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其他民族穿民族服饰很正常,汉族人穿汉服却会被指指点点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历史演变、社会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其他民族穿民族服饰很正常,而汉族人穿汉服有时会遭受非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 历史与文化断裂:

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 许多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等)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一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身份象征,并且在近代以来,其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相对连续。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服饰也因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尊重和保护。它们是民族认同的直观体现。
汉族与“汉服”的特殊性:
“汉服”概念的复杂性: 相较于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拥有相对清晰和连续的传承链条,“汉服”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汉族(广义上)的服饰风格也在不断演变。例如,唐朝的服饰、宋朝的服饰、明朝的服饰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来概括所有的“汉服”。
清朝长袍马褂的“替代”: 从清朝开始,满族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制汉族男子改穿满族服饰(长袍马褂、瓜皮帽等)。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汉族传统服饰的日常穿着,也改变了汉族服饰的走向。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汉族传统服饰就此消失,但它在主流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传统服饰更多地转向了祭祀、节日等特定场合,或者在一些地方性习俗中保留。
近代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西式服装逐渐成为主流,这不仅是汉族,也影响了其他民族。然而,由于上述历史原因,汉族传统服饰的复兴和推广,就面临着“找回”一段被中断的、且存在多样性的历史服饰文化的挑战。

二、 文化认同与政治语境:

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强化: 在中国当前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社会语境下,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特征往往是被强调和保护的,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少数民族穿民族服饰,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是“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汉族“民族性”的模糊与争议: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的概念在很多时候是与“中华民族”整体的概念交织在一起的。一些人认为,汉族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无需特别强调“汉族性”,汉族文化也早已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因此,当一些人特别强调“汉服”作为一种“汉族”的民族服饰时,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
“排他性”或“割裂性”的解读: 认为这是否在强调“汉族”与中华民族其他部分的区别,甚至可能与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产生联想。
“落后”或“复古”的标签: 在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可能将传统服饰视为落后、保守的象征,尤其是当这种复兴被理解为对过去某种历史形态的回归时。
“政治不正确”的担忧: 在某些敏感的政治语境下,对主体民族文化进行特别的强调,可能会被误读为挑战现有的民族关系平衡,从而引发担忧。

三、 社会观念与媒体影响:

“不寻常”的视觉冲击: 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习惯了看到身穿现代服装的人们。当突然看到身穿汉服的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一种“不寻常”、“突兀”的感觉。这种视觉上的差异,本身就可能引发关注和议论。
媒体的放大效应: 一些媒体在报道汉服文化时,可能会采用带有标签化或猎奇的视角,将汉服穿着者描述为“复古青年”、“汉服爱好者”等,这种标签化的描述反而加剧了社会对汉服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甚至可能将汉服穿着者塑造成一种小众群体,而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网络舆论的放大: 网络是观点汇聚和传播的平台,但同时也容易出现情绪化和极端的言论。一些对汉服不了解或持有偏见的人,可能会在网络上发表批评、嘲讽甚至攻击性的言论,这些言论很容易被放大,形成一种“被指点”的普遍感受。

四、 汉服复兴的阶段性与争议性:

汉服复兴运动的性质: 汉服复兴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回归和重塑。但这个运动本身也存在多样化的声音和实践方式,例如关于形制、审美、穿着场合等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讨论。这种“内部争议”有时也会被外界误解为“不正宗”或“不够统一”。
被过度解读的象征意义: 汉服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复杂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象征意义。当一些人穿着汉服时,可能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复兴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在不理解的人看来,可能会被解读为对现代社会的否定,或者一种非理性的“怀旧”。

五、 其他民族服饰的特定语境:

旅游业与文化展示: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其他民族穿着民族服饰,可能是在特定的旅游景点、文化节庆活动或者官方组织的文化展示活动中。这些场合下的穿着,本身就带有表演性和展示性,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为一种“文化符号”。
鲜明的地域和文化标识: 其他民族的服饰往往与特定的地域、宗教、历史人物等紧密相连,其文化标识性非常强,易于被识别和理解。而汉服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多元的服饰体系,其文化标识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显得不那么“集中”和“鲜明”,需要更多地去解释和普及。

