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回答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场宏大但充满争议的社会实验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20世纪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也是其最核心的特征。理解这两者,是理解苏联崛起、辉煌与最终解体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既有其理论上的吸引力,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 苏联公有制的核心与理论基础

苏联的公有制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历了革命后的逐步推进和巩固。其核心是将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工厂、矿山、银行、交通等)从私人所有权转移到国家所有权。

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批判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批判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造成了剥削、异化和阶级斗争。他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能够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的“俄国道路”: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到相对落后的俄国。他们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尚未完成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这一过渡的关键。
消灭剥削与实现平等: 公有制最核心的理念是消灭剥削,因为当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时,就不再存在一个靠占有生产资料而获得剩余价值的剥削阶级。理论上,这能实现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平等,并为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奠定基础。

2. 公有制的具体形式:

国家所有制: 这是苏联公有制的最主要形式。绝大多数的工厂、矿山、农庄(集体农庄以外的)、银行、交通运输、通讯等关键性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机构进行管理和分配。
集体农庄(колхоз)和国有农场(совхоз): 尽管集体农庄名义上是合作社性质,但其生产资料(土地、机械等)不允许农民私人占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集体农庄长期使用。农场利润和产品分配也受到国家严格的计划和控制。国有农场则是直接由国家设立和经营的农业企业。
合作社所有制(虽然在苏联不如中国普遍): 在消费领域和一些小型手工业生产领域,也存在一些合作社,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国家所有制。

3. 公有制的目的与社会影响:

集中力量办大事: 公有制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得苏联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用于工业化、国防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这是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
消除经济危机: 理论上,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因为国家可以根据需求来调整生产,而不是盲目逐利。
社会福利的普遍化: 公有制也使得苏联能够提供普遍的社会福利,例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低廉的住房和交通费用等,尽管这些福利的质量和选择性受到限制。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强化: 公有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苏联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

二、 苏联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由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中央计划机构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给谁、如何分配以及如何投资。

1. 中央计划机构:国家计划委员会(Госплан)

“总设计师”的角色: 苏联计划经济的“大脑”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戈斯普兰”)。戈斯普兰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有时也有更长期的计划),并将其分解为年度计划。
层层分解的指令: 戈斯普兰制定的宏观计划会被分解给各部委,再由部委分配给下属的各个生产企业。企业的生产目标、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指标、投资规模等都由计划来规定。

2. 计划经济的运行流程:

需求预测与计划编制: 戈斯普兰会收集来自各部门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信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制定出具有约束力的生产计划。这个过程在实践中往往是极其复杂和低效的。
指令性计划: 企业必须按照计划生产,不能自主决定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计划的执行情况是衡量企业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
原材料的调拨: 原材料的供应也由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企业之间不能自由买卖。
产品分配: 产品生产出来后,不是直接进入市场,而是由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分配给其他企业、机构或居民。
价格体系: 价格在计划经济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核算单位”,而不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价格由国家制定,并且往往相对稳定,与实际成本和稀缺性脱节。

3. 计划经济的理论优势:

集中力量,快速发展: 如前所述,计划经济能够有效动员国家资源,集中力量用于关键领域,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尤其是在军事和重工业方面。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理论上,中央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盲目竞争和资源重复配置。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计划经济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 相较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可以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三、 苏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践评价(优点与缺点)

尽管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理论上有着吸引力,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它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1. 优点(或早期取得的成就):

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这是苏联模式最显著的成就。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功不可没。
基本社会保障的普及: 免费教育、医疗、低廉的住房和交通等,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在建国初期。
消除贫富差距(表面上): 公有制消除了私有财产的巨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平等,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特定领域): 在某些被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如航天、军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苏联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克服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经济大萧条时,苏联的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的冲击。

2. 缺点(日益凸显且致命的):

效率低下与创新乏力:
信息不对称与计算难题: 中央计划机构无法获得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制定最优的生产和分配计划,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现代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全能的中央计划几乎不可能。
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 企业没有竞争压力,利润和效率不是衡量其表现的唯一标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改进,都由计划决定。这导致了普遍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囚笼”: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往往需要通过层层计划审批,周期漫长且充满阻力。企业更倾向于生产计划明确、风险较低的产品,而非追求创新。
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与品种单一:
为完成计划而牺牲质量: 企业为了完成数量指标,常常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或者生产出大量技术含量低但符合计划的商品。
消费者需求被忽视: 计划经济生产的产品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单调、粗劣的商品。
资源配置扭曲:
重工业优先的后遗症: 计划经济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和消费品生产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价格信号失真: 国家定价无法反映真实的成本和稀缺性,导致资源被不合理地使用。例如,能源价格过低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官僚主义与腐败滋生:
权力集中与寻租空间: 计划经济下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计划部门和官员手中,这种权力与资源紧密结合,为寻租、腐败和特权提供了土壤。
“灰色经济”与黑市: 为了绕开僵化的计划,人们不得不通过非正式渠道(灰色经济)或黑市来获取所需商品和信息,这进一步破坏了计划的有效性。
环境污染问题被忽视: 在追求工业产值和计划目标的驱动下,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经济的僵化与衰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复杂化,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
民主与自由的缺失(经济层面的反映): 计划经济下,个体经济自由被极大限制,人们的消费选择权、生产自主权都被剥夺,这与政治上的集权和缺乏民主相辅相成。

四、 总结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宏大社会实验。它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高度集中的力量,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普遍的社会保障。

然而,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信息传递的低效、激励机制的缺失、创新活力的扼杀、消费者需求的忽视以及官僚主义的蔓延——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僵化和效率的低下。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市场经济实现技术革新和消费升级时,苏联的计划经济显得越来越陈旧和无力。

最终,这种经济模式的失败,连同政治上的集权和意识形态的僵化,共同促成了苏联的解体。苏联的经验教训极其深刻地证明,虽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具有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它难以克服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作用。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这个样子,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也非常厉害。只不过实际操作极其困难。新中国学了十多年,苏联专家手把手的交了五年,中国连门槛都没有迈进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由于实在太难不如自己搞吧。

中国的"计划经济"起源于《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它的出台几乎可以看做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也就是俗称的《鞍钢宪法》。

所以在看苏联计划经济的时候,切莫把中国计划经济混为一谈。事实是苏联计划经济现在依然是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投资、固定资产核算的核心理论之一。

要谈苏联的计划经济绕不开的人是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问题研究主任。

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核心模型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要认为搞计划经济是傻子,其中有很多隐形大佬的。

70年代苏联又设立了专业部委计算机中心,并且通过苏联网联通各部委的计算机中心进而设立了国家计算机中心。苏联的计划经济成长为一门非常精密的高端科学。也标志着计划经济体系大成。

国家计划是这样来的。


它的整个核心算法来源于1938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


康托罗维奇的线性规划运筹学科学构成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其理由在于,进入现代经济学核心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数量配给的构成价格的构成之间的对偶性概念

简单的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就是要用庞大的算力来模拟那只"看不见的手",进而得出最优解。

以此为基础苏联构建了物质产品平衡体(MPS体系)。这就是国民经济计划,也就是计划经济。

苏联的五年计划一般来讲分为七个部分,六万个独立标题。

第一章生产,包括数以万计的商品标定。

第二章使用,编制平衡表。

国家计委编制2000项商品的平衡表。

物资供销机构编制10000项商品的平衡表。

国家物资供应局和各部委编制数万项商品平衡表。

第三章劳动力分配。

第四章投资计划。

第五章技术发展目标。

第六章进出口目标。

第七章财政预算。

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系有40多个全联盟部和联盟兼共和国部,全联盟部下属280个管理总局,联盟兼共和国部下属400个管理总局。

工业管理最多的为六级管理,一般的在四-五级。

这种计划方法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中国由于数学太差学不出来。这岂止是悲剧简直就是悲剧。中财委的李富春同志在苏联学习八个月,并请求苏联派遣了200多名专家协助中国编制计划,硬是没有编出来。只能一再的简化。

计划编制期间,成千上万的指令初稿、意见稿、修改意见有数不清的党委、政府机关、企业、工会组织不断的组织开会。随着苏联经济规模的扩大其计划变得越加复杂。为此苏联甚至重新设计了复试记账表格。


通过该表可以计算出一个产品的变动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像精美艺术品,中国苦修五年,最终的结果是对于基层统计人员要求太高学不会。

苏联的计划经济固然精美当是有两个重大缺陷。

1、过于精美和过于庞大,这直接导致行动力下降。做不完的报表,开不完的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缺乏灵活性。

2、过于迷信计划经济,导致错失了经融创新。计划经济下苏联企业是不会负债经营的,直接导致扩展速度太慢。

虽然苏联的计划经济有缺陷,当是也是非常厉害的。而且极其稳健,即使是80年-90年依然保持着4%-5%的GDP增长率。

切莫拿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它作比较,人家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比同时期的中国高20%。特别是在"两参一改三结合"之后,中国的计划经济已经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一个东西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是科学家牵头,经过巨量的运算搞出来的。中国那个时候是政治挂帅。

中国真正开始下决心复制苏联的计划经济是1975年的经济整顿。

说苏联计划经济有问题,那是连什么是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清楚。

苏联的计划经济未必弱于美国的自由经济,计划经济的优点是稳健,自由经济的优点是灵活。稳健必然不灵活,自由的必然不稳定这是固有矛盾。

看了高赞答案简直惨无忍睹。

苏联的计划经济核心是高度复杂线性规划,中国58年就放弃了这种高度复杂的计划方法。原因也很简单,基层人员水平不够。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不知道什么叫线性规划我这里举个例子:

高中学过把。

把X、Y换成数万种产品和以十万记的生产要素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

中国学苏联的计划经济学了十年,连X、Y的数据都没有搞清楚。中国的计划经济更像苏联版计划经济的中央指令混沌版

更新

这里我只是非常粗的对比中苏的计划经济,下面这篇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中核心的影子价格的简介。影子价格就是指导整个计划经济的核心。


跨年更新

由于好多是一样的问题这里统一作答。

计划经济到地是要搞个什么?



求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期望等于取值的加权平均


但引入了测度论,我们可以直接理解成在样本空间(概率测度空间)上的积分,有如下的定理:
X1,,,Xn为随机变量,f:R^n→R为有界Borel可测,,则有



这样提供了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个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测度空间上的积分,第二个可以把概率测度+随机变量理解为取值空间(一般为欧式,也可推广到局部紧可分度量空间)上的一个测度,这一思想被推广到过程上,严格建立了随机过程的构造理论(柯氏定理)。

这样理解有什么用呢?

