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气功热」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违背基础尝试的特异功能、超自然研究在国内是遍地开花,那种全民追捧的火热程度是现在哪种潮流都比不上的。
那个时候可是上到八十老汉,下到八岁小娃,各个都在练,不练那就是赶不上潮流的。
(图片来源:网络)
王者农药现在流行吧,那你见过几十人这样聚众打农药吗?人家气功就有。
(图片来源:网络)
韩流发型流行吧,人家气功班的还能顶个锅当发饰(大雾)
(其实是头顶「信息锅」的气功,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比起民间疯狂的习练气功热潮,科学界对于气功的研究热潮,可能更不能让人理解了。
在气功热蔓延的整整 20 年里,因为种种原因,国内科学界对于气功始终是一种比较「暧昧」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上的气功潮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9-2009气功文献数量变化。数据来源:1989年-2009年气功文献分析,赵丹等,《中医文献杂志》)
这是 1989~2009 年的国内部分气功文献数量变化,其实可以看到以 2001 年为界限,之前的气功文献是多少,如果算上更火热 80 年代,可能数量更多。
当年的气功研究热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9 年。
1979 年的 3 月,当时的《四川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声称重庆市大足县 12 岁的唐雨可以用耳朵认字。虽然很快当时的四川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通过测试证实,这不过是靠偷看来识字的闹剧。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诸多少年壮士宣称自己可以耳朵识字。声势之大以至于当时中央宣传部都下文批复让相关媒体好好反省,禁止大范围宣传。
本来这事也就到头了,但当时国内一流的科普刊物《自然杂志》(看清楚是《自然杂志》,不是屌屌的《Nature》),花了大篇幅采访并论证:耳朵识字是可信的。
随后,不断地跟进报道,宣传特异功能的存在,并先后上海、重庆举办了两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
(1980 年的自然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自然杂志》虽然名字听起来挺山寨,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中国科普界的顶级期刊,你能叫出名字的大牌华裔科学家都在上面发表过科普文章,仅杨振宁就先后写过 16 篇。
也就是在 1980 年重庆举办的第 2 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上,国内科学界的权威钱学森老先生发布了论文《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
(钱学森在讨论会上发布的论文,现在知网上还能搜到这篇原文。)
钱老作为两弹元勋,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当时又是全国科协副主席,本身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也许他当时只是想做个可行性的探讨吧,但毕竟是大佬出面,一言千钧,他这一发话,让中国科学界轰轰烈烈持续 20 年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就此开始。
然后国内科学界对于气功研究的潮流,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时代。研究看什么?当然看文献啦。
比如这篇:
看文献名字就很厉害了,更厉害的还有作者单位是「石家庄市智能气功委员会师大片区」,有种武林大会上门派林立的感觉。
不过最最厉害的是,本文第一作者康汝洪不是什么民科,而是正儿八经的河北师大化学系教授。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到他在 90 年代发表在国内各大化学期刊上的论文。
看完名字看内容,咱们先看试验方法
意念调动……凝聚虚空……混元气…
我想如果重复试验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后来人意念不够集中吧,混元气聚不起来吧,简直毫无破绽.......
看完试验方法再看实验结论:
把体内的物质转化为电磁波发射出去,破坏外周物质的分子键......
我就问你,你有高压电工证吗?你有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吗?,比卡丘听了要沉默,御坂美琴听了要流泪,相比之下,刘慈欣的《三体》估计都没脸说自己是科幻。
顺带说下,这篇论文是 1997 年发表的,当时已经是气功热的末期了,距今也就 20 年......
搞研究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出大师。我们知道,很多气功高人,如上半年刚驾鹤仙去的王林大师,都是没啥文化,靠着强悍无比的忽悠本事让人中招。
但这位却不一样,文革年间医学大专毕业,恢复高考后进入成都中医学院深造,毕业后在医学院校担任教职。
正所谓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发文献,这就是当年的首位国家知名气功大师,严新。
(严新,严新当年有多火,80、90 后可以回家问问爹妈)
很明显,与张悟本、王林、李一之流专注捞钱不同,严新「大师」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大师,钱是要捞的,但是学术研究不能放松。
1987 年大兴安岭大火,严新宣称大火是自己在四川用意念扑灭。为了论证自己所言非虚,1988 年,还是那本《自然杂志》,他和清华大学研究组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表了 6 篇学术论文。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气功外气 2000 公里超距对物质分子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验证了严新可以在云南发功,显著影响远在 2000 公里外北京的 DNA、化学物质的稳定性:
看到作者栏,有一种想跪的感觉......
