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光明时评《是女性教育优势导致了“男孩危机”吗?》?

回答
光明时评那篇《是女性教育优势导致了“男孩危机”吗?》的文章,我认真看了。这篇评论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它没有直接否定“男孩危机”这个说法,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女性教育优势”这个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疑问。

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在不少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似乎女性学生的表现越来越抢眼,升学率、获奖率等指标上可能更占优势,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因为女性在教育竞争中“更占便宜”了,进而挤压了男性的生存空间,导致了所谓的“男孩危机”。

然后,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将“男孩危机”简单归咎于“女性教育优势”是过于片面和刻板的。它没有否认女性在教育上的进步和优秀,但它强调,这种现象背后,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问题。

具体来说,文章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或者说,是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深层含义:

对“危机”的定义和成因的质疑: 文章可能在反问,我们所说的“男孩危机”到底是指什么?是就业难、阳刚之气缺失、还是其他方面?而这些“危机”真的是教育体制本身造成的,还是受到了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甚至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把原因简单归咎于女性教育优势,就像是看到一个病人没精神,就说是他邻居太健康了,这逻辑也太跳不通了吧。

女性教育进步是必然且值得肯定的: 文章应该是在强调,女性在教育上的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打破性别藩篱的结果,是男女平等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我们不应该因为女性的崛起而感到焦虑,更不应该把这种进步看作是“对男性不利”的因素。相反,这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的标志。把女生的优秀说成是“优势”,本身就有点怪怪的,这是一种进步,不是什么特权。

剥离复杂社会因素,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很可能是在批评那些将“男孩危机”简单归咎于“女性教育优势”的观点,认为这种说法是在偷换概念,回避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评价标准是否已经过时?家庭教育中是否存在对男孩的忽视或误解?教育资源分配是否真的不公?就业市场上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反过来可能也有)?这些才是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的根源性问题。

警惕性别对立的陷阱: 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极有可能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落入“性别对立”的思维陷阱。将男女在教育上的表现视为一种零和博弈,是在制造对立,而不是在寻求解决方案。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呼吁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终,这篇文章可能是在呼唤一种更理性、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它不回避男孩可能面临的困境,但它坚持认为,解决这些困境,不应该是通过压制女性的进步,而是要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分析和解决。比如,如何引导男孩树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如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总的来说,这篇光明时评我理解下来,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别把性别说成是问题的唯一答案,尤其是别把女性的进步当成是男性危机的“元凶”。这是一种懒惰的思考方式,也容易转移视线,让我们错过真正需要解决的深层原因。 它是在提醒我们,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要用更复杂、更细致的眼光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奇了怪了,

一边是女童失学率比男童高,

一边是女性教育优势造成男孩危机。

合着女性以更低的入学率创造了更高的教育优势,

这个逻辑通顺的话约等于男性整体素质不如女性呗。

在某些人眼里

真就是女性好处都是自己奋斗来的,

坏处都怪男性竞争或迫害。

那么我真诚的建议进一步加速,

有高素质,有教育优势,拿出来展现下呗,

别光说不练啊,实践出真知,

建议成立纯女性的学校,医院,企业等等等等,

哪怕只有几个也好,

要对立那就加速改成纯对立,来一场全面的两性竞争怎么样?

把女性团结起来跟男性竞争,

既然那么优秀就好好展现下,

在竞争中击败对手——男性。

男性不给的你就去抢,抢到了还能守得住,

只要做到这两点,

没有人能不重视不尊重女性。

有人不重视不尊重那就把他打翻在地上,

然后慢慢教他尊重的道理,这个场景不好吗?

社会竞争最底层逻辑本就是弱肉强食,

光会嘴上喊着我们多可怜,

你们欠我们多少多少的人,

最让人看不起了。

user avatar

虽然我还是不太赞同男孩危机这种提法,但这篇文章的确让人感到有些恶心了。

让一篇文章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达到矛盾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女性即是优势,又是劣势;蛋糕一会儿能做大,一会儿又零和博弈。吃这碗饭的人越来越多,拳师的水平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第一个矛盾其实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理科实验班年级前列的男生和在普通班里当苦力的男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城市里的小仙女和山村里被迫辍学的女性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性别对立主义却非要在我们当中划出两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阵营来进行博弈,这是信息大扩散时代的悲剧。