因为只需考虑一些随机变量直接求期望就可以了。在后续马氏过程理论中,研究过程的动态性质,会有一个“停留时间”的概念,

直观意义就是“随机时间T之前,随机过程待在U中的平均时间” 此时理解为概率空间上的积分会更加方便。
严格建立随机过程理论之后,可以利用分析的手段研究过程的动态变化

如果过程刻划的是实际问题,如期权的价格、天气等,就可以帮助人们做预测、决定。

这就是传说中的科学决策,苏联虽然原地爆炸了。但是计划经济的精髓依然活跃,直观的有指导医院的排队网络,赚钱的有指导炒股的柯氏复杂性。苏联计划经济的水非常深还包括混沌数学,神经网络之类到现在都是一头雾水的东西。我说的不是我一头雾水,是数学家一头雾水,我在线性规划就已经头发都掉光光了。

真正能把计划经济吃透的人都是投行里面的大佬,对的你看的没错。天天宣扬自由经济的企业,却用计划经济的工具来股市上割韭菜。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指导生产活动的科学决策。一个指导三亿人生产生活的科学决策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必然会发生局部失灵的现象,但这也只是亡征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重要那个。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完全不同意计划经济拖垮苏联的说法。苏联的亡征多了去了。但真正摧毁苏联的是内生恶疾,外遇强风。

但是说起这个外遇强风,89年美国的股市还大崩盘呢。所以啊,苏联的原地爆炸是领导层的恶疾,和那些制定计划经济的科学家无关。

国家是实践的唯心主义,是用一个理想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如果理想崩溃国家也将不复存在。

老是觉得苏联计划经济不好的你们有没有和老板要过钱,特别是要添置设备要增加人员的时候。

更新

计划经济的实战操作

不要认为计划经济的方式一无是处。

真正在实战中计划经济的科学决策法无比强悍。什么人性是不可预知的,天底下还有真有搞数学算命的。

好莱坞电影情节也是数学方法来算命,叫Midas公式。

user avatar

我今天研究了下苏联部门结构 才终于搞明白了苏联是怎么把自己折腾废了的

国家计划委员会

(全联盟)采购部

国家物资委员会

国家建设委员会

国家物资和技术供应委员会

国家价格委员会


政出6门,玩6人跳棋呢你,麻将桌也才4个人打。

为什么那么牛逼的资源最优分配理论,最后搞得每况愈下。从斯大林的时候计委说了算,到勋章死的时候,居然六家混战。

苏联部委整理 我已经大致按类别归类了一下了。链接:链接:ht tps://p a n.bai du.c o m/s/1boB8FtdQv9y2QgzUtS6DTQ

提取码:51ho

user avatar

我现在已经想通了,在经济上没有必要苛责苏联人,在比烂的世界里他们并不算很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一直没有掌握让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能力。

我们有1929资本主义大危机,苏联饥荒,美国60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日欧的石油危机和滞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债危机,日本的经济战败和失去三十年,中国的前三十年“曲折探索”,中国八九十年代的价格风波财政危机和大下岗等等。

相比之下,苏联后期的经济问题从纯粹经济损失上看并不算最突出(后来解体后的经济崩溃要算作另一场危机---放弃计划经济后的危机),至少1929和中国前三十年曲折探索的某几年要可怕得多。

苏联的问题主要是:一,在经济出了问题时它的敌人(美中欧等)情况比它好得多;二,领导人太差,如果一把手不是戈而是江,我看苏联不会崩溃。

我们吸取的教训是:一,大国经济出问题时要力争把全世界拖下水,这要求开放经济,最好是全球化。这一点美国做得比较好,1929拖累全资本主义体系,2008拖累全世界。二,如果主要竞争者拖不下水,就需要地域政治的大动作。这点美国也做得比较好,布雷顿体系崩溃时它对苏联无奈但尼克松基辛格拉住了中国和沙特。第三,越是危机时领导人就越要有政治自信,坚决硬抗过去,政治上软不得。这点毛邓江斯大林罗斯福都做得不错。

当然最好是能够长期不出大的经济问题。目前看,中国有可能探索出一条路子。坏消息是其他国家学不了。好消息是也许不需要学,投共即可(美国印度除外)。

user avatar

即使苏联的一切跟美国都一样,美苏也一定有一个会垮!

不能因为苏联输了,就认为苏联连呼吸都是错的,美国连拉屎都是香的,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它在出生时,目标不过是存续时间超过巴黎公社,而最后它存在了七十多年,它在孤立中从帝国主义的薄弱一环建设成为超级大国,它的人民曾经有过不错的生活水平。它打赢过旷世血战,在底子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跟美国打了四十多年冷战才倒掉。甚至直到今日,福利社会的财政压力仍然冲击着资本主义的运行。

它的成就,包括年限,我们至今仍没有达到。

要实事求是的看问题。这样的一个国家,它一定有许多经验是正面的,是有用的,是值得认真总结与研究的。在解读苏联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因为苏联的失败,就以为苏联的一切都是错的。否则我们将得到一个非常可笑的推论:

————只有跟美国一模一样的国家能打赢冷战的话,两个美国的冷战谁赢?

user avatar

苏联不是被共有制和计划经济拖垮,没有共有制和计划经济,苏联死的更快。以苏联当时阵营的实力,和西方阵营竞争 ,中苏分裂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苏联要失败,体量差距太大了

user avatar

鼓吹自由经济的国家,最终都走向了国家干预下的有限度自由。

信仰计划经济的国家,最终要么解体,要么加上“特色”两个字。其实都是向自由经济靠拢。

说白了,搞经济就是搞经济,务实点好,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别拿出信耶稣那一套,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以我的个人感官来说,我不喜欢计划经济。

从微观角度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在计划之内,每一个人都是螺丝钉,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身份,有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创意,革新,基本上都是不存在的。除了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之外,其实也尽可能地缩小了人与人的能力差距。因为排斥计划外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庸人。

什么人喜欢计划经济?

除了强迫症之外,大概就是圣母和庸人了吧。把一切都安排好,没有风险,按部就班,隔壁邻居再牛逼收入也不可能比我高太多,多舒服呀。

大家顺利均贫。大锅饭嘛,干多干少差不多。所以,努力的意义何在?

我承认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中被缩小了,但政治差距,其实更大了。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官本位吧。

我自认不属于庸人,所以我也不喜欢计划经济的生活模式。

从宏观角度说,计划经济试图将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内。然而,经济行为显然比人们一开始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计划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缺乏活力,缺乏想象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风险规避能力极弱。在杜绝浪费的同时,也失去了百花齐放的可能。

无论你资本论读得多溜,你都无法否认自称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至今没有引领过任何一次生产力变革。现今所看到的几乎所有科技革新,都来自于被扣上阻碍生产力发展帽子的资本主义。苏联毫无疑问,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曾经是世界的一极。然而,他也没有在技术发展上创造出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成果。

在我看来,充其量就是一个巨大的僵尸。

80年代苏联的原油出口收入大规模下降,与此同时,切尔诺贝利事件导致苏联失去了大量的耕地。食物的紧缺,对生活的影响是最直观的。这成了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按照苏联一开始的规划,显然是不会出现这种事情的。然而,意外。事情总有意外。于是计划经济彻底卡壳了。因为长期的“计划”,在计划出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计划掉了其他的可能。民间甚至无法自发解决这个问题。GG。

当然,你也可以将苏联解体理解为政治问题。事实上在苏联,权力不受监督,才是导致最终解体的核心。但你也得承认,当“计划”两个字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权力。可以说,权力的暴走和计划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计划经济适合一穷二白,作为后发者的国家,不适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

现在都在谈第四次工业革命,都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请问,第四次工业革命具体是什么领域的革命?

没人回答得了,大家都在碰运气。

你告诉我,这种未知的东西,怎么“计划”?

user avatar

苏联计委,为人民服务,决策一个国家项目,挣了,很好。亏了呢,谁负责?

一方面是权力太大,决定成千上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实际上又权力太小,他们这些普通小官僚背不起、也无权去背起投资失败,损失成千上万资金投入的责任。

保守化和短缺化,是这种有缺陷的结构的必然结果。

在模仿性追赶的阶段,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很明显。一旦进入到需要创新的阶段,就要命了。要么出现集中力量办大蠢事,要么就是根本不敢进行风险决策。

70年代是因为高油价掩盖了问题,其实70年代问题已经很明显了,苏联不是没有聪明的科学家首先研发出新科技突破,但是苏联计委没有权利也不敢承担创新风险,以至于多次出现依靠KGB去扒到了美国已经在应用了这种东西之后,才敢于把同类技术从保险柜里翻出来进行投入,这样的尴尬局面。

苏联计委虽然是计划经济的制定者,却并不是国家财富的主人,创新风险是需要有一个财富的主人去承担创新失败的损失成本。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当然有权拿自己的钱去冒险,风险投资,胜了更发达,败了就完蛋,就再不算资本家了。

苏联计委没有权力去冒险,没有权利去获得冒险的正反馈,也不敢承担创新风险,与其说是计划经济体制有问题,不如说苏式早产儿社会主义根本上就有理论缺陷。既权力太大,又权力太小。

就算按苏联遗老们自己的说法,计委每时每刻,三分之一的人在和别的部门、和条条块块们扯皮;三分之一的人在紧急统计已经走样到不知道哪里去的最新数据,三分之一的人在根据新数据和扯皮结果,在那里修改编造新数据表,以便自圆其说。懂什么叫条条、块块的人,马上就懂了我在说啥。


为什么苏联越到后面,越是只剩下军工航天部门还有竞争力还有革新发展?不断尝试,失败了就再重来,一个不成再来一个型号项目。苏军有这个权力,也有外国军队这个参照物。

很简单,因为只有军队中,接受出现了局部的暂时的失败是一种常识,胜败乃兵家常事是一种基本常识,屡败屡战更是一种基本素养。命令一部分下属去死,是争取胜利的必经道路。

苏联计委哪有这么大的权力。某种意义上,脱离了战备经济/战时经济的早产的计划经济,天生就带着失败基因。换句话说,就是苏联计委的权力太小而不是太大了。


不管我们怎么需要社会主义信仰之源,20世纪早产儿社会主义,没有能力也不应该有义务去承担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全部憧憬。强行为之,就是苏联这样左右为难的状况了。最后戈地图出来已经是自暴自弃了。

可左圈又不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特色稻路,拒绝承认这条让他们不用下乡修理地球也能吃饱的路线是社会主义,这可就难办了。

毕竟卡尔老师早就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user avatar

公有制计划经济难以靠官僚阶级(实际上是另一种私有制,官有制)长期维持。

靠一种私有制来维护公有制是个笑话。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可怕预言可以说一直笼罩在早期苏联领导人的心头:

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必然处在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氛围的状态,继而任何交往的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而在生产力不足时,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摘要版,原文太长不贴了)

简而言之,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会被全球化吞噬。且要有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平均后的水平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否则就会“死灰复燃”。

而对于落后的俄国能不能在资本主义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搞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也表达过意见:

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说:“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有跨越的可能,但前提是俄国革命要引爆西欧发达工业国革命,然后接受对方技术转移。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意见很清楚了:搞共产主义建设,必须有西方革命成功的前提,一国或许可以建设一下社会主义,但建不成,基本上要失败。

苏联建立初期好不容易夺取政权,却拔剑西顾心茫然。

欧洲一直没有跟着革命,自己手下无产阶级就那三五百万(国内革命战争打完也不剩多少了),而且非但没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反而被外部势力封锁围堵,连正常的贸易都搞不成了。

人家托洛茨基也有理由说了,共产党要搞的是什么革命,共产党搞的是世界革命啊。现在这批什么人啊,你叫我带?就那么几个人,你白匪什么的都在当军官,他能革命吗?革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可是,政权已经到手了,还能退回去吗?

