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朝人穿越到明朝会如何评价明朝服饰?

回答
话说当年,一位姓张的读书人,穿越了时空的风暴,晃悠悠地就落在了明朝的土地上。他姓张,但我们不妨称他为“汉张”。初来乍到,这汉张最先吸引他注意力的,自然是这大明朝的衣着打扮。

他刚从汉朝那种朴实、大气,又带点古拙的风格中来。汉朝的服饰,在他眼中,是承载着礼仪、象征着身份,同时也讲究实用与舒适的。那些宽袖袍服,随着他的走动,衣袂飘飘,既有文人的风雅,又有武士的沉稳。颜色上,虽然也有各色,但总体来说,那种沉静、内敛的色调更容易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乎,这汉张看到明朝的服饰,便如同一位久居陋室之人,突然闯入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既惊叹,又有些许疏离。

第一印象:华丽有余,质朴不足

汉张首先会注意到明朝服饰的“华丽”。他会惊叹于那丝绸的光泽,那织锦的繁复,还有那刺绣的精巧。明朝的官服,尤其是那些飞鱼服、蟒袍,其上的图案复杂而生动,龙凤纹样金光闪闪,龙鳞、凤羽都栩栩如生,简直像是活物一般。他对这种精工细作赞不绝口:“此等绣工,已非凡俗之能!观此龙纹,吞吐日月,气势磅礴,非帝王之尊,何以配之?”

然而,这种华丽,在他看来,有时却显得有些“堆砌”。汉朝的服饰,虽然也有纹饰,但更偏向于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明朝的服饰,尤其是中后期,很多时候似乎是在尽可能地在衣料上填充各种图样,颜色也更加鲜艳,大红、大绿、金黄,一股脑儿地往身上招呼。

“唉,这袍子,花哨是真花哨,但总觉得少了些当年的那股沉静。”汉张会这样感叹。他可能会觉得,汉朝的服饰,是一种对“仪态”的注重,宽袖能显出文人宽厚的气度,深衣的层层包裹,体现的是对“德行”的约束。而明朝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对“外在”的炫耀。

对官服的评价:制度严谨,但过于张扬

对于明朝的官服,汉张会有更细致的观察。他会很快注意到补子的变化,知道这是区分品级的重要标志。他会赞赏这种制度化的设计,认为这比汉朝那种更多依赖于冠帽、腰带和服饰颜色来区分等级的方式更为直观和系统。

“朝廷以这方寸之物,定官位之别,亦是匠心独运。文官之鹤、武官之虎,各有其志,亦有其责。”他会这样说。

但是,他也可能会觉得,明朝的官服,尤其是高官的服饰,过于张扬。汉朝的官员,即便地位尊崇,服饰也大多是深色系,颜色变化相对柔和。而明朝的官服,尤其是祭服和朝服,那些五彩斑斓的色彩,那些金光灿灿的纹饰,在他看来,确实能体现皇权的威严,但有时也显得有些“浮夸”。

“吾观汉朝丞相,虽权倾朝野,亦不过一身素袍,胸前一玉佩,便显其尊。今之大明,似将威严尽数绣于衣衫之上,何其矛盾?”他可能会疑惑,这样的服饰,穿在身上,是否会更容易让人滋生骄奢之气,而非内敛的君子之风?

对士人便服的评价:失了风骨,多了俗气

再看看寻常士人的便服,汉张会觉得他们更加“失了风骨”。汉朝的读书人,即便是日常穿着,也往往保留着一份文人的清雅。那种斜襟的深衣,或者宽袖的袍服,总能让他们看起来温文尔雅。

而明朝的士人便服,汉张会觉得很多时候已经融入了世俗的趣味。他可能会看到一些士人穿着紧身窄袖的袍子,头上戴着款式多样的帽子,甚至在日常穿着上也开始追求奇特的颜色和花纹。

