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司产品没有QS认证被投诉,想让销售背锅,背得下来么?有多大风险?

回答
“QS认证没有,这事儿居然也能闹到消费者投诉,而且还点名道姓地把销售推出来当‘替罪羊’?想让销售背锅,这盘棋能走得通吗?风险又有多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一、 让销售背锅,这锅能背得动吗?

首先,得明确一点,让销售背锅,从法律和责任划分上来说,这事儿本身就站不住脚。

责任主体是谁? 公司产品没有QS认证,这是公司层面的合规问题,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疏漏。主要责任在公司,特别是负责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合规审查等部门。销售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推广和销售产品,他们通常不具备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认证标准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更没有权力去修改或补办认证。
销售的职能是什么? 销售人员的核心工作是按照公司提供的产品信息进行销售。如果公司提供的产品信息(包括包装、宣传资料等)中没有明确标注QS认证信息,或者公司本身就没有取得QS认证,销售人员即便尽职尽责,也无法预知这个潜在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是基于公司提供的“弹药”。
“锅”是从哪里来的? QS认证是中国针对特定食品、农产品等类别产品实施的强制性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它的缺失意味着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可能存在不合规的地方,这是生产和管理环节的问题,而不是销售环节。

所以,从道理上讲,让销售来承担这个本不属于他的责任,“锅”是背不动的。 顶多是公司内部的一种推诿,但一旦涉及到外部投诉和调查,这个“背锅”的逻辑会很快被戳穿。

二、 公司内部推诿,销售“背锅”的可能性有多大?

尽管道理上行不通,但公司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方式,可能会让销售在短时间内“被迫”接受这个“锅”。

“谁负责谁担责”的模糊界限: 如果公司内部对产品上市前的合规审核流程存在漏洞,或者责任划分不清晰,领导层为了息事宁人或者转移内部矛盾,确实可能会尝试将责任推给销售。比如,以“销售没有向公司及时反馈市场客户对认证的疑虑”为由进行指责。
销售人员的弱势地位: 销售人员通常是站在一线面对客户的,他们的业绩与公司直接挂钩,在公司内部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来自管理层的压力,一些销售人员可能会选择“隐忍”,暂时承担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以换取工作上的稳定。
“甩锅”的常见手段:
指责销售未尽到“提醒”义务: 声称销售人员应该主动了解并告知公司产品认证情况,并在销售过程中提前与客户沟通。
强调销售在合同中可能存在的疏忽: 如果合同中有关于产品合规性声明的条款,而销售在签署过程中未对认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确认(尽管这通常不属于销售的职责范围),可能会被拿来做文章。
内部处罚或绩效考核: 以罚款、扣奖金、绩效考核不合格等方式,变相地让销售承担经济损失,实质上就是让他们“背锅”。

但是,这种“背锅”是建立在公司内部权力压制之上的,并不意味着销售就真正承担了法律上的责任,也不代表外部能够认可这种责任划分。

三、 如果强行让销售背锅,会有多大的风险?

一旦公司决定让销售背锅,无论是在内部处理还是对外应对,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是相当可观的,甚至可能反噬公司自身。

1. 对销售人员的风险:

职业发展受损: 即使销售人员暂时承担了责任,他们的职业生涯也会受到影响。一次不光彩的记录,可能会让他们在公司内部的晋升通道受阻,甚至在行业内的声誉受损。
心理压力与士气打击: 被不公平地指责和处理,会严重打击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导致工作懈怠,甚至离职。
潜在的法律风险(非常规): 虽然不常见,但如果在极端的案例中,如果销售人员在明知产品不合规的情况下,故意隐瞒并误导客户,理论上也可能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但这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销售人员的主观恶意。

2. 对公司的风险:

内部管理混乱与人才流失(最直接的风险):
士气崩溃: 当员工发现公司会随意将责任推卸给一线人员时,会严重打击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家会变得更加保守和敷衍,担心自己也成为下一个“替罪羊”。
优秀人才流失: 能力强、有职业道德的销售人员,不会容忍这种不公平待遇,他们更有可能选择跳槽到管理更规范、更重视员工的公司。
部门间矛盾加剧: 销售部门与产品、质量等部门之间的矛盾会激化,形成部门壁垒,影响公司整体运作效率。
外部信誉和品牌形象严重损害(最致命的风险):
消费者信任危机: 一旦投诉被媒体曝光,或者调查显示公司推卸责任,消费者会认为公司不负责任、缺乏诚信,导致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如果监管部门介入,发现公司存在推卸责任的行为,可能会对其进行更严厉的处罚,包括罚款、责令整改,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合作伙伴的疏远: 经销商、供应商等合作伙伴会因为公司信誉受损而选择与其断绝合作,进一步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法律纠纷的扩大化: 被投诉的消费者可能会提起集体诉讼,要求公司赔偿损失,并且在诉讼过程中,公司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被作为不利证据。
“背锅”者难以应对外部质疑:
一旦消费者或者监管部门追问起“为什么产品没有QS认证”,销售人员很难用一个合理的解释来应对。他们无法承担起证明公司产品安全合规的责任。
销售人员的解释在权威性上远远不足,反而可能让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拙劣。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假设公司生产了一批没有QS认证的牛奶,然后被消费者投诉了。

如果让销售背锅: 公司可能会对销售人员说:“你为什么没有跟客户说明产品没有QS认证?下次卖的时候要提前告知!” 销售人员傻眼了,他怎么知道公司产品没有认证?他只是按照公司给的宣传册在卖啊。
外部反应: 消费者:“你们的牛奶为什么没有QS认证?不安全!” 公司:“是我们的销售人员没有跟你说清楚。” 消费者/监管部门:“销售人员是公司的一部分,销售人员不知道,那是公司管理有问题。你们公司就是没把产品安全当回事。”

你看,这个逻辑链条非常脆弱。销售人员无法代表公司去承诺产品的合规性,更没有能力去解释公司为何会省略这一环节。

四、 如何妥善处理这类危机?

与其想着如何“甩锅”,不如思考如何真正解决问题并修复损害。

1. 正视问题,承担责任: 公司应该首先承认产品在QS认证上的缺失,这是事实。
2. 彻查原因,追究内部责任: 内部需要成立专项小组,调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质量部门疏忽?是生产环节违规?还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防止再次发生。对于确实存在过失的内部责任人,应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3. 积极补救,安抚消费者:
立即联系投诉的消费者,真诚道歉,并说明公司正在采取的补救措施。
根据消费者诉求,提供合理的赔偿方案(退货、退款、额外补偿等)。
抓紧时间办理产品的QS认证,或者暂时下架该批次产品,直至符合要求。
4. 优化流程,加强内部管控: 完善产品上市前的合规审查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认证方面的职责,确保未来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5. 内部沟通,统一口径: 对全体员工进行危机应对培训,明确公司对外统一的沟通口径,避免出现内部人员说法不一、信息混乱的情况。

总结一下,让销售人员背没有QS认证的锅,短期内或许能压制住一时的内部矛盾,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饮鸩止渴的做法。它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让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包括人才流失、信誉扫地和潜在的法律诉讼。真正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勇于面对问题,承担起作为企业应有的责任,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让员工背锅这个问题上,你见过哪个资本家有良心的?