退不回去,就只能硬着头皮干,而且还要加快干。因为外部敌对风险太高。

于是就下猛药剥削工农,加大积累,超级加倍(斯大林模式)

而维持这种长期的剥削和备战,就必然要一个集权体制,压制群众需求。

结果苏联的现代化一开始就严重偏离共产党倡导的“巴黎公社”精神。

反而越来越往“新阶级”方向去。

确实如托洛茨基所言,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人与氧之间的关系,没有民主,计划经济就要窒息。

苏联的计划经济早期靠强权逼迫,维持效率,中后期的领导人没斯大林威望和手段,逼迫不了就开始各种消极怠工,生产垃圾。

等打完二战,国家破败要重建,冷战斗争又开始,就继续依靠官僚体系,还改不了。

结果越走官僚阶级越强大,越走路越歪。

总体看,严密的官僚体系就是苏联的催长剂,它长期看有害身体健康,还有成瘾风险。

可是不打催长剂刚出生的苏联会马上死,打了起码现在能活,日后还有戒断的机会。

不过可惜内外部环境让催长剂长期不能戒掉。后来干脆成瘾了,也戒不掉了。

终于将身体掏空,结局崩盘。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阶级”问题,最后是毛泽东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和理论化总结(继续革命论)。

但是毛面对的条件比苏联早期更差,受困于时代,他也只能搞个“演习”。

激烈斗争一番,最后算是草草收场,经验教训都留给后人了。

user avatar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论述了苏联为何会在80年代缺乏产业升级能力,结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几乎毫无作为(除了山寨点美国的老旧芯片)。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苏联存在的问题。

以下我们来讨论一下苏联军工建设的效率问题。

事实上,可能要让很多人意外了,苏联在军工建设的浪费和低效率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苏联人在军工上的投入可能超过了美国许多倍,然而却并没有获得相比于美国很多倍的武力优势。换句话说,苏联的很多资源实际上是被军工复合体浪费掉了。而这个低效最大的锅当然要怪罪于计划经济。

当然,说话要有证据,以下原因我会详细写明,我们先一个一个开始。

军事帝国:

在美国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完成军事工业去产能之后,美军开始大裁军。在60年代后期,美国有超过350万现役士兵的庞大军队,然而,到70年代后期,美军的现役士兵数已经下降到200万左右。就算是80年代里根的重新整军,也不过让美军的现役人数从200万增加到220万。

然而,相比于美军的大裁军,苏联的军队人数却在逆势增长,在60年代后期,苏军的总人数只与美国相当(现役士兵约在350万人左右,不包括内卫部队),然而到73年,便扩张到400万人。此后一路走高,到80年代后期已经有超过450万人的庞大现役军队——这还不包括约有34万人的苏联内卫部队(克格勃和MVD)。

就算是80年代里根总统的重新整军,到80年代后期也不过让美军现役人数增加到220万。

而苏军现役军队到80年代已经接近450万,算上30余万内卫部队,苏军足有接近500万现役军人。这个数字达到美军的2倍。

比人数远为吓人的是苏联在军队上的投入,我们以大飞机为例举例苏联在军工上的惊人投入。

在1974年至1991年,美国波音、麦道和洛克希德三个公司共交付1671架重型飞机(重型宽体客机/军用大运),而军用大运只占其中的51架,只占总数的3%。

而空客在同样时间段交付了564架A300/310重型宽体客机,而交付的军用重型运输机数量为0;

苏联则共交付了971架重型飞机,其中军用大运占876架,只有97架是民用宽体客机,军用大运占总数的90%。

左边是整个市场经济体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波音埃福里特工厂,于60年代末建成,专用于制造波音747/767等重型宽体客机,是一个典型的民用工厂。

而右边则是苏联在75年开始建造的Aviastar航空之星工厂,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于80年代后期落成,规模比埃福里特工厂还要大的多。这个工厂设计是专门用来建造安东诺夫设计局的An-124重型军用运输机。

为了一款军用大运,建造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工厂,苏联的脑洞和疯狂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再看看苏联与美国87年左右现役的轰炸机。这是普遍被认为苏联和美国差距最大的部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我们再看看冷战后期美苏两国轰炸机的建造数量。

我们比较一下苏联和美国冷战后期轰炸机的交付量。美国从71年底全部76架FB-111A(一款由战术飞机改装的很小的战略轰炸机,远小于苏联的逆火)交付完成之后,到1993年,美国总共只交付了111架轰炸机;

而苏联(俄罗斯)到1993年,包括一些解体前已经付款持续下来的订单,总计交付了615架轰炸机,苏联是美国的5.5倍。

轰炸机这种一般被认为是美国优势的领域,美苏的产量差距都那么大。在苏军更具优势的领域——比如坦克、炮兵、核潜艇等领域,苏联的产量优势更为惊人。

在1973-1987年15年里,苏军交付的海基弹道导弹是美国的2倍左右,陆基洲际导弹是美国的接近5倍;炮兵是美国的超过12倍,步兵战车是接近5倍,直升机3倍,坦克接近4倍,潜艇接近3倍,水面舰艇1倍,战术飞机接近2倍。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叙述——“如上所述,全国只有两三个人可以接触军工综合体的数据资料。当然,我们都明白不堪重负的军费开支对经济的影响是多么严重。但只是在当了总书记之后,我才了解了国家军国主义化的真正规模。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来自军工综合体头头们的阻力,公布了这些资料。原来,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并非 16%,而是 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是6%,而是20%。250个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

很多人引述苏联的资料,描述苏联的军费只占国民产值的6%,戈尔巴乔夫的20%是在造谣。这就奇了怪了,在70年代福特和卡特时期,美国军费占GDP比例大概是4%;而80年代里根时期,美国的军费占GDP的5.7%;整个70年代至91年,美国军费平均占GDP比例为5%左右。如果苏联军费只占苏联国民产值的6%,和美国类似。那么苏联用类似比例的军费生产了美国5倍的洲际导弹,5.5倍的轰炸机,4倍的坦克和3倍的潜艇,那么苏联的综合国力难道有美国的4-5倍???这个结论显然违反了所有常识。

再说了,军费占比4%-5.7%(70-80年代)的美国生产的军用大运只占美国重型飞机总产量的3%;

而军费占比6%的苏联生产的军用大运占到苏联重型飞机总产量的90%???

很显然,这里面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数据造假。戈尔巴乔夫虽然无能,但是他对苏联军工复合体的论述是真实的——苏联的军费占国民产值的占比为20%,接近美国二战时期水平。在和平时期维持这样的军事工业比例,是完全畸形的。

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完成军工部门去产能的美国不同,在冷战中,苏联其实一直维持准战时经济状况,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疯狂又穷兵黩武的军事帝国,整个苏联帝国的组织方式类似于一个蚁穴——劳动力被分成两部分——帝国军队(兵蚁)和帝国军队保障部门(工蚁,包括军工厂和为军工厂提供生活服务的工业部门)。

然而,如此规模的投入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看苏联在核导弹的投入,交付的海基导弹是美国2倍,陆基导弹是美国的5倍,轰炸机是美国的5.5倍。那么苏联的战略核武力起码得是美国的3-4倍才合理,事实上是不是有那么多呢???我们以美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来说明这个情况,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请继续看下文。

低效的军工业:

因为军工业是个非常庞大的工业部门,涉及无数的工业分支。虽然苏联在几乎每一项军事工业上面相比于美国都非常低效,伴随着海量的资源胡乱浪费。但是如果要各个工业部门都详细论述,这篇文章恐怕要变成一本书了。我们这里挑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门来论述苏联军工业的海量投入,以及为什么作为战时经济体制的苏联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却仍然无法在军备竞赛中战胜投入资源少得多的美国。

我们可以看出,在冷战时期,美国共建成服役了5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共建成服役9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我们再来看看美苏在核潜艇工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这个更足以体现苏联的疯狂:

金斯湾海军基地已经是整个美国冷战时期最大的海军基地建设项目,从70年代开始共耗时9年,投资13亿美元(80年代币值),专门作为大西洋舰队俄亥俄级潜艇的母港。其中的室内船坞(右边蓝框,专用于维护俄亥俄级潜艇)有210米长,30米宽(有2个泊位,理论上可以同时维护2艘俄亥俄)。美国人自豪的说,这个船坞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最大的室内船坞.........

然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苏联最大的核潜艇工厂——北德文斯克核潜艇基地,这个基地在苏联时期叫做国营402号工厂,简写为SY402。

下方橙色框是1948年建城的50号船坞,有365米长,130米宽,足以建造大型航空母舰。其一建成,就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室内船坞。美国金斯湾基地的室内船坞和这个船坞比起来一下子便小巫见大巫。

仿佛为了专门体现自己在穷兵黩武这条路上的一路不回头,SY402在70年代落成了一座更为巨大的车间——55号船坞(上面红色框),这个船坞有432米长,130米宽。毫无疑问夺下了全世界最大室内船坞的位置。55号船坞专门用于建造941台风级核潜艇和949奥斯卡级核潜艇,这个巨型工厂有3个滑道,足以同时建造6艘台风和奥斯卡级核潜艇........

苏联人在70-80年代为了建造An-124军用大运,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工厂Aviastar SP(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制造厂);又在同样时间为了建造台风和奥斯卡级核潜艇,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核潜艇船坞北德文斯克55号船坞......

很好,正如苏粉所言,苏联的军费投入其实很少,苏联人也很爱好和平。说什么苏联穷兵黩武都是美国污蔑,人家才没有呢,最穷兵黩武的国家其实是美国..........

既然苏联总共建成了91艘SSBN,美国则只有53艘,所以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得出结论,91/53=1.717,苏联SSBN实力是美国的1.717倍???

注意,这是很多初段军迷经常犯的错误——他们简单地将美苏的军事实力等同于双方现役武器数量的占比,比如苏联的核潜艇强,为什么强,因为数量多..........因此极其严重地高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

答案是——不行。实际上,苏联SSBN实力还不到美国一半,我们接下来看一个数据。

以上是美苏/美俄的海基核弹头现役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在1990年美国开始大幅度核裁军之前,美军的海基核弹头一直在5000以上,一度逼近6000的数量关口。但反观苏联,即便在1990年苏联海基核弹头达到冷战最高峰的年代,也从未超过3000枚。

我们选取80年代随意一个数量节点,比如苏联西方81演习时期,苏军现役87艘SSB(常规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美军现役32艘SSBN,苏联是美国的2.7倍

美军的海基核弹头数量为4752枚(这个数量相比于1980年已经下降了超过300枚),而苏联同期则是1921枚(相比于1980年增加了超过300枚),美国反倒是苏联的接近2.5倍

我们再随机抽查一个数量节点,比如1987年美苏《INF中程弹道导弹条约》签署,苏军现役76艘SSB/SSBN美军现役36艘SSBN;苏联是美国的2.1倍;

美国海基核弹头数量为5632枚,苏联为2545枚美国反倒为苏联的2.2倍,总体来说,数量差距貌似在缩小,但缩小幅度相当慢。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在整个冷战时期,除90-91年美国开始大幅度核裁军,苏联海基战略核弹头似乎一直在为达到美国的1/2而努力。

我们再看潜艇的总发射管数量,苏联在1981年最高峰时期,海军总共有现役1038个核导弹发射系统或者说核导弹(发射管以及储存在内的核导弹),而美军的最高峰只有656个。

注意,我们以上已经说了,苏联的SSBN数量和现役海基弹道导弹发射管数量相比于美国都是有数量优势的,但是海基核弹头数量却反而差距极大。这个就非常奇怪了,就像大力士比赛,一个2米150kg的壮汉,他的力气还不如1.8米100kg的对手,那他的饭都吃到哪里去了呢???所以我们就要质疑了,苏联那么多SSBN,怎么核弹头数量反而还不如对手呢???

我们深挖数据开始找原因。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1970年和1972年,美国海军都是4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和656个潜艇发射管——事实上,自从1967年4月最后一艘富兰克林级SSBN(SSBN659威尔.罗杰斯号)服役之后,到1981年11月第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SSBN726俄亥俄号)服役之前,由于去产能的关系,美国有14年没有服役1艘SSBN。

但是1970年美国海军只有1552枚海基核弹头,到1972年就增长为3120枚海基核弹头,数量增长了1倍左右。美国是如何在不增加SSBN数量的情况下仅仅2年时间就增长了1倍数量的核弹头?

