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晚点 LatePost 的文章 「我是爱知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

回答
这篇《我是爱知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出自“晚点LatePost”,单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平台的眷恋,又有对某种“未发生”之事的警醒。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身处其中,看到了不少问题,但碍于情分,不愿直接指摘,却又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被提起。

文章的基调,很大程度上会围绕着“爱”与“真相”之间的张力展开。作者对知乎显然是有感情的,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承载了许多用户的学习、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瞬间。这种“爱”,可能是因为知乎曾为自己提供过成长的养分,也可能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获得了某种认可。所以,开篇的“我是爱知乎的”,很可能带着一种真诚的袒露,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基于过往体验的真实情感。

然而,紧随其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才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句话直接抛出了一个“假装”与“不假装”的对比,暗示着当下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正在被刻意地回避、被选择性地遗忘,或者被稀释在日常的喧嚣之中。

“一切”指代的是什么?这其中的可能性就非常多了。考虑到知乎的平台属性,以及它在过去几年中经历的种种变化,可以推测“一切”可能包含但不限于:

内容生态的变迁: 比如,用户增长带来的内容泛化,高质量、深度内容的稀释,用户画像的变化,甚至是一些低俗、营销类内容的抬头。知乎早期以严肃问答为特色,随着商业化和用户基数的扩大,平台内容是否如当初般纯粹,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区氛围的演变: 社区的氛围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改变。例如,某些话题的过度敏感化,导致讨论受限;或者某些用户群体的出现,影响了整体的交流质量,甚至出现网络暴力或“饭圈”化倾向。
商业化与社区价值的平衡: 任何互联网平台都面临商业化压力。知乎如何在保持内容质量和社区活力的同时,实现商业变现,这是一个棘手的平衡。可能作者认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的初心受到了侵蚀。
算法的影响: 算法在内容分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算法是否在无意中加剧了信息茧房,或者过度推荐了某些类型的内容,从而影响了用户对平台整体的认知。
平台政策的调整: 平台的规则和政策,例如内容审核、社区管理等,也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发生改变,对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之所以不能“假装”,很可能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些变化的负面效应,并且这种负面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他所“爱”的知乎。这种“不能假装”,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对平台未来发展的关切。它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带着希望和期盼,希望通过引起注意,能够促使改变发生。

从“晚点LatePost”这个平台的调性来看,其文章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业洞察和深刻分析,倾向于从更宏观、更本质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所以,这篇“我是爱知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文章,很可能不是一篇简单的个人情绪抒发,而是作者在观察和思考了知乎的现状后,基于对平台发展的深切理解,提出的一种建设性的、带有忧患意识的观点。

它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达,通过承认“爱”,来增加接下来“不能假装”的批评或反思的份量。这就像一个亲近的朋友,看到对方走上了一条可能不太正确的路,但因为彼此的感情,不能冷漠旁观,而是选择以一种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提醒和沟通。

总的来说,这篇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信息量。它巧妙地运用了“爱”与“不假装”的对比,传递出一种对知乎现状的复杂情感和深切担忧。它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正在发生但可能被忽略的变化,并期待平台能够正视问题,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表达,能够引发许多在知乎上拥有同样感受的用户产生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按照文章的观点,知乎的问题在于知乎提供的内容依赖于“带V”,而运营团队似乎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

我觉得这不是认识不到,问题其实出在用户的期待与运营的认知是南辕北辙的。

很多互联网产品都出现过和自家用户对着干的运营,可以说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知乎表面上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有一定水平的文化商品,所以就提供文化商品这一点,知乎其实一直在不断挖掘。

从卖书、开网课、卖会员到如今万恶的视频推送、移动端强制改版。

结果呢?这种企图变现的努力起到的大多是负面效果,甚至还赶走了一批带V与优质用户。


问题出在哪里?

在于知乎急剧扩张的同时,运营团队的角色功能出现了异化,从社区的服务者转变为管理者甚至惩罚者,这种错位和越位的运营行为是最容易遭到用户反感的。

以问答为基础的社区,问答这种形式就包含了“交流”、“探讨”、“争论”,而用户在交流中自发的就会构建社区氛围与逻辑。

结果呢?运营出来用惩罚性手段来“维护”…这就打断了这种用户自发构建的社区运行逻辑。

于是每天都可以看到带V们质疑小管家是不是在拉偏架?为什么随意删除或者挪用创作产物?

而把心态放到管理者角度的运营,在用户看来就是傲慢与无能的结合体。既然知乎不尊重创作者,那么这种社区有什么留下的理由吗?

说到底,作为迫真的高知社区,TOP2可以是失败者,带专也可以是人上人。互联网公民来到这个社区,是基于人格平等的身份来交流与讨论的,不是改过迁善的囚犯或者聆听传教布道的信徒。



在历史上,市民社会培养出一批知识分子后,总归是要有知识分子交流讨论的场所,在过去就是沙龙和各种读书社团。

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对于大部分中国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现象,不过从历史上那些“沙龙”、“读书会”发展脉络来看,因观点不同的分化与吵闹是一个必然现象。