总结来说,汉族人穿汉服被指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断裂与文化重塑的挑战: 相较于其他民族服饰的相对连续性,汉服的传承在近代受到一定程度的中断,其复兴需要克服历史和认同上的多重困难。
复杂的政治与文化语境: 在当代中国,主体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民族关系等复杂议题交织,使得汉族文化的某些表达方式容易被过度解读。
社会观念与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现代服装,汉服的出现可能被视为“不寻常”或“复古”,加上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容易形成误解和争议。
汉服复兴运动本身的阶段性: 汉服复兴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过程,其内部的探索和讨论也可能被外界视为质疑的理由。

当然,随着汉服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对多元文化包容度的提升,这种“指指点点”的现象也正在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欣赏汉服的文化价值,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抛开简单的对立思维,深入到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深层原因去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提个建议。

既然你觉得穿汉服会被人指指点点,而穿藏族、苗族、蒙古族的衣服并不会,那你为什么不试着网购一套藏族、蒙古族的衣服,然后正常穿出街,看看路人对你的反应到底怎样呢?

user avatar

??????

我还没在内蒙的旅游区以外看到过穿蒙古族服饰的蒙古族,那肯定精神有点病。别自己立靶子呀!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大部分汉服壬所鼓吹的“汉服”不过是电商营销的古装戏服而已,当然你汉服社活动的时候穿一穿没问题,日常工作、生活中穿礼服、戏服是来搞笑的吗?

本质上汉服壬的某些做法和穿着露脐装去面试,穿着西装去游泳池没什么两样,根本是穿衣场合不对,某些人却硬拿民族主义当挡箭牌,扯什么剃发易服,以民族为flag煽动民粹,上纲上线这一套玩得贼溜,还指望群众怎么高看你?

如果一个满族人穿着还珠格格的衣服,或者老照片里晚清宫女的衣服上街晃荡,难道不会被看成怪物?

汉服壬越是恰民族矛盾的烂饭,只会越叫人生厌。

user avatar

㈠因为你心目中的“汉服”是2003年模仿古装剧戏服发明出来的网络亚文化而已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权威工具书记载过“汉民族传统服饰叫汉服”之类的话。

㈡因为少数民族可没有拿古装当自己的民族服饰

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的古代和现代服装的差别

其实不止是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拿古装当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的,包括汗服er最喜欢攀比的日本人、韩国人!

㈢因为从古至今,穿古装的人都会被人围观、嘲笑甚至恐惧的啊

㈣因为真正汉族的传统服饰被称为“中式服装”啊

而有谁会对穿旗袍、中山装、长衫、袄子、唐装(短褂、短衫)之类的中式服装的人指指点点呢?

“汉服”一词真正的传统含义和指代对象,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

什么?你说中式服装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服饰,不能当成汉民族服饰?那么看来中文、中餐、中医、国学、中国书法之类代表中国的文化都不能代表汉族文化了?

而且中国历代正统王朝,都是多民族国家,没见过哪个王朝厘定推行自己的服饰制度的时候说过只能汉人穿、王朝内少数民族就不给穿啊!同样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国服”的服饰,古代汉人做皇帝的王朝的“国服”可以是“汉服”,偏偏民国和新中国的“国服”不能是“汉服”,这是在歧视民国和新中国吗?

什么?你又说民国和新中国的汉族传统服饰源自“满服”,所以不是“汉服”?姑且不论民国和新中国汉服是不是源自“满服”,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汗服er应该把现如今汗服圈内流行的“汉服”款式全部开除“汉服”行列才对啊!他们最喜欢穿的“汉服”,有几件能和“胡服”摆脱得了关系?

user avatar

简单

首先,其他民族的人只有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才穿自己的服装,而。而汉服的同学们在致力于将汉服穿到所有的时间和场合。穿就算了,还致力于自己能穿,别人不能说。都不要说,说了你但凡多看他们两眼马上就有了,如提出你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有人指指点点背后非议,为什么大家不能坦然接受?彝族同学有说过吗?藏族同学有说过吗?蒙古族同学有说过吗?就你事儿多。

人家穿就穿了,没有人管买的是不是山寨,没有人管哪里的是正版。没有人抓住人家吵形制对不对,没有人问我很胖,穿着不好看,但我就想穿怎么办(知乎问题)

人家穿就穿了,没有人肩扛民族复兴的大旗,背负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只要别人没有对他交口称赞,马上抬出传统文化和历史复兴的大帽子压在别人头上。