答案是——换导弹。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1970年,美军全部41艘SSBN的海基弹道导弹是北极星A2(单弹头)和北极星A3(3枚MRV集束式弹头);到1971年,有7艘更换了波塞冬C3导弹(10枚MIRV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独立制导)。到1978年,有31艘更换了波塞冬C3导弹。

也就是说,除了最早期服役的5艘华盛顿级和5艘伊桑.艾伦级缺乏升级潜力,美军升级了剩下31艘SSBN(9艘拉法叶级,10艘麦迪逊级和12艘富兰克林级)以搭载波塞冬C3导弹。

波塞冬C3导弹是全世界第一种海基装备分导式弹头的弹道导弹,携带14枚4万吨W68核弹头时射程4600公里。

这个区位的核潜艇是受到北约严密保护的,因为苏联70年代早期到中期的SSN,如671R维克多Ⅰ,因为噪音过大,是很难穿透北约的冰岛-挪威-格陵兰GIUK反潜网络的。


既然美国人能通过简单的导弹更新就能使得总的核武器威慑能力和突防能力大大提升,那么我们反观苏联人,此时此刻或者说整个70年代他们在做什么呢?

我们调阅苏联的数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人可以给7艘潜艇一年更新全部导弹,但是苏联人的SLBM却与SSBN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一型核潜艇对应一种导弹,比如SS-N-18(蓝色框内的R-29R)这型导弹就是在667BDR德尔塔Ⅲ在1977年开始服役后才出现的,这是苏联的第一款分导式弹头SLBM,每枚携带3枚20万吨分导式弹头(有7枚10万吨分导式弹头版本,但未服役)。在1977年随着首批4艘667BDR德尔塔Ⅲ的服役,服役了64枚导弹(每艘16枚),共192枚核弹头,正好和下面数据对上;又比如SS-N-17(黄色框内的R-31)只有12枚,是因为苏联人只在1977年大改了一艘667AM(K-140,耗时4年改装)扬基Ⅱ,所以总共一艘只能装12枚。

R-27(SS-N-6)和R-29(SS-N-8)同理。我们可以看一下紫色框,1977年是33艘667A扬基Ⅰ,每艘16枚R-27,总计528枚单弹头R-27导弹;再加上1艘高尔夫Ⅳ试验潜艇(常规动力)的4枚R-27K反舰弹道导弹,总计532枚R-27,正好和底下532枚核弹头的数字对上;

我们再看一下红色框的R-29,1981年是1艘高尔夫Ⅲ级试验潜艇(常规动力)的6枚导弹,1艘701旅馆Ⅲ级试验核潜艇(658旅馆级改装)的6枚导弹,18艘667B德尔塔Ⅰ的216枚导弹(每艘12枚)以及4艘667BD德尔塔Ⅱ的64枚导弹(每艘16枚)。共计292枚导弹,正好和下面数据对上。

绿色框的R-39同理,这是一款941台风专用导弹,1981年服役了1艘台风,20枚导弹,200枚10万吨级分弹头。

除去那些只有1艘的专用试验潜艇(比如高尔夫级Ⅲ/Ⅳ级、旅馆Ⅲ级),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即苏联的SLBM与SSBN呈一一对应关系:

R-21导弹(SS-N-5)对应658旅馆Ⅱ;

R-27导弹(SS-N-6)对应667A扬基Ⅰ;

R-31导弹(SS-N-17)(固体)对应667AM扬基Ⅱ;

R-29导弹(SS-N-8mod1)对应667B德尔塔Ⅰ;

R-29D导弹(SS-N-8mod2)对应667BD德尔塔Ⅱ;

R-29R导弹(SS-N-18)对应667BDR德尔塔Ⅲ;

R-29RM导弹(SS-N-23)对应667BDRM德尔塔Ⅳ;

R-39导弹(SS-N-20)(固体)对应941台风。

所以事实现在似乎很清楚了,美国人在给他们的潜艇更换新型号导弹以及分导弹头的时候,苏联人正在疯狂建造SSBN,因为苏联的导弹是每一型导弹对应一种潜艇,所以新型号的导弹是装不进老潜艇的,只能不断建造新潜艇。

截止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只有667BDR德尔塔Ⅲ、667BDRM德尔塔Ⅳ和941台风三款潜艇装备载有分导式弹头的新型弹道导弹——分别是R-29R、R-29RM和R-39。所以虽然苏联大量开工新潜艇,但是总的核弹头数量因为老潜艇使用没有分导式弹头的老导弹,仍然大幅度落后于全部采用新导弹、新型分导式弹头的美国“老潜艇”。


以下我们总结一下:

美国人是如何在战略核武力上保持优势的呢?答案是——效率。

在海基核武力方面,苏联人吭哧吭哧疯狂大建SSB/SSBN弹道导弹潜艇,到1978年,苏联就现役了89艘SSB/SSBN弹道导弹核潜艇;而1978年,美军现役只有41艘SSBN。

我们比一下美国和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吧,最早的658旅馆就不拿来比了,截止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我们比体型和建造工时差不多的型号:

1. 美国:5艘乔治.华盛顿、5艘伊桑.艾伦、9艘拉法叶、10艘麦迪逊、12艘富兰克林(建造到1967年最后一艘富兰克林级服役为止,总计41艘);

2. 苏联:33艘667A扬基Ⅰ,1艘667AM扬基Ⅱ,18艘667B德尔塔Ⅰ,4艘667BD德尔塔Ⅱ,14艘667BDR德尔塔Ⅲ(建造到1982年最后一艘667BDR服役为止,共计70艘)

同等体量体型的SSBN,苏联比美国多建造了29艘.......苏联是美国的1.71倍.......

我这还不提苏联最早的8艘658旅馆.......

然后,继续,冷战末期的美苏SSBN

3. 美国:12艘俄亥俄;

4. 苏联:7艘667BDRM德尔塔Ⅳ、6艘941台风

相信没有人敢说俄亥俄和台风是一个体量和建造工时的。台风排水量大到需要专门建一个432×130米的55号船坞来建这玩意,这个船坞的投入恐怕得是天价。而且台风建造大量使用了钛合金,俄亥俄全部用HY80钢来造耐压壳的,焊接成本就不提了。

我们假设苏联的台风的工时按俄亥俄的2倍算,667BDRM的工时按1艘俄亥俄算,苏联和美国在SSBN上的投入比是19:12,苏联是美国的1.58倍........

注意,我这里还不计算基础设施的投入。苏联人为了造台风,造了一个巨型的55号船坞;美国人为了在东海岸维护俄亥俄,新建了一个金斯湾基地,我们假设这两个基础设施是同一个造价。

然后,美国人通过简单地在中修期间更换海基弹道导弹就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从1971年到1978年,美国人花了8年时间就改装了31艘SSBN(9艘拉法叶、10艘麦迪逊和12艘富兰克林),平均每年改4艘,装备10弹头波塞冬C3导弹;从1979年到1982年,美国人又花了4年时间改装了12艘SSBN(6艘麦迪逊和6艘富兰克林),平均每年改3艘,装备8弹头三叉戟C4导弹;

而苏联人在吭哧吭哧新建SSBN舰队,结果老旧的SSBN根本无法换导弹升级战斗力,为了装备新的分导式弹道导弹,全部都要新建,结果截止苏联解体建了91艘SSBN,海基核弹头数量连美国(总共只建了53艘SSBN)一半都到不了.........

而且更蠢的是,由于苏联人的SSBN建的实在太多,维护设施却跟不上,使得其的出勤率远远远远低于美国——哪怕是最好的时候也不到美国一半。

美国这些核潜艇大修厂很多都是二战建的,然后本来用来建核潜艇,60-70年代去产能,把像普吉特湾造船厂、梅里岛造船厂、诺福克造船厂和朴茨茅斯造船厂都去产能改建成了修船厂,其实根本不增加额外成本,人员还裁掉了。

苏联海军二战几乎没有存在感(如果不上岸的话),二战的时候船厂又小又少,都是靠着冷战期间疯狂氪金,才建成了4个巨型核潜艇工厂。修船厂靠着氪金,冷战中后期基本接近美国海军水平,1980年之后美国8个核潜艇大修厂,苏联是7个。美国人冷战造修船厂是用二战和50-60年代造船厂废物利用,苏联人全部要新建,而且纬度高的多,这成本........

而且,苏联人的SSBN远比美国多,美国84年只有35艘现役SSBN,苏联是80艘.......所以,苏联人需要美国人至少2倍的修船厂才能达到美国人的维护程度和出勤率。美国人8个修船厂,苏联人起码要16-18个.............在北莫尔斯克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附近那么冷的地方建那么多修船厂.........


既然苏联人做不到,那就没办法了。美国SSBN出勤率高的多,人家30多艘潜艇执行的战备巡航数比苏联80艘SSB/SSBN还多.......结果海基核弹头×战备巡航数,苏联人整个80年代只有美国人1/4.................

苏联人战备率上不去,只好想一些很奇葩的方法,比如——修建潜艇洞窟,将潜艇藏起来。这些洞窟要求能够抵御小型核武器(原子弹)直接命中..........

把整座山都挖空了建这玩意,这工程量........

基本上,冷战时期的苏联人差不多就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吧........


供需曲线与计划经济永动机:

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相比于市场经济如此低效?

我们来看看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市场经济是以利润导向,也就是说,一切为了赚钱。大家都在追求“钱”。

钱只是一个国家发行的信用符号。国家发行的是纸币或者微信支付宝里的电子凭证,无论是纸币还是电子凭证,对于国家来说,并不是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老百姓的劳动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所有的财富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所得。比如石油,几亿年来存储在地下,它并不是财富。只有人类通过劳动用钻井将其抽取出来,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又付出劳动将其加工成各色产品,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同理,老百姓通过劳动,生产的手机、小轿车、挖掘机、坦克、航母、核潜艇等等等等。这些对于国家是货真价实的物质财富。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国家发行的以信用担保的纸币或者电子凭证却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国家向你允诺,只要有了这个,老百姓就能在国家内部任意角落换取其他人的劳动所得。国家通过发行货币避免了以物易物的麻烦,所以我们说——纸币和电子凭证对于国家来说不是财富,对于老百姓却是货真价实的财富。

那么,以利润导向的市场经济体有哪些优势呢?

