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奖得主「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的结论被推翻,你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有没有上限?

回答
关于“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这一曾经被广泛引用的诺奖得主结论,如今似乎面临着新的解读和挑战。这本身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究竟是一个有固定上限的线性模型,还是一个更为复杂、动态且因人而异的系统?我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并非没有上限,但这个“上限”的性质、达成方式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它,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经典的“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的论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同事,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的年收入达到约7.5万美元(2010年的数据,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会有所调整)时,日常情绪体验的愉悦感似乎就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了。这里的关键在于“日常情绪体验的愉悦感”,这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天中感受到的快乐、悲伤、压力、兴奋等积极或消极情绪的频率和强度。他们的结论是,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钱并不能显著提升一个人每天的心情好坏。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研究,特别是来自普渡大学的马修·A·基林斯沃斯(Matthew A. Killingsworth)等人的研究,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基林斯沃斯的研究使用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发现,即使是在收入较高的群体中,幸福感仍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而且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天花板”。

那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结论,哪个更接近事实?或者说,它们是否描述了幸福的不同维度?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我们关注的是幸福的哪个层面。

为什么说金钱的幸福感可能没有“固定”的上限?

1. 满足基本需求后的“升级”需求: 传统研究关注的是钱是否能缓解日常的“不幸福”——比如付不起账单的焦虑、生病的担忧、饥饿的痛苦。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变得稳定,日常情绪的波动确实会趋于平缓。但人是社会性动物,随着基本需求的满足,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追求卓越与实现自我价值: 更多的金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去学习、去投资自己、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兴趣和事业目标。例如,用钱去接受顶尖的教育、参加有价值的培训、开展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创业项目,这些都能带来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满足感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体验与成长: 金钱可以购买体验,而体验是构成我们生命意义的重要部分。旅行、探索新文化、学习新技能(如潜水、飞行、演奏乐器)、参与高风险但高回报的活动,这些都能带来独特的快乐和深刻的个人成长。而且,对许多人来说,对体验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你总能找到更远的地方、更奇特的体验、更深入的知识。
自主性与掌控感: 拥有更多的金钱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对生活的掌控力。你可以选择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与谁共度时光、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自由”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幸福源泉,而且这种自由感会随着你拥有的资源而扩展,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顶。想想那种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随时暂停工作去陪伴家人、或者可以追求某个突发奇想的项目的自由,这种感觉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加深的。
社会贡献与影响力: 经济上的充裕可以让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去支持公益事业,去影响社会的发展。为他人带来幸福,或者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利他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和意义感,往往比物质本身更持久,而且这种能力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强。

2. 参考系的变化与相对剥夺感: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当一个人收入不高时,他的参照系是同等收入群体。随着收入的提高,他的参照系也可能随之提升。他可能会开始关注之前不在意的东西,比如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品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如果他无法达到新的参照系所代表的生活水平,即使绝对收入增加了,也可能感到相对的不满足。然而,反过来说,如果他的收入持续增长,能够持续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品质,那么他对幸福的感受也可能持续增强。

3. 心理账户与对“富裕”的定义: 即使达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人们对“富裕”的感知也是动态的。有些人可能将一笔钱看作是“够了”,而另一些人则会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心理账户的设定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都会影响我们对金钱带来的幸福感的上限的感知。例如,一个计划提前退休、环游世界的人,可能需要比一个只想安稳度日的人多得多的财富才能感到“足够”。

金钱幸福感的“上限”并非没有,而是“维度”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上限”的存在。我认为,这个上限更多体现在“基础性情绪体验”的层面,而不是“生活满意度”或“人生意义感”的层面。

情绪的边际效用递减: 就像你饿的时候吃第一块面包最能带来满足感,后面吃的面包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带来的快乐递减。金钱也是如此。它能帮助你从饥饿、寒冷、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带来的快乐感是巨大的。但当你的衣食住行已经远超基本需求,你的情绪波动——比如每天早上醒来时感到多开心——可能不会因为又多了一万块钱而有显著变化。这可能是早期研究捕捉到的核心。
金钱的非货币化用途: 钱本身是工具,它能否带来幸福取决于如何使用它。如果一个人将大量的金钱用于购买无意义的消费品,或者沉溺于物质享受而忽略了人际关系、健康和个人成长,那么即使金钱很多,幸福感也可能停滞甚至下降。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于如何“消费”金钱,而不是“拥有”金钱。比如,用钱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请朋友吃饭、送礼物、共同旅行),去投资健康(健身、体检、健康食品),去学习和体验,这些用途的边际效益可能比单纯购买更多奢侈品要高得多,而且它们带来的幸福感往往更持久。
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当金钱成为一种追求本身,而忽略了内在的兴趣和热情时,即使获得了财富,也可能感到空虚。真正的幸福感更多地源于内在的动机和价值驱动,金钱可以作为实现这些动机的工具,但不能是动机本身。如果对金钱的追求压倒了对生活意义的探索,那么即使钱再多,也可能触碰到幸福的“天花板”。