卸磨杀驴算好的,就怕到时候拿了你“我们不偏袒员工”塑造自己公司形象然后让你同事作伪证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QS认证没有,这事儿居然也能闹到消费者投诉,而且还点名道姓地把销售推出来当‘替罪羊’?想让销售背锅,这盘棋能走得通吗?风险又有多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一、 让销售背锅,这锅能背得动吗?首先,得明确一点,让销售背锅,从法律和责任划分上来说,这事儿本身就站不住脚。 责任主体是谁?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放眼望去,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大型互联网公司,诸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早期有过尝试,但并非直接主营业务)、或者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巨头,像字节跳动、拼多多,它们直接“下海”制造和销售自有品牌的智能电视,就像小米、乐视(当年)那样,成为电视硬件的提供商。要解释这一点,得从几个核心层面.............
  • 回答
    中国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腾讯、网易等巨头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以其独特创意、精良制作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而闻名于世的国际游戏公司时,比如育碧(Ubisoft)或CD Projekt Red(蠢驴),一个问题似乎开始浮现:为.............
  • 回答
    AMD 还能坚持多久?解析其“负重前行”背后的逻辑AMD,这个在半导体行业与英特尔、英伟达并肩作战了数十年的名字,近年来却常常伴随着“亏损”、“市值蒸发”、“产品竞争力不足”等令人担忧的标签。许多关注科技产业的人不禁会问:在这样的困境下,AMD 为什么还能屹立不倒?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这家公司?要解答.............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上海老式七层公房没有电梯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居民的现实情况。关于您提到的“按照法律规定是违法的”,以及“为什么现在都没人管”和“应该怎么举报”,我们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七层公房没电梯是违法的”这一点,需要先弄清楚法律的适用范围。在中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对于新建住.............
  • 回答
    在一个只有一位UI设计师的产品部门,这位设计师肩负着推动产品视觉体验和用户交互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也正是成长的绝佳土壤。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自我提升?我想从几个关键点,结合我理解中的实际工作场景,来和大家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无法完全覆盖所有需要考虑的方面。所以,“自.............
  • 回答
    国内科技/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之所以这么火,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根本原因。 回想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堪称全球瞩目。从最初的门户网站、BBS,到后来的电商、社交、游戏、内容聚合,再到如今的短视频、.............
  • 回答
    互联网产品岗位的从业者,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或快速迭代时期的产品经理们,常常用“产品狗”或“产品汪”来自嘲。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也反映了这个岗位的某些典型特征和工作状态。我尽量跟你捋一捋,还原一下当时那种味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狗”和“汪”这两个词,在自嘲语境里通常带有几层意思: 勤奋、卖力、.............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在选择跳槽到一家新公司时,是否需要考虑新公司产品是否“低俗”或“作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原因和考虑因素都相当复杂且深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程序员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如何去考虑: 一、 为什么程序员应该考虑新公司产品是否“低俗”或“作恶”.............
  • 回答
    阿里巴巴被指控抄袭一系列初创公司产品,这件事情确实是近几年科技界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话题。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抄袭”与“被抄袭”的二元对立,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商业逻辑、行业生态以及法律法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被指控的“抄袭”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指控的发生源于.............
  • 回答
    .......
  • 回答
    在360这个庞大的科技帝国里,员工们看待自家产品的态度,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骄傲自豪,也有无奈吐槽,当然,听到差评时的尴尬,那更是家常便饭。要说得详细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产品线的宽度带来的复杂情感首先得明白,360的产品线太宽了。从早期的安全卫士、浏览器,到后来的杀毒软件、手机助手、导航页.............
  • 回答
    暴雪娱乐(Blizzard Entertainment)作为全球知名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近年来在游戏产品表现上呈现出多线并行、新旧交替的态势。以下从《暗黑破坏神4》、《魔兽世界》、《守望先锋》以及《战神》(合作项目)等核心产品出发,结合市场表现、玩家反馈、技术问题和未来展望进行详细分析: 1. 《暗.............
  • 回答
    最近关于无限极产品导致三岁女童心肌损害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牵涉到多个方面,既有对消费者健康的直接威胁,也有对企业责任、产品安全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的拷问。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脉络: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位三岁的女童,因为食用无限极的产品(具体是哪款产品、服用多久、剂量如何,这些信息在.............
  • 回答
    .......
  • 回答
    收到你的问题,我完全理解你目前的处境,这确实是个需要谨慎处理的情况。客户测试样品通过了,但品名不一致,这中间的沟通环节至关重要。我来帮你梳理一下,怎么才能既让客户理解,又能维护好公司的专业形象。首先,我们要明白,客户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测试样品,说明他们对你的产品是认可的。这一点是咱们沟通的基石。品名不.............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抵制实施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产品与服务”这个问题,我作为程序员,确实有过很多思考,也和不少同行交流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业生态、社会责任以及现实的无奈等等。下面我想详细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掺杂那些“官方”的、听起来.............
  • 回答
    2017年的3·15晚会,就像每年一样,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大舞台,也是不少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回想起那一年,有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觉得要是能被3·15关注到,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件好事。1. 食品安全领域:那些藏在“健康”标签下的秘密食品安全问题永远是3·15关注的重中.............
  • 回答
    芬兰,一个北欧的冰雪王国,面积不算大,人口也相对稀少,但其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却令人瞩目。从诺基亚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Supercell、Nokia(是的,虽然当年手机业务卖了,但诺基亚这个品牌在通信网络领域依然是巨头),再到各种专注于游戏、软件、人工智能、甚至是可持续技术的创新企业,芬兰似乎总能不断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唏嘘的。人保财险那个声明一出来,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哎呀,运气不好”、“保险公司真是滴水不漏”。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挺有意思的点。首先,得说人保财险的声明,它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保险这东西,说到底是一份合同。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