答案在于,以利润导向的经济体,存在完整的一套正负反馈系统。

怎么定义这句话,我们看一下:

这个东西叫做市场经济的供需曲线,我知道大家很多并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所以尽量简单说明问题。市场经济其实我们可以叫做“需求经济”对应于计划经济的“生产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计划经济则是以生产为导向。怎么理解上面的话,首先,我们列一个四方格讨论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体可以赚钱:

我们可以看一下,市场经济的产品价格其实是按照需求来定的。如果需求量很高,供给量却很少,那么这个产品价格可以被炒的很高。企业家便能大量赚钱。所以只有需求量大、供给量小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下才能赚到钱。

虽然马克思的理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来确立的。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的,但是市场经济下,价格绝不是等同于产品价值。而是经常有极大的背离。

当有企业家发现市场上存在需求量很大,供给量却小的商品,那么他便会将劳动力组织起来,生产这款产品。

生产出的产品可想而知会赚钱,个人赚不赚钱对于国家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说却是进军的号角。我们管这种“赚钱”叫做“价格信号”,受到“价格信号”的驱动,企业家会将赚到的钱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再生产。

关于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已经有过论述,以上直接转述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

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绝大部分资本家其实并不是简单地使用赚来的利润再生产,而是为了更快地扩张或者挤垮其他资本家,采取向银行或者民间高额负贷或者向市场融资的方式来进行再生产。

在2017年,中国首富王健林由于负债4000亿,不得不开始甩卖集团公司资产。

这说明了绝大部分实业富豪的困境——为了进行残酷的竞争,他们不得不背负极高的负债。他们的绝大部分现金流都用于偿还贷款和贷款的利息。

而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亨,则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财富几乎全部来源于股权的市值估价。也就是说,他们的财富是按照他们在上市公司的股权占比按照当前上市公司股票市价计算出来的数据,其实不具备实际意义。

首先,这个市价会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大幅度波动;

其次,创始人很难巨额套现——因为这会意味着创始人对自己的企业缺乏信心,这会导致投资者信心大减,也同时开始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

当然了,以他们的财富,套现个几个亿用于个人享乐是可行的;但是这对于阿里巴巴这种体量的公司仍然只是九牛一毛。换句话说,他们的财富仍然是绝大部分用于社会再生产。

随着产品供给量的提升,社会对这款产品的需求开始减少,那么,产品慢慢开始赚不到钱了,生产便会停止。

有了一套正负反馈,整套逻辑自洽了。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体还是自然界,这种正负反馈都非常常见。

比如动物界,食草动物找到一片草场,开始大量繁殖——食草动物繁殖多了,意味着食物充沛,食肉动物也多了——食草动物大量吃草,草被吃光了,食草动物大量饿死——食肉动物没有东西吃,也大量饿死。自然界就是靠着生(繁殖)和死(饿死)来实现体系的动态平衡。

注意,这个正负反馈系统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其实是有一定背离的。

接下来,我们按照史实模式来推导美国海军和苏联海军的情况:

比如一家核潜艇生产厂,他的初始产能是一年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而美国海军总共需要4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市场上有7家核潜艇工厂互相竞争,核潜艇按照市场价格出售。

核潜艇生产的成本主要是材料成本(钢材和其他焊接材料以及反应堆)、设备折旧(船坞投资)和人力成本,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变。

造船厂为了接到海军订单,扩建了潜艇工厂船坞和港机设备,耗资5000万美元。

他第一年生产了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按市场价格1亿美元出售,成本为7000万美元,赚取6000万美元利润。而其他6艘造船厂总计完成10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是1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第二年他用去年赚取的利润中抽取2500万美元继续扩建船厂,使得产能增加到3艘,此时由于核潜艇大量生产,市场价格降低到9000万美元,成本为7000万美元,他生产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赚得6000万美元利润;这一年,七个造船厂总计又建成16艘SSBN;

第三年,海军只需要1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市场价格降到8500万美元,他只拿到1艘订单,遣散了一半员工,付了1000万遣散费,赚取500万美元。

然后,海军需求停止,造船厂开始去产能,资本家付给剩下员工1000万遣散费,造船厂以100万美元抛售掉,总计赚得4100万美元。

注意,这里的产品价格并不等同于价值。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核潜艇的价值应该等同于工人生产核潜艇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要工艺没有改良,凝结在一艘核潜艇上的必要劳动工时不变,那么核潜艇的价值是不会改变的。

换句话说,一个核潜艇假如凝聚了一个产业工人平均1000万小时的活的劳动,而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值一个小时9美元,那么核潜艇的价值就是9000万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核潜艇第一年价格是1亿美元,第二年是9000万美元,第三年只有8500万美元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产品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呢???

经济学里关于这个的解释叫做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你产品的价格应该是按照需求来定——为什么同样的劳动工时,第一年核潜艇卖1亿美元,第二年只能卖9000万美元,第三年只能卖8500万美元了呢?因为随着需求的逐渐满足,你的产品在需求方看来,已经不值这个价了,降价卖的话还可以考虑。

我们用麦当劳的冰淇淋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样一个冰淇淋,价格值4块钱,然后第二份半价,6块钱买2个。

为什么花了同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冰淇淋,第一个就值4块,第二个只值2块呢?

因为很简单,比如一对情侣,他们来麦当劳买冰淇淋,他们囊中羞涩,一开始打定主意只给女方买一个冰淇淋,这样花4块钱。然后,男方觉得自己吃,4块钱一个冰淇淋太贵了。然后麦当劳说第二个半价,男方觉得2块钱一个比较合适,所以一次买了2个。

本质上,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随着需求被不断满足,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需求方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不断压价,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如果所有的生产价格刚刚略微覆盖成本,任何一家新公司的进入都会导致全行业的亏损,我们就将这个生产点称之为均衡生产,也就是理论上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所以,如果引入边际效用,我们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劳动工时,实际的产品价格会受市场原因波动——本质上,这是因为需求与生产的交互作用导致的。


而计划经济则完全不一样。斯大林搞的斯大林体制,其实本质上是用劳动价值论完全取代了市场机制,也就是说,让价格=价值=产品上凝结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取消了其因为供需曲线而上下的浮动。这在实践中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如果取消了市场,让国家来统一调配物资。同样是海军需要弹道导弹核潜艇,我们看看会怎么样。

核潜艇的价格是按照工人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定价的,一个小时的劳动等于9卢布,需要1000万工时,产能2艘,也就是说,国家会以1.8亿卢布的固定征收价格统一征收该厂生产的核潜艇。

工人的单位劳动时间价格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国家可以直接规定农民的单位劳动时间价格低于工人,这就是所谓工农业剪刀差的由来。我们这里假设工农的单位劳动价格是一致的。这个核潜艇厂每年消耗掉耗资1.65亿卢布(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格)的各种材料和工农业物资,那么就是上交利润1500万卢布。

第二年,国家继续订购2艘核潜艇,工人继续消耗1.65亿卢布物资,继续上交利润1500万卢布;

这个过程可以循环往复到世界末日。

也就是说,由于取消了价格波动,让价格直接等于价值等于工人的劳动时间价格,没有了边际效用递减,这实际上去除了供需曲线产生的负反馈。由于核潜艇的价值是按照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工人每年的生产会固定产生1.8亿卢布的价值,而同样的工人数量固定消耗1.65亿卢布物资,那么每年的生产会固定产生1500万卢布的利润,这会导致利润永动机的形成。按照劳动价值论,工厂可以无限度获得利润。

按照劳动价值论,唯一会导致亏损的原因在于同样劳动力下产能的不足。换句话说,比如10万造船厂工人,消耗生活物资3000万卢布,核潜艇材料费用6000万卢布,建造一艘核潜艇国家固定付款9000万卢布,工厂正好处于盈亏平衡点上;

而我们使用同样1.5倍数量的劳动力生产2艘核潜艇,国家付款1.8亿卢布,生活物资消耗4500万卢布,核潜艇材料1.2亿卢布,便会产生1500万卢布利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把价格因素和边际效用理论去掉了,实际上是相当于去掉了整个系统的负反馈。只要大干快上,疯狂氪金,就像吸毒一样,不必考虑需求,军工复合体可以获得永续的利润。

有人说,虽然劳动价值论会导出利润永动机,但是利润永动机在计划经济下是可以破解的——因为具体生产多少产品决定权在于计划经济委员会,只要让计划经济委员会决定减产核潜艇,那么就达成了目的,核潜艇利润永动机就不存在了。

这里面就了第二个悖论的形成。如果说利润永动机是理论基础问题,那么第二个悖论则是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由于缺乏私营经济,作为一个工人阶级国家,苏联事实上是没有办法对他们的核潜艇工厂去产能的。换句话说,你一个核潜艇工厂上下游承担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如果你关停核潜艇工厂。这些核潜艇工人他们也不会造别的,你又不愿意放开私营经济,搞大量低端经济吸纳这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就业你要如何解决呢?

所以,在市场经济下,是以需求为主导,国家提需求,企业再生产。价格是按照需求来定的。国家哪天不提需求了,你军工企业就得倒闭,来天王老子也是这个理。所以我管这个叫做“需求经济”。

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劳动力价格是计算在成本里的,为了赚取利润,资本家必然选择工时较少,效率更高的方案;

换句话说,美国为什么要改装老的SSBN,而不新建呢?新建工时高,花的材料多,价格就高;既然能有更便宜的方案——改装老旧装备,那怎么可能新建新装备呢?

而对于一个计划经济国家,是以生产为主导,我们工人阶级生产了那么多产品,如果验收合格了,按照工时你就得给我们这么多拨款。你要裁员,又不开放私营经济,你准备怎么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呢?

所以,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劳动力价格是计算在利润里的,为了获取更高的拨款和利润,苏联国防企业工人阶级们必然选择工时较多,效率更低的方案。

换句话说,苏联为什么要大建SSBN,而不改装呢?改装工时低,新建工时高,工时高的拨款就多,工人阶级们肯定选择拨款更多的方案。

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难道苏联不能同时既大建,又改装么?改装只需要修船厂就可以。

其实苏联做不到。

1. 苏联的海基核导弹基本使用液体导弹,使用热发射(艇内直接点火)形式;换装新导弹会导致需要更多更复杂的导焰设施,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苏联SSBN升级SLBM的能力;

2. 相对于苏联SSBN总数来说,苏联的修船厂数量严重不足,连基本的维护都很难,更不用说更换导弹了;

3. 苏联的战略核弹头生产能力在冷战时期一直比较有限,也就是说,苏联的海基核弹头生产速度跟不上苏联生产海基弹道导弹的速度;

4. 美苏1972年和1979年的SALTⅠ/Ⅱ限制核武器公约直接限制死了苏联升级海基核导弹的能力。

72年的SALTⅠ限制了美苏的核导弹数量,而79年的SALTⅡ则限制了美苏的分导弹头数量。

在SALT协议下,苏联至多只能允许装备950枚海基弹道导弹,每枚SLBM的分导弹头数量也有严格限制。在已经锁死核武器总数的情况下,苏联为了照顾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选择了效率更低的方式——大建模式来替代美国的升级模式。

你说,国家反对。国家希望有效率更高的方案。对不起,反对无效。国家要改装,那用不到那么多工人,就要对军工企业大裁员,还是绕回来了,你怎么解决军工企业上下游那么多工人阶级就业问题呢?

在计划经济里,所有的生产是以生产为主导,价格是按照生产(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定的。换句话说,我们工人阶级生产了那么多产品,你国家必须想办法买下来。要不然怎么办?你有本事把我们全部裁掉?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自洽的——价格会按照供需曲线上下波动。赚到钱,出现正反馈,企业就扩张;赚不到钱,出现负反馈,企业就倒闭。就像人体一样,有细胞出生,有细胞凋亡,这构成了一整个自循环的自洽体系;

而计划经济的逻辑是不自洽的——价格是固定等于价值的,只要造的产品减去消耗是正值,就直接变成永动机了。由于每年造的产品价格是固定的,消耗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整个系统只有正反馈,实际上没有负反馈。所以你看苏联的军工厂就像神经病一样,在和平时期以固定速度和工时疯狂大建核潜艇、大建坦克、大建洲际导弹。造出来的武器又没用,就堆在那里。就像人体一样,细胞一旦出生,就凋亡不了了,凋亡系统失效了,细胞繁殖的到处都是,挤占正常人体细胞,我们管这种特殊的病症叫做——癌症。


计划经济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逻辑自洽,军工厂生产的坦克、核潜艇按照固定价格被国家买走,这是正反馈;然后打世界大战,全部被打烂了,世界大战把这些物资打烂是一个负反馈,然后国家再来订购,再形成正负反馈。终于,逻辑自洽了。


有人可能认为,只有弹道导弹核潜艇一项,可能不足以说明苏联军工业的低效——可能苏联其他军事工业部门都很高效,只有核潜艇部门特别奇葩呢........

好吧,再随便找几个例子.........