人家穿就穿了,没有人不断在知乎问,为什么别人对我包含非议,为什么学校不能把我们这个服装定为校服,为什么我朋友婚礼我穿过去人家不高兴了,为什么我穿去上班老板不许……

你消停点行吗?大家都挺累的,真没几个人想去议论非议你那件衣服,只是对矫情的人比较烦而已

user avatar

高考加分的才有资格穿民族服饰。你都不加分,还好意思穿汉服?

user avatar

关键词:钦定。

你没发现吗?在建立新中国的无上伟业的背书下,无往而不利,但没有这种背书光环的汉服复兴事业不被人们认同的状态才是常态。在民族服饰这件事上,五十五个民族登上了通天梯,汉民族只能爬楼梯。

因为汉服没有被钦定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而除了汉族之外的五十五个民族的民族服饰都被官方钦定,这也就是平时大家都不穿,但是到了官方的重大节日,五十五个民族的同胞在镜头前总会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服饰,哪怕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身上穿着的民族服饰的前因后果,但是官方、组织活动方、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不认为有什么违和。

而与划分五十五个民族同期的汉族,钦定民族服饰的时候被有意无意给漏掉了或者直接把现代服饰当做了汉族的民族服饰,不仅如此,宪法里面一直有关于“大汉族主义”的条款。因此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位在官方是一直空缺的。

因为汉族没有与同期的五十五个民族一起被钦定,不仅错失了时代带来的“乌合之众”红利,也错失了填补人民认知空白的红利,也就是说建国初设定的民族服饰,因为建立新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威望的背书,使得当时的人们直接接受了关于民族服饰的设定,这就意味着五十六个民族中,五十五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有了标准答案,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加强这种认知。

没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新中国的无上伟业的背书(同时期,因为得到背书而鸡犬升天的事件不在少数),汉族的民族服饰就长期空缺,但是,因为汉族的民族服饰没有得到钦定,也就没有了标准答案,那么在人们心中就没有了答案了吗?这种认知真空所带来的则是对于汉族民族服饰的五花八门的不同认知,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权威,自然就没有根据去评判每一个人的对错。所以旗袍唐装甚至为了批判汉服这种“贵族服饰”的麻衣短裤劳动装,诸如此类,这是一个认知真空。

一直到了2000年后,才因为汉民族主义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汉服才被从历史中发掘并传播开来。这群年轻人既不政治也不正确更不官方,因此也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和校园之间作为一种小众的服饰来孤芳自赏,甚至是被称作“奇装异服”。

2000年后的社会环境跟建国初的环境完全不同,民智已开的21世纪,想要走凭空制造或者民间复兴倒推官方钦定的道路无疑是异想天开,因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天然对立的,即使作为主体民族也不过是五十六枝花中一朵,更别提官方的信用度已经远远不及建国初,种种因素叠加,最终汉服很难获得官方地位,而以官方一向拉胯的表现,官方的介入反而更大可能会摧毁汉服复兴的事业。

但是没有官方钦定,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一直虚位空缺,汉服想要上位的难度可想而知,与官方的绑定就变成了一个爱恨交织的情绪。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建国初民族划分和民族服饰认定的时间点上,我们就会发现汉民族的民族服饰缺失明显是官方的不作为所造成的,因为种种原因,官方没有像对待五十五个兄弟姐妹一样对待汉民族,这种不作为导致了今天的五十五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汉民族只能穿现代服饰。

也有人说五十五个民族平时也不怎么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这是明显的偷换概念,穿不穿与有没有不是同一个概念,有没有官方标准是一码事,官方标准有没有得到执行是另一码事。怎么判断有没有呢?就看重大节日或者出席重要会议(你们懂的)他们的穿着服饰就知道了。

汉服,怎么说呢?

汉服在当下并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不仅在官方也在民间都没有得到最终承认),但是汉服是当下最接近汉民族民族服饰的存在,未来也许会是汉服也许会是其他更有认同的服饰出现取代并最终获得官方民间的一致认同也未可知。

但是,汉民族民族服饰缺失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无视这个问题,甚至认为汉民族不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就是赤果果的双标。

***

看到知乎上一句话:

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也提到:

明之庭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

又说:

不似后来清大夫,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为罪人,无人敢道其非罪。

***

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为罪人,无人敢道其非罪。


对待民族服饰,对待汉民族,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以帝王之作为为善,以帝王之不作为为罪】呢?

