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美联航强行拖拽亚裔乘客下飞机事件?

回答
美国联合航空3411号航班上发生的事件,恐怕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航班,本应是乘客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开始,却因为航空公司粗暴的处理方式,演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暴力事件,并将航空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发生在2017年4月9日,地点是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3411号航班即将起飞,但因为航空公司需要给自己的工作人员腾出几个座位,工作人员开始要求乘客自愿换位。然而,并没有乘客愿意这样做。这时候,按照规定,航空公司有权要求乘客拒绝登机。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却着实令人发指。

他们选择了一位年长的亚裔医生,这位医生姓杜(Dr. David Dao)。他当时正在飞机上,并且已经表明自己是一位需要去看病的医生,而且愿意在第二天乘坐另一班飞机。但他并没有被允许这样做。相反,安保人员被叫了上来。

接下来的画面,相信很多看过视频的人都会感到心惊肉跳。在没有任何明确法律依据或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几名穿着制服的安保人员粗暴地将这位年长的老人从座位上拖拽下来。这位医生在反抗过程中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他的身体在过道里被拖拽,脸上也出现了明显的伤痕,甚至有媒体报道他被打掉了两颗牙齿,鼻梁骨也可能骨折了。周围的乘客们都惊呆了,有人惊呼,有人拿出手机拍摄,但现场的安保人员却似乎无动于衷,继续执行着他们所谓“公司命令”。

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遭遇有多么惨烈,更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航空公司在面对超售或者其他运营困难时,是否拥有无限的权力去侵犯乘客的权利?以及,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否应该尊重和保障乘客的尊严和安全?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件事为什么会如此惹人争议:

选择性执法与歧视嫌疑: 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位亚裔医生?虽然航空公司极力否认存在种族歧视,但事发后大量网友和评论员都指出了这一点。在公众普遍对亚裔群体面临歧视的担忧背景下,这样的选择无疑加剧了人们的疑虑。这种“柿子挑软的捏”的做法,本身就显得极不专业和不道德。
暴力执法与过激行为: 即使航空公司有权让乘客下飞机,但安保人员的执行方式也绝对不能是暴力拖拽。一位需要看病的年长老人,在没有任何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被如此粗暴地对待,这完全超出了正常执法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私刑。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允许以这种方式对待乘客。
航空公司危机公关的失败: 在事件发生的初期,联合航空CEO的几封邮件,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火上浇油。他先是含糊其辞地将这名乘客称为“扰乱秩序”(disruptive)并对“不得不重新安置这名乘客”表示遗憾,这样的表述,显然是在推卸责任,并且暗示是乘客的错误。这种傲慢的态度,进一步激怒了公众,让人们觉得航空公司对顾客毫无尊重。
对乘客权利的漠视: 飞机座位就像是一个契约,乘客购买了机票,就获得了在这个座位上的合法权益。航空公司即使因为超售需要乘客让出座位,也应该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补偿和协商,比如提供高额的补偿、免费机票或者升舱等,而不是以暴力强制执行。这种行为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裸的践踏。
媒体的力量与公众舆论: 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是事件成为全球焦点的重要原因。乘客们用手机记录下的一幕幕画面,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据。公众舆论的力量,迅速将联合航空推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上。

这件事最终以联合航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收场。 航空公司不得不向这位医生公开道歉,并承诺进行赔偿。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迫使包括联合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重新审视自己的乘客处理政策,加强了对乘客权益的保护。许多航空公司改进了补偿机制,并承诺不再使用安保人员来强制驱逐乘客。

从根本上说,美联航3411号航班事件,暴露了在商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之间可能出现的失衡。航空公司作为服务提供者,虽然有其运营的复杂性,但绝对不能以牺牲乘客的尊严和安全为代价。这起事件,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对整个航空业服务标准的警示,提醒每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对人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它也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并且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事件里面最糟糕的问题就是这个了……