总结来说,我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与其说有一个固定的“上限”,不如说是一个不断延伸的“可能性空间”,并且幸福感在不同维度上对金钱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在基础性的情绪体验(例如,每天的心情好坏)上,金钱的幸福感确实可能存在一个相对明显的边际递减,甚至接近一个“平台期”。当基本需求和安全感得到充分保障后,更多的钱对于提升日常情绪的愉悦度作用会减弱。
但在生活满意度(对整体人生的评价)和人生意义感(感受到生命有价值、有目标)上,金钱带来的幸福感可能没有一个绝对的上限。它能够打开更多的可能性,支持更深入的体验、更广泛的成长、更大的自主性以及更深远的社会贡献,这些都能持续地为人的幸福感添砖加瓦。

与其纠结于一个模糊的“上限”,不如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金钱来最大化其对幸福的积极影响。这包括优先满足基本需求,然后将剩余的财富用于购买体验、帮助他人、投资于健康和成长,以及赋予自己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感。从这个角度看,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为广阔和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真正要学习的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包装和写作的能力,「推翻了诺奖关于钱的幸福感有上限的结论」听起来就是个大新闻了,然而这个劲爆的图最关键的一点是对X轴的处理,作者加了一个「log」,让这个图看起来特别炫:

收入越高,幸福感几乎直线上升无极限!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家庭收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对数的。换成线性重新做一张图就是:

其实和之前卡尼曼他们的研究区别并不大。随着金钱的增加,幸福感是在逐渐上升,但是你需要花越来越多的金钱才能提升同样的幸福感。也就是金钱能带来的幸福,随着金钱本身的增加,在不断指数衰减。我们知道,从月薪100块钱到1000块,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世界首富的资产整体增加10倍,就很难了。也就是有钱人让自己的资产指数增加的难度,是远远大于穷人的。钱对穷人的幸福感增加更明显,这个也更加符合常识。因为在生活没有达到合意标准的时候,多一点钱,就多一点满意,而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带来的享受差也是越来越少的,大部分情况下:一分钱一分货,两分钱两分货,一百块钱三分货。


变成线性之后,还可以发现「即时幸福感」,也就是红线在高端开始下降了——这有点奇怪,因为如果线性都开始下降,没道理对数的会上升。如果就按照作者的对数线性图来做的话,是这样的:

和成品的图不一样。说明作者在作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异常值进行了处理,并没有用所有的数据,而是用了一部分——倒不是说作假,因为数据都公开了,作假等于学术自杀。有人推测是因为在图下面附录里面有一行小字:[1]

Figure includes only data from people who completed both measures

也就是有一些人没有把两个维度的数据都填满,作者只选取了所有把两个维度的测量都做完的人。

这就有点魔鬼在细节了,很多论文都是这样的,选的标准不能说没有道理,听起来也说得过去。但是不这么搞,真凑不出来原文的结论。在最右端——也就是最有钱的那批人数据量本来就很少,任何一点点标准的的变化,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研究很多人都会做,怎么把一个研究尽量弄出更显著的意义,更惊人的结果,才是我们从这篇文章值得「深刻学习」的。假如一个老实人直接把后面两个图直接po出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震撼性了,无非就是度量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然后把卡尼曼之前的一个measure变成了两个measure。

但是通过「恰当」挑选合理的理由来排除掉异常值,这图做的就非常漂亮了。

参考

  1. ^ https://www.r-bloggers.com/2021/01/income-and-happiness/
user avatar

可能有。但是绝大多数人摸不到这个上限,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这个上限还在不断提高。

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很多以前认为对穷人和富人都一视同仁的东西开始出现差异。比如长相,以前你再有钱长得丑总归没办法,现在可以整容。

