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美国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5% 创1982年2月以来新高?

回答
美国2023年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5%,创下自1982年2月以来的新高,这个数据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1.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与重要性

定义: CPI是衡量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总指数。它反映了普通家庭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支付的平均价格水平。
重要性: 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指标之一。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影响:
居民购买力: 通胀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
企业成本: 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成本的上升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并可能转嫁给消费者。
储蓄价值: 如果通胀率高于储蓄利率,储蓄的实际价值就会缩水。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如美联储)会密切关注CPI数据,并将其作为调整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的重要依据。

2. “未季调”与“季调后”的区别

未季调(Unadjusted): 指的是原始的CPI数据,包含了所有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包括季节性因素(如特定月份商品需求的季节性变化)。
季调后(Seasonally Adjusted): 指的是剔除了季节性因素影响后的CPI数据。通常,经济学家更关注季调后的数据,因为它更能反映出潜在的、非季节性的价格趋势。
解读: 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5%意味着,与一年前的同月相比,整体物价水平上涨了7.5%。虽然季调后的数据更常用于分析趋势,但未季调数据也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未经修饰的比较。

3. 7.5%的同比涨幅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

历史高位: “创1982年2月以来新高”是关键。这意味着当前的通胀水平已经达到了近40年来的最高点。上一次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也正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超出预期: 市场普遍预期CPI数据会很高,但7.5%的涨幅很可能超出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或者说即使在预期范围内,也属于“高位的上限”。
普遍性: CPI反映的是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普遍性上涨,则意味着通胀压力是广泛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项目在推高整体指数。

4. 导致此次高通胀的主要原因(当时普遍认为的因素):

强劲的消费者需求:
疫情纾困措施: 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包括直接发钱给民众,这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
储蓄增加: 疫情期间的消费限制使得很多家庭的储蓄增加,随着经济的重启和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这些储蓄被释放出来,转化为强劲的消费需求。
“报复性消费”: 封锁和限制解除后,人们有强烈的消费意愿,尤其是在旅游、餐饮等服务业。
供应链中断:
疫情影响生产: 全球疫情导致工厂停工、劳动力短缺,生产能力受到影响。
物流瓶颈: 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卡车司机不足等问题使得商品运输成本上升且效率低下。
能源价格上涨: 俄乌冲突的爆发(在1月CPI数据发布前后或接近发布时,这一因素的影响已经显现或被高度预期)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飙升,这不仅直接影响汽油、天然气等价格,还通过生产和运输成本传导到几乎所有商品。
劳动力市场紧张:
“大辞职潮”: 疫情期间,许多人选择离开工作岗位,或者对工作条件和薪资有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供给不足: 某些行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来吸引和留住员工。工资的上涨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也可能被转嫁给消费者。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除了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上涨,这会影响到制成品和食品的价格。

5. 这意味着什么?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联储的压力增大:
加息预期: 高通胀数据直接导致市场对美联储加快加息步伐的预期升温。为了控制通胀,美联储通常会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这会增加借贷成本,抑制消费和投资。
政策权衡: 美联储面临着在控制通胀和避免经济衰退之间的艰难权衡。过于激进的加息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对消费者:
购买力下降: 实际购买力缩水,尤其是对于固定收入人群和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
生活成本增加: 食品、能源、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会显著增加家庭开支。
对企业:
成本压力: 原材料、能源、工资成本上升,可能压缩利润空间,迫使企业提价。
投资决策: 高利率环境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或减少投资。
对金融市场:
股市波动: 加息预期和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可能导致股市下跌。
债券收益率上升: 美联储加息和通胀预期上升会推高债券收益率。
美元走强: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吸引国际资本,推高美元汇率。

6. 总结和展望(基于当时的分析)

当时普遍的看法是,7.5%的CPI涨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信号,表明通胀并非短暂现象,而是具有更强的粘性。这可能意味着:

通胀的持续性: 通胀可能比之前预期的更难控制,需要更长时间和更严厉的政策来应对。
政策转向: 美联储可能需要调整其货币政策立场,从宽松转向紧缩,甚至可能需要采取比市场预期更激进的措施。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高通胀和可能的紧缩政策增加了经济衰退的风险。

总而言之,美国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5%,创下近40年来的新高,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经济信号,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面临的严峻通胀挑战,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加剧了对未来经济走向的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是基于当时(即2023年1月数据发布时)的视角。后续的数据和经济发展可能会改变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侧重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2年2月以来最高。

那么1982年美国是怎么克服过去的?只是靠加息吗?

当然不是,遏制经济过热的方法可不是加息,而是找一个经济体来承载代价。把那个经济体的资金吸过来给本国人解决加息后的饭碗。

那么1982年初美国在干嘛?