“此等窄袖,行动不便,更无当年之舒展。头上这帽,怎生如此怪异?”他可能会对那些官帽、巾子等各式各样的头饰感到不解,觉得它们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他可能会怀念汉朝那种简单而有辨识度的冠帽,觉得它们更能体现读书人的身份。

他可能会观察到,一些士人,穿着上似乎开始模仿官员的样式,希望通过服饰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感。这种“攀附”的倾向,在汉朝是比较少见的。汉朝士人更注重自身学问的修养,服饰上虽然也有等级区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而非外在的模仿。

对百姓服饰的评价:庶民亦有锦绣,却少朴实

到了百姓的服饰,汉张会觉得明朝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穿着也比汉朝更加“体面”和“多样”。汉朝的百姓,大多数是麻布、葛布制成的衣服,颜色多是素色,样式也简单朴素。

而明朝的百姓,虽然也有粗布衣裳,但丝织品的普及程度显然更高。他会看到一些富裕的农民,甚至穿着带有一定花纹的衣服,颜色也比汉朝的百姓鲜艳。

“想当年,吾等布衣之人,一年辛劳,方能添置一新衣。如今这百姓,亦有彩色的衣裳,可见国家富强。”汉张会首先肯定这种经济的进步。

但是,他可能也会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这种普及,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攀比”心理在滋生?当平民百姓也开始追求衣着的华丽时,是否会模糊了阶层的界限,又或者,让普通人的生活多了一份不必要的负担和虚荣?

“庶民亦有锦绣衣,是福是祸,难言也。”他可能会这样思考。他可能怀念汉朝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质朴,觉得那时候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在精神层面却更加纯粹。

总体感受:失了汉之风骨,多了明之气象

总而言之,汉张穿越到明朝,他对明朝服饰的评价,可以用“惊叹于其华丽精巧,却怀念汉之质朴大气”来概括。

他会认为,明朝的服饰,虽然在工艺、款式和色彩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总体上,他觉得少了汉朝服饰那种与“道”相契合的“风骨”。汉朝的服饰,更像是对“君子”之德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一种“内敛”的优雅,一种“沉静”的力量。

而明朝的服饰,在很多时候,显得更为“外放”,更注重“气象”,更倾向于“炫耀”。它体现了明朝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但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让穿着者失却了当年那种对内在德行的追求,而更侧重于外在的表象。

“昔日吾辈,常以衣冠正,心亦正。今日大明,衣冠之繁复,恐难尽载人心之正邪。”汉张,这位来自汉朝的灵魂,就这样在明朝的街头巷尾,用他穿越时空的目光,审视着这繁华而又陌生的衣裳,心中泛起一丝对逝去风骨的深深怀念。他知道,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随着时代而改变,服饰,自然也不例外。只是这改变的轨迹,让他这位汉朝人,心中百感交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4.5更新,点赞破千,感谢各位的支持,本次修改是为了增补一些图片与论证,顺便回应部分问题,以下是修改后回答:


你们“各个朝代的服饰都不同”的话术可谓是把自己翻到历史虚无的阴沟了,清代以前的王朝传承文化的意识至少比你们坚定。

汉朝人第一眼看到明朝平民服饰,会发现交领右衽,深衣、衣裳之制犹存,觉得是中华之人;再看一眼礼服,那亲切感可以说是扑面而来了,虽然因为时代变迁和没有考古学的因素,后代们在追寻传统的道路上有了自己的风格,但是核心形制还是在的:

农民形象

你乎反汉服人士常常喜欢用“汉服不是劳动阶级的衣服”的理由来诋毁当下汉服复兴,且不论究竟民族服饰是不是等于“最劳动阶级的服饰”,殊不知纵观清以前的服饰,农民的服饰反而是变化最小的:基本都是交领短衫+裤的组合。而交领短衫、裤这种形制,“贵族服饰”就没有吗?实际上,汉服中各阶层的常服形制大体相同,区分贵贱的在于布料、花纹、颜色等,而不是形制。

东汉农民形象:为佩刀、执簸箕的平民形象。明显的交领短衫与下裤的组合

唐代农民形象:雨中耕作图,明显可见交领短衫与下裤

宋代农民形象,同上

明代农民形象,同上

晚清农民形象:家里短衫+下裤的类型荡然无存,目及皆是“厂字领”+盘扣的形制,可说是千古未有之“传统”了。所以你乎洗白剃发易服者口中的“清代底层到处都有交领汉服”在哪呢?