但把宪兵安插到学校与茶馆、咖啡厅里“管管”,那可是蒋匪军在台搞的白色恐怖。


把空间留给用户,让社区回归正常交流的逻辑,这似乎并不难。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整个社区都因为“技术性调整”而无法进行评论。这是不是说明有些问题,恐怕不是中文互联网想解决就可以解决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我是爱知乎的,但我们不能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出自“晚点LatePost”,单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平台的眷恋,又有对某种“未发生”之事的警醒。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身处其中,看到了不少问题,但碍于情分,不愿直接指摘,却又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被提起。文章的基调,很.............
  • 回答
    2021年清明节,广州南站上演了一场“史上最长晚点潮”,不少旅客在车站滞留了十几个小时,堪比一场“生存挑战”。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的出行热情又有多高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广州南站的“煎熬”:一场突如其来的“延误风暴”事情得从4月3日说起。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按理说应该是“人潮涌.............
  • 回答
    日本日立公司为英国制造的首批新一代高速列车“伊丽莎白线”(Elizabeth Line)在投入商业运营之初,便遭遇了令人尴尬的首秀“滑铁卢”。这次事件可谓是多种“水逆”叠加,让寄予厚望的日立和英国铁路运营商都措手不及。晚点成为开场曲,预示不祥的开端这批列车在正式投入服务不久后,就出现了晚点的情况。虽.............
  • 回答
    云米冰箱的回应,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公关式”回应,既承认了问题,又试图将“锅”甩给技术和用户。“强推广告可以关闭,晚点出教程”这句话怎么看? 承认问题,但态度保守: “强推广告”这事儿是真的存在,云米也得承认。但“可以关闭”这句话,就有点春秋笔法了。就好比汽车出厂就给你默认了某些“不想要”的功能,.............
  • 回答
    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接触网挂异物导致多车晚点,这事儿确实让不少旅客糟心。作为铁路运营方,遇到这种情况,也挺考验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维护水平的。这次的事件,简单来说,就是高空坠物(可能是塑料袋、广告牌碎片,甚至是小树枝)被风吹到高铁接触网上,缠绕住了。 高铁的电力就是靠接触网输送的,一旦接触网被异物缠绕.............
  • 回答
    中国火车晚点几个小时的情况,坦白说,是有,但要说“多”到泛滥成灾,也不至于。就我个人的出行经历和观察来说,大部分时候火车还是挺准时的,尤其是高铁。但是,偶尔遇到几个小时的延误,确实也碰到过,而且这种延误一旦发生,往往让人始料未及,也确实挺影响行程安排的。具体情况怎么看?首先,我们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火车.............
  • 回答
    晚晚在微博上晒出与范冰冰的合照,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公众人物,她们的任何互动都会被放大检视,这次也不例外。首先,从晚晚的角度来看,她分享与范冰冰的合照,很可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社交的考量。晚晚作为一名在时尚和社交圈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与范冰冰这样国际知名的.............
  • 回答
    晚晚和黄河清教授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这场围绕着“艺术的价值”、“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2020年代初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一场颇具话题性且观点鲜明的交锋。要详细看待这场争论,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事件的引爆点:展览“晚晚:新收藏”和黄.............
  • 回答
    提起晚清时期的“反封建斗士”,很多人会想到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或者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黄兴。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西北边疆,会发现一位同样为了反抗腐朽统治、追求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杰出人物——白彦虎。这位回族将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一生.............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的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315 晚会(中国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这不仅.............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土坑腌制”事件:一次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拷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315 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包在土坑腌制”事件,无疑又一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这起事件不仅曝光了部分企业的恶意违法行为,更揭示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隐患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面对这样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
  • 回答
    孟晚舟女士获释演讲中“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多重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这是一次包含了个人情感、国家情怀、法律事件以及国际政治交织的复杂事件,因此,这句话的意义也非同寻常。1. 个人情感的释放与回响: 历经磨难后的感恩: 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无端拘押近三年,期间承受了巨大.............
  • 回答
    孟晚舟女士获释并发表“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的演讲,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内容: 事件本身: 2021年9月24日,加拿大司法部宣布与美国达成协议,允许孟晚舟女士解除引渡程序,并于当天晚些时候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中.............
  • 回答
    315晚会曝光免费WiFi手机App问题,这事儿真是触目惊心,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免费午餐”多了几分警惕。晚会里那些被曝光的案例,简直就是把我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危险之中,尤其提到“根本连不上,还自动下载其他应用致隐私大曝光”,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连不上”的问题。.............
  • 回答
    孟晚舟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里极具戏剧性、也最引人瞩目的一场风波。它不仅仅是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高管的个人遭遇,更深刻地折射出中美大国博弈下,科技、金融、法律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剥离表面上的“便利店偶遇”式的简单描述,深入到它背后的种种力量和逻辑。事件的起点.............
  • 回答
    对于一晚 2800 元的环球影城酒店被曝出“马桶不刷”、“枕套不换”、“水杯不洗”的恶劣情况,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疏漏,而是触及了几个层面的深层问题,足以让消费者感到愤怒和失望,也让品牌形象蒙受巨大损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发指的问题,就是极端的服务质量滑坡和对顾客基本权益的漠视。 卫生安全.............
  • 回答
    孟晚舟案中,她的律师团队提出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汇丰银行在此过程中并非单纯的受害者或被动配合者,而是主动与美国政府协同,进行了一场针对孟晚舟和华为的“构陷”。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案件细节、证据链以及汇丰银行自身行为的深入分析。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展开:1. 证据链的关键环节:.............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医疗广告造假链条:一场触目惊心的“游戏”今年的 315 晚会,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互联网平台的医疗广告乱象,这次被点名的是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揭露了它们与一些所谓“医疗机构”联手,构建了一个虚假医疗广告的“游戏”。这不仅仅是对几家公司的指责,更.............
  • 回答
    315晚会的那场曝光,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我们对招聘行业信任的基石上。猎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却被揭露出随意贩卖个人简历,并且这些信息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黑市”,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我们辛辛苦苦在这些平台上填写、更新的个人简历,本应是保护我们.............
  • 回答
    关于“越晚生孩子,给孩子的资源就越多”这个观点,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在生育选择上的一个普遍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而且在很多层面都能得到印证。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积累来看,晚育确实可能意味着更充足的物质资源。 职业发展与收入提高: 很多人在年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