美国在和阿根廷反复的说将在其与英国的争端中保持中立。可阿根廷那边真动起手来,美国就对阿根廷进行制裁,明令禁止西方国家向阿根廷出售武器,前后向英国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军火,1250万加仑航空汽油,以及98%有关阿根廷军事部署的情报。

阿根廷输掉马岛战争,导致南美洲一系列经济动荡,大把的资金从南美转移到美国。

于是美国找到了代价,度过的经济软着陆。

乌克兰和东欧的诸位,听懂了吧?

user avatar

现在很多机构预测年底cpi就会降到2%,我觉得这只能称之为信仰,就是说过去几十年cpi都是2%,那以后也应该是2%。

但是我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现在cpi是7%,加息撑死了加到2%,大概率都到不了,否则经济和债务都受不了,cpi能降到4%就不错了,继续往上走到8%也不是不可能,总之实际利率不可能是正的。

联储一边加息控制通胀,另一边经济不好加息又导致萧条,通胀快速下降和经济强劲增长看起来都不可能,综合起来就是滞涨。

那么怎么办呢?说个好玩的事,时隔20年,美国债务/gdp第一次下降了,美国去杠杆了,没想到吧?

因为通胀把名义gdp吹上去了,钱贬值债务负担就轻了,就是所有人一起赖账。所以只要继续通胀个10年,把债都赖光,又是一条好汉。

治通胀?治什么通胀,都是好事。。。

user avatar

我们高华也是3亿美国人之一,为什么没有感觉到CPI上涨?

user avatar

有些话,我不讲不舒服,讲了得罪人,而且讲了会得罪很多人。

我们来回顾一下:2021年初,由于拜登发钱,在知乎兴起了发钱的讨论,我是不主张发钱的,这是我当初的答案:

你们可以在关于发钱的问题上去搜一下知乎的各式各样的回答,尤其是那些高赞的回答。

我不想贴,贴多了得罪人。

我得罪的人够多了。

如果你懒,你可以看看我上面答案的评论区。

如同评论区的王菊所说,我还是头铁。

你今天可以在这里对美国冷嘲热讽,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去年保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评论区有人说:“你这是假设了没法征税?”

这话说的好,因为一般说这个话的,属于货币主义者,即通货膨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是吗?

我们今天是2022年,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在去年1月份发钱,会导致什么后果,两个:

第一个,居民直接把钱存银行,当没发过,这就直接导致刺激政策失效了,但是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第二个,居民把钱拿出来花。

花,就会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就会刺激生产。

如果大家还有记忆的话,记得不记得去年能源价格和矿价格急速的上涨,导致很多中国出口商亏损还要出口?记得不记得、

这仅仅是因为美国的需求已经导致了能源价格和矿产价格的极速上涨,如果把14亿中国人的需求再加进来了?能源和矿产会涨成什么样子?

到时候生产商是越生产,越亏损,同时市面上还在通货膨胀。

那你准备怎么做?你准备加税?你准备加税回收货币?

生产商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了,你还加税,这不是逼生产商破产么?

当生产商退出了生产,市面上物资供给会更加紧缺,进一步推高物价,那么你现在怎么办?

你救生产商,你给生产商钱,你就等于在注入流动性,等于在撒钱,进一步推高通胀。

而你不救生产商,你征税,会导致货物短缺,货物短缺推高通胀。

无论你采取任何办法,最终的结局都是通胀。

而我只是说了最轻微的,也就是资产的上涨和通货膨胀

而资产上涨了吗?请看2021年7月份的知乎问题,这只是在7月份而已。

去年的这个时候,一对诡异的团体:左派和神神,突然达成了共识。

而我只是说了一句实话罢了。

我不想去贴我评论区的谁谁谁说了什么不靠谱的话,没有意义。

我只想请各位回忆一下,去年的这个时候,你是什么观点?

user avatar

人在美国。以前的回答说过不少超市和餐厅物价,这次说说车价。疫情后美国车价是其中一项涨的最厉害的。在美国,没有车就无法生活,所以车价跟肉价菜价一样,是最重要的民生价格之一。

官方统计两年上涨了40%。先说明一下,现在美国已经没有dealer会按MSRP(官方指导价)卖车。官网的价格可以说毫无意义。

以下我们来看看dealer实际卖的价格。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普通老百姓买的比较多的车型,不去看一些面向权贵的豪车。

低档车代表:Civic可以说是美国最大众,面向普通工薪阶层的车。

2022年开了1万4千miles(两万公里)的二手Civic。现在已经涨到3万7千美元,折合24万人民币,美国购车还有税费和运费等,一辆二手civic落地要27万左右。中国最顶配的全新civic落地大概是17万左右。也就是说美国车价比中国贵了60%以上。

