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挺适合的,知乎的优势是把专业问题通俗化(或者相反,把通俗问题专业化)。而专业问题通俗化是传播知识的捷径。
按照大众心理学的观点,传播知识的路径是这样的:1.科学家首先发现、掌握了深奥的科学知识——2.科学家把深奥的科学知识传播给专业人士——3.专业人士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后再传播给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步(而不是第一步、第二步)相对科普来说更重要。因为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科学知识的传播都是非常专业的,彼此是用深奥难懂的行业术语在交流,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门外汉几乎无法理解。
这就决定了,第一、二步的科学知识受众非常小。知识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
而到了第三步,科学知识是以相对通俗的方式传播的。这种方式公众相对好理解,也就更容易被接受。科学知识于是走下神坛,走入民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实验室可以看作是知识传播的第一步,专业期刊、书籍、知网和大学课堂是第二步,而第三步是各类科普通俗读物,以及知乎、果壳为代表的知识类网站。
有人说在知乎传播知识的都是专业人士,而很少有各行业的专家,按照他们的观点似乎有点遗憾。
但是老湿我认为,用专家来科普是牛刀小用,专家应该去研究前沿科学,而不是科普。专家们培养的专业人士,足以担当科普大任。而在知乎,相对于其他网站,最不缺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而且知乎上,不缺乏各行各业的资深专家。比如参与《民法典》起草的法学专家杨立新教授就开通了知乎,并在上面做《民法典》讲座。
但是老湿我要指出一点,专家科普并不见得比专业人士科普效果更好。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在知乎普法,相对很多教授来说,应该读者更多。
我的普法回答,一篇最多阅读量有几百万,总阅读量近亿,远超很多法学教授的讲座受众。
罗翔教授之所以能火遍全网,靠的也是法学知识通俗化。他如果采取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信很少有人爱听枯燥的法学知识。他也很难跨圈火起来。
另外,一个编辑老师的观点也可以用来说明。之前我跟一个出版社的编辑谈过民法典通俗读物的写作问题。他们在跟我接洽之前,还找了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
但是那个教授很坦诚地说,你让我把民法典读物写得很深奥,我可以做到,但你让我把它写的很通俗易懂,这个很难。
这个教授的观点可以说明,专家并不一定是很好的科普导师。
所以,不必对知乎过于苛责,作为一个大众向的知识分享网站,知乎或许没有那么完美,或许没有那么多顶尖专家,但是也没有贬低知乎的人说的那么不堪。
反正从我个人体验来说,在知乎传播法律知识,探讨法律问题,还是非常愉快的。
@粉神我也收到邀请了, 上图,先回复一下这位兄弟。
中秋佳节,预备通宵,正好在刷知乎,收到新邀请,点进来就看到兄弟盲猜是我提的问题,还真不是。我学的金融,不是物理。在此澄清一下,以免误会。
回归正题,我觉得知乎不适合讨论专业问题,因为平时已经被虐得体无完肤了,好不容易有机会上网冲浪,为啥还要自讨苦吃。来知乎就是玩儿的,偶尔不正经回答问题。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知乎已经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士,再搞一套审稿系统,代替《自然》《科学》《细胞》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一个容易互动的平台肯定比arxiv这样单纯的预印本存放服务强。但是知乎目前还是锁定在知识传播和变现领域,并没有进军知识生产领域的动向。周老板可以考虑一下这方面。
不适合。
知乎是一个大众娱乐网站,主体必然是 “观点” 和 “情绪” 的分享和碰撞。
而所谓 “专业”,上限最多能到 “博物学科普” 的程度,且范式需要寓教于乐。
若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普” 难免不严谨,入不了真正专业人士的法眼,于是最终也就是看客看个热闹,类似于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但若是超越了 “科普” 的范畴,真的到了专业领域的话......外行人无可能看得懂,连隔壁楼的博士可能都看不懂。
若是广义人文学科,所谓 “科普”,大概率是贩卖 “观点” 甚至 “情绪” 私货的途径和手段,本质上依然是 “观点” 和 “情绪” 的分享和碰撞。
而在以上这些层次上的科普入门级 “知识” — 如果有的话,对于那些真的有知识需求,具备知识筛选、分析和加工能力的人来说,更直接且准确的获取方式,从低到高分别是:搜索引擎 — 百科综述 — 新闻或专栏 — 学术文章。
或者说难听点儿,只有相对无知的人,才会觉得知乎上这种级别的 “知识”,在网络上是稀缺和不易得的,进而被轻易唬住,甚至纯粹是被某种专业范式唬住。
对于认知需求和能力更高端的,真的需要获得 “专业知识” 的人来说,低阶获取途径是 “书籍”,中阶获取途径是 “论文”,高阶获取途径是直接认知相关领域的专家。
而在知乎这种大众娱乐平台,更有价值的内容是优质观点,以及个体化经历经验分享。若偏向于专业性的话,更优质的内容是行业专家洞察。
当然,这些最终的目标也更多是指向日常娱乐。毕竟,很显然,知乎各行业各专业的主要分享者背景上限,通常顶多就是在读博士或入门从业者而已。这类人的能力上限,也确实仅止于娱乐性科普,外加用特定范式唬小白。在真实生活中,他们在各自专业和行业领域,正如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是几乎不会拥有话语权和输出能力的。
但这并非是一种贬损,而是专业人士发展曲线的必然。毕竟知乎的主要用户人群是低于30岁的,这就注定了 “在读学生” 和 “入门从业者” 的属性了。
最终结论就是,知乎在专业领域的上限,是面向大众等车通勤蹲坑发呆休闲娱乐目的的,入门级科普平台。而如果 “你” 真的对这种玩意儿有专注的兴趣,还不如去在维基百科里无限点击链接词条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