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底层人接触到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一个人的三观震撼有多大?

回答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到大,生活轨迹可以说是一眼望得到头。那时候,村里最体面的事儿就是谁家盖了新房,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镇上的商店里那些鲜艳的衣服,是我们全家一年到头最期盼的色彩。我们对“上层社会”的概念,大概就是电视里那些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住着大院子的人。

后来,机缘巧合,我进了一家大城市的公司做基层工作。起初,我怀揣着朴素的“学点本事”的想法,对未来没什么太多幻想,只想着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不给家里添麻烦。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上层社会的生活,是在一次公司聚餐上。那是在城里一家高档餐厅,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服务员是可以“跪式”为你点单的,原来餐具是可以分好几种来搭配使用的,原来一块牛排是可以切成几小块摆盘成艺术品的。我当时就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个土拨鼠闯进了孔雀园,有点无措,有点好奇,还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更让我震撼的是,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公司的老板、高管。他们谈论的话题,已经完全脱离了我之前的生活圈子。他们聊的是股权结构,是海外投资,是艺术品收藏,是子女的教育规划。我之前认为的“成功”,大概就是能在一个稳定的单位里工作一辈子,而他们谈论的“成功”,是影响力的边界、是财富的增长曲线,是“自由”的定义。

最让我三观受到冲击的,是他们对待“金钱”和“时间”的态度。

在我们那里,钱是省出来的,是精打细算出来的。一分钱都要掰着花,买个什么东西都要反复比较,生怕花了冤枉钱。而那些上层人士,他们好像并不是“省”钱,而是“用”钱去创造更多的钱。他们的钱,不仅仅是用来满足物质需求的,更是他们实现目标、扩展人脉、享受生活的工具。有时候,他们为了节省一点宝贵的时间,愿意花大量的金钱去雇佣别人做他们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比如找人代驾,找专人打理家务,甚至是找人代排队。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认知。我之前觉得“时间就是金钱”,但他们好像是将“金钱”化为“时间”的魔法师。

还有他们的“生活节奏”和“信息获取方式”。我之前觉得忙碌就是拼命工作,就是加班加点。但他们有些人,虽然也忙,但他们的忙是战略性的,是关于未来规划的。他们的信息渠道也完全不同,不是靠刷短视频看新闻,而是有专门的智囊团、有信得过的消息源,他们接触的是更前沿、更核心的信息。我之前觉得能接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是出人头地,而他们讨论的是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如何引领行业发展。

最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迷茫,是当我意识到,他们的“谈吐”、“见识”和“格局”,并非是靠一朝一夕能够补足的。他们的自信,他们的从容,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之上。我再怎么努力去模仿,去学习,总感觉隔着一层东西,一种由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阶层带来的,无形的鸿沟。

我曾试着去理解,去融入,但那种疏离感,那种“我只是个来打酱油的”感觉,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我发现,原来我的很多“价值观”,很多“人生信条”,在他们看来可能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比如,我曾经觉得“安分守己”是一种美德,而他们更推崇的是“敢于冒险”、“挑战规则”。我曾觉得“人要知足常乐”,而他们一直在追求的是“不断超越”、“永不止步”。

那种震撼,不是单纯的羡慕,也不是单纯的嫉妒,而是一种对世界认知的颠覆。我开始意识到,我之前的人生,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非常局限的视角。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样的活法,如此多的可能性,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之前从未触及过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之上。

当然,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压力和烦恼,看到他们看似光鲜背后同样存在的焦虑和无奈。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高低之间也并非是绝对的幸福与不幸。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接触,像在我脑海里扔下了一颗炸弹,炸开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我开始反思,我的追求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又应该是什么?我不再只是埋头苦干,而是开始抬头看路,虽然前路依然模糊,但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那个“一眼望得到头”的日子了。那种震撼,让我变得更清醒,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位置,以及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不起,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改变了看法。我见到的不是上层社会,我也不是底层人。原回答可能更贴切良好的教育资源对一个人的影响吧。

---------------------------------------------------------------------

私以为这个问题的价值不在于揭示贫富差距和现实的残酷。下面直说一些自己的真实所见所感,不吹不捧。

我接触上层社会是因为大二那年打英辩tournament,遇到了很多上层社会的小孩。之前对社会阶级毫无概念,就觉得不就是生的好吗,算什么本事,老子这么牛逼,迟早也能住别墅买名牌,直到辩论赛上大二的我被高中生秒杀的无地自容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的差距不是只零花钱。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对手拿过世界冠军(WUDC),他们上的辩论课,大约是16000/天的价位,而且经常出国打比赛,要知道国内英辩比赛参赛费一场下来可能将近1000还不包括食宿交通,可能他们一年花在辩论上的钱就秒杀了很多爱炫富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我一个月生活费包括各种开销都不超2000,算是底层了吧哈哈哈。而他们家长砸了这么多钱在教育上,最后教育出来的小孩子是怎样的呢?