我很清楚记得2012年时候,美国的civic的价格是远远比中国低的,当时美国顶配civic是2万5千美元,中国卖18万。疫情前,中美civic价格已经是一样了。到了现在美国比中国贵60%,还是二手车。此消彼长就是这意思。


中低档车代表:Rav4





有的人心中的天堂塌陷,内心不能接受,就说我说的是假的,我再截图些美国汽车论坛别人说的。


那些在评论区叫唤,不准换算汇率的,我就问你,不换算汇率比什么价格?现在汽车产业是全球供应,车定价就是各国货币综合换算的结果,这都是常识了。

还有,问题就是在问美国的通胀情况,我回答的也是通胀的情况。评论区一堆追着叫唤美国购买力比中国强,看到美国通胀失控就那么急眼吗?难道发达国家购买力比发展中国家强不是常识吗?需要你复读机吗?

user avatar

谢邀

还是先来看看明细,从7~7.5%,涨的都是些什么品类

食品方面:

已经涨了12%的肉蛋鱼已经没啥增长空间了,而谷物、烘焙类从4.7%涨到6.8%,乳制品从1.6%涨到了3%,其他食品从5.6%涨到了7.4%

不知道再这么涨下去,还有1美元炸鸡吗?


能源方面:

油价从最高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了,这个对于美国算是个好消息;

但是相应的,冬季电价涨了,直接从6.3%涨到了10.6%。

综合下来,冬天的日常成本还是上去了不少。


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变化,好像就交通方面也涨了些。

总而言之的确没有太大缓解的迹象,反而开始在食品的全品类方面普涨了。


今天太晚了,明天聊聊联储的应对,和美国国会要求扩大关税豁免的事儿

user avatar

对于高华和公知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人均300平大house,一元炸鸡吃到吐,天天牛排,每月收入3万美元

user avatar

7.5%的通胀,加息到2%有啥用……起码得加息到7%才行啊……

这样的话,美债利息就是每年2.1万亿了。

不过有个问题——美国为啥要遏制通胀?通胀越高,名义GDP越高,股价越高,资本家、企业主、华尔街等赚的越多。为啥要遏制?

user avatar

美国CPI跟踪帖不会像新冠跟踪帖一样榨干段子手吧?

user avatar

我先替某些人放一张美国过去70年来的CPI走势图,“这才哪儿到哪儿?跟八十年代15%的峰值比,7.5%够干啥的?”

首先80年代CPI是算房价的,现在不算了,如果现在CPI还统计房价的话,考虑到过去一年美国20%左右的房价涨幅,猜猜按八十年代的口径CPI会到多少?

其次,八十年代保罗沃尔克是靠着疯狂加息把通胀抑制下来的:“在沃尔克任职10天后,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贴现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创下10.5%的新纪录,且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中连续三次提高贴现率到了12%。彼时的通货膨胀年增长率已接近15%。3个月期美国国债利率超过了17%,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高达到了21.5%,创下当时美国金融史上的利率新高。”

有人说当时利息本来就高,其实不然。六十年代初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低位波动,从1965年开始出现一波温和上涨,但是直到1966年5月联邦基金利率都没有超过5%。1969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最高一度达到9.19%,随后又开始出现缓慢下跌,直到1972年4月开始出现反弹。1973年7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首次突破10%,并在此后长达18个月时间内一直高位运行。从1975年4月开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回落到6%以下。1977年9月起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再次恢复涨势,1978年12月联邦基金利率再次突破10%,此后该利率一上行,在1980年4月份达到17.19%的高点。随后该利率出现了三个月的回调,10月份起再次恢复涨势,在1981年6月达到历史最高值19.10%。随后缓慢出现回落。
从2008年12月16日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0-0.25%的超低区间。

现在美国国债30万亿美元,加息看一看?还嫌拜登同志死得不够慢?不加息那通胀就控制不住。

通胀是为啥?疯狂印钱嘛!


有人说这个狭义货币M1有修改统计口径的原因。


那这过去六十年里广义货币M2最高增速2倍的M2增速没啥问题吧?


结果收入只涨了10%。








物价涨得华人们都不再岁月静好粉饰太平了——注意美国通胀比欧洲高得多!

现在是加息亦死,不加息亦死,还不如举大计呢,是吧?最具反抗精神的美国人民?