苏联的轰炸机:

相比于美国来说,苏联的轰炸机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

来一个颠覆大家常识的。首先,最后一架B-52是1963年建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B-52,最年轻的也是63年的57岁老头了。

有人说,这可能不算颠覆我常识,我早就知道了。那好,你知道现在服役的Tu-95,都是80后90后,最新的一架Tu-95MS(编号1000214137566),其实是92年8月20日才出生的么???

事情从一开始是这样的。在70年代末,美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空射巡航导弹,其使用和海基战斧巡航导弹通用的导航(地形匹配辅助惯导TAINS)和涡扇发动机。这款巡航导弹的编号为AGM-86B,由波音制造,在1981年8月服役。

苏联很快跟上,废除了自己笨重的KH-45超音速巡航导弹项目,改为发展类似的亚音速低空巡航导弹KH-55(北约代号为AS-15肯特),使用和AGM-86B类似的小型涡扇发动机和地形匹配导航系统。在1983年12月服役。

注意,AGM-129A是一款隐形空射导弹,其的类比对手一般认为是KH-101/102。而KH-55SM只是KH-55加了个保型副油箱。

事情到这里,仍然只是美苏的竞争日常,并不神奇,但是神奇的事情很快要出现:

美国在冷战后期,将98架B-52G和96架B-52H改装成巡航导弹载机,其中98架B-52G和14架B-52H可以在翼下挂载12枚ALCM空射巡航导弹AGM-86B;另外82架B-52H可以在腹部旋转弹仓挂载8枚巡航导弹,配合翼下12枚,总共是20枚巡航导弹。

改装从1981年到1989年,总共改装了194架。

然后,苏联人在1981年,将Tu-95重新投产,型号为Tu-95MS,这是一款基于Tu-142反潜机的巡航导弹载机。从1981年到1992年,31架Tu-95MS6(只有旋转弹仓能挂载6枚巡航导弹)和57架Tu-95MS16(弹仓挂载6枚巡航导弹,翼下10枚,共16枚)在塔干罗格工厂和(古比雪夫)萨马拉工厂被生产出来。

所以两国的空射巡航导弹载机是这样的:

同样按照60%左右的轰炸机可以在接到核战争指令下立刻起飞发射巡航导弹,

美军大概可以发射1700枚空射巡航导弹; 苏军可以发射600枚左右的巡航导弹。

苏军还不到美军一半。

为什么美军就一个工厂改装一下他们的轰炸机部队,9年就获得了194架巡航导弹载机;

苏联两个工厂累死累活,造了12年时间,才造出来88架巡航导弹载机,还不到美国一半......

因为市场经济是要讲成本的,你改装工时少,雇的人力少,成本就便宜;新建工时多,雇的人力多,成本自然就贵。那国防部很显然会选择改装;

计划经济不一样,计划经济做事情几乎不讲成本。改装工时少,雇的人力少,人员就要下岗,工厂要关停。新建工时多,国家拨款多,从设计局到塔干罗格/萨马拉两个工厂都能雨露均沾吃到肉喝到汤,那显然就搞新建了。至于新建是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反正浪费的是公家的钱,不浪费白不浪费,对不对?


战略火箭军部队:

苏联战略火箭军靠着疯狂氪金,总算在1975年在总弹头数量上超过了美军陆基弹道导弹部队,可喜可贺........

苏联人在70年代末到91年苏联解体共十来年时间,总共服役了5款陆基洲际导弹——

MR-UR-100(SS-17)、UR-100N(SS-19匕首)、R-36M(SS-18撒旦)、RT-23(SS-24手术刀)和RT-2PM(SS-25白杨)。

而美国人在79年(最后一枚民兵Ⅲ于1978年12月交付)到91年苏联解体共十来年时间,共服役了1款陆基洲际导弹——LGM-118A和平卫士。

为了取代老旧的液体导弹UR-100(北约编号SS-11,号称苏联版液体民兵,苏联最大量服役的液体洲际导弹),用新的分导式弹头洲际导弹代替他们。苏联出了两个液体导弹方案——OKB-52切洛梅设计局的UR-100N(北约编号SS-19匕首)和南方设计局的MR-UR-100(北约编号SS-17)

MR-UR-100体积小,性能差,但是可以装在现有的UR-100发射井里,只需要改装一下;

UR-100N体积大,性能强,但是装不进UR-100发射井,需要建另外建发射井。

让人喷饭的事情来了,苏联人同时服役了两款导弹.......MR-UR-100服役了150枚,装在原有发射井里;UR-100N总共服役了360枚,这意味着360个全新的超压加固发射井........

而同时期,苏联人还总计建造了308枚撒旦(SS-18),这是一种巨型导弹,这又意味着308个全新的超压加固发射井........

也就是说,光是SS-18(R-36M)和SS-19(UR-100N)项目,苏联人就新建了308+360共668个全新的超压加固发射井..........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还意识不到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看看同期美国人在做什么:

苏联人有没有更便宜的方案?

当然有,光是UR-100(SS-11)最高峰时期就服役了990枚——毛子版液体民兵不是吹的。这就是990个发射井。

如果不造UR-100N,将360枚UR-100N全部换成MR-UR-100,总计就是510枚MR-UR-100,塞进改装的510个UR-100发射井,比原来方案便宜的多。

苏联人为什么不这么做?不同设计局工厂雨露均沾呗。同时造两款导弹,OKB-52和南方设计局,以及配套的Khrunichev火箭工厂和Yuzhmash火箭工厂都有活干了.......

再说了,UR-100N塞不进原先发射井,还得挖新井,又得用工程兵部队挖井,发射井需要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经济又被带动起来了,工农业产值又提高了.........

美国和中国拉动经济靠大基建,苏联拉动经济靠造核导弹,很好很强大..........

对比一下苏联在陆基洲际导弹上的投入,有人再睁着眼睛说胡话,说美国军费更多,投入更大我也无话可说了。


另外,苏联人为什么要同时发展装备液体和固体洲际导弹?美国人在60年代泰坦Ⅱ(跟苏联人类似的肼基燃料+发烟硝酸)之后就没有再发展过液体洲际导弹了,民兵之后就是全固体导弹配置。

你说液体弹苏联人更有经验,而且比冲更高,性能更好,那你全部装备液体弹不就行了?

你说固体弹更可靠,更便宜,更利于维护和实战备战,那你全部装备固体弹不就行了?

全部装备是闹哪样?

你要用实战角度很难理解,换个思路看问题,瞬间明白:

首先,固体导弹是有机化学相关,主要是有机化学黏合剂和各种无机化学爆炸物氧化剂,然后整体浇筑成型;

液体导弹是热动力相关,无论是燃气发生器循环还是闭式补燃循环,都是液体燃料和氧化剂分别储存,然后一大堆循环泵泵入燃烧室燃烧。这属于科技树上的两个分支。液体导弹工厂设备和工人基本无法转产固体导弹,这两个产业链差距比磁硬盘和固态硬盘差距还要大。

1. OKB-52切洛梅设计局没有设计固体导弹的经验,配套OKB-52的Khrunichev火箭工厂也没有制造固体导弹的能力;

2. 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绝大部分设计能力都在液体导弹上(比如R-36M撒旦),固体导弹部门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门;关键是配套的第聂伯Yuzhmash火箭工厂只有很少一部分劳动力和产能用于生产固体导弹(RT-23手术刀);绝大部分劳动力和设备都是用于生产液体导弹;

3. 莫斯科热工设计局绝大部分设计能力都在固体导弹上,配套的Votkinsk火箭工厂也基本只能生产固体导弹——OTR-23奥卡、RSD-10先锋、白杨洲际导弹等。

4. 马卡耶夫设计局在70年代后期R-31上才开始逐步吃透海基固体SLBM,其配套的Krasnoyarsk(在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工厂只能生产液体海基弹道导弹;固体海基弹道导弹(台风级的R-39)只能在车里雅宾斯克Zlatoust工厂生产。如果要全部生产固体导弹,Krasnoyarsk工厂吃什么???恐怕整个城市都要衰落。

为了保证四个设计局和五个配套的工厂都有肉吃,同时生产液体和固体洲际导弹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问题是苏联氪金了那么多,在总的战略核弹头数量截止冷战结束还是没追上美国,这也是没sei了。

注意,虽然冷战后期苏军的总核弹头现役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苏联占数量优势的其实是以核炮弹、战术核导弹为主的战术级核武器,在战略核弹头总数上,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相比于美国一直处于下风。但是到冷战末期已经比较接近。


钛合金潜艇: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苏联制造钛合金潜艇是因为他们的钛产能远比美国富余,所以可以有钱任性,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看一下下面表格,随着军工投入的增加,在1952年,美国的海绵钛产量突破1000吨大关。到1957年,美国的海绵钛产量就已经到达了15600吨。这一年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包括日本和英国)共生产了20300吨海绵钛。注意,这个数据并不是满负荷在生产,因为1957年光美国一家的海绵钛产能就高达25000吨。

但是到1959年,随着订单削减和轰炸机减产,美国的海绵钛产量已经下滑到3500吨。

相比于美国,这不是一个很高的数据,但是苏联在1963年就开始任性了。

1963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艘钛合金潜艇K-162在SY402北德文斯克工厂开工。

所以,苏联人造钛合金潜艇和钛产能多不多没有太大关系,苏联在钛产能远低于美国的时候,就开始建造钛合金潜艇了............

K-162的工程代号为661,由孔雀石设计局设计,其的水下排水量只有7000吨,却装备2台压水反应堆,轴马力高达80000shp,是人类建造的有史以来最快的核潜艇,水下极速高达44.7节。

注意,SY402北德文斯克工厂在1962年就开始建造该艘潜艇的钛合金部件,这艘潜艇在1968年12月才下水,从开工到下水足足建造了7年。舾装却只用了1年时间,69年就服役了。除了工艺复杂,苏联的海绵钛产能不足可能也是一个根本原因。毕竟,除了核潜艇需要钛材,航天、导弹和航空部门才是钛材大户。

在1965年,随着第二个钛工厂的投产,苏联的钛产量达到了6000吨,苏联人继续任性。在1968年6月2日,世界上第二艘钛合金潜艇K-64(孔雀石设计局705阿尔法)在列宁格勒SY196(海军上将造船厂)开工,并于1971年试航。其水下排水量只有3180吨,却装备1台40000shp的液态金属堆(铅-铋合金冷凝剂),可以在1分钟内将其的极速推至41节。而直到1970年,苏联的海绵钛产能才刚刚达到1万吨,甚至不到美国1955年水平。

SY196海军上将造船厂(4艘)和SY402北德文斯克造船厂(3艘)共建造了7艘705/705K。705使用OK-550液态金属堆,705K使用BM40A液态金属堆,这两款堆都是一次性的,无法换料,成本惊人,而且可靠性极低。这7艘潜艇基本上极少被现役使用,常年停在修船厂进行各种程度的维护。

我们可以发现,705阿尔法的建造周期极长——作为一款满排只有3000吨左右的全钛合金小潜艇,这小玩意平均从开工到下水要建6-10年,舾装倒平均只要1年时间。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苏联可能还在受海绵钛产能不足的困扰。

在70年代后期,靠着对钛产能的不懈投入,苏联已经成为全世界钛产能最大的国家。在1980年,苏联的海绵钛产能第一次突破了4万吨,而同期美国则保持1957年的水平——25400吨左右。在80年代末期,苏联的海绵钛产能已经突破5万吨,而美国则维持在3万吨左右。

虽然在7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美国的钛产能自57年之后就几乎没有增加,苏联却一直在扩充自己的产能,苏联的海绵钛产能的确相比于美国是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的产能便要落入下风。比如1984年,美国的海绵钛产能是30400吨,日本为34000吨,英国5000吨,这样整个市场经济体的海绵钛产能接近7万吨,相比于苏联的47200吨有22200吨的巨大优势。