被强制“重新分配”的那个人,首先他是一个乘客,其次是一个医生,最后是个老人。我不太明白的是,作为一个潜在的乘客你们看到这种事情不高潮,作为一个潜在的患者或者医生你们看到这种事情不高潮,作为一个迟早会老的人你们看到这种事情不高潮,而作为一个亚裔看到这种事情高潮了……



这很糟糕,it's so bad。

真是糟糕透了……


不论从斗争策略还是哪一方面来讲,先强调这是个乘客,然后是个医生。

你可以团结起来所有的乘客,可以团结起来所有的医患。


你偏偏觉得这是个亚裔才会遭受不公的对待。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民主党那群白左很恶心的原因,他们成功的让种族成为了我们考虑问题的第一因素……在这一点上,他们比右翼恶心多了……



这个人在飞机上被航空公司找来的保安/警察袭击了,这和这个人是什么族裔没有任何关系,也不需要有任何关系,这是航空公司做错了,这个错误是不应当使用这样的暴力,而不是种族歧视。



========================================================

评论中瞎哔哔的都拉黑了,

我当然知道你们会想怎么说,啊有人为种族歧视洗地了,亚裔被欺负了我们要团结,如果是黑绿肯定不会被拉下去。


我想说两个问题。

如果亚裔有一天成了MSL一样的人,没人敢欺负你,即便你做了错误的事情,别人也不敢干涉。因为他们害怕,害怕你会报复,害怕你背后的种族和所谓的团结,以及,可能存在的暴力。

我想请问一句,你真的想这样吗?你因为你的族裔获得的所谓的治外法权,对你来说真的是有利的吗?你是最大的受益者吗?

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是亚裔中的败类,他们可以干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别人不敢说什么,然后在心里拿个小本本记下来。下次见到你的时候勉强的挤出一个笑容并且尽可能的与你保持距离。


第二个问题,如果上帝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告诉你现在有一个机会,你可以选择变成一个黑人或是变成一个阿拉伯人。而不需要继续当被歧视被欺负的亚裔。你会选择吗?你真的打算成为一个黑人或者MSL去享受所谓的特权吗?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不会。

看看知乎吧,看看这个社会,告诉我,他们真的在享受特权吗?那真的是特权吗?



我们应该做什么?一个乘客的合法权益被践踏和侵犯,我们应当站出来指责这一暴力行为,指责美国政府的无能和公司霸权。

因为这是我们的同胞,所以我们更应当站出来指责这一行为


而不是,因为这是我们的同胞,所以这是对我们的歧视,所以我们要站出来。

本来一个挺有理的事情,为什么要显得我们胡搅蛮缠呢?



-------------------------------------------------------------------------------------------------

最后很简单的做个结语,法律界有句名言,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名言更不知道是谁说的,他是这样讲的:

当事实对你有利时,多强调事实;当法律对你有利时,多强调法律;当事实和法律都对你不利时,敲桌子把事情搅浑

而有些人,在事实和法律都对我有利的时候,他却选择把桌子掀了……

user avatar

美西时间04/13晚更新一下:

医生为越南华裔David Dao,据医生女儿在记者会上称:父亲断了两颗门牙,鼻骨骨折以及脑震荡。现已确定诉讼。律师团主要成员两位:其中他们自己的家庭律师是全美前十的诉讼律师,成功诉讼金额高达十亿美金,另一位是全美排top5%的航空法律师。

这个医生Dao早年逃难到美国,老婆和其中四个孩子都是医生,其中有两个孩子还是在全美最顶级的医院梅奥工作。另外美联航股价狂跌,最高到达五个点市值蒸发几亿美金,CEO也终于认真出来道歉,可惜太晚已经没人买账了,主流媒体包括艾伦秀还有肯定此时应该出现的川普都发声指责。前两天美联航居然还试图挖出Dao早年的历史来转移视线,结果反而遭到民众更大的反感(说起来现在的民众真是好聪明好会抓重点啊),大致就是这位医生早年被控吸毒性侵男病人,官司打赢了但还是丢了执照,时隔多年在67岁又重新让他考到了。总之还有其它很多事使他一生很传奇,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看。