***

汉服只能走着这条获取官方与民间认同的小路上,汉服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在五十五个民族民族服饰认定的时期也本应存在,只是受限于当时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建立新中国的信任背书直接抹掉了这些质疑与否定。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之路不具有五十五个兄弟姐妹的社会环境,艰难辛酸只能自己扛,谁让伟大的光芒会随时间褪色和死亡呢。

***

像那种以为汉族是主体民族就不需要汉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的说法,实在是过于自大与傲慢。

user avatar

作为N线小城市的人,我在大学校园里,超市活动里,公交车上都看见过穿汉服的人。也没见人指指点点,只能说难道是知乎上提问的人比我们小城市的人闲的蛋疼吗?要管这些。

user avatar

少数民族也就过年过节或者搞集体活动的时候才穿他们的民族服饰,正常城市区域的少民也穿的是现代服装。


如果你被指指点点了,可能是因为指点你的人把你当未开化的蛮夷少民了。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其实是因为现代语境里的汉族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华文明及其周边文明的现代性,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人并不是一回事,也就不存在服饰传统一说。

在这种语境下,汉族这个称呼实际上是失去了民族属性,而变成了以现代化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国家的公民的意义。我们把在传统汉地基本同步进入现代化的各个汉语民系统称为汉族。而我们在称呼汉人的各种传统的时候,都是加了地域和民系定语,比如中原、东北、江南、广府、湖湘、客家一类的词,和民俗、特产、风情、菜肴等往往作为民族代表的概念进行组合,都比所谓的汉族民族、汉族风情、汉族菜肴等看起来更有代表力。这样看起来汉族完全是一个超民族的概念,而真正符合民族概念的说法,在我们看来都是地区和民系而已。

同时我们会把少数民族人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称成为汉化,虽然这是一种看起来很冒犯的说法,但是双方其实都默认这只是“在中华文明和中国的框架下进行现代化”的一种简称,不存在歧视的含义。

上面有点扯远了,主要是讲汉族的构建实际上是超越方言、文化、民俗等民族属性的。也就是说,“汉族”在构建时其实就是没有传统服饰这个概念的。甚至可以说,现代汉族概念的构建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扬弃之上的,而服饰显然属于弃的部分。诸汉民系放弃了适应农业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传统(包括服饰),建立了适应工业社会的新文化新民俗,基于这种新认同形成了现代汉族。

而现在所谓的“汉服”,则是用中华文明历史中某个特定事情特定地域甚至特定阶级的服饰生造出的新概念。所以在现代汉族人的眼中,这些服饰属于“我知道历史上有这样的服饰,但我从来没有穿过也没有见周围人穿过,只是年轻人的娱乐”,和民族传统什么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我们的“民族传统”就是抛弃旧习拥抱现代化。而在看少数民族的时候,服饰本身就是民族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没有人会觉得违和。

user avatar

更新,笑死,已经想把我“挂路灯”了

复读物理挂人*2



以下是我在一个“反汉服”群里潜伏看到的言论:







由于下面言论过于反动,部分词汇打码处理



因为钧正平工作室的宣传画里出现了汉服,这些人都开始钦定政宣口反动了,怕不是压根不知道钧正平工作室到底是啥啊?


要笑死了,反汉服er气急败坏,表示图里的汉服一定是被大人物人成了别的少数民族服饰,钧正平工作室一定是出来审核问题。

这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不知道本回答下面的某些数年如一日的汉服黑们要如何解释?

不好意思,我忘了,有的汉服黑本来就是这个群里的人。



user avatar

因为人总是有将习惯当铁律的毛病,即因为“现在这样”就下意识以为“就应该这样”。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内卷拼成绩,防止其他事情耽误学生学习进而影响学校利益,大多数学校都禁止学生早恋。于是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学生早恋真的会危害身心健康,最终“二八年华的少男少女谈情说爱”这一十分正常,十分符合人类身心发展的事情,在中国被彻底的妖魔化。

因为历史原因,现代的汉族人基本不穿汉服。于是大家都认为汉服“代表了落后的封建思想,不方便”。穿汉服就成了“没事找事,无聊”