老拜登真是拉啊,经济搞得一团糟,疫情也搞得一团糟,我想一想他的处境都觉得难。

两年多死了120万美国人,美国人的命也是命啊!加起来比不上中国因为疫情死的几只猫,真是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120万座大山啊。


因为疫情3000多万18-64岁的美国人有新冠后遗症,160万全职工作者因为新冠后遗症无法工作。


儿童非意外死亡第二大原因是新冠,18-64岁人群死亡率上升了40%。

哦,别忘了还有芬太尼这个杀手,美国18-64岁人群过去两年第一大死亡原因是滥用药物,第二大才是新冠。

妈的,写到这儿我信念都要动摇了,美利坚内忧外患到这种地步仍然岁月静好,“啥事儿也没有”“经济好得很”“收入疯狂上涨”,它可真是太伟大了!

user avatar

以前说过,CPI环比数据比较重要

最新的22年一月CPI环比还在0.6

考虑到21年2月的CPI环比是0.4。所以,22年2月环比不降到0.4下面,CPI同比还是会继续新高。虽然最近天然气季节性回落了,但原油,黑色金属,铝,铜的价格不是已经新高了,就是在去新高的路上。我看整个一季度CPI环比都不可能跌破0.5。最乐观也是要到下半年,扣减掉去年中的高峰,同比CPI才有可能回落。

另外,美国港口堵塞实际还未见好转。美国人玩掩耳盗铃,让船在港口40海里外等候就不算港口拥堵了。面上好看了,货物的海运成本却降不下来。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就缺大货车的美国,司机们却纷纷北上加拿大搞事。我看这运费几个月降不了。五月份港口工会新一轮谈判开始,还不知道要出什么幺蛾子呢。

user avatar

之前写的比较多,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美国货币发行是综合目标制,即通胀不是唯一的目标,还会兼顾经济热度、就业率等,16年经济已经非常热了,所以才敢开启慢加息,即便如此也是阻力很大。本次经济并没有16年那样拥有持续7年宽松后的经济热度,所以美联储加息一直在喊却一直不敢做,因为加息会刺破本就不好的虚假繁荣。

2)美元霸权下,美元是全球性货币,超发货币是向全球征税铸币税,谁外汇储备高,美国国债持有额度大,向美国输入商品换走信用的顺差大,谁承接的成本转移越大。货币供应量增速如此之高,也就是美元霸权把压力输出去,换其他任意一个国家,绝不是7.5%的通涨能打住了,2021年贸易逆差增至8590亿美元,对美国内部来说,费雪公式左边货币减少,右边商品增加,是抑制通胀的关键。

3)内部矛盾是加息的关键

美国加息压力更多的来源于内部,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学习日本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负债的方式来降低居民杠杆,不断增加政府债务规模。但通胀影响最大的的毕竟还是穷人,即便直接发钱,宽松货币政策经过几次货币流转也会加大贫富分化,这也是危机中各国印钞穷人并没有过的更好,而富人的资产却比正常时期更快速的积累,寄希望于宽松货币政策缓解社会矛盾美国收割全球都很难做到。

最后,继续宽松还是加息不同群体利益是不同的,继续宽松资本是举双手赞同的,印钞带来的副作用也可以很大程度转移出去,影响美国的加息节点大概率看穷人阶层的运动和舆论激烈程度了。穷人如果不闹,搞搞预期管理,动用动用媒体力量加息还能再拖一拖,等明年发展中国家从疫情影响中恢复,产能供应上来,美国又可以玩08-16年之间宽松和通胀转嫁游戏,预期这种干预市场的手段也用了快一年了。

user avatar

我坚持认为,只有休克疗法才能救美国的通胀问题。

注:本文纯属开玩笑,不必认真,只是幽默开心一下,但本文援引的报道是真的。

一元炸鸡,这个梗源于“高华”用户:立党。

一元炸鸡 的意思是: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剥削全世界,所以美国过去国内物价很便宜,炸鸡随便吃,只要一块钱。

高华 的意思是:美国华人中,有一群经常遇事就反过来指责华人、中国方面要反思自己的人,这些人自称是高级华人、美国精英,所以经常被戏称为高华。

立党被其亲美粉丝称为立党老师,他经常用一元炸鸡来讽刺、批判、阴阳怪气国内的爱国者。

他经常采用类似的句式:

你们这么爱国,有屁用!看看高学历的我!只要去了美国,就能天天有一元炸鸡吃!而且美国牛排也便宜!我天天可以吃自助餐,你们吃得起吗!

他潜台词就是,只有傻子才忽悠人留在国内...不要相信任何关于美国的负面新闻,美国就是天堂。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天天拍自己吃一元炸鸡的短视频。

此人确有鸿鹄之志,因为众所周知鸿鹄是鸟类,也就是鸡的一种!

所以立党的鸿鹄之志就是考上211、读博的高学历后,去美国打工找便宜的苍蝇馆子,吃一元炸鸡...伟大不?