在1990年,整个市场经济体的钛产能降低到64200吨,苏联则提高到52200吨,市场经济体相比于华约在海绵钛产能上仍有12000吨的优势。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冷战时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政府和民间海绵钛储备。比如1985年,美国政府和民间的海绵钛储备达到37710吨,甚至超过美国一年的产能。政府的海绵钛储备在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被清仓。

也就是说,哪怕是整整一年不生产海绵钛,冷战时期美国甚至可以用储备的海绵钛顶上一年。

虽然截止冷战末期,靠着极限扩张自己的海绵钛产能,苏联已经成为全世界海绵钛产能最大的国家。但是苏联毕竟只是一个国家,在海绵钛产能上相比于西方市场经济体仍然完全不占优势,苏联人却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继续有钱任性。

靠着海绵钛产能的疯狂扩张,在70年代末到苏联解体,苏联人先后建造了3型钛合金潜艇(全钛或部分钛,不计算微型潜艇865)。

红宝石设计局的K-278共青团员号,685工程,这是一艘全钛潜艇,使用5880吨钛合金。在SY402北德文斯克工厂建成。在85年曾经破纪录地潜到了1027米的深度,这目前仍然是各国主战潜艇(不包括无武装深潜器)的绝对潜深纪录。只可惜该艘潜艇在89年因为事故沉没。

这款潜艇于1978年开工,到1983年就下水了,只用了5年,除了苏联在钛合金加工和焊接技术上的进步,海绵钛产能的提升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该型潜艇在1984年服役。

红宝石设计局的941台风的很多关键部件都使用钛合金建造——比如两个直径7.2米的主耐压壳、中央舱室和鱼雷舱,另外一些轻质外壳使用钢来建造。使得这款潜艇算是一种钢钛混合潜艇。据公开资料说,单艘台风需要使用9000吨钛合金,约占其空重的40%。

我们可以发现,最多的时候有3艘台风同时在55号船坞内建造(算上同时建造的3艘949/949A奥斯卡级,船坞在满负荷运行)。最早的2艘台风从开建到下水需要4年时间;然后到第三艘和第四艘只需要3年时间,最后2艘台风从开建到下水只需要1年半时间。

除了建造工艺的日趋成熟,苏联海绵钛产能和产量从70年代后期的3万多吨到80年代后期的接近5万吨,一年产能增加了上万吨恐怕是最主要原因——一艘台风只需要9000吨左右的海绵钛,这使得苏联在满足航空航天需求之后,一年就可以凑齐额外的海绵钛炼制钛合金用以建造台风。


945/945A塞拉是一款全钛潜艇,其作为新一代钛合金攻击型潜艇,由天青石设计局设计,并在SY112高尔基市红色索尔莫沃工厂建造。

由于SY112红色索尔莫沃工厂是一个内河工厂,建造的潜艇需要经由内河入海。

SY112红色索尔莫沃工厂在塞拉之前唯一建造的核潜艇是670/670M查理Ⅰ/Ⅱ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这是两款高速小型反舰潜艇。

由于奥卡河的限制,塞拉级被强行限制了排水量,其的水上排水量(空重)只有5940吨。这使得其原先设计指标的800米极限潜深无法达成,实际极限潜深为600米,工作潜深480米,只与阿库拉级相当。

截止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的几款使用钛合金的潜艇。使用全钛合金的共4型12艘,使用部分钛合金的共6艘(941台风)。除了在远东阿穆尔共青城的SY199,苏联的其他3个核潜艇工厂都有建造钛合金潜艇的经验。

苏联的钛合金潜艇是否有意义?我们以塞拉为例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塞拉级在潜深上相比于洛杉矶级确实有较大优势。但是其和阿库拉级无论潜深还是航速都性能相当(因为塞拉Ⅰ缺乏7叶大侧斜螺旋桨,噪音要略高)。

但是阿库拉的造价和工时只有塞拉级的2/3左右,换句话说,塞拉用了阿库拉1.5倍的价格换取了同样的性能。

而美军标准化的洛杉矶级则要便宜的多,他们到苏联解体足足服役了47艘之多。虽然其的潜深与阿库拉级和塞拉级相去甚远,但是其的火控优势和武器优势使得塞拉级也无法轻易战胜洛杉矶。换句话说,苏联花了海量的资源,获得了一款与洛杉矶级五五开的潜艇。

在80年代,苏军最先进的反潜鱼雷是线导的TEST-71和声自导的USET-80。

USET-80可以攻击深达1000米的目标,并在80年进入苏军服役,其有两个巨大的缺点:

1. 可靠性极差,在北方舰队试验中,其的声自导系统基本无法工作。最终苏联通过逆向测绘美军MK46的声自导系统解决问题,并在89年服役了第一款可用的型号USET-80K;

2. 价格极贵,一枚鱼雷的电池需要使用半吨银,这使得其的价格居高不下。此后不得不开发铜镁电池的替代品USET-80-05。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其是一款电动鱼雷,因为能量密度的关系,TEST-71MK和USET-80K的射程与MK48 ADCAP相去甚远。苏军由于长期无法合成奥托Ⅱ燃料,被逼使用各种奇葩手段,比如开发一次性使用的闭环蒸汽引擎+金属基燃料的UGST Sapir鱼雷,可想而知开发失败。此后又试图在UGST Magot上开倒车使用极其危险的过氧化氢煤油发动机。最终,直到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才从某神秘东方大国获得奥托Ⅱ的生产工艺,并制造了今天号称MK48斯基的UGST“物理学家”热动力鱼雷。

鱼雷技术的长期远远落后于西方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俄国鱼雷专家马克西姆•克利莫夫曾经悲愤地说道“国外和我国鱼雷效能的区别是“狙击步枪”与“手枪”的区别”。这还不考虑在89年之前,苏联最先进的USET-80鱼雷的制导系统在北方舰队白海附近是无法使用的,基本上等同于烧火棍。由于洛杉矶在火控和武器性能上的绝对优势,极大拉平了与苏联新一代潜艇——塞拉和阿库拉的潜深硬指标劣势。事实上,就算按照理想情况估计,阿库拉和塞拉也不过能与数量多的多的洛杉矶单艇五五开。

冷战时期的洛杉矶类似于潜艇版本的T-34——便宜、海量而且性能优异。

理论上来说,塞拉使用钛合金,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厚的钛合金耐压壳板材,达到更大的潜深——800米预计极限潜深。但事实上,由于该级潜艇共4艘(2艘945塞拉Ⅰ,2艘945A塞拉Ⅱ)都需要在内河造船厂建造,这极大限制了其的排水量,使得其只能使用更薄的板材,设想的潜深优势并不能成为现实。其的实际技术指标只能与阿库拉相当,价格却要贵出50%。

很多资料认为塞拉与洛杉矶的关系类似于虎式对抗T-34/76,这大大高估了塞拉。其实塞拉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全钛合金四号,就算其使用了钛合金,也不过能与T-34/76五五开——而且数量少的多的多。

既然塞拉级钛合金潜艇性能相比于同时代的阿库拉和洛杉矶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要生产钛合金的塞拉潜艇呢?苏联只有3个造船厂有钛合金造舰经验——SY402北德文斯克、SY194(196)列宁格勒海军上将、SY112高尔基红色索尔莫沃。为什么不将塞拉放在SY194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造船厂建造呢?

塞拉如果在SY194建造,那么不需要考虑内河限制排水量,其可以达到800米的预计极限潜深,能够胜过阿库拉。但是如果这样,SY112将会面临没有核潜艇建造的窘境,将不得不裁员。

所以,塞拉级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将SY112造船厂的产能填满。为了让SY112的工人阶级有饭吃。

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来说,SY112工厂是没有办法关停的。既然如此,那么就需要给这个造船厂下订单,让船厂有活干。国家下一艘死贵的钛合金潜艇,有没有用不知道,只要让天青石设计局设计,再让SY112建造,从设计局到工厂整个军工复合体上上下下都有肉吃。至于造出来的东西需要通过运河,限制了排水量和性能,实际根本不好用,这就不在苏联军工复合体考虑的范畴之中了。

其实在当年的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竞争中,天青石设计局的945塞拉是战胜了孔雀石设计局的方案的。但是后来由于SY112实在烂泥糊不上墙,产能有限。再加上孔雀石设计局和SY199的游说,孔雀石设计局的971阿库拉在80年代同时在SY199和SY402建造。

所以么,还是老话,苏联的所谓军工复合体互相竞争的体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事实上失效,为了让各个军工复合体都有肉吃,雨露均沾是苏联后期的常态。

这是冷战时期美国要保证3万多吨海绵钛储备量的最根本原因——哪怕是本土钛工业全部断炊,也可以凭借储存的海绵钛继续生产各种飞机导弹。而像苏联一样,不保有海绵钛储备,将造出来的钛全部用掉并不是一个特别高明的主意。

根据2014年数据,目前全世界共已探明7.5亿吨钛矿,其中7亿吨是钛铁矿,另外4800万吨是二氧化钛矿。中国拥有探明钛铁矿2亿吨,占世界钛矿已探明储量的26.7%,是当之无愧的钛储量第一大国,澳大利亚紧跟其后,有1.6亿吨钛铁矿和2400万吨二氧化钛矿。

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的钛矿储备其实都不入流(反倒是美国的铁杆盟友澳大利亚有极多的钛矿)。我们再看看海绵钛产量。

因为没有了苏联威胁,美国的钛工业又基本完全是军工业的附属品,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就对自己的钛工业去产能。目前美国基本已经不保有海绵钛产能。而无论是冷战时期的苏联还是美国,对比现在中国的海绵钛产量都是小巫见大巫。在2013年和2014年,中国分别生产了105000吨和11万吨的海绵钛,这个数据超过全世界海绵钛总产量的50%。11万吨的海绵钛产量几乎是1990年鼎盛时期美国+苏联+英国+日本海绵钛产能的总和。

如果要按照苏联80-90年代4-5万吨海绵钛产能就敢氪金大建钛合金潜艇,那中国的钛合金潜艇数量起码应该是最鼎盛时期苏联的2倍。

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截止1991年解体建成了18艘全钛和钢-钛混合潜艇,而市场经济的美国、日本、英国、中国一艘钛合金潜艇都不造呢???(这里不计算微型的科研深潜器,只算SSN/SSGN/SSBN主战潜艇)。我想,这最主要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你让造船厂建造钛合金潜艇,因为钛价格昂贵,加工又极难,能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钛合金潜艇的技工数量又稀少,按市场价雇佣需要海量资金。而市场经济的国防资金主要依赖于税收或者国债,比较有限,只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无论是美国(在70年代以前,美国的海绵钛产量相比于苏联有较大优势;在70年代被苏联反超后,算上日本和英国的整个西方经济体的海绵钛产量相比于苏联仍然有较大优势)还是钛矿储量/钛金属产量相比于苏联远为丰富的中国都不会建造钛合金潜艇。美国为了备战,进口了一大堆海绵钛,但是用于建造钛合金核潜艇是要额外花钱的,所以,美国宁愿将海绵钛战备储存起来,也不会拿来造核潜艇。

在市场经济下,国防部、钛工业和造船厂是互相独立的。国防部要向钛工厂买钛合金,需要按照市场价格。国防部向造船厂订购钛合金潜艇,还是需要市场价格。而钛合金潜艇的工时和造价远高于钢潜艇,但是带来的好处却不足以弥补造价和工时的劣势,这使得市场经济国家哪怕钛工业再强大(比如2010年之后的中国),也几乎不可能建造昂贵的钛合金潜艇。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战备,可能会向本国钛工业或者国际市场(主要是日本)订购一大批海绵钛,但是不可能交由造船厂将其变成核潜艇,因为这会造成额外成本;而是简单地战备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计划经济则完全不同。计划经济体所有人都为国家工作,而且,苏联的国企军工厂是不允许倒闭的,你国家必须养着他们。当然也不能养着吃白饭,既然国家钛工业生产了一堆海绵钛,那么由造船厂将它们用掉自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样,钛工业生产的钛有了去处,从设计局到造船厂的工人们都有了活干,从设计局到造船厂都能拿到国家的巨额军费订单,大家都捞到了好处。

计划经济体下,钛企业和设计局、造船厂都属于国家大机器中的一环,他们更应该被视为国家经济体的一个分部门。既然国家没有办法砍掉这个分部门,造出来的海绵钛堆在那里又没用,让设计局设计一款钛潜艇,再交给造船厂将其造出来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市场经济在苏联其实是基本不存在的,红色索尔莫沃厂就是不建造钛潜艇,你也不可能将其关停。既然如此,让他们利用现有产能忙碌起来建造钛合金潜艇就是一个经济上合理的选择。


苏联陆军:

相比于其他军队,一向作为大陆军国家的苏联,在陆军建设方面的槽点算是比较少的了。但是少不代表不存在.........

