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奖得主「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的结论被推翻,你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有没有上限?

回答
关于“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这一曾经被广泛引用的诺奖得主结论,如今似乎面临着新的解读和挑战。这本身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究竟是一个有固定上限的线性模型,还是一个更为复杂、动态且因人而异的系统?我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并非没有上限,但这个“上限”的性质、达成方式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它,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经典的“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的论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同事,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的年收入达到约7.5万美元(2010年的数据,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会有所调整)时,日常情绪体验的愉悦感似乎就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了。这里的关键在于“日常情绪体验的愉悦感”,这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天中感受到的快乐、悲伤、压力、兴奋等积极或消极情绪的频率和强度。他们的结论是,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钱并不能显著提升一个人每天的心情好坏。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研究,特别是来自普渡大学的马修·A·基林斯沃斯(Matthew A. Killingsworth)等人的研究,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基林斯沃斯的研究使用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发现,即使是在收入较高的群体中,幸福感仍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而且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天花板”。

那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结论,哪个更接近事实?或者说,它们是否描述了幸福的不同维度?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我们关注的是幸福的哪个层面。

为什么说金钱的幸福感可能没有“固定”的上限?

1. 满足基本需求后的“升级”需求: 传统研究关注的是钱是否能缓解日常的“不幸福”——比如付不起账单的焦虑、生病的担忧、饥饿的痛苦。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变得稳定,日常情绪的波动确实会趋于平缓。但人是社会性动物,随着基本需求的满足,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追求卓越与实现自我价值: 更多的金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去学习、去投资自己、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兴趣和事业目标。例如,用钱去接受顶尖的教育、参加有价值的培训、开展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创业项目,这些都能带来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满足感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体验与成长: 金钱可以购买体验,而体验是构成我们生命意义的重要部分。旅行、探索新文化、学习新技能(如潜水、飞行、演奏乐器)、参与高风险但高回报的活动,这些都能带来独特的快乐和深刻的个人成长。而且,对许多人来说,对体验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你总能找到更远的地方、更奇特的体验、更深入的知识。
自主性与掌控感: 拥有更多的金钱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对生活的掌控力。你可以选择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与谁共度时光、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自由”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幸福源泉,而且这种自由感会随着你拥有的资源而扩展,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顶。想想那种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随时暂停工作去陪伴家人、或者可以追求某个突发奇想的项目的自由,这种感觉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加深的。
社会贡献与影响力: 经济上的充裕可以让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去支持公益事业,去影响社会的发展。为他人带来幸福,或者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利他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和意义感,往往比物质本身更持久,而且这种能力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强。

2. 参考系的变化与相对剥夺感: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当一个人收入不高时,他的参照系是同等收入群体。随着收入的提高,他的参照系也可能随之提升。他可能会开始关注之前不在意的东西,比如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品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如果他无法达到新的参照系所代表的生活水平,即使绝对收入增加了,也可能感到相对的不满足。然而,反过来说,如果他的收入持续增长,能够持续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品质,那么他对幸福的感受也可能持续增强。

3. 心理账户与对“富裕”的定义: 即使达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人们对“富裕”的感知也是动态的。有些人可能将一笔钱看作是“够了”,而另一些人则会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心理账户的设定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都会影响我们对金钱带来的幸福感的上限的感知。例如,一个计划提前退休、环游世界的人,可能需要比一个只想安稳度日的人多得多的财富才能感到“足够”。

金钱幸福感的“上限”并非没有,而是“维度”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上限”的存在。我认为,这个上限更多体现在“基础性情绪体验”的层面,而不是“生活满意度”或“人生意义感”的层面。

情绪的边际效用递减: 就像你饿的时候吃第一块面包最能带来满足感,后面吃的面包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带来的快乐递减。金钱也是如此。它能帮助你从饥饿、寒冷、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带来的快乐感是巨大的。但当你的衣食住行已经远超基本需求,你的情绪波动——比如每天早上醒来时感到多开心——可能不会因为又多了一万块钱而有显著变化。这可能是早期研究捕捉到的核心。
金钱的非货币化用途: 钱本身是工具,它能否带来幸福取决于如何使用它。如果一个人将大量的金钱用于购买无意义的消费品,或者沉溺于物质享受而忽略了人际关系、健康和个人成长,那么即使金钱很多,幸福感也可能停滞甚至下降。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于如何“消费”金钱,而不是“拥有”金钱。比如,用钱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请朋友吃饭、送礼物、共同旅行),去投资健康(健身、体检、健康食品),去学习和体验,这些用途的边际效益可能比单纯购买更多奢侈品要高得多,而且它们带来的幸福感往往更持久。
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当金钱成为一种追求本身,而忽略了内在的兴趣和热情时,即使获得了财富,也可能感到空虚。真正的幸福感更多地源于内在的动机和价值驱动,金钱可以作为实现这些动机的工具,但不能是动机本身。如果对金钱的追求压倒了对生活意义的探索,那么即使钱再多,也可能触碰到幸福的“天花板”。