但是最近这届美国不争气啊!居然开始出现了炸鸡危机。

2021年9月开始,因为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条受到持续影响,美国肯德基表示,因无骨鸡肉供应不足,决定暂时取消该产品的广告宣传。

不仅仅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许多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

炸鸡危机,全面爆发。

最新情况更是到了美利坚最危险的时候,开始连油都成问题了,炸鸡的油快用不起了!

过去美国食用油油价是13美元一桶,现在是45美元一桶...

根据凤凰卫视采访,在美国中餐业做了将近45年的王铁牛(他是中餐协会常务副会长)表示,现在约有90%的中餐馆处于亏损与不亏损的边缘,无法盈利。

他说:

以前食用油13美元一桶,而现在是45美元一桶;以前大米一袋20多美元、30多美元一袋,可现在已涨到了57.5美元一袋;做樟茶鸭的鸭子以前是80美元一箱6只,现在涨到120美元一箱,若按照以前的价格卖樟茶鸭,即10美元半只的话就只能赔钱。一些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食材也在涨价,以前10几美元一箱的罐头,现在涨到了20几美元,甚至30几美元一箱。

2019年,全美中餐馆约有5万4000家,经过两年的疫情,现在还剩约4万家,即约已有1万5000家倒闭。王铁牛非常肯定的认为,今年5月前后或有约半数的中餐馆会倒闭。

拜登啊~你在干嘛!

你这是典型的给对岸递刀子啊,你对得起立党老师长期阴阳怪气的亲美宣传吗!哎~这外宣攻势都被你拖后腿了,你不争气啊!

美国劳工部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5%,同比涨幅创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全美超22个州物价上涨7.9%。

全美正在开启福报模式。

面对日趋严重的美国通胀,吾有一些“好办法”,可以给登哥参考一下。

1、公投灭通胀

咱大美利坚是民主国家,美国老百姓有神圣的选票,而众所周知,亲美公知曾经告诉我们,遇事不决拜民主,民主化是万能的。

所以我认为,面对物价飞涨这种情况,咱大美利坚还有个“经济王炸”可以使用,直接民主公投去禁止通胀即可。

只要美国一人一票公投立法禁止通胀,通胀问题必然瞬间在我大民主面前灰飞烟灭。

2、面对物价飞涨,美国需要使用“休克疗法”。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虽然苏联有丰厚的遗产,可当时苏联遇见了经济困难,有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叶利钦头疼。

于是完全不懂经济的叶利钦,在美国方面的劝说下,就启用了全套美国经济学家班底,搞了著名的“休克疗法”经济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彻底市场化,政府什么都不能管,全部放开。

美国专家们对叶利钦说,当年苏联是计划经济,经济不行就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了,现在必须彻底放开,什么都不管,才能方便我美国资本家抄底...口误,是方便我拯救俄罗斯!

其中休克疗法有二个关键点:

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

其次就是,要降低平均工资、取消社会福利、压缩公共开支、取消关税保护、无门槛的吸引外国资本注入...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我,现在却突然发生了“思想转变奇迹”,面对美国,我突然认为,只有市场化才是最能解决问题的!

现在拜登要救美国的通胀问题,得全面放开物价,绝对不能管控,要让市场那个无形的手,自由的去调解物价...

削减开支方面,我认为美国应该大幅削减警察,特别是白人社区警察的数量与经费,虽然美国警察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式的公务员。

但美国警察是通过所在社区纳税额度来分配的,本质上还是吃财政饭的,就是纯社会开支项。

国内很多人批判休克疗法是美国当年在忽悠俄罗斯,我突然却反对这种说法。

我完全认同休克疗法,现在除了休克疗法,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拯救美国通胀问题,美国是时候休克一下了。

之前国内极端自由主义者一直告诉我们,政府干预是万恶之源。

比如薛兆丰老师这种人才,我建议立即发配宁古...不对,是往美利坚输送人才。

薛兆丰老师高论1:薛兆丰老师在新京报发文(梦幻联动),他认为高速公路不能免费,这是典型的恶政,因为这种政策只利于人民,却不利于自由。

同时认为,他认为我们应该放开对租车的价格管制,全民喜迎租车费用上涨,喜迎多花钱的自由。

薛兆丰老师高论2:疫情期间口罩涨价是非常合理的,涨价多少都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政府,这非常的自由。

薛老师认为发国难财行为,应该被全民鼓励,要当榜样来宣传。

薛兆丰老师高论3:资本是弱势群体,很容易被打工仔剥削,希望我们社会不要只关注劳动者,要更多的去关注真正弱势群体——巨头资本。

看完薛老师的言论,我猫躯一震,这是绝后人才啊,这不正是现在我大美利坚通胀问题需要的“杰弗里·萨克斯”吗?

