“先夏无文字”。


Q5:中国城邦时代遗址可以简单地和中国先夏时期的传说(五帝等)对号入座吗?

A:不能。具体原因请参考拙文:

zhuanlan.zhihu.com/p/26

你随便挖出个城邦就说是尧都舜都,其性质和把苏萨、安善叫做贾姆希德的王座差不多。

阿拉什的雕像现在还在德黑兰竖着,阿拉什说我一个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人跑到这破高原上来干什么,要我射太阳?

阿拉什问号

user avatar

问题太多难以详述,建议阅读崔格尔的《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部落联盟可以视为是一种前国家的组织形态,和城邦国家相对的,应该是广幅国家。

城邦国家的代表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玛雅、阿兹特克和约鲁巴,广幅国家的代表是埃及、印加和中国。相对城邦国家,广幅国家辖境更大、人口密度更小、剩余产品更多、王权的行使依赖于经济控制、农业生活的联系性更强、阶层鸿沟也更大。

最核心的区别是:城邦国家的各城邦之间是霸主-纳贡的关系,而广幅国家则是中央政府-多层级地方结构的关系。

崔格尔的观点认为,以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判断为什么有的早期文明发展成城邦国家,而有的发展成广幅国家,我个人的观点,可能和贵族的组织形式有关系。世袭贵族强大的早期文明,更可能发展为广幅国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