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不开设有关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回答
中国社会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古至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因此,并非中国“不开设”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而是说这种教育并非以一个独立、像数学、语文那样明确的“道德课”名称出现,而是以一种更融入、更广泛、更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方式进行的。

道德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无处不在”

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教育体系对道德教育的定位。它被视为一种“铸魂”工程,是培养合格公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基石。因此,道德教育不是被孤立在某一门课上,而是渗透到几乎所有学科教学、学校活动、社会文化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载体。在中国,思政课不仅仅是政治理论的学习,更包含了大量的道德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和灌输。它涵盖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多个层面,是学校层面最系统化、最集中的道德教育阵地。很多时候,思政课的内容会直接与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挂钩。

语文课: 语文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名家散文、经典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诲。例如,学习《论语》就是学习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充满了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是在激发爱国情怀,学习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感悟历史人物的品格。老师在解读这些文本时,自然会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

历史课: 历史课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风范和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学生可以辨别是非曲直,理解道德行为的后果,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品格。比如,学习孝子、忠臣的故事,学习那些为国捐躯、为民请命的英雄事迹,都是一种生动的道德教育。

艺术、体育等课程: 即使是看似与道德教育关联不大的课程,也能够通过其内在精神传递道德信息。例如,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能够陶冶情操;美术中的构图、色彩可以培养审美和品位;体育中的团队协作、公平竞争、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是重要的道德品质。

班会、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每周或每月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班会、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围绕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主题展开。通过演讲、讨论、观看视频、社会实践等方式,将道德理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

校园文化和规章制度: 校园环境的布置、校训、校规、学生守则等,都体现了学校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和期望。例如,强调“文明校园”、“诚信考试”等,都是将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管理。

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 中国社会历来强调“言传身教”。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也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相配合。父母的言行、社区的氛围、媒体的引导,都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何不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出现?

这种“融入式”、“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中国有着其历史和现实的考量:

1. 历史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道德修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这种价值观的传递,更多是通过家族传承、社会教化、以及对经典的学习来实现,而非某个单一的“课程”。将道德教育视为一种“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

2. 整体性与关联性: 道德不是孤立的,它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紧密相连。将道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中,理解道德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物理定律时,可以强调科学的严谨和求实的精神;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选择。

3. 避免“说教”感: 如果单独设立一门“道德课”,并且内容过于抽象、空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是“说教”。通过融入其他课程,可以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场景中,将道德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增强接受度和内化程度。

4. 价值导向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国家希望通过教育体系整体传递一种统一的价值导向。将道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和活动,更有利于实现这种价值的整体传达和渗透。

发展与挑战

当然,这种模式也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让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于启发性,仍然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例如,一些学校也在尝试开设专门的“品德与生活”、“心理健康与道德”等课程,或者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体系化、模块化地梳理,增强其系统性。

总而言之,中国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它并非“不开设”,而是以一种更加“中国化”的方式,深度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的肌理之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这种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它试图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环境,而非仅仅依赖于一个单一的科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义东方人有个特点,成年人在“道德”上言行不一致,这方面不管是汉族人还是维吾尔人哈萨克人都一个德行。

我们口中的“道德”无比的高大上理想化,一切可以为“道德”而放弃,按照神仙般的完美人的标准,而且还有很多“礼仪道德”是专门用来为难人用的。如,酒席上的那套无条件遵从礼仪,给父母当个人财产的道德。

可我们生活中的道德十分的实在,实际很多“道德”为实际需要给回避让步,还有很多“道德”是专门让好人吃亏设计的。

我们课堂上能学的,在课堂上能教授的这些“道德”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上了初中这些“道德”就显得很虚伪,反而让很多人及其反感这些。

所以呢,道德来源于社会,那就让社会教道德,学校只认学生会独立思考和能分辨善恶就可以了,用不着拿这些理想化东西来给他们洗脑。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中国内地的小学教科书,难道没有思想品德科目吗?初中难道没有“思想与政治”这门课吗?

至于一省两特区,请参考:



@阿囡

如果您小学所在学校扣留这本书没发,那么我可怜您。

如果您拿到过但没有自己学习思考,或是自己学习过但忘记了,那么我建议您回去学校再巩固一下。

如果您是不了解中国的外籍朋友,那么我建议您调查后再发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