注:杰弗里·萨克斯是休克疗法的提出者,现在地位相当于是美利坚的民族英雄,帮助美利坚把俄罗斯吃光抹净...说错了,是拯救了俄罗斯~

现在美国面临和当年苏联解体一样的问题,经济陷入危机。

按照美国方面的说法,当年的休克疗法毫无疑问是拯救了俄罗斯!

所以也许我们也应该派出自己的“杰弗里·萨克斯”了...

建议对美援助薛兆丰老师,送给拜登做经济顾问。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我们不能对美国人民的困局袖手旁观,好东西是需要分享了,像薛兆丰老师这样优秀的人才,我们岂能私藏?

之前薛老师说这些理论的时候,是被全社会误解、被骂很厉害的。

现在只要薛老师去美国完成当代休克疗法,贯彻自己在国内没有实现的绝对自由化、绝对开放、绝对不干涉物价的理念,薛老师一定能拯救我大美利坚于水火之中的!

只要完成了美国的休克疗法,薛老师就是民族英雄,不对,是世界英雄!到时候我看哪个黑子还敢黑我们薛哥哥!

3、出口转内销

我相信很多人绝对看见过类似的视频,就是有一堆美国华人在短视频上天天拍美国物价多么便宜。

人家什么也不说,就天天坚持不懈的发自己吃的便宜饭菜,特别给你强调价格是多么的低,分量是多么的足。

相当于无形中“打脸”了所有大陆媒体,你看,这些人天天报道我们美国怎么怎么样,结果呢?

人家作为美国华人,还不是天天大鱼大肉!

现在国内舆论存在两个美国,一个大陆媒体报道的美国,一个是短视频华人依旧岁月静好的自拍,请问谁是真的?

我直说几点,大家自己判断。

如果你去了美国留学,你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会发生活自拍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会坚持不懈的只发吃的吗?而且特别强调价格,仿佛是任务一样?其他什么也不发吗?

肯定有人会说,阴谋论!无耻之徒,你这样诋毁人家有完没完。

可这种事已经被头条抓过现行了,去年头条处理了一批拿“狗粮”的水军,你看看他们都在发些什么望梅止渴的内容:

无语了,这是走量吗?连图都不带换的...

看清楚,下面这是头条官方处理的结果公告,这些人就是全部拿钱办事的!

之前被爱国博主赛雷曝光的中南屋项目,人家里面说的很清楚,参与宣传反华工作,就可以拿美国名校名额。

不是我小心眼诋毁人家美国华人自拍,而是大陆媒体对美国通胀的报道,大多数都是来自美国官方统计的,你去登录美国相关部门官网,官网就是这个暴涨的数据。

要么就是美国官网公开造假,美国在对华搞战略忽悠。

要么就是这些美国华人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拉不下脸,可能是有当地爱国主义任务,就拍这些掐头去尾的视频。

这就是考验人判断力的时候了,中国官方媒体在数据方面,可能会有小误差,但是大规模误差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全球数据都是通的。

而且物价数据涉及大宗商品、能源、进出口、股价等多方面经济影响,这方面造假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造假代价巨大。

短视频的美国华人,他们是没有记者证的,并不是专业的报道者。

并且人家在美国,有很多还是入籍的,人家就算造谣又怎么样?人家在美国啊,大不了被中国平台封号而已。而且警察执法也是有成本的,不可能为了一个短视频擦边造谣问题,去美国抓人...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视频就是随便发,没有任何门槛和误导人的代价。

人家拍视频想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你永远无法知道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

美国劳工部本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美超22个州物价上涨7.9%。

请问我们究竟是应该相信美国劳工部,还是短视频三无华人?

所以我说,这就是第三计策。

有些高华,人家是对大美利坚非常忠心耿耿的,哪怕读了211博士,也是礼赞美国炸鸡的雄心壮志。

这些人在国内舆论平台因为各种原因,到处乱搅浑水,导致信息极度混乱,一度让不少国内误以为现在美国还是岁月静好。

可见人家高华的外宣能力,甚至比美国官方强多了。

如果拜登让这些高华调转枪头,对美国内宣传,依托美国基础教育差、反智人群多的优势下,通胀自然就可以被说没了。

什么美国炸鸡块用不起油了?

这是空气炸鸡啊,我们美利坚越来越环保了啊,越来越健康生活了~

什么美国白人警察又跪压黑人了?

高华们完全可以宣传,这是美国白人警察非常懂得反思美国蓄奴的历史罪行,看见黑人了忍不住礼貌性下跪。

只是人家不会告诉你,白人警察刚好下跪在了黑人脖子上...