原答案:这简直就是公司从CEO到员工,环环相扣的教科书一般难以相信居然真实发生的PR灾难。

现在网上版本很多,在twitter上看完很多官方报道以后比较可信的应该就是从芝加哥到Louisville航班oversold,机组给乘客提供credit希望有乘客愿意主动改签让美联航四位员工搭乘该航班到目的地以便第二日可以飞其他航班。因为没有乘客自愿下机所以美联航随机选择了四位乘客,其中一位近七十岁的亚裔(也有人称华裔)医生因第二日早上有病人所以拒绝下机并联系律师,可机组联系机场安保把该名乘客暴力强制拖离飞机并发生了网上现在热议的视频片段和照片。

短短一段话已经暴露了太多问题:

首先,航空公司oversold是正常,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美联航去年oversold四万次,而且所谓提供400美金飞行credit被曾经改签的人爆出为分成50美金面值的代金劵,每次只能使用一张并且一年内过期。而且美联航在美国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之前爆出的负面新闻不要太多,印象最深的是之前一个乐队托运乐器被损坏无法赔偿结果还特意拍了一段mv放在YouTube获得了1600万点击量,之后牵出各种各样类似的客人都仿拍自己的经验。可能正因为这样没人自愿改签吧,估计都知道美联航是个什么德行。说回来oversold的事,航空公司是有权利拒绝乘客登机的,在UA的合同里Rule 25 (denied boarding) 也有写明,但是所有乘客已经登机了,所以Rule 25不适用。正常情况下只能用Rule 21 (refusal of transport)来驱逐已经登机的乘客,比如说怀疑乘客威胁到飞行安全之类,很明显oversold不属于rule 21的范围。

united.com/web/en-US/co

这位医生在飞机上已经联系了自己的律师之后拒绝下机,可见一定是得到了律师的回复知道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UA的空乘居然没有趁机收手,这种都不知道是智商问题还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之后他们就联系了机场的安保,很多人质疑安保人员是否有权利配合航空公司驱逐乘客,让我们看一下根据

Patch.com

发布的美国空管协会回应:


空管协会表示三名officer的行为不代表部门并且不合规定已经停职接受调查(最新消息说其中一位已经被辞退)。

现在再来看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四位乘客下机,因为要运送美联航四位员工去目的地好赶上第二天的飞行任务.....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刚刚用google地图随便看了一下,芝加哥到Louisville车程五个小时不到,美联航宁愿搞这么大阵仗赶赴钱买票的乘客,想不到找辆车送自己员工去目的地?或者是还是说这是公司一贯的处事方式?


网上现在大家在热议种族歧视问题,很多人说不至于因为是随机选出来的,还有人说不管是不是亚裔这件事情都需要重视。第二种说法当然是没错的,可是即便是随机选出来的就和种族歧视没关系了吗?错,简直太有关系了。有报道指另外三位其中一位为医生的太太,另外一对夫妇也是亚裔,这是没有经过查证的,可是假设另外三个都是白人,只有这位医生是亚裔,他的种族肯定也简介主张了那帮航空公司员工的气势。如果今天这个医生是黑人,你问我他们有没有胆动用武力把他强行拖下去,我可以确定地说肯定没有,绝对没有,即便他们再无脑,一帮白人把黑人乘客拖下飞机的这个场面他们也是不敢想的。那为什么亚裔他们就敢了呢,因为亚洲人好欺负。



这并不是我悲观,在美国社会确实是这样的,没有人会去轻易招惹无比团结的黑人和备受关注的minority人群,比如LGBT人群,残疾人等等,注意我说的是备受关注的minority。所以最后就剩下了看上去最不团结,也好像不会主动维护自身权益最喜欢大事化小的亚洲人。美联航这次估计也是觉得当下闹一闹糊弄一下就过去了,谁知道视频引起了全美社会积累的如此大的不满,以至于CEO第一次出来发言的时候还完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





