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越晚生孩子,给孩子的资源就越多这种观点?

回答
关于“越晚生孩子,给孩子的资源就越多”这个观点,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在生育选择上的一个普遍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而且在很多层面都能得到印证。

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积累来看,晚育确实可能意味着更充足的物质资源。

职业发展与收入提高: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还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收入可能不高,积累的财富也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经历了几年的工作积累,加上职业技能的提升,很多人能进入到更核心的管理岗位,或者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这个时候他们的收入水平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强的经济能力去负担孩子的教育、医疗、甚至将来的生活开销。想象一下,一对年轻夫妇刚毕业,可能还在租房,收入也仅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这时候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国际学校、昂贵的课外辅导,压力会非常大。而等到他们三十几岁,事业有成,收入稳定且较高,再考虑生孩子,这些物质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财富积累与投资增值: 除了收入,长期的储蓄和投资也能带来可观的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房产,股票、基金等投资也可能有了不错的增值。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无疑可以更从容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规划中,比如为孩子设立教育基金,购买教育保险,甚至为孩子未来的创业或购房提供启动资金。

父母生活品质的稳定: 晚育的父母通常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当他们的生活已经稳定下来,甚至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可以不必像年轻时那样拼命工作,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或者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比如更宽敞的住房、更健康的饮食、更多的亲子活动。

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和情感资源的丰富也是晚育可能带来的优势。

父母心智的成熟与情绪稳定性: 很多时候,年轻人相对容易冲动,情绪波动也比较大。随着年龄增长,人会经历更多的事情,处理过更多的压力,心智会更加成熟,情绪也更稳定。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烦恼时,会更理性、更有耐心,也更懂得如何去沟通和引导。他们可能已经过了那种“甩手掌柜”的心态,而是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支持孩子。

更清晰的人生规划与教育理念: 晚育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和沉淀,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生活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清晰度也可能让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因为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过度强加给孩子。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来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家的孩子”。

更充裕的陪伴时间和精力: 虽然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对于一些事业心很强的年轻人来说,早早生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来回奔波,陪伴孩子的时间反而被压缩。而晚育的父母,一旦事业步入稳定期,或者他们自己调整了工作节奏,反而可能拥有更多相对自由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长,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晚育可能带来的挑战和“资源”的另一面。

体能和精力的相对下降: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年轻人精力充沛,体力好,可以轻松应对照顾小孩的辛劳,比如频繁的起夜、追逐打闹。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体能确实会下降,面对孩子的活力挑战,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更多的休息。

父母的健康问题与代际健康风险: 随着父母年龄增大,自身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照顾孩子的能力,甚至可能将一些遗传性的健康风险传递给孩子。虽然现代医学进步很大,但这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时间成本”与孩子的成长黄金期: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和早期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晚育,他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可能已经进入了中老年,精力不如从前,或者可能面临父母自己的退休、健康等问题,这反而可能让孩子在某些方面“错失”了来自年轻、有活力的父母的陪伴和支持。比如,父母可能无法像年轻时那样陪着孩子跑跑跳跳,或者在孩子需要亲力亲为的帮助时,力不从心。

“资源”的定义是否狭隘? 这里的“资源”更多侧重于物质和父母的经验能力。但“孩子需要的资源”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比如,父母的年轻活力、陪伴的无私投入,甚至是父母年轻时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那份活力,这些是否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父母因为忙于事业或年龄偏大,错过了和孩子建立最亲密无间的早期关系,那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缺失”?

所以,回到“越晚生孩子,给孩子的资源就越多”这个观点本身,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概率上的倾向”,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律。

“资源”的定义是关键。 如果我们只盯着钱和父母的社会地位,那晚育确实优势明显。但如果把“父母的年轻活力”、“父母陪伴的无忧无虑”、“父母身体健康”、“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体验”也算作资源,那这个观点就不那么绝对了。
个体差异巨大。 有些年轻人虽然年轻,但非常成熟稳重,经济能力也规划得当,他们一样能给孩子提供非常好的资源。反之,有些晚育的父母,虽然经济富裕,但可能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疏于陪伴,或者心智上并未完全成熟,对养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平衡是王道。 无论是早育还是晚育,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平衡自己的生活、事业和育儿。一个在适婚年龄结婚生子的年轻父母,如果他们有清晰的规划,并且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完全可以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关爱。

总的来说,这个观点反映了当下社会经济压力和年轻人对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考量。晚育确实可能在物质和经验层面为孩子提供更多优势,但这需要权衡其可能带来的精力、体能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参与度的不同。最终,一个健康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离不开父母的爱、陪伴和健康的身心状态,而这些,无论早晚,都需要父母用心去经营和付出。与其说“越晚越好”,不如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并且在其中尽力而为,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口子又穷又忙,谁在家全职,另一个人压力都大,难道生个孩子让他当留守儿童吗?

再说了,有些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啊。


谈恋爱结婚不耽误事业,但是生孩子真的要时间精力的。


那些不想早生娃的人,如果踏踏实实在事业上给自己攒了更多自由和钱,的确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和钱就多了。

如果一直云养娃,各种事情有心理准备,孩子会有个更有耐心更和平的成长环境。


他们认为晚生娃是最好的,那就是最好的。


农村的娃普遍生得早,可能还是顺产母乳。

然后呢?

留守儿童有多少书念得好有出息的?