美国媒体曾经说,疫情有二种结束方式,一种是真的结束了,另一种是大家假装疫情结束了。

也许通胀也是如此。

通胀并没有结束,但是在国内短视频上,很神奇,美国通胀消失了、物资大把的。

也许这些天团人才,正是美国国内现在最需要的,和大麻、枪支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纯开玩笑,请勿对号入座。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这才哪到哪嘛,easy easy,mild mild。

美国比这通胀高的时候有的是,比这通胀时间长的时候有的是,疫情比这严重的时候有的是。美国不就这样过来了么?相信这次也一样。

君不见硅谷高华还在洋洋得意的嘛,说明美国相对富裕阶层根本没受什么冲击。

至于收入中下层的人?那是人么?就是人形牲畜一样的东西罢了,没了就再招一批就是了。

user avatar

解释一下美国的 CPI 是怎么计算的。

美国劳动统计局(BLS) 会每两年针对城市居民消费(忽略了 7% 的乡下山姆大叔)做一次调查,形成包含大概 8 万种常用消费品在内的一个篮子 (basket),大类上包括居住消费(housing),食品 (food),汽车及零部件 (new/used cars and vehicle parts),能源 (energy),医疗服务 (medical services),车险、维修和服务 (car insurance, repair and other services),服装 (clothes), 以及其他。根据每一大类对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赋予一个权重,大类里面的每一个 item 也同样根据重要性赋予权重,然后根据每一个 item 的价格变化,以及不同的权重,计算出来这个篮子的价格相对于去年的变化,得出整体的 CPI 指数的变化。这个篮子里权重最高的是 housing, 大概在 CPI 中占比 32% 左右,其次是 food 在 14% 左右,cars and vehicle parts 占比 8% 左右。

当然 CPI 本身的这种计算方式,存在不少 bug.

除了刚才说的,有 7% 的美国乡下人的消费没有被计算在内(通常乡下消费比城里低不少),另外 CPI 的计算没有考虑潜在的替代效应 (substituion bias)。比如一个大类里的某种商品如果价格涨的太宽,人们就会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比如牛肉太贵换吃鸡肉,鸡肉太贵换吃猪肉,猪肉太贵可以换成植物蛋白,总能找到替代品。CPI 计算没有考虑替代效应本身,会对实际 CPI 产生高估。

另外,CPI 本身对篮子的界定也存在瑕疵。比如,对于占比不低的医疗服务,CPI 只计算个人自掏腰包付的医疗费部分,对于政府和雇主掏的那部分就忽略了。而后者往往比较稳定,所以这部分也会对 CPI 产生高估。

而已经持续近 3 年的疫情,对 CPI 的计算方式也产生了挑战。social distancing 的存在,让人们更少地消费服务,而更多的消费实体商品。比如餐馆不去了,自己去超市买菜多了,自然后者价格上来了,前者价格下去了,对两类商品的权重不做调整的情况下,也对 CPI 的计算产生了扭曲。

美联储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 CPI 的计算方式,把上面提到的替代效应和篮子界定问题考虑了进去,这么计算下来 1 月调整后 CPI 是 5.8%。同时还提供了所谓的 core inflation, 去掉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这么计算下来 core inflation 是 4.9%。看起来没有 7.5% 那么惊悚了,虽然也比美联储对通胀的常年目标 2% 要高不少。

user avatar

分享昨天两个出圈信息;社融数据和美国CPI。

1)1月新增社融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加6.17万亿,同增9816亿,前值2.37万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增10.5%。

感悟:很明确,保增长。10月份开会,6月份放钱来不及的。现在已经2月中,只剩下7个月,时间很紧张,所以,我们拭目以待更高频的保增长信号。

2)美国1月CPI同涨7.5%。

感悟:拉紧缰绳的时候,恰恰说明马已经跑起来了。而且,这是有惯性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FED加息初期是周期研究员的狂欢期。一切只是预热。

【听听大佬怎么说:】

1)贝莱德董事长Fink大佬最新采访:通货膨胀是贯穿2022年的经济主题。
原文:全球正加速 “去碳化”发展,但如果没有适当的政府政策来引导能源的供需平衡,这可能带来失衡。21年年底,缓解碳氢化合物的供给压力比较大,同时需求压力也没得到缓解,最终造成能源价格大幅度提升,我认为这种趋势将会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长期的通货膨胀、薪酬通胀及需求所致的核心通胀将带来更多大宗商品的通胀,这是2022年的大背景。
注意:是伴随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21年Fink总的金句就是:绿色,是要付出代价的。凑在一起就是Greenflation。
2)高盛Jeff老爷子的话:原材料供应正在陷入危机
在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未见过现在的局面。人类社会正陷入“分子危机”,所有可以叫的出名的原材料(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铝、或者其它)都面临严重的短期。几种大宗商品的市场期货曲线呈现现货溢价的形势,这表明,交易员愿意为即时的供应支付巨额溢价。