更屌的是,在那个苏联百万大军陈兵边界,随时会突入三北防线的年代,严新还发表过《气功外气对于 241Am 放射性衰变计数率的影响》一文,研究气功如何使苏联瞄准中国的核武器「远程失效」......
这文章发出来的,那感觉简直是隔空喊话:
到了 90 年代,严新移居北美,却又开创了气功科研事业新的辉煌。从 1999 年开始,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 10 篇 SCI 论文!
10 篇 SCI 啊,10 篇啊,还都是一作,不知道咱们现在一大波白天临床忙成狗,晚上回家还要撸论文的苦逼医生该怎么想:
我写这 paper 有何用!
而且这些论文均不是垃圾杂志,大多集中在 2 - 5 分之间。他证明了自己所创立的「严新气功」能够避开正常细胞,单独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详细研究了其中的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文章从 introduction 到 discussion 完全是一丝不苟有模有样。
要不是标题里「严新气功」的头衔太过扎眼,这完全就是一篇毫无槽点的现代肿瘤学 paper。
(严新近几年论文一览表)
(论文部分图片,图中「YYQ-EQ」指「严新气功-体内真气治疗」)
眼看着平时总以科学自居,打着批判气功伪科学旗号的朋友们,突然发现居然有个搞气功的发 SCI 比自己还多还猛,这感觉,这酸爽,这夭寿啊.......
看来有的时候啊,这唯文献论还是要不得啊。
当然啦,潮流有兴起的时候,也有衰落的时候,当气功潮流火热了 20 年后,世纪之交发生了著名的某邪教事件,国家开始出台各类政策规范气功,而各类气功研究也逐渐销声匿迹,仅剩的一些研究,也集中在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气功」的范畴上。持续了 20 年的气功热潮,也终于画上了终点。
就像开头的那个气功文献图表一样,以 2001 年为转折点,气功研究彻底退热。
不过,必须要说明,谈论事情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在气功热兴起的那个年代,国家才刚刚恢复高考,复旦物理系唯一的科研项目是测量电灯泡功能,北大物理系还在专注批判相对论。
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是能激起全国民族自豪感的事情,因此,即使站在今天,也无法对涉及其中的人们苛责太多。
无论是非对错,对于气功的研究,都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一笔,在科学从暗夜走向白昼的岁月里,散发着明暗相间的光芒。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咖喱鸡
知乎 ID:咖喱鸡
这个问题下面有好多鄙视链的存在啊。
其实鄙视链这个东西,本身不是什么恶。就像下面有的答主说的“我就是要优越感你来咬我啊”。
让我无语的是,这样的风气在内容创作者中也流传了开来,大多数时候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先要承认自己的无能:“我们是无力改变大众看法的”。
然后,就要认清自己的目的并调整好心态了。
以下我初发自某个小圈子的创作者群里:
作为内容的生产者,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很多想法作为观众/读者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很要命的事情了。
我最近发现,你们有的人在因为自己的高质量作品没有人气在到处怼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你为什么创作?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为了我自己爽”/“我要打造一个艺术品,不在乎有多少观众”。抱着这种目的的创作者是最简单的,就“just follow your heart.”就行了。没什么可说的。当然这不是贬义的意味,就像围棋中的“求道围棋”门派一样,大部分的尝试都失败了,不会被主流接受,而少数幸运儿成为了整个领域的发展的推动者。
但是如果你的不是如此的话,最常见的有:“我希望有更多人看我的作品,更多人喜欢上我的作品”。这样的话,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第一,要戒除“带着情绪看低端受众”的心理。