这份简短、敷衍、不痛不痒的声明可以说是激起第二次民愤。




所以这就回到了第一句话,这就是美联航从公司最高层到一线员工由公司文化长时间累计引起的灾难。Twitter上很多人说的好,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毕竟美联航就是以种族歧视著称。

其实讲到美联航以及在美国亚裔的处境我简直可以再写几千字,可是拿也跟题目无关何况用手机实在没时间写更多,总之现在就希望那个医生和他的病人身体都无大碍,以及他能和律师一起告死美联航那个傻逼公司。

user avatar

看到点赞数很高的Ivony的回答有一些观点想要回应。

先讲我的观点:基于亚裔自我认同的群体性愤怒对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或许不是最贴切的解读。但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去指责这种愤怒,因为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反映美国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歧视亚裔的情况。至于这件事情本身,可能只是群体情绪被点燃的导火索。


首先,我非常赞成Ivony的部分观点:强行拖曳这名乘客下飞机不一定是歧视亚裔的行为,或者说,我们有更多地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首先他是一个乘客,其次是一个医生,最后是个老人”,这也是一种非常有道理的解读视角。这件事情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发生在法国巴黎的警察枪击华人事件,许多人也以歧视中国人的角度来解读,并且形成了以华人群体为主体的抗议示威。但同样地,这件事情明明也可以从别的角度解读,或者说哪怕他是一个白人,当时的那位警察也可能开枪打死了他。

(下面是Facebook上我对巴黎枪击华人事件的一段评论,红框内的部分我认为跟Ivony的观点是有所呼应的 )


但是,这两件事情激起的亚裔的愤怒以及从种族歧视来看待这些事件的倾向是更引起我注意的,也是我认为更反映问题的。我认为这或许是压抑已久的亚裔移民积累的情绪的集聚和井喷,是亚裔在生活中遇到的种族歧情况与被主流话语、“主流政治正确”轻视或者忽视之间矛盾的体现。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无论是在英语学术界还是媒体界(其他外语我不懂,没有发言权),当人们谈论“种族歧视”的时候,人们满口说的都是白人、黑人、拉丁裔,这些是在主流话语中会被关注的概念,是白人和这些少数族裔共同关注到的问题。犹记得在某世界著名高等院校的公开讲座上,一位学者介绍了她关于种族歧视的研究和观点,并振臂高呼我们应该如何去慢慢冲破这些他叫做institutionalized walls的东西,整个教室群情激愤,在她讲完之后报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我站在教室的小角落内心是很复杂的,因为令大家如此群情激愤、认同地不行的对于种族歧视的讨论中,压根儿就没有提到过半点“亚洲人”,就仿佛他们不存在,或者难道说他们不曾受到歧视或者结构化不公平?

我并不认为如此,简单举几个例子:


  • 2017年春节期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宿舍门上的不少写有中文拼音的名牌被撕掉,一些铭牌上写了英文名字的中国留学生却“幸免于难”,参考:哥大中国学子对“撕名牌”事件说不:说出中文名之美-中新网
  • 华裔编辑在曼哈顿街上被呵斥“滚回中国”,参考:《纽约时报》华裔记者被路人骂“滚回中国”
  • 今天还在网上看到了一名美国华裔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原文在这里:別人的土地,別人的規矩──華裔醫生強遭帶離血濺聯航客機,感同身受的痛楚 | 讀者投書 | 換日線 Crossing。摘录一些他的故事:
    • “打工的时候,十七、八岁的拉丁裔同事会说,「嘿!你们亚洲人有钱,干嘛来抢我们饭碗?」”;
    • “在学校,我曾被一群非裔同学在上课的时候,直接拉起我和几个亚洲面孔的男生衣领到楼梯间,亮出刀子晃着,说你们这些中国人,钱交出来,然后滚回你的国家去。”;
    • “也许是咖啡店里,店员明明看到我被插队,在我提出抗议后仍然举手叫我Wait 然后笑着和插队的顾客说「他们就是这样」;也许是不熟的主管一句:「你们亚洲人数学都很好,这个东西就交给你」这样看似夸奖其实完全不然的话语;也许是一些小混混随口伤人的叫嚣;也许是我的华裔第三代妻子每次出入海关,还是常被「随机抽检」带到小房间去「关心」。”

