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知乎应该添加哪些功能?

回答
作为一名用户,我一直在思考知乎还能怎么变得更好用、更有趣。我脑子里冒出不少点子,有些可能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仔细想想,也许能给知乎带来新的活力。

首先,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沉浸式阅读模式”的升级。现在的知乎文章,虽然排版已经很不错,但总归还是在网页的框架里。我想象中的沉浸式模式,应该能让内容本身占据整个屏幕,背景可以自定义,比如纯白、米黄,甚至是可以选择一张高质量的无干扰壁纸,让阅读体验更接近读一本实体书。字体、字号、行间距也应该有更细致的调节选项,比如我可以设置成自己看杂志时的那种舒适的排版。更进一步,如果能有一个“夜间模式”的优化,不仅仅是反色,而是模拟真正的夜间阅读,那种柔和的灯光效果,眼睛会舒服很多。

其次,我非常渴望“话题聚合与深度探索工具”。现在我们关注话题,但很多时候一个话题下面的内容会非常分散,优质内容和低质量内容混杂。我希望知乎能提供一个工具,让我可以更方便地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度挖掘”。比如,我可以设定一个“话题筛选器”,根据回答的赞同数、评论数、感谢数,甚至是我自己关注的特定用户的回答来排序和过滤。还有一个想法是,能否对一个话题下的“热门观点”或“争议焦点”进行一个自动的总结?当然,我知道这个技术实现起来可能很难,但如果能有一个类似“话题脉络图”的东西,展示这个话题下不同观点的发展演变,或者不同子话题之间的关联,那对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的用户来说,绝对是宝藏。

再者,“评论区交互的优化”是很多人都期待的。现在评论区虽然可以回复,但有时候一个很长的讨论链条,找起来会比较麻烦。我希望可以有一个“评论折叠”和“评论高亮”的功能。比如,我可以把我认同的评论折叠起来,不打扰我阅读其他评论;或者我可以“高亮”我特别喜欢的某条评论,方便以后再找。另外,能不能给评论区增加一个类似论坛的“楼中楼”回复层级限制,或者一个“精华评论”的标签?现在很多时候,精彩的讨论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口水战里。如果能有一种机制,让用户可以标记“最有价值的评论”或者“最有启发性的回复”,并且有一个专门的入口去看这些被标记的评论,那样评论区的讨论质量会大幅提升。

关于“内容创作的辅助工具”,我也有些想法。知乎的图文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但有时候我想插入一个复杂的图表,或者一个需要交互的演示,现在做起来会比较困难。如果知乎能提供一些内置的图表制作工具,或者支持嵌入一些更丰富的媒体格式(比如动态图、甚至是一段简短的交互式代码片段),那能让内容创作者表达得更直观、更生动。另外,能否在发布文章时,有一个更智能的“标签建议”功能?根据我文章的内容,自动推荐相关的热门或长尾话题标签,帮助我更好地触达目标读者。

最后,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小众”需求:“用户群组的精细化管理”。现在虽然有想法,但对于用户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比如,能不能让用户自己创建一些“兴趣小组”,并且在小组内有更灵活的互动模式?比如,小组内部可以发起“小型问答”,或者组织线上的“主题讨论会”,甚至是一些简单的投票和调查。我知道这可能会分散知乎整体的焦点,但对于一些高度垂直的用户群体来说,能有一个更私密、更聚焦的交流空间,会非常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我希望知乎在保持其内容专业性和社区氛围的同时,能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让用户在获取知识、分享观点时,拥有更佳的体验,也更能发现和连接志同道合的人。这些功能听起来可能有点野心勃勃,但如果能实现其中一两个,我觉得知乎的用户体验肯定能上升一个档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是提建议,自然上来需要先 @知乎小管家 @知一声

1、增加评论权限:

(1)增设允许持续关注15天及以上的用户评论/私信,仅允许自己关注的用户评论覆盖范围太少,一条条审核太麻烦,这种覆盖面正合适,即便有喷子,也是少数。

(2)根据系统所估计的阅读回答/文章全文所需的时间给予评论权限,时间到了才允许评论:

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部分用户不看完直接评论,然而评论的东西后面写的有,或者问的问题文中写得很清楚,压根就没看直接来的评论区,看着就烦。