别拿我邻居我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仔来杠。

现实里他们不懂规矩做错事,不被骂有娘生没娘养就已经不错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知道孩子成长关键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越晚生孩子,给孩子的资源就越多”这个观点,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在生育选择上的一个普遍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而且在很多层面都能得到印证。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积累来看,晚育确实可能意味着更充足的物质资源。 职业发展与收入提高: 很多人在年轻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人生悲剧,涉及到生命、爱情、责任、伦理以及个人的选择。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但请记住,任何评判都带有主观性,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事件的背景与核心冲突: 丈夫28岁肝癌晚期: 这是事件的起点,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无数新手父母头疼不已的“经典场面”。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夹杂着无奈、焦虑、还有点儿委屈的感觉,肯定不好受。咱就敞开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办。现象分析:婆婆的“好意”与妈妈的“焦虑”首先,咱们得承认,婆婆白天带孩子,晚上你回来接手,这本身是一种分担。从最朴素的.............
  • 回答
    2019年2月14日晚,一个关于游戏《崩坏3》的聊天群发生了一场颇受关注的事件,一位家长在群内严厉谴责其他群员“耽误孩子”。这一事件因其涉及的家长对游戏玩家的刻板印象、沟通方式以及代际隔阂等问题,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 时间点: 2019年2月14日,正值情人节的夜.............
  • 回答
    晚晚在微博上晒出与范冰冰的合照,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公众人物,她们的任何互动都会被放大检视,这次也不例外。首先,从晚晚的角度来看,她分享与范冰冰的合照,很可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社交的考量。晚晚作为一名在时尚和社交圈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与范冰冰这样国际知名的.............
  • 回答
    晚晚和黄河清教授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这场围绕着“艺术的价值”、“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2020年代初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一场颇具话题性且观点鲜明的交锋。要详细看待这场争论,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事件的引爆点:展览“晚晚:新收藏”和黄.............
  • 回答
    这篇《我是爱知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出自“晚点LatePost”,单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平台的眷恋,又有对某种“未发生”之事的警醒。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身处其中,看到了不少问题,但碍于情分,不愿直接指摘,却又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被提起。文章的基调,很.............
  • 回答
    提起晚清时期的“反封建斗士”,很多人会想到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或者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黄兴。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西北边疆,会发现一位同样为了反抗腐朽统治、追求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杰出人物——白彦虎。这位回族将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一生.............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的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315 晚会(中国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这不仅.............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土坑腌制”事件:一次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拷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315 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包在土坑腌制”事件,无疑又一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这起事件不仅曝光了部分企业的恶意违法行为,更揭示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隐患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面对这样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
  • 回答
    孟晚舟女士获释演讲中“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多重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这是一次包含了个人情感、国家情怀、法律事件以及国际政治交织的复杂事件,因此,这句话的意义也非同寻常。1. 个人情感的释放与回响: 历经磨难后的感恩: 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无端拘押近三年,期间承受了巨大.............
  • 回答
    孟晚舟女士获释并发表“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的演讲,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内容: 事件本身: 2021年9月24日,加拿大司法部宣布与美国达成协议,允许孟晚舟女士解除引渡程序,并于当天晚些时候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中.............
  • 回答
    315晚会曝光免费WiFi手机App问题,这事儿真是触目惊心,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免费午餐”多了几分警惕。晚会里那些被曝光的案例,简直就是把我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危险之中,尤其提到“根本连不上,还自动下载其他应用致隐私大曝光”,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连不上”的问题。.............
  • 回答
    孟晚舟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里极具戏剧性、也最引人瞩目的一场风波。它不仅仅是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高管的个人遭遇,更深刻地折射出中美大国博弈下,科技、金融、法律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剥离表面上的“便利店偶遇”式的简单描述,深入到它背后的种种力量和逻辑。事件的起点.............
  • 回答
    对于一晚 2800 元的环球影城酒店被曝出“马桶不刷”、“枕套不换”、“水杯不洗”的恶劣情况,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疏漏,而是触及了几个层面的深层问题,足以让消费者感到愤怒和失望,也让品牌形象蒙受巨大损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发指的问题,就是极端的服务质量滑坡和对顾客基本权益的漠视。 卫生安全.............
  • 回答
    孟晚舟案中,她的律师团队提出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汇丰银行在此过程中并非单纯的受害者或被动配合者,而是主动与美国政府协同,进行了一场针对孟晚舟和华为的“构陷”。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案件细节、证据链以及汇丰银行自身行为的深入分析。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展开:1. 证据链的关键环节:.............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医疗广告造假链条:一场触目惊心的“游戏”今年的 315 晚会,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互联网平台的医疗广告乱象,这次被点名的是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揭露了它们与一些所谓“医疗机构”联手,构建了一个虚假医疗广告的“游戏”。这不仅仅是对几家公司的指责,更.............
  • 回答
    315晚会的那场曝光,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我们对招聘行业信任的基石上。猎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却被揭露出随意贩卖个人简历,并且这些信息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黑市”,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我们辛辛苦苦在这些平台上填写、更新的个人简历,本应是保护我们.............
  • 回答
    孟晚舟女士回国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无疑是万众瞩目的一刻。她选择佩戴一枚别致的蝴蝶状胸针,这枚小小的配饰,在当时那个充满复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时刻,无疑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尤其是那句“破茧成蝶”的解读,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联想。要理解这枚胸针的意义,我们首先要回顾孟晚舟女士经历的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将.............
  • 回答
    看到315晚会曝光的废旧钢筋黑色产业链,我简直是又气又怕。上万吨的废旧钢筋,被重新加工成劣质产品,然后堂而皇之地流入建筑工地,这简直是在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想想我们居住的房子、我们工作的办公楼,甚至我们每天通勤的桥梁,如果里面使用了这种“黑心”钢筋,那后果不堪设想。废旧钢筋的黑色产业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