总结来说,我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与其说有一个固定的“上限”,不如说是一个不断延伸的“可能性空间”,并且幸福感在不同维度上对金钱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在基础性的情绪体验(例如,每天的心情好坏)上,金钱的幸福感确实可能存在一个相对明显的边际递减,甚至接近一个“平台期”。当基本需求和安全感得到充分保障后,更多的钱对于提升日常情绪的愉悦度作用会减弱。
但在生活满意度(对整体人生的评价)和人生意义感(感受到生命有价值、有目标)上,金钱带来的幸福感可能没有一个绝对的上限。它能够打开更多的可能性,支持更深入的体验、更广泛的成长、更大的自主性以及更深远的社会贡献,这些都能持续地为人的幸福感添砖加瓦。

与其纠结于一个模糊的“上限”,不如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金钱来最大化其对幸福的积极影响。这包括优先满足基本需求,然后将剩余的财富用于购买体验、帮助他人、投资于健康和成长,以及赋予自己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感。从这个角度看,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为广阔和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真正要学习的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包装和写作的能力,「推翻了诺奖关于钱的幸福感有上限的结论」听起来就是个大新闻了,然而这个劲爆的图最关键的一点是对X轴的处理,作者加了一个「log」,让这个图看起来特别炫:

收入越高,幸福感几乎直线上升无极限!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家庭收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对数的。换成线性重新做一张图就是:

其实和之前卡尼曼他们的研究区别并不大。随着金钱的增加,幸福感是在逐渐上升,但是你需要花越来越多的金钱才能提升同样的幸福感。也就是金钱能带来的幸福,随着金钱本身的增加,在不断指数衰减。我们知道,从月薪100块钱到1000块,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世界首富的资产整体增加10倍,就很难了。也就是有钱人让自己的资产指数增加的难度,是远远大于穷人的。钱对穷人的幸福感增加更明显,这个也更加符合常识。因为在生活没有达到合意标准的时候,多一点钱,就多一点满意,而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带来的享受差也是越来越少的,大部分情况下:一分钱一分货,两分钱两分货,一百块钱三分货。


变成线性之后,还可以发现「即时幸福感」,也就是红线在高端开始下降了——这有点奇怪,因为如果线性都开始下降,没道理对数的会上升。如果就按照作者的对数线性图来做的话,是这样的:

和成品的图不一样。说明作者在作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异常值进行了处理,并没有用所有的数据,而是用了一部分——倒不是说作假,因为数据都公开了,作假等于学术自杀。有人推测是因为在图下面附录里面有一行小字:[1]

Figure includes only data from people who completed both measures

也就是有一些人没有把两个维度的数据都填满,作者只选取了所有把两个维度的测量都做完的人。

这就有点魔鬼在细节了,很多论文都是这样的,选的标准不能说没有道理,听起来也说得过去。但是不这么搞,真凑不出来原文的结论。在最右端——也就是最有钱的那批人数据量本来就很少,任何一点点标准的的变化,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研究很多人都会做,怎么把一个研究尽量弄出更显著的意义,更惊人的结果,才是我们从这篇文章值得「深刻学习」的。假如一个老实人直接把后面两个图直接po出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震撼性了,无非就是度量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然后把卡尼曼之前的一个measure变成了两个measure。

但是通过「恰当」挑选合理的理由来排除掉异常值,这图做的就非常漂亮了。

参考

  1. ^ https://www.r-bloggers.com/2021/01/income-and-happiness/
user avatar

可能有。但是绝大多数人摸不到这个上限,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这个上限还在不断提高。

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很多以前认为对穷人和富人都一视同仁的东西开始出现差异。比如长相,以前你再有钱长得丑总归没办法,现在可以整容。

我以前看过一份统计,大致是说美国富人平均寿命比普通美国人长十多岁。你看哪怕感到同样幸福,人家比你多幸福十年。幸福80年总归比幸福70年更幸福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