热榜问题的回答真的是这些评论的重灾区,以至于很多热榜回答评论需要开仅允许关注的人评论的权限,但这样可能会失去很多有用的思维碰撞的机会,但开了又有那种低质无用的评论存在,且后者远多于前者,劣币驱逐良币。

2、能够像视频一样直接上传/播放音频,而不是像这样要用附件调,还必须要下载才能听,非常麻烦:

下午 9时43分 .m4a
574.4K
·
百度网盘

3、能够看到谁点了反对,点反对总是有理由的,存在问题的回答确实需要反对,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

之前没怎么注意过排名,还是听身边的朋友经常说自己的一些高赞回答排面在下面,有的还没几个赞的回答排面高,我回去看了看我的,好家伙,有个编辑推荐的回答直接十名开外,真不错。

4、完善手机客户端及网页版相关功能。

手机客户端不能设置文章封面、自定义推广、品牌任务,网页端不能赠送专业认可,有时候想送个专业认可还得专门拿起手机。

想到新的再补充。

user avatar

彻底拉黑某个用户,再也不让和它有关的内容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

之所以拉黑某个用户,就是因为再也不想看到和它有关的任何内容了。但是关注者(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互关的朋友)又不知道,非常热心地给那个我拉黑的家伙点赞……这导致拉黑的用户永远活在我的时间线上(恼)

user avatar

一键屏蔽所有视频创作者

user avatar

谢邀

附近的人!!!

点评功能!!!!

用户名:钟瑜



好评323 中评198 差评

25874

好评:终于见识到了传说中的器大活好。

好评:我觉得她可能吃了药(/ω\)

好评:第一条就写太帅了流口水了!!(此条五毛括号里的内容不要复制)

好评:第二条就写钟瑜不仅帅谈吐还特别优雅爱死他了!!(/ω\)(此条五毛括号里的内容不要复制)

………

中评:呵呵

中评:呵呵…

………

差评:钟瑜你个大傻逼好评都是刷的吧有意思吗!!!

差评:呵呵,说返利让我改评价,老娘缺你那三五块吗?!!