很多领域都有鄙视链。比如游戏领域主机玩家鄙视steam玩家,steam玩家鄙视手游玩家,手游玩家鄙视页游玩家;比如ACG领域的“人物党派”之间的互相鄙视;比如小说领域作品描述的争议人物之间的粉黑大战等。这些都属于“鄙视链心态”,鄙视链心态的本质在于通过画定小圈子来获得心里上的优越感,然后为这种优越感找出各种理由掩饰——比如“对面阵营喜欢的东西很低级”之类的。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文化消费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毕竟某种意义上让受众获得优越感也是作品提供的服务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创作者,虽然自身的素养往往可以让自己很安逸的呆在鄙视链的上游,但是万万不可掉入这种“鄙视链心态”当中。因为往往在多级鄙视中,越靠鄙视链下游的人,人数就越多。如果创作者鄙视他们的话,对于自己的最初目标达成是有害的。以各类“一刀999金币”、“屠龙宝刀点击就送”之类的脑残网游为例,这是一类在游戏圈几乎处于鄙视链最底端的游戏,但是它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却是无法被掩盖的。还比如你们天天怼腾讯,但人家腾讯越活越滋润。引用郭德纲的一句话叫:“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去他奶奶个腿儿~”
但是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昧的去迎合低端观众。因为高端受众虽然小,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这一领域的发烧友,在圈内往往有着较大的话语权。在作品诞生的初期,最先观看/试玩的受众往往都是这些人,这些人会显著的影响作品的评分和口碑,在初期推广上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商业组织的解决方法是:在初期进行强推,比如鹅厂强推王者农药的例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强推是否能成功是有风险的。而且如果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作者,并没有预算来进行强行推广。另一个方面,虽然低端受众多,但是由于低端作品创作门槛低,所以创作者也多,人们在初期不一定能关注到你的作品,极有可能石沉大海。
第二,虽然不一定要遵循“套路”,但是要去分析“套路”的成因。
为什么会有“反派死于话多”,为什么男性向二次元作品大多关于男主的刻画非常少,为什么大多数小说里面男主绝对不会被绿,为什么会有各种“常见死亡flag”,为什么动漫一集往往在20分钟左右而电视剧一集一般是一个小时上下,为什么武侠小说里……
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套路。另辟蹊径可以引发一定的关注,但是走的不好就会让人觉得“为了猎奇而猎奇”了,动漫中这种类型比较反面经典的例子有《日在校园(仅限动画版)》《没有黄段子的无聊世界》《如果折断她的旗》《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竞女》等。上面这些肯定会有一些你看着感觉就像被喂屎了一样。
我们要去仔细思考:一些常见套路之所以被大量使用,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创作者的哪些需求呢?分析之后再去考虑是否使用吧。
以“反派死于话多”为例,很多人觉得这个原因是作者把反派优势写的太大了,于是让其作个死平衡一下。但是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平衡双方的力量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没必要这么玩。“反派死于话多”反映的是作者对于“真相随着剧情逐渐带出”节奏的把控能力不足,临近关键时刻发现还有一堆设定没有抖搂出来。这种把控能力对于是很难的,所以很多作者才会选择借反派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信息。这才是“反派死于话多”套路被大量使用的真正原因。那么当我们在创作时就要评估自己的节奏把控能力,如果自认很强则尽量不用这个套路,如果不好的话就乖乖让反派死于话多吧。
在举一个反套路失败的例子:Re0。Re0从王选篇开始流失了大量的观众。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试图去“尝试塑造一个前中期非常令人讨厌的主角”,这个尝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叫“代入者套路”的东西。很多小说会试图让读者带入主角的视角看问题,然而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习惯性的模仿了这些小说的风格,在腊肠异变和小狗异变的描绘中几乎完成了引导观众代入主角的所有“起跳动作”,这些观众就然后在王选篇被喂了一波屎……如果说坐着注意到了这点,完全可以压缩前两章的剧情,或者干脆把王选篇放到开头——哪怕是倒叙的手法,来防止读者产生代入感。这样的话这部作品的风评应该会好许多。