上面的这些举例或许不足以严谨的论证美国社会存在的对亚裔群体的结构性不平等和歧视的情况,但是足以反映有不少亚裔美国人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被种族歧视的情况。或许有的歧视并不如我上面举的例子那么明显、强烈、直接,有些情况可能是恨微妙的,但我相信人对自己背歧视是敏感的,这些细微的被歧视感终究会逐步累积在个人的心中。

但美国主流的话语、主流的政治正确,却没有去解决这些亚裔心中累计着的“被歧视感”。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之所以会被很多亚裔去这样解读,是因为其背后带入的他们自己解读世界的图式,是他们“脑中的世界”对外部事件反应的投射;而这种解读问题的图式是从他们过去的经历中积累起来的。


我非常认同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是种族歧视,但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件事情所引爆的亚裔族群的群体愤怒情绪——以“亚裔”自我认同为基点的群体愤怒情绪。(事实上,基于我自己的Facebook好友圈,我看到对这件事情在分享、讨论、表达愤怒的除了一名美国人,其余全是亚裔。)这种愤怒情绪或许就事论事来说,不是那么妥当,但是这种群体情绪所反映的美国社会确实存在的对亚裔歧视却又“看不见”的情况却是存在的。


没错,这名受害者他可以首先是一个乘客,其次是一个医生,最后是一个老人。按Ivony的话说,我们确实可以团结起来所有的乘客,可以团结起来所有的医生,甚至团结起来所有的老人来对此事件表示抗议。但是,由外及内的“团结”不是真的团结,自发形成的“团结”才是真的凝聚。这种“自发形成”基于存在群体共同认可的“被不公平对待”。换句话说,如果现在在美国,民用航空行业作为一个整体都在欺压乘客,那么这件事情出来以后点燃的很可能是作为乘客的群体;如果现在在美国医生或者老人是被不公正对待的,那么这件事情点燃的可能就是作为“医生”和“老人”群体的集体愤怒。


基于亚裔自我认同的群体性愤怒对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或许不是最贴切的解读。但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去指责这种愤怒,因为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反映现实问题的。至于这件事情本身,可能只是群体情绪被点燃的导火索。