然而习惯终究是历史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铁律。我们单个人力量过于薄弱,不可能改变全社会现有的习惯,至少能尽量从“习惯即真理”的思想桎梏中跳出来,理性看待不同和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历史演变、社会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其他民族穿民族服饰很正常,而汉族人穿汉服有时会遭受非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一、 历史与文化断裂: 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 许多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等)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一直是其.............
  • 回答
    你说“中国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民族来说汉文化相对很少呢?” 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以及“相对很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汉文化”这个词,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所创造、.............
  • 回答
    犹太人被其他民族排斥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一、宗教差异与早期历史冲突 一神教的独特性与排他性: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其核心在于对唯一真神的信仰和一套严格的律法(妥拉)。在古代近东.............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关于“上层”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注重团结主体民族人民而更加注重团结其他民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需要强调的是,“上层”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代执政者、精英阶层、领导群体等,他们的动机和策略也是复杂且多样的。一、 历史遗留与民族.............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世界上其他民族那么格格不入”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并且可能过于绝对化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常态,许多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体育竞技的热情投入,在很多方面与其他民族都有共通之处。但是,如果从某些.............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被一些人称为“民族罪人”,这其中涉及了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评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事变本身的性质,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和群体在此事件上的不同立场和利益。一、 西安事变的背景:风雨飘摇的中国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20世纪30年.............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寄生民族”这个概念,如果按照字面意义上理解——即一个民族完全不从事生产,而是依靠吸取其他民族的劳动成果为生——那么这样的群体在纯粹的、独立的形态下,几乎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任何社会、任何群体,为了生存,都需要某种形式的生产活动。 即使是最原始的采集和狩猎,也属于生产。.............
  • 回答
    “龙”作为汉族的图腾,这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承载了民族的文化认同。但如果细究起来,将“龙”单一地定义为汉族的“图腾”,其实是个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简化和理想化色彩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是多元的,比如凤、麒麟、虎、龟等等,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象征角色,而“龙”的地位之所以愈发突出,与历史、.............
  • 回答
    中国其他民族对汉族和汉人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这其中夹杂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也受到个体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剥离掉笼统的标签,去探寻背后更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历史的印记:功过是非交织的记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以及人口迁移等多个维度。要找到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在另一个国家为非主体民族,但其在其他国家的人口却比在本国还多,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并非没有。我们需要仔细辨析“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的定义,以及人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主体民族”通常是指在一个国家中人.............
  • 回答
    在中国的多元文化版图中,许多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与文化渊源。这并非孤例,而是历史迁徙、民族交融以及地缘关系交织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些这样的例子,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1. 朝鲜族:一衣带水的唇齿相依中国约有200万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他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说“独特”,其实很多民族身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如果一定要找中国人身上特别显眼、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所区别的“好东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关系”的经营智慧与韧性:这可不是简单的“人脉”,而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与生俱来的社会交往和维系之道。中国人.............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全世界只有黄斯拉夫对俄罗斯顶礼膜拜,并言必称其为战斗民族,是被打服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观察,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几个层面:首先,关于“全世界只有黄斯拉夫对俄罗斯顶礼膜拜”这一点,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拥有复杂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好奇,尤其是外国人自己,想知道自己以后在中国算什么“民族”。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国籍和“民族”是两个概念。中国国籍是指法律上你是我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履行中国公民的义务。而“民族”,在中国语境下,更多是指一种文化、历史、语言、习俗上的归属感,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构成单.............
  • 回答
    “经济发达才推崇文化”?这说法太绝对了,也太狭隘了。扪心自问,历史上但凡有点见识的人,哪个不是将文化看作民族的灵魂,而非GDP的附属品?你说经济发达的民族文化才被推崇?这话我第一个不答应。想想看,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古希腊雕塑的庄严,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弘,这些文明在当时可曾有过统一的世界货币或是现代意.............
  • 回答
    在法律文书的寄递选择上,EMS的确常常被提及,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比一般的民营快递公司更具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其性质、服务体系以及市场定位所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原因,并尽可能去除一些过于“科技感”或“模式化”的表述,让它听起来更像是经验之谈。首先,我们要明白纸质法律文书的特殊性。它不仅.............
  • 回答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或者其他的君王,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并且渴望“民不加多”,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王权稳定、国家发展乃至生存的根本性诉求。一、 兵源的枯竭:国家力量的直接体现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家常便饭。诸侯国之间.............
  • 回答
    英国殖民地的后世发展,尤其是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程度,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甚至德国等国的殖民地,确实呈现出一种更为显著的优势。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英国在殖民扩张的“理念”上就与众不同。早期的英国殖民,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很大程度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