第三,不要真心地怼观众
很多时候一些商业机构“怼观众”是一种营销策略,为的是炒作热点。但是对于创作者自身(尤其是非盈利但希望有人气的创作者)来说,可别真心的觉得“观众是SB”哦。
认识到大众是愚蠢的,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鄙视他们和怼他们的境界,那你还只是适合作为一个观众的视角。
一个养蜂人,要给一窝蜜蜂搬家,但是这个过程很麻烦,动不动蜜蜂就会受惊,乱飞甚至到处蛰人。这个时候大喊“SB蜜蜂我是为了你们好!”是没有卵用的,甚至会进一步引来蜜蜂蛰你。正确的方法是研究怎么抹糖水、怎么套袋、怎么搬运等等。
作为创作者,要意识到,观众们作为一个群体,特性是基本固定和难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把他们当作自然现象看待,就像没有人去怼万有引力。我们要理解他们的诉求,进而调整我们的策略。
亲不亲,阶级分。
各位不是不理解,只是看不惯别人,也没打算理解。我看不惯的就是题主这种,喜欢引发仇恨分歧的提问。
在北京鼓楼大街喝精酿啤酒的文艺青年看不惯小县城洗浴中心的二人转表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个再也没有主旋律文艺统一文化标准,粉饰阶级差别的社会里,我们都应该习惯这种相互看不起的社会生活。
每一种你看不惯的时尚潮流的背后,都是你未曾了解过的一大群人,他们的苦闷和欣喜你可能没必要了解,但他们跟你一样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力。
而且在美国那种国家里,那些城里人认为很low的乡亲们就硬生生的选出个川普,城里人不管看的惯看不惯,反正乡亲们已经决定了,就让川普当总统了。
知乎上这类问题收集了这个平台上用户的所有狭隘和偏见,偏见程度以赞数做参考,可以大致看出知乎用户的社会分布。做自媒体的人赶紧来看看,这里每一种偏见都可以做成10w加的网络热文,快来给这个社会的撕裂加把劲儿呀!
难道不是跑男?
第一季我还看了看,第二季开始跑剧本 就弃了。今天在亲戚家弟弟在看瞄了一眼,在布拉格,一群疯子在广场上又唱又跳,喝着安慕希,拿着OPPO手机旋转跳跃,嘴里念着赞助商的广告词,一个动作一句话要鬼畜好几遍,强行挠胳肢窝,女扮男装随便抓路人一起玩小学生游戏,向别人传递纯正韩国综艺文化还是让别人觉得中国人都喜欢这样??这样的剧组别去国外丢人了好吗,一群人连鸽子的英文都不会说为什么就一定要去国外录节目呢,就为了让别人觉得高大上?在澳大利亚吃饭不给钱,国内高速公路逃费,博物馆撕名牌,还嫌不丢人?我原来不知道现在一个频道一个节目的下限能低到这种程度,内心止不住的恶心。旁边的弟弟妹妹笑得花枝乱颤,我和老婆阵阵尴尬。
关键是这就是大众的审美啊,大众的潮流啊,一个鹿晗就能撑起一档节目,一群人装疯卖傻随随便便一季几千万片酬,粉丝上千万。前几天川农的一千多万被人狠批,一个多年埋头苦干做学问,在CELL上发表文章为国争光的团队奖励5年的经费一千多万被人喷浪费纳税人钱。
这样的价值观,真是民族的悲哀,我真的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群体中感到羞耻,还幻想着国家超英赶美呢,就这样引导价值观,让年轻一代人都沉迷于这种偶像至上的假象中?去吃X吧。
彩蛋,来几张截图感受一下。
好吧看到那么多洗地的,说传递正能量的,我来泼泼冷水让你们清醒下
1.澳大利亚事件
找华人餐厅订餐不肯付定金,在商家已经进货的情况下单方面取消订单,坑华人餐厅。
2.高速逃票事件
3.博物馆撕名牌
国宝面前嬉戏打闹,在不能使用闪光灯的博物馆里用强光打光拍摄。
欢迎粉丝们继续洗这档传递正能量的节目。说我装逼的,你没说错,我就是万里挑一的白莲花,天选之子,像我这样的装逼犯知乎还有几万个,要喷我请上贴吧微博搬救兵,谢谢。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粗暴的把心理疾病总结为“内心不够强大”或者是“矫情”之类的原因,然后直接把问题一股脑甩锅给患者自身:“自卑就是因为脸皮不够厚,抑郁就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狠,孤独是因为你自己太弱。。。。。。自己强大了哪还会有什么心理疾病?!?!”
你要是不想帮或者不能帮,你可以不帮,但这些话在我看来无异于给本来就身处困境的人再插上几刀。那说这些话图什么?为了自己能心安理得?“不是我不帮你,是你自己不帮你自己!”