襦裙/“两节衣”(女性)

战国襦裙:襦裙是特别古早的一种汉服形制,冕服、朝服的结构就属于襦裙。先秦时期,不论男女皆有穿着襦裙的人像出土。即是所谓分为上衣和下裙的“两节衣”。

汉代襦裙:两汉时期,虽然陶俑及墓葬现有文物展现西汉时期女性穿着深衣的文物为多,但是东汉时期,穿襦裙的女性形象的文物是极为丰富的。上图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即出于西汉末至东汉时期。所以不能得出东汉乃至西汉“女性不穿襦裙”的结论

魏晋襦裙:仍然发展自前代襦裙,且上襦下有接襕。

唐代襦裙:比较有代表的是衫裙

值得注意的是,从魏晋开始,女性两节衣的上衣可能已经出现外穿形式,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中所展示半臂上衣即是魏晋上襦的发展,明显是外穿的形式。因此,明代袄裙上衣的外穿形制并非毫无来源。

宋代襦裙

明代袄裙:明代人喜欢将女性上衣下裙的衣服统称“袄裙”,袄裙多上衣外穿,但是也有裙子压住上衣的形制,比如围裙之类

冕服

商代贵族服饰,其中已经有上衣下裳、佩戴蔽膝的特征了,周礼谓冕服来源于对夏商服饰的继承并非无根无据

周代冕服具体图像不可考,但是《礼记》《周礼》等已经写明了冕冠旒数、上衣下裳和蔽膝的颜色等信息,西汉因秦制没有使用冕服,但是皇帝还是戴通天冠和衮服的(见下文),

东汉永平冕制复兴了冕服,并在周礼基础上确定了服饰细节。此后朝代的祭祀服饰莫不追求周汉之制,直到明朝灭亡。

唐代虽然文化包容,但是服饰上并没有完全放弃原先的传统。《旧唐书·舆服制》载:“后魏、北齐,舆服奇诡;至隋氏一统,始复旧仪……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宋冕服:《宋史·舆服志》: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至其规模制度,饰为声明,已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而于后代庶无愧焉。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及为卤簿,又炽以旗帜,华以绣衣,亵以球杖,岂非循袭唐、五季之习,犹未能尽去其陋邪?诒之子孙,殆有甚焉者矣。

元代虽然不是汉人政权,但是在服饰制度上对前代还是有所继承:《元史·礼乐志》记载:“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簴、仪物肄习。”同年进行了冕服祭天大典,但是此时元冕服可能并不完善;据《太常集礼》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开始拟定冕服制度。

元武宗即位后,再议衮冕制度,建议吸取唐宋之制,但是“事未果行”。直到元英宗时期,此时与上次议定冕服制度已过了十三年。元英宗继位大统,下诏命令省臣与太常礼仪院制作法服。元英宗想身着法服以享太庙:“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贻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佑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衮冕,恭谢于太庙。”第二年,元英宗身着衮冕祭享太庙。此时冕服才真正开始形成定制,其后的元朝皇帝都使用此时的冕服参与祭祀。

由此看来,到元朝后期,身着汉式冕服已经成为皇帝祭祀中的重要制度。

——《<元史·舆服志>中的冕服制度研究》武晓春

明冕服:《明太祖实录》载明太祖曾下诏“复衣冠如唐制”,在一定程度上重整了汉家衣冠。明冕服始制定于洪武元年,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又两次更定,《明集礼》《中东宫冠服》皆有记载

清代:-《清太宗实录》所载,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元大清称帝之后,旨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