【一些感悟:】

Fink和Currie代表从业最长的基金买方和金属卖方,一个从业40年多年,一个从业30年。多和国王散散步,这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为何从2020年5月至今,美国矿业股涨幅已经8倍,铜的单吨储量市值已经是A股的溢价1倍。

美联储布拉德支持在7月1日前加息100个基点,支持首次50个基点的加息,2季度开始缩表。利率市场预期3月加息50bp的概率上升至90%以上,且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召开临时会议来加息,而不是等到3月中旬的利率决议,就像2020年新冠爆发时也是临时开会降息。

FYI:WHITE HOUSE ECONOMIC ADVISER BERNSTEIN SAYS EXPECTS INFLATION TO GO DOWN 'SIGNIFICANTLY' IN 2022 -CNN

市场共识是通胀在二季度见顶,可问题不在于何时见顶,还得看见顶后能回落到的中枢水平。问题是以上CNN这个“Significantly”到底是有多“显著”,7.5下到5也可以说是很显著……。所以讲,市场还是不够panic,大概是没人经历过inflation,实际收紧又尚未开始,造成了一种好像没事儿了的假象。美联储这些官员说话没人信了,随时都可以变的,今天鹰明天鸽…。

另外:

美林第一个预期加息7次(今年7次+明年4次),市场此前预期是4.8次(50bp就算2次了);倘若真加那么多的话,叠加缩表,谁都会崩…,无论美债、美股,都不能承受大跌;所以反观“航运不挂加息不止”。但其实当下经济复苏明显,不但就业大超预期,时薪也上去很多(时薪已然5.7%了);不过就算美股崩了还会回归的,毕竟是全民养老金。

此外,这么低利率的情况下,美债利息支付也占3.3%了, 那如果利率整体上去了,会怎样?有可能加息缩表搞到中途,市场就提前开始交易衰退了。上一次缩表,一共缩了6%, 结果美元荒了,隔夜拆借利率飙到年化8.5%, 联储只好从心了,这次看看会怎样…。

总之,market not panic enough,Fed needs panic before softening the tone .


user avatar

美国今天最大的困局是左手打右手。

降通货膨胀的实质方法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方法是科技革新和优化产业链。目前科技革新似乎没那么容易,唯一能做的就是优化产业链。而优化产业链就会让中国收益,所以走不通。

那么降低通货膨胀的表面方法就是缩小货币供给,加息或者缩表。可是减少货币供给,资产就会贬值。资产略微贬值也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十多年的宽松大家都是债连债,贷中贷,一个不留神就会出现雪崩式的金融危机,所以这条路也凶险万分。

而最最坏的结果可能是资产降价了,物价没有降!为什么呢?因为世界范围内供应链被美国的政策搞得一片混乱,已经生产不足,效率低下了。都是小民的必需品,供不应求自然价格高。货币再少,饭还是要吃。

所以,美国想要走出通货膨胀唯一的办法就是和缓中美关系,回复供应链秩序。但是,偏偏这条路走不通。

就像防疫,其实中国防疫措施是最优解。可是美国就是不学,就是头铁,非要说隔离是不人权。最后只能靠放水和一百多万条人命死撑。

今天的美国还在愤怒和不甘的情绪里,真的有点像十多年前的日本,所有政策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就是跟中国对着干。

这些情绪上的东西牢牢困住了美国的政策方向,如同航行的邮轮锁住了船舵。百年以前美国柔软的身段,务实的外交早已成了历史。

目前美国的逻辑是,通货膨胀是因为中国扰乱供应链,所以要继续惩罚中国,所以不能降关税还要加关税,然后通货膨胀更厉害,都是因为中国……

这种万事都怨中国的逻辑始于特朗普,班农。这个逻辑框架下,越用力麻烦就越多。

user avatar

这话题技术性的问题已经说烂了,说点不那么技术性的。

神友们最喜欢拿国外各种物价低来作为中国不行的例子。而事实上,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相比,物价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大多数工业品中,中国的价格还往往比美国之外的外国低,毕竟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其实只有美国才是那个物价便宜的“外国”。

为什么神友们心中物价便宜的“外国”,只有美国一个,这才是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绿纸,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亏本”把自家的产品卖给美国。

就问一句,这合理吗?不合理的事物,终究是要回归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