得了,懒得修改
女朋友突然对我发火:“为什么我越来越无法理解你了?”
我一边刷知乎一边说:“谢邀~”
女朋友生气道:“又是知乎,为什么你和知乎现在都变成了这个样子,明明原来像个儒雅温柔的书生,现在却像个狂妄自大的流氓!”
我:“我又做错了什么!”
女朋友:“我只是提议去看看电影,但你一看是某小鲜肉主演的,就马上嘲讽道喜欢看这类烂片的人智商都有问题。”
我:“我说错了?”
女朋友:“不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永远用救世主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这些凡人。无论是喜欢小鲜肉,爱追韩剧,还是看快手直播,抑或是关注某个在知乎被黑了无数遍的流氓公众号,这明明就是个人的娱乐而已,只有你们知乎才会这么来事。
脑残粉只是少数人,而你们却总用这部分脑残粉来代表其他所有用户,这就是你们知乎所标版的理智客观吗?”
我:“你听我解释……”
女朋友:“需要解释么,标准答案难道不是‘这是一道送分题啊’,在知乎无论情侣间发生什么问题,答题区尽是嘲讽和戾气,情侣间本该有的坦诚和相互包容、彼此改变,反而成了懦弱无能。”
我:“你听我解释……”
女朋友:“还解释什么,你会觉得自己错了么。现在知乎上总是能感觉到一股自以为是的风气,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是不是小学阅读理解不过关,一看到喷点,完全不顾上下文,就在评论区直接无脑喷;
越来越多人会在评论区留言“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果断取关”,我此前一千个答案他都看不透我,然后就凭这一个答案就看透我了?太自以为是了吧,难道还希望我因为让他失望而自责么。
还有,我不明白那些整天说在文末推销公众号的行为恶心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知乎没给用户足够的激励,自己水平不够又不想开live骗钱,所以另辟途径很可耻么?不偷不抢,靠自己的文字变现,很可耻么?
骂那些整天熬鸡汤,分分钟教人如何年薪百万的公众号也就算了,你的公众号“鬼木知”,这么良心的公众号,每篇文章都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教人如何变得更好,但却远比不上前者那么容易骗粉,我实在无法理解!”
我:“你听我解释……”
女朋友:“不必了,你让我太失望了。天天在一个app里寻找优越感,而不去好好经营自己的现实生活,总是这么喜欢自我欺骗、自我麻痹,连我这个女朋友也是你YY出来的。”
我:“结衣酱,汤唯酱,圆圆酱,都别走啊_(:з」∠)_”
2021年了
时代在进步
恭喜知乎,成功从女菩萨时代过渡到拳击手时代!
哦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公高,忘了忘了
——————————————————————
知乎上无处不爆照的风气。
还有引申出的晒胸晒腿写小黄文。
忍无可忍是因为喜欢的很多话题惨遭毒手。
前两年关注的摄影,健身话题现在常常让人不忍直视,原来优秀答主的干货没人看,倒是捧起来不少爆照的大V。
有个会摄影的女朋友/男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爱健身的男女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等等问题都是爆照者的天堂,各种精修过的图,p的妈都不认识,强答的也有不少赞,蹭蹭蹭涨粉,评论区一水儿的小姐姐真漂亮。
有些人逛知乎像是不带脑子,只带生殖系统,吃相难看得不行。
之前写过一个动物交配的回答,居然有人私信说了一堆有的没的,想“交个朋友”。
钓鱼的问题下乌烟瘴气也就算了,很多与爆照无关的问题也逃不过强爆的命运,小姐姐一茬一茬的强答,能关注到手酸。
先是不痛不痒的说几句,然后开始重头戏-爆照,扛着为国家省布料的大旗,入眼是白花花的肉体。更有甚者,直接裸照打码。
偶尔还会涉及一些难以描述的经历,评论区花式跪舔,真·一言难尽。
我自认不是个恪守礼教的人,但有些答案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伤风败俗。
有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每每跟我吐槽中国的性教育太落后,观念太保守,并对此耿耿于怀。
后来我推荐他注册了一个知乎账号,关注了某些男默女泪的话题之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安静如鸡。
之前的内衣话题下还有很多人认认真真的科普,教大家怎样预防副乳下垂云云。
在中国很多姑娘还穿着不适合自己的内衣,选购内衣全靠导购忽悠,可以说是亟待扫盲了。
但是一些大/小胸妹子应该怎样选运动内衣的问题下居然多是晒胸的回答,晒你也要穿个合适的来晒啊,一个个将露沟奉为圭臬。
讲道理,穿成这样去跑步,您那34E分分钟组织拉伤,胸部韧带拉伤无法自我恢复,到时候松弛下垂就可以360°随便甩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姐姐赏心悦目我也喜闻乐见。但有些图实在让我怀疑审美,进而评论区使我思考人生。 难道现在只要是个姑娘就这么抢手啦?