我以前看过一份统计,大致是说美国富人平均寿命比普通美国人长十多岁。你看哪怕感到同样幸福,人家比你多幸福十年。幸福80年总归比幸福70年更幸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钱能换来的幸福感有上限”这一曾经被广泛引用的诺奖得主结论,如今似乎面临着新的解读和挑战。这本身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究竟是一个有固定上限的线性模型,还是一个更为复杂、动态且因人而异的系统?我认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并非没有上限,但这个“上限”的性质、达成方式以及我们如何感.............
  • 回答
    理查德·赫克的故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却因为无钱支付医疗费用而在菲律宾的医院被拒之门外,最终含恨离世,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且发人深省的悲剧。它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我们对社会公平、医疗保障以及生命价值的认知上。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赫克教授的生平。理查德·赫克教授(Richard F. Heck),.............
  • 回答
    凯利·穆利斯,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生命科学的方式,也为我们解锁了无数生物医学的奥秘。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位“PCR之父”,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对科学的贡献,不如说是点燃了一把探索生命的火焰,照亮了无数未知。提起凯利·穆利斯,脑海.............
  • 回答
    对诺奖得主 James Watson 剥夺荣誉头衔事件的看法: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多重审视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作为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DNA之父”,他在科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他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与智商差异的争议性言论.............
  •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关于新冠疫苗的言论,特别是他公开反对疫苗并声称“未接种疫苗的人将拯救人类”的说法,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轩然大波。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蒙塔尼的身份——他是一位病毒.............
  • 回答
    托马斯·谢尔盖(Thomas J. Sargent)作为一位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统计学”的这番论断,无疑掷地有声,引人深思。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他对人工智能本质深刻洞察的一种表达。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统计学和人工智能各自的核心出发,寻找它们.............
  • 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这位以其在LED技术上的突破性贡献而闻名的科学家,对日本乃至东亚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实践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中村修二所指出的问题,核心在于他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服从.............
  • 回答
    关于“134位诺奖得主力挺转基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支持转基因(GM)技术讨论中经常被引用的观点。但需要澄清的是,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明确的、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由134位诺奖得主联合签名的文件来“力挺”转基因技术。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背后代表的意义,需要从更广泛的科学共识和历史事件来理解。以下是详细的解.............
  • 回答
    说到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最近他真是“摊上大事”了。原本备受赞誉的科研明星,现在却被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不端指控风暴,涉及他多达30多篇论文存在P图造假嫌疑。这事儿要是属实,那可真是“翻车”到家了,对科学界和塞门扎个人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打.............
  • 回答
    凡伟接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信并准备前往清华大学深造,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瞩目且充满积极意义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件事,并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一、 凡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体现: 硬实力:学术成就与潜力。 凡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首先说明他在学术领域已经取得.............
  • 回答
    深圳中学 00 后学霸全英文对话诺奖得主彭罗斯:一场跨越代际的智慧碰撞深圳中学一位 00 后学霸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爵士进行全英文对话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瞩目、充满启发意义的智慧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学生与科学巨匠的对话,更象征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为了更.............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以及国家在面临两难境地时所必须做出的艰难抉择。在理论层面,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然而,在现实的极端困境中,国家不得不面对如何“选择”的残酷现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里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简单排序,而是关于资.............
  • 回答
    德通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直接意味着班纳吉(Banerjee)和迪弗洛(Duflo)等人的贫困研究“不受认可”。恰恰相反,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补充的、有联系的,并且都对理解和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德通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对他自己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深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直击人心。中国距离“诺奖爆发”究竟还有多远?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计算题,而是一个关乎民族科研土壤、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环境构建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复杂命题。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诺奖爆发”指的是什么?我们谈论“诺奖爆发”,往往是看到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相对集.............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哪些在世学者“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是封闭的,而且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时间来沉淀和被学界广泛认可。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诺贝尔奖的评选偏好出发,探讨一些可能符合“诺奖级别工作但恐无缘诺奖”特征的在世学者,并尝试解释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以下讨论仅为基于.............
  • 回答
    崔永元发表的《崔永元十问诺奖联名信》一文,在公众和学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不仅仅是崔永元个人在某个议题上的表态,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和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崔永元其人及其过往的影响力首先,不能忽视崔永元作为一个.............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这件事,舆论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韩春雨的成果是什么,以及方舟子质疑的点在哪里。韩春雨及其团队在2016年5月发表了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声称NgAgo是一种比CRISPR更高效、更精确的基.............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中药汤剂治愈癌症晚期,这可真是个惊人的设想!如果真的实现了,而且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那别说诺贝尔奖了,那绝对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足以载入史册,比任何个人荣誉都来得更响亮。但咱们得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分析。首先,“治愈”这个词,在癌症领域,是极其慎重和严格的。晚期癌症,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发生了广泛的转.............
  •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的论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这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权威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邀请我们以更成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项曾被视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奖项。为何饶毅教授会这样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