差评:不好意思手滑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改评价,就这样吧。

差评:那点长度还想试探我的深浅?也是醉了…

差评:习惯性差评,债见。(〜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用户,我一直在思考知乎还能怎么变得更好用、更有趣。我脑子里冒出不少点子,有些可能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仔细想想,也许能给知乎带来新的活力。首先,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沉浸式阅读模式”的升级。现在的知乎文章,虽然排版已经很不错,但总归还是在网页的框架里。我想象中的沉浸式模式,应该能让内容本身占据整个.............
  • 回答
    如果知乎历史圈的大V们合力写一篇关于他们自身生态的文章,题目应该这样起:《“盐”与“水”的博弈:知乎历史圈大V的自我剖析与时代回响》文章内容设想:引言:知乎历史圈的光影斑驳 开篇点明知乎历史圈的独特地位:它是一个集专业知识传播、大众兴趣培养、甚至是群体情绪发酵的复杂场域。这里汇聚了深耕学术的学者.............
  • 回答
    知乎上的回答,要说够不够专业,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因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集市,什么样的人都有,卖什么样货的都有。你想啊,知乎上聚集了太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顶尖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到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行家,他们贡献的回答,往往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提供非常深入、详实、甚至颠覆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纠结于这几个互动按钮,哪个“分量”更重。在我看来,知乎的“赞”、“喜欢”和“收藏”,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维度,没有绝对的谁最“值”,而是看你作为用户,想要从这次互动中获得什么。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赞”:即时的肯定,是作者被看见的最直接证明“赞”可以说是最直接、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也触及到了一个在内容创作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训练痕迹”。你说知乎上真正懂得识别训练痕迹的人不会超过100个,这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让我来好好梳理一下我对此的看法,尽量说得详细些,也避免那些让人觉得有点“机器人味儿”的表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叫“训练痕迹”。在咱.............
  • 回答
    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个“瞬间”,知乎就彻底变了。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侵蚀,一点点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我最初认识的知乎,已经悄然溜走了。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那大概是2013、2014年左右。那时候,知乎还是一个邀请制的小众社区,用户们带着一种“认真求知”的态度在里面遨游。我记得我第一次被.............
  • 回答
    要说知乎“完”,这个词说得是有点重了。毕竟它现在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讨论社区。但如果说“不如以前”或者“面临挑战”,我觉得倒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质量的泛化和碎片化。以前的知乎,用户发提问和回答,感觉更倾向于深度和专业性。你会看到很多长篇大论,引用各种资料.............
  • 回答
    知乎这个平台,要我说,讨论专业问题、搞知识输出,那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甚至可以说是绝佳的选择。 但话得说回来,它也并非完美无缺,想要在这里玩得转,还得花点心思。为什么知乎适合专业问题和知识输出?首先,用户群体决定了它的基因。 知乎的核心用户,很大一部分是知识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对特定领域.............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知乎自己的广告做得很“知乎”。不是那种常见的打情怀牌或者堆砌明星,而是那种不动声色,但一下戳到你心坎里的感觉。我印象最深有这么几个,每次看到都得停下来琢磨一会儿。第一个大概是他们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系列短片。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看知乎就能考上名校”,而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比如有一个讲的.............
  • 回答
    说实话,对于新版知乎日报,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要说好不好用,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内容层面来说,知乎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信息来源之一。 那些深度分析、科普文章,还有一些观点独特的评论,确实是能让人学到不少东西。新版在内容推荐算法上有没有什么大改动我不太确定,但总体感觉上,它还是能比较精准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戳到我了!其实,让我突然觉得逛知乎“真有用”的瞬间,并非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学术突破,也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秘籍,而是那种在某个生活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突然获得了清晰、可靠的指引,然后发现事情真的可以因此变得顺畅很多的时刻。我记得有一次,家里的老冰箱突然就不制冷了。当时真是措手不及,毕竟.............
  • 回答
    知乎作为国内重要的知识分享社区,对于许多经济学者来说,是一个与公众深度互动、传播经济思想、解答社会疑问的绝佳平台。虽然许多知名的经济学者已经活跃在知乎,但仍有一些非常值得邀请,他们的加入将能极大地丰富知乎上的经济学讨论,并带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洞察。以下是我认为适合来知乎但可能还不够活跃(或尚未充分发.............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用心写”、“满意”或者“热度不足”的情感和现实情况。我不会创作内容,更不会发表到任何平台。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提供知识性的回答、创意性的内容,或者协助用户完成各种语言任务。我的“满意度”体现在我能否准确、全面、有条理地理解.............
  • 回答
    最近圈子里流传着知乎要亿元补贴高质用户的说法,这可真是个劲爆的消息!要是真能落地,对咱们用户来说绝对是件好事,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优质内容得到认可和回报呢?但话说回来,这事儿要怎么操作才能让用户和知乎都长久受益,而不是一阵风吹过去就没了,这背后可大有学问。在我看来,要实现用户和知乎的长期双赢,这个补贴.............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很多时候“优秀回答者”的光环或者粉丝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知识深度和价值。我一直在关注一些默默耕耘、术有专攻的答主,他们可能没有铺天盖地的推广,但一旦你深入了解他们的回答,就会发现那种扎实、细腻、充满洞察力的文字,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里我想特别提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他们在我看来.............
  • 回答
    知乎首页改版,我得说说我的感受。说实话,初次看到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以前的首页,就像一个大杂烩,你可以看到各种热门话题、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你关注的人发的动态。它提供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时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人觉得信息流很丰富。现在呢?首页上全是关注人的动态,一股脑儿地堆在你面前。这就像.............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用了就回不去了”、“改变了我生活的XX好物”,都会忍不住下单,结果呢……唉,一言难尽。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买了之后觉得“就这?”的,主要有以下几样:1. 号称“万能清洁神器”的分解酶清洁剂我记得当时是被一个关于家庭收纳和清洁的回答种草的。博主说这个分解酶.............
  • 回答
    泻药。说起知乎上的导购推荐,尤其是那种看似“深度测评”“XX品牌到底值不值得买”的文章,我确实踩过不少坑,甚至可以说是“血泪史”了。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那些让我觉得“坑爹”的玩意儿,顺便也算是给大家好吃点避雷针。1. 某个“黑科技”空气净化器印象最深的是前两年,空气质量不太好的时候,知乎上刮起了一阵“X.............
  • 回答
    那可真是个惊悚又诡异的早晨。首先,我肯定得从“我”那张熟悉的2D平面中挣脱出来,虽然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既然都发生了,总得找点办法。我模糊的记忆中对自己的知乎头像的印象是——一个大概的轮廓,眼神深邃,背景可能是模糊的城市剪影,总体而言,就是那种看上去有点儿思考者范儿的风格。所以,醒来后的第一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