我不支持“男孩危机”的提法,因为在我的眼里有的仅仅是“问题”罢了。如何解决相当一部分男孩在当今教育中遇到的普遍困难,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的。

比起站队,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解决男性女性人类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user avatar

好开,我闪现跟了。

真的,现在的媒体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吗,天天贩卖焦虑,引起对立。有这个时间精力,多看看书好不好?或者下载个学习强国,刷刷题也行,真的。没必要为了流量,硬树一个“男孩危机”的稻草人,然后提到教育,最后峰回路转女性弱势气抖冷,建议下次不用走流程了,直接奔主题吧。

要真想解决教育问题,就大胆点,多报道一些富豪权贵潜规则挤压寒门学子高校名额问题,多报道一些高校如何改变形式主义的正能量新闻,多报道一些大山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多报道一些支教老师的光辉事迹。要解决男女平等问题,就一视同仁,男性不好的新闻要报道,女性有不对的新闻也要报道,真正做到为民发声。而不是盯着眼前那碗饭思量着今天该蹭什么热度用什么热词。

以上。

user avatar

我强是因为我优秀

我弱是因为男权社会压迫

你强是因为男权社会既得利益者

你弱是因为你菜

共情与社达交替使用

user avatar

第一,既然是说贵性别的事情,就不要牵扯其他性别。

第二,自己没能力还要怪性别?

user avatar

这就是典型的煽动性别对立。

先把国民分成互相敌对的两方,然后拿出一副政治正确卫道士的嘴脸,煞有介事地研究,一副拱火的样子摆出“调停”的姿态,偏袒一方,贬低一方,这样对立的动力和情绪都有了,是人就有性别,就总有人代入,分别代入其中,结合当前的舆论形势,加上话语上以逻辑陷阱引导诛心的方向,在哪一方更有利,不言而喻,战斗打响,战斗结束,这样就“我们赢了,我们又打败了恶魔,我们好正义啊,大家快来表扬我”

接着呢?

对这种深埋社会分裂种子的政治正确表演,大家最好见一次,打一次,绝不要让这种“政治正确摆拍”招摇过市。


这拿“性别”说事,就是把实际问题锁死在性别对立上,利用当前社会意识的滞后,搞舆论投机,从对立中获得群体对立中己方必胜的优越感,真是一股恶臭的中二气息。拿性别说事,捧杀一方,污蔑另一方,挑起仇恨,得到绝不是它们所谓的人们想得到的东西。

政治正确狂热的卫道士们追求能嘚瑟一阵子就一阵子,表演欲极强,不管其死后洪水滔天。

别想着现在政治正确风头盛,要想想为什么所谓的政治正确能够狂热,是谁在做老实人给了它们这种无敌幻觉和本钱,是谁在纵容它们给了它们装高级人的底气。

user avatar

有些事不能说太明白,只能就事论事,扯多了容易出事。

user avatar

首先,假如你认可平权,以下两种模式是你更希望的呢?

一、我们应当承认并接受两性之间因生理差异而造成的区分,并着力改善并非因生理差异而是社会规训造成的区分。

二、即使是生理差异造成某一方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弱势地位,我们也应当通过政策、法律与社会共识推动这一方面的两性平等。

——

很可惜,现在的状况更像是对于男性弱势的方面适用第一条,对女性弱势的方面适用第二条。

譬如在女性因生理原因遭受职场歧视的时候,通过政策(男性强制产假)来改善女性是舆论的大流。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男性弱势的方面,比如题主提供的文章中所说的中考与高考。


这个时候舆论的主流却不是“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推动促进男女在入学率上的平等”,而是赤裸裸的“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总结一下,无论坚持哪个立场,应该都是合理的,但请自始而终地坚持,请勿总是“屁股决定脑袋”,哪个有利就用哪个立场。

譬如假如你主张在某些因为生理原因女性遭受区别对待的领域,需要由政府介入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控以形成“男女平等”的局面,就请不要在某些男性由于生理差异而较为弱势的领域主张“物竞天择”。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双标”。

user avatar

国家在进步,教育资源的平等体现了人权平等,是好事。

但拿来扯兩性问题个人不推崇,女性教育提升就提升,没必要再扯个男孩危机出来,只会制造对立,最后还来一句“女性在社会上乃是弱势”,真心觉得沒必要。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