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很多男用户也开始靠爆照涨粉。
真是男女平等的一大步,不过数量上还是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男同胞们还要继续努力。
爆照不可怕,可怕的是误导与这种不自尊自爱的价值观所反映的浮躁的风气。
越来越多的三低用户吃这一套,劣币驱逐良币,干货被漠视而晒胸露奶被顶起来。
很多小透明认认真真写的干货根本不会被人看到,答案早就被爆照的姑娘挤下去了。
武陵人捕鱼的水平越来越高,道德水平越来越低,麻烦下次提问的时候添加一个 爆照 得了,想看小黄文自有好去处,能不能别祸祸那么多话题。
本来是来找干货的,刷到那么多爆照的,像在老鼠屎里刨饭一样。
想取关又舍不得,怕错过精彩的内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直觉得爆照和炫富是一样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有多贫瘠,才要靠最原始的肉欲来吸引人眼球。
人性被稀释,动物性爆棚,实在越来越让人怀疑知乎存在的意义。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吴亦凡,鹿晗,以及类似的脸都分不清的流量明星,居然还觉得帅。。。可能我眼瞎吧,但我觉得我瞎的挺好的
我不知道我这个回答会不会涉及敏感话题。
我要说的是:毒品
我的家在一个东部挺发达的县城下的一个镇上,和我去过的其他地方比较下来,我们家这块真的算条件蛮好了。但是,经济基础上去了,上层建筑还没跟上来,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社会哥,社会姐,手里有点闲散资金,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家里开奶茶店,所以店里上班的都是年轻人,经常来店里的顾客也都是爱玩的,大家都对毒品这个东西习以为常,不是说大家都吸毒,而是他们不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危险,碰不得,反而觉得吸毒酷酷的,社会的象征。如果有人因为吸毒被抓进去了,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只能算运气不好,出来又是一条好汉。
我曾经和一个身边的小姑娘聊天,她心里一直对这个是有向往的,但是由于她目前资金不够,所以没去尝试,但是她的朋友(女的)已经是老手了,我劝她,说毒品碰不得,你不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烧钱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真的对身体伤害很大,而且戒不掉啊。她的回答真的shock到我了,她对我嗤之以鼻,用一种特看不起我的样子,觉得我就是一老古董一样的口气回答:这有什么的,怎么会戒不掉,你不懂。
好好好,我确实不懂,我又没吸过,咋懂。但从那以后,我也不劝她,不提起这个话头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嘛。
我不知道他们吸的是哪一种毒,可能是危害最小最常见的那种吧,但是想想禁毒牺牲的人民警察,想想那些吸到没有回头路的人,我觉得,特,无能为力……
更新:
看了评论很多人说举报啊,报警啊, 看来逛知乎的用户中还有很多涉世未深啊……首先,我一开始就说了,我这里是小地方,就一个镇,哪些人有哪些前科,局里的人都门儿清, 我根本用不着去举报,警察也都知道哪些人有吸毒前科,大部分吸毒者都进去过,过几天就放出来了。其次,我与这些人圈子不同,因为有接触,我知道某些人是吸毒的,但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吸,在哪里吸,我无凭无据就凭跟他们圈子里的人聊过几次天就去举报吗?最后,毒品最可恶的可能不是吸毒的,而是贩毒的人吧,抓住了源头才能治本,如果哪天我知道贩毒的人是谁,我可能真的会认真想办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匿名举报吧。目前,也就这样了。另外,我想说,大家不要每天活在象牙塔里,知乎上最近不是有个话题叫什么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很火么。社会很现实,就凭我现在手上掌握的这些东西,以及我本身在我们当地可以忽略不计的势力,再加上某些体制内被渗透的势力,可能我前脚还没出派出所大门,后面就有人寻来报仇了。
知乎上各种爆照……………
知乎有很多钓鱼贴问各种体验,比如
“穿xxx是什么体验”
“留xx发型是什么体验”
“xxx是什么体验”
……………
类似这样的问题下都有好多爆照的,关于穿衣搭配类型的干货回答能理解,可是有些回答下动不动就爆照,而且爆的照跟答主们的回答没多大关系,爆完了不忘结尾加一句哎呀自己真不好看,评论都是“小姐姐真好看啦”“小姐姐颜值好高”
说实话是挺不好看的,所以这些答主们请你们憋爆照,好好答题
回答爆照也能忍,可是有些答主还双标呀,前不久知乎上挺火的两个问题“五官长得不好看但是整体很舒服是什么体验” “五官长得好看但整体不舒服是什么体验”
前者的回答底下有好多都是答主们把自己美颜后的图片发上来,说着哎呀我虽然五官不好看但是我长得舒服呀balabala
后者回答几乎全是明星,迪丽热巴孙俪刘亦菲宋茜等等,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盛世美颜的容貌在他们眼里就是看整体看着不舒服的,简直没谁了,如果这些长相你们看着不舒服,那你们每天看着镜子里的寄几,是怎么说服寄几觉得看着很舒服的
比较怂还是匿了匿了
各种美女直播。
前几天,网上一个饭局视频火了,让曾经也是个社畜的我看得快要窒息。
山东一家小餐馆的酒桌上,围坐着一群中年人,面前都被倒满了啤酒。一位年纪不大的男子,脸上堆着笑,给其他人舀粥。
餐桌上有一盆黑白相间的粥,被做成了太极的形状。
男子在碗里舀了一勺白粥上的黑色部分,恭敬地递给领导:“这叫感谢您高看一眼,这才有了今天的相聚。”
紧接着,又舀了一勺黑粥上的白色部分,嘴里念叨着:“这个要给我们的副主任,这叫另眼相看。”
这还没完,他又从太极的中间部分舀了一勺,说:“这个做事讲究左右逢源,阴阳平衡。”
一位女士接过粥,赞叹了一句:“多有文化呀这道菜。”
男子还没分完,又从黑粥里舀了一勺到白粥,白粥里舀了一勺到黑粥:“人家说了太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叫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通操作下来,让很多职场人回想起了跟领导出去吃饭敬酒的尴尬场面,忍不住用脚趾抠出了三室一厅:
“能不能闭嘴吃饭啊,光看视频我都觉得紧张尴尬。”
“好恶臭的餐桌文化,虽然看客大多图一乐,可我就是好讨厌!这都什么玩意。”
也有人同情这位分粥男子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的心酸:
“谁不愿意坐下想吃啥吃啥啊,人家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吃个饭还一桌子挨个帮忙盛,不都是为了讨好领导吗。”
一个短短的视频,让我想起刚回国时一位前辈跟我说的话“这种酒桌文化在领导们眼中就是一种潮流,不这样做你就是不合群。”这种“合群”的潮流,真的让我无法理解。
不由得想起另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合群潮流”。
前段时间,西安的街头店面招牌,明明是美食餐馆,却被要求统一换成黑底白字,路人都说像极了灵堂。
好好的一条街道,能不能整点阳间的东西,一定要让人如此瘆得慌?