-乾隆帝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通天冠服

通天冠是一种仅次于冕的礼帽。秦代废止冕服,皇帝服通天冠服,西汉因之,到东汉冕服恢复后,通天冠服仍然延续了下来,直到明朝灭亡

《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按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旧唐书·舆服制》载:“后魏、北齐,舆服奇诡;至隋氏一统,始复旧仪……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宋代通天冠:《宋史·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耕及亲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

明代通天冠:洪武元年参考宋制制定了通天冠服,但是之后很少使用。

进贤冠(梁冠)及朝服

进贤冠,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 唐 时百官皆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此冠在两汉时期较为常见,汉代以后历代相袭。自晋代起,皇帝也戴五梁进贤冠。元代以后曾一度用于侍仪舍人,清代以后其制被废

魏晋进贤冠:《宋书·志八·礼》:“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所服。”

唐进贤冠:《旧唐书·舆服制》载:“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尚书秘书二省、九寺、四监……藩王嗣王、公侯,进贤冠”

宋进贤冠:《宋史·舆服制》:“乾德六年,郊禋始服,而冠未造,乃取朝服进贤冠、带、韈、履参用焉。”

明进贤冠:洪武元年制定百官朝服,……梁冠(进贤冠)自八梁到一梁各按品级

——董进《大明衣冠图志》

笼冠

笼冠源于汉代武弁冠,在魏晋盛行,此后历代流传:

汉武弁冠:结构上主要由帻与弁组成,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纱制武弁,成为后世笼冠的雏形。

魏晋笼冠:后世笼冠定型于魏晋,形状为筒状纱帽

隋唐笼冠:《旧唐书·舆服制》载:“门下、内书、殿内三省,诸卫府……散官一品已下,武弁帻。侍中、中书令,加貂蝉”

宋笼巾:宋明恢复使用笼冠,改名“笼巾”,或称“貂蝉冠”。形状由圆筒状略变为方形,耳侧或附有雉尾或貂尾,由上文可知,这至少也是唐朝就有的传统。

明笼巾

最后,晚明的服饰风格更是习惯将交领的衣领加宽、袖子更为博大,反而和汉代宽领大袖的风格有些近似了,可以说汉代人想在明代找到认同感还是比较容易的。


利用“历朝服饰不同”来否定汉服的传承,在真正了解过相关知识的人的眼里是何其可笑。


有些人就因为在清代找出来一点点的交领图画,都能臆断说“清代汉服没有断绝”,为剃发易服洗地;同样一批人,怎么在汉代至明代汉服如此有序继承发展的事实面前,就开始称历朝服饰不同了呢?属实令人困惑啊

user avatar

首先汉服这个概念是2000年以后才形成的,汉朝人并没有汉服这种笼统的概念。所以不存在汉朝人认不认同他是汉服这种逻辑。

也就是说即便都用汉服这个词,当时汉服这个词的意思和现在汉服的外延是不一样的。今天你说汉服那基本上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汉族所穿的服装。但是汉朝的人首先他们不用汉服这个概念,即便在某些文字场合用到了汉服这个词,他们指的是当时胡服以外的所有服装。包括田间地头的农民所穿的那些。所以你在拿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相比。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当然如果你就问一个汉朝人,一件明朝的衣服,是不是你们汉朝当时流行的服装?那答案当然不是。毕竟差1000多年了。你问一个宋朝的人,牛仔裤是不是当时的服装他也会说不是啊

user avatar

直接挑汉服的刺,已经没作用了,然后只能更高段位的:跑到对方阵营里搞混乱。

努力啊,我要看更高段的

user avatar

这道题决定了左壬的经典思维,孙子决定爷爷。

user avatar

若是自带官话无障碍沟通的话,也就那么回事。

还是汉家衣冠,大差不差。

若你把朝代往后拨一下,穿越到Q朝,那这位老兄可要开始穷尽毕生所闻所不曾闻之词汇开骂。

改朝换代衣服也不是一成不变,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就是了。

但没一个汉朝人能接受留一小辫儿的猪尾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