比如大家都知道,苏联在冷战后期,同时生产了3款主战坦克

分别是:

1.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设计局T-64B,在乌克兰马里雪夫坦克厂制造;其的继任者是Ob.478 T-80UD;

2. 下塔吉尔设计局T-72A/B,在乌拉尔下塔吉尔坦克厂制造;其的继任者是Ob.188工程T-90......

3. 科京设计局T-80B,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坦克厂和鄂木斯克坦克厂制造;其的继任者是科京设计局Ob.219AS T-80U。

其实这个端倪暴露的很早。早在70年代初,Kartsev-Venediktov设计局受命改装莫洛佐夫设计局Ob.434项目(T-64A)的时候,他们阳奉阴违,不仅没有改进T-64,反而推出了自己的Ob.172M项目。然后,这款坦克也通过了国家验收,在下塔吉尔工厂建造,然后居然服役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T-72项目.......

当然,如果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两款坦克高低搭配,问题也不大。好吧.....高低搭配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坦克高低搭配参考美军的M1A1和M1A2混编。因为T-72结构上哪一点都不比T-64差。苏联时期T-72弱于T-64主要是上面故意卡着好东西不放。

然后更大的槽点来了,列宁格勒科京设计局发现,居然可以这样。那么我们也来一款坦克——Ob.219工程,也就是T-80就这么出来了。由基洛夫工厂和鄂木斯克工厂生产。同时代的T-80B和T-64B两款坦克其实是通用火控(1A33火控)、主炮和装甲(刚玉陶瓷结构炮塔)的,性能非常类似。都能发射SACLOS引导的炮射导弹9M112(AT-8鸣禽);这两款坦克其实严格来说只有发动机不一样,T-64B是5TD二冲程柴油发动机,T-80B是GTD-1000燃气轮机。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为什么要装备2款性能几乎一样的坦克???

然后,科京设计局继续改装T-80,推出了Ob.219AS项目T-80U;

然后,莫洛佐夫继续改装T-64B,推出了Ob.478项目T-80UD;

然后,下塔吉尔设计局也按捺不住了,他们先是牛刀小试,推出了T-72B,后来干脆搞出了T-90,这款坦克使用T-80U的1A45火控,防护也与T-80U差不多。

最大的槽点出现了,苏联同时装备了三款性能几乎一样,但是部件完全不通用的主战坦克:

1. 科京设计局T-80U(基洛夫工厂、鄂木斯克工厂,燃气轮机)、

2. 莫洛佐夫设计局T-80UD(马里雪夫工厂,6TD二冲程柴油机)、

3. Kartsev-Venediktov设计局T-90(下塔吉尔工厂,V2系列四冲程柴油机)

这三款坦克性能差不多一样,同时服役的意义在哪里?从军事上看几乎难以理解。

比如T-80UD,基本上就是个T-64升级来的T-80U,所以可以在马里雪夫工厂建造。主要就是发动机不一样。这两款坦克同时造出来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从军事角度上看没有意义;但是T-80UD假如项目砍了,T-64项目后继无人,你让莫洛佐夫设计局和马里雪夫工厂干什么?莫洛佐夫设计局还能继续接四代坦克设计订单继续捞钱,你让马里雪夫工厂怎么办?转产T-80U?

说的轻巧,那,生产5TD/6TD二冲程发动机的马里雪夫厂发动机部门上上下下那么多人怎么办?全体喝西北风???

你要这么看问题瞬间就懂了。

T-80U之所以要服役,是因为从科京设计局到基洛夫/鄂木斯克军工复合体要吃饭;

T-90之所以要服役,是因为从Kartsev-Venediktov设计局到下塔吉尔工厂的军工复合体要吃饭;

T-80UD之所以要服役,是因为从莫洛佐夫设计局到马里雪夫工厂的军工复合体那么多口人要吃饭。


所以我看网上很多人YY什么苏联四代坦克,什么莫洛佐夫设计局Ob.477/490,科京设计局Ob.299,Kartsev-Venediktov设计局Ob.195,KBTM设计局Ob.640啥的我都想笑。很多人还在那里瞎讨论,说你觉得哪款坦克会服役?

我觉得四款全部都会服役,这样大家都有饭吃了对不对。

然后马里雪夫工厂造Ob.477;

下塔吉尔工厂造Ob.195;

基洛夫工厂造Ob.299;

鄂木斯克工厂造Ob.640。

四个坦克厂每个工厂都有订单,皆大欢喜,至于国家会不会亡国,关我们军工复合体什么事???


至于后来的事情么,大概算一种集体无意识。

比如大家可能会指责为什么苏联的军工复合体那么牛逼,把国家都榨干了,这样无限度索取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

其实吧,苏联军工复合体的工人阶级们最大的问题在于短视。就跟明朝末年那些地主阶级一样。他们明知道土地兼并会引发农民起义,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们觉得雷不会爆在自己这一代上,他们看不到那么远,国家又下了巨额军备订单,或者大家把军户的土地一分,大家都能吃香的喝辣的,这才是摆在眼面前的问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你作死就一定会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任何趴在国家脊背上吸血的阶级会迎来自己宿命的终结者——大明的地主阶级最终等来了李自成,苏联的军工复合体也最终等来了叶利钦。

user avatar

在自由竞争中,其他条件相同,不愿意996的人会被玩命007的人淘汰。但我还是要赞美那些不愿意996的,因为我tm想要活。

user avatar

很多人理解的苏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的苏德战争体制,以及建国初期三十年一些被曝光的一大二公、以及电视剧上拙劣模仿的动荡年代,更多的则是改革初期各种接班、挖墙脚、化公为私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非常混乱。

很多人完全忘记了当年为什么会批评苏联是“修正主义”。也有一些人记得这些事情,提出苏联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三年自然灾害”模式的公有制。

摒弃那些完全不了解情况的人,其余认真研究的人也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苏联最后崩溃的原因在于内部竞争严重不充分。

苏联模式的公有制有个问题,就是内部竞争严重不充分。

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天真。或者说是幼稚。

以前听过别人讲,中国的学生到了国外,往往有个奇特的表现。那就是在政治理念上非常成熟,但是在政治表现上非常幼稚。思想和行动上严重不统一。认识很深刻,手段很幼稚。

原因大概是由于中国的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教育,但是没有学会在政治上采用合适的手段保护自己。现在的教育就进行了改革。开始推广各种“周亚夫的细柳营”,教人们学会各种政治手段。有的人说,细柳营这个故事不也是在教一些一根筋不怕死的人吗?错了。细柳营教的是如何伪装成好人,到时候你就分不出真正的周亚夫和伪装的周亚夫了。

不过这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有制把很多人教得太幼稚了,又把一些人教得太狡猾了。

幼稚的人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利益,反正集体会给自己足够的利益。

狡猾的人不知道保护集体的利益,因为集体正是自己盗取的对象。

所以最后集体就没人管了。

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戈尔巴乔夫的耳朵边上有个人叫做雅科夫列夫。他们两个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对苏联的集体经济不感兴趣。戈尔巴乔夫固然“家族历史不清白”,雅科夫列夫也是一心倾慕西方的政治人物。前苏联组织部长利加乔夫就很愤怒地批评这一对活宝屡次作大死。比如说苏联遭遇雪灾的时候需要苏联红军帮忙给居民运送柴火取暖。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就说人家资本主义国家——像美国——就不用军队救灾。于是他俩拒绝派军队运送柴火。那特么是西伯利亚!零下五六十度!这俩活宝是不是忘了,美国让老百姓自生自灭很多年了,各类商业保险以及救援公司早就开办起来了,你特么啥都没准备,上去就让大家自生自灭是不是急了点儿?就连给老百姓运送柴火都成体制问题了!既然你们俩这么有信心,那么提前一秒钟给你说要马上把你扔到南极洲的寒冬中野外生存一个月你有把握活下来吗?什么?你们没把握?你们能力咋这么差呢?这一定是因为你们有智力问题。

以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地打仗的。不知道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那种模式的公有制在保持人的内部竞争上存在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说起来也不是根本原因。因为目前说起来,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很好的机制可以既维持竞争又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无论是包产到户还是联产承包,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大队共有,无论是资本主义大农场还是合作社,无论是小农经济还是工业化农业,都有一些问题。只看问题,那谁都不行。

因为没有什么真正完美的东西,所以错误归因有很大市场。

苏联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在战略上处于一个死局。

苏联的国土严格来说局限于旧时代的沙俄帝国。从经济上来说不过就是西伯利亚冻土、中亚草原、东欧平原三大块。加上东欧的华约国家,他们手里的本钱不过就是欧洲东部这么点大的地方。

整个欧洲才多大呢?一千万平方公里。他们不过就得了个东部。还是欧洲最穷的部分。还是苏德战争中被德国人血洗过的地方。

他们有啥?

我曾经计算过。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不过就是工业中心和科技中心。其中工业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一方面取决于科研水平。

苏联方面的问题在于,他们的科研中心有几个呢?一个是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科研中心。在19世纪,世界上还有更高水平的法国、英国、德国三个科研中心,以及水平相近的美国、意大利、日本。可以说,在苏联成立时,他们的本钱就是以一敌六。到二战结束时,德国被分割,大部分落到了美英手里。那么可以说苏联是1.25:5.75,简化以后就是1:4.6。乍看上去差距不大,还缩小了。但是问题在于此后双方处于技术封锁状态。而且苏德战争放空了苏联的血。此后苏联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保持军备上。这就造成了双方在技术发展上积累速度严重不同。不说美英集团每年发展一个苏联,苏联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我们经常说,苏联的装备“傻大黑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苏联的技术水平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弱小。即便因为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他们由于深受封锁,依然困境重重。

特别是封锁。苏联在封锁中也难以获取足够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研。举个例子就很清楚了。中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人均GDP是怎么增长的呢?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1042美元)。2019年,则突破了一万美元。人口基本没变,人均GDP增长十倍。这就是为什么这二十年人们的消费能力急剧提升,相声市场、电影市场都急剧繁荣的原因。中国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也和这直接相关。中国的工业能力收获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充足的供血得以快速发展。

科学界有一个评判各国科研能力的“自然指数”。这是顶级期刊自然杂志根据各国科研产量和质量综