据说,这条街的招牌颜色一个月已经被整改更换了3次。
要么丧得整整齐齐,要么喜庆得整整齐齐。
最后,不过都是“丑得整整齐齐”。
其实,这不是某个城市的专利。
大到国际化都市上海,小到各个县城乡镇,街头的店面招牌,都要求要统一字体、字号和颜色。
高饱和度辣眼睛的纯色背景,系统自带的字体,没有一点设计的排版。
美名曰“提升城市形象”,整治市容市貌,但这种低美感的统一,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这里随便甩几张其它城市的街景,并没有要争谁好谁坏的意思,只是个人认为有时错落且各有特色的招牌反而能更好地保留城市的特色。
日本街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霓虹招牌
纽约街头简约却设计感十足的招牌
而其实中国古代的各种招牌幌子,也是各具特色、趣味十足。
小小的店铺,就像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用一刀切的方式,强行要求招牌“合群”,伤害的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和包容度。同样,如果一个人太过合群,他也会失去自己的个性。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个时代最值得遗憾的潮流,不是活得特立独行,而是合群得千篇一律。
各种致青春的片
我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
就是一个老老实实九年义务教育长大的孩子,
所以没法理解现在所谓的青春片里的青春记忆。
动不动就打架斗殴,
动不动就恋爱分手,
动不动就怀孕流产,
动不动就引起学校变革,
这些,根本不是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里只有数不尽的卷子,考不完的试,
担心的要死的排名,话痨的要命的校长。
难道说,
就因为我平庸,不斗争不反抗的过完了那些年,
长大后我就要看着学霸走上人生巅峰,
还要掏钱买票纪念学渣的青春吗?
————————7.13震惊的分割线————————
还以为这个回答会和以往一样答完就沉,没想到能有700+的赞,
看来大家都被所谓的青春片恶心过,
评论里有人说我过了个假青春,因为他的青春就是打架早恋的如同电影,
不过更多人是和我一样的感受,世上总还是平凡的人多,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这种心情,
我愿意为了超级英雄这种非现实的片子买单(某种意义上那也不是我的青春),
但却不愿意为了看似写实的青春片买单,
大概。。。我还是向往阳光 ╮(╯_╰)╭
很感谢大家的赞,如果能顺手关注我,看看我的其他回答,或者和我互动就更好啦~
鞠躬感谢~
———————7.14 心情复杂的分割线————————
大家的评论每条我都有看,现在心情有点复杂,
首先感谢,点赞数快到4K了,这是一个超出我想象的数字,
感谢评论区里众多连头像都没设置的普通人,
他们大多是窥屏党,回答、文章、关注的数字都很小,
只不过被我一句平庸给炸了出来,为了证明“世上还是普通人多”这个论调给我留言,
然后又不知道能说啥,因为真的就是平凡人,
所以只好留下诸如“我的青春和你一样”,“确实没那么狗血”之类的话
(开个玩笑,你们这样我很感动,但咱能从设置头像开始迈出第一步咩,真的不会被说成水军咩/(ㄒoㄒ)/~~)
再来感谢,很多推荐好的青春题材的片子的小伙伴们,
我不是厌恶青春题材,我只是厌恶借着这个题材卖弄的电影,
我把原答中“所谓的”三个字也加粗了,现在想必你们能看到了。
这些片子我希望能在我看后,再加到答案里推荐给大家,不盲从哈。
最后,对于有些评论,我想在这里反驳一下,
对于假的青春这个事儿我就不说了,
点赞数和评论已经告诉你们答案了;
对于那些肆意脑补的评论,
请你适可而止。
我平庸的度过青春期,不代表没有独立思维,你又确定那些打架早恋的孩子
是因为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风某些烂片或是跟风同龄人觉得“酷”、“个性”才这么做的吗?
还有人脑补了一出大戏,
什么就因为我这样甘于平庸的懦弱思想,
我的小伙伴被隔壁学渣欺负的时候不敢出头,活该没恋爱等等;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小伙伴没有被隔壁学渣欺负过,
没有那么狗血的事情发生,
我没早恋,不代表没恋爱,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挺好的,不劳您操心了。
最后的最后,
再次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负能量虽有,大部分都是正能量,人生还是很阳光的。
我将作为普通人安静坚定的前行(谢谢评论里提供这么贴切形容词的小伙伴)
如你也一样,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试试普通人的走法吧!
鞠躬~
也许你愿意看看我的其他回答:
天佑:傻B,你丫懂啥是传统文化不。
床前,我明月光
疑似,我地上霜
举头,我望明月
低头,我思故乡
炮王:土鳖,念诗算什么,你会freestyle吗?
天上的月亮是又大又圆
地上的床铺是又宽又长
我抬头看见明亮的月亮
我低头就想起我的故乡
————————————————————
必须是这种东西。我真心受不了啊。
直接搬运一下视频当红小生某S的吐槽视频
……
下面吐槽内容原文,不想看视频看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