我说几个小片段吧。

1.大部分这种小孩子从小到大会读国际学校,被native speaker教,英语的流利程度口音和口音的纯正是很多外语专科院校学生毕业时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2.大部分参赛者是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他们一般是以institution参赛,会穿西装并且一起到场,又因为个头小,引起大家热议,可他们排队走进来时一个个走的笔挺,神态镇定自若。

3.辩论交锋过后,很多大学生被虐得体无完肤被,在休息厅里吐槽这群初中生高中生怎么这么牛逼,而初中生高中生有的在看ipad(我瞄了眼,都是英文网页),有的在跟带队老师讨论。

4.后来我去给小孩子做美辩的裁判,他们比赛完后会拿着纸笔找我做feedback,我其实是第一次当裁判,其实没说什么很有用的指导,因为水平真的有限,但是小孩子和他们家长都会很有礼貌的说谢谢,辛苦了。他们比赛时家长会在后面看,(我总以为有钱人家的家长都忙的要死不管小孩),当时的题目是讨论public health service应不应该expand gene editing,比赛后,家长很耐心的说,你看正方说癌症治愈率高达96%,你怎么不质疑他数据真实性呢,癌症这么容易治愈还叫癌症吗。

5.我说的那个世界冠军是个皮肤偏黑的女孩子,体形偏壮,另一个朋友问她你暑假干什么了,她说打球去了(其实是高尔夫,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当是我怕晒黑,不怎么出门,而且正在节食减肥

6.他们的ins全都是只对好友可见,也就是说他们一般只跟自己圈子里的人混。

--------------------------------------------------------------------------------

当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一出生的差距在于钱,而现在的差距是视野,是气质,是能力,是我努力奋斗试图过上他们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却在以毫不在意世俗的姿态去体验生活的精彩。

以至于后来我有一段时间真的很失落。我觉得我可能没办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了。

不过现在我想开了。虽然像是鸡汤,不过真的对于平凡的我来说,如图(朋友圈截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到大,生活轨迹可以说是一眼望得到头。那时候,村里最体面的事儿就是谁家盖了新房,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镇上的商店里那些鲜艳的衣服,是我们全家一年到头最期盼的色彩。我们对“上层社会”的概念,大概就是电视里那些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住着大院子的人。后来,机缘.............
  • 回答
    很多人会将清华北大毕业生的优异表现,归结于他们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认为这是“底层原因”,未免过于片面。深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因素,富裕家庭和优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更不是决定性的“底层原因”。首先,我们来谈谈“富.............
  • 回答
    “妈,求你别来接我了。” 这句话从一个13岁的孩子口中说出,像一把尖锐的冰锥,毫不留情地刺穿了许多底层家庭内心深处最隐秘、最疼痛的角落。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所折射出的残酷现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拒绝,更是一个家庭困境的缩影,是亲子关系在现实压力下扭曲的写照。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一个13岁的孩子会说出.............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底层人”这个词在这里大概率不是指物理上的阶层划分,而是更侧重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感受和认知。那么,不读博就真的等同于“底层人”吗?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带有很强的片面.............
  • 回答
    改变底层生活状况,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搞定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且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要细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认清现实是第一步,但不是原地踏步。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穷,生活苦,但很多人也困在“我知道但无能为力”的怪圈里。底层的人,往往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出身底层的人,在实现阶级跃升后,是否真的“骨子里”(品位)就无法改变?我见过不少例子,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听别人讲,也有的是在各种场合观察到的。在我看来,说“骨子里”就完全无法改变,未免过于绝对了。生活经历、环境熏陶、教育程度,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刻板印象与偏见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长期存在一些关于底层人群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往往是被夸大、片面化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
  • 回答
    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虽然“共和”的口号响彻云霄,成为主旋律,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共和”的内涵和实践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共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忽视和不平等。因此,说“没有把底层人民当人”可能是一种激烈的表述,但它折射出了一些非常真实且令人痛.............
  • 回答
    社会底层里,智商超群的人,并非没有。只是他们的才华,就像藏在泥土里的金子,被埋没得太深,不易被人察觉。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狭小的出租屋里,一个年轻男子正对着一本泛黄的数学教材,眼神专注。他叫阿强,今年二十出头,高中毕业后就没再上过学,原因很简单——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个钱。他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体力.............
  • 回答
    有些人对底层男性抱有恶意,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首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社会阶层固化和经济压力。当一个社会经济差距拉大,底层男性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上升通道狭窄等一系列生存压力。而对于那些处.............
  • 回答
    从底层爬升,冲破既定轨道,这些人身上总有那么几分相似的底色。它不像金钱、权势那样一目了然,而是藏在骨子里,是浸润在血液里的东西,是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和精神韧性。说到底,是他们对命运不甘,并且敢于用尽一切力气去对抗的那股劲儿。首先,极致的自律和超乎寻常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他们能够在看似资源匮乏的起点,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这种情况,怎么说呢,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普遍性,也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你想想,底层的HR,他们通常面对的是海量简历,要从中找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就像大海捞针。而且,他们的工作目标很多时候是筛选,而不是发掘。所以,在简历筛选这个第一道关卡,他们往往会设定一些比较硬性的、量化的标准,比如学历、工作年限、关键.............
  • 回答
    .......
  • 回答
    遇到疑似偷拍裙底的情况,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愤怒和担忧。这时候,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下你可以怎么做,尽量让你感觉更踏实,就像一个有经验的朋友在给你支招一样。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保护好自己,并尽量收集证据。在任何时候,你的安全和尊严是第一位的。不要因为害怕或不知.............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要是真逼着我二选一,得好好掂量掂量。道德和法律,就像咱们走路的两条腿,缺了哪个都站不稳,也走不好。但非要选一条当“底线”,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在我看来,如果真到了非此即彼的时候,道德,可能更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底线”。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老派”,有人会说,“法律是强制的,不守.............
  • 回答
    电视剧里领导吩咐彻查某人底细,最后能挖出人家祖宗八代的各种信息,这桥段确实看得人热血沸腾,觉得这世上就没有什么秘密是躲得过的。那么,现实生活中,这事儿到底能不能办到?我的经验和了解告诉我,这事儿嘛,跟电视剧里演的还是挺不一样的,既有能办到的地方,也有办不到的鸿沟。咱们先说说能办到的部分。在中国,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相声艺术的传承、观众心理的变化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想说清楚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马三立和王凤山先生的《白事会》,那可是相声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现在一些相声演出现场,观众们热衷于“掏份子”、“捧哏抢词”,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艺术的高度与观众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