没想到第一次回答竟然写了那么多。。。真的有人会看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联合航空3411号航班上发生的事件,恐怕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航班,本应是乘客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开始,却因为航空公司粗暴的处理方式,演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暴力事件,并将航空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发生在2017年4月9日,地点是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3411号航班即将起飞.............
  • 回答
    关于美国向中国“强收疫情赔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国际关系和公共舆论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支持或反对的答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强收疫情赔款”这个表述的来源和语境。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特别是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中国国内的情况逐渐.............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即将超过美国”这个趋势,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只看一个数字就下结论。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崛起,还有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财富世界500强”这个榜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是由《财富》杂志每.............
  • 回答
    普京在近期发出的对美国和北约的警告,措辞强硬,无疑是对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的一次重要宣示。这种表态并非偶然,而是俄罗斯长期以来对自身安全利益和战略地位考量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种强硬背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俄罗斯的战略不安感是核心驱动力。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未能完全摆脱对其安全环境.............
  • 回答
    刘强东疑案:一起关于权力、性别和文化冲突的复杂事件刘强东案(也称明尼苏达案)是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它不仅涉及个人行为,更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在性骚扰、权力关系和法律观念上的差异。要全面理解此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了解美国司法流程的运作方式。 关于刘强东疑案的概述事件经过(根据公开报道及警方文件).............
  • 回答
    美国大选确实经常被贴上“烧钱”、“有钱人的游戏”的标签,并且这种说法背后有着非常坚实的事实基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巨额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为何如此烧钱?1. 竞选活动本身的高昂成本: 广告宣传(最主要的部分): 这是候选人最主要的开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
  • 回答
    美国在12月30日报告了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70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要全面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数字的背景和意义 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个数字代表着疫情以来单日新增病例的新高峰,远超之前的任何时期。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直接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之快和广泛.............
  • 回答
    美国2023年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5%,创下自1982年2月以来的新高,这个数据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与重要性 定义: CPI是衡量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总指.............
  • 回答
    美国取消对越南的武器禁运,这无疑是近年来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咱们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下去看。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段禁运是怎么来的。说白了,那是一段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越南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1984年,美国对越.............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发现首例超级细菌”的新闻,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这不仅仅是一则孤立的健康事件,而是对我们现有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策略的一次严峻考验,也再次敲响了全球对抗耐药性感染的警钟。首先,我们要明白“超级细菌”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这个词,但具体到科学层面,它指的是那些对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
  • 回答
    美国确实存在“零元抢购”(Zero Dollar Shopping)的现象,但这个词汇的含义和实际情况可能与一些人的直观理解有所不同。要理解美国的“零元抢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什么是美国的“零元抢购”?在美国,“零元抢购”通常不是指字面意义上完全免费获取商品,而是指通过一些合法或灰色.............
  • 回答
    关于美国军队进驻韩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历史深度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明白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冷战遗产、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两国国内政治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从历史根源上看,美国军队进驻韩国并非近期之事,其最直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朝鲜战争(19501953年)。那.............
  • 回答
    近期,美国军方几位前高层人士公开表示支持前总统特朗普,这一举动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使得许多人开始审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美国军方一直以来都强调其政治上的中立性。军人宣誓效忠的是宪法,而非某一个政党或某一位领导人。然而,当卸任的军方高层选择公开发声支持某位政.............
  • 回答
    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在《上周今夜》(Last Week Tonight)节目中对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的吐槽,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现象进行了一次相当尖锐且充满英式幽默的剖析。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节目的不足,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片段和评论,揭示了这场被官方寄予厚望的晚会,在现代社会语境.............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美国新冠感染人数即将突破200万这件事儿。这数字确实触目惊心,背后牵扯到太多层面了,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2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想想看,在一个拥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里,接近1%的人都被感染过,这足以说明病毒传播的广泛性。这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与其说是针对一家企业,不如说是体现了其在科技领域、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上的战略考量和担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场“集全国之力”的行动:一、 科技竞争的白热化与“国家级”的较量在21世纪,科技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美国超额死亡人数持续增加,这事儿挺让人不安的,而且背后原因绝不是单一的。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当然还是新冠疫情。虽然大家可能觉得疫情好像已经过去了,但现实情况是,新冠病毒并未消失,而且还在不断变异。新的变种可能传播.............
  • 回答
    要说美国一月份流感患者出现新冠抗体阳性这事儿,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聊,才能说得更透彻。首先,“流感患者出现新冠抗体阳性” 这句话本身,指向性是比较强的,而且在医学领域,“抗体阳性”通常是代表曾经感染过某种病原体,或者接受过相应的疫苗。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这个现象时,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 “新冠.............
  • 回答
    美国李凡妮枪击案被判无罪,这个结果确实让人非常关注,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对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当案件涉及到财富、权力和法律程序时,人们自然会产生“金钱是否无所不能”的疑问。要理解这个案子,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美国的司法体系是建立在“无罪推定”原则上的,也就是说,在法庭上,检方需要提供.............
  • 回答
    关于美国不同族裔收入水平的讨论,尤其是提到奥地利裔收入最高,华裔收入相对靠后(比如您提到的第44位,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来源核实,但我们可以围绕这个现象展开分析),这是一个复杂但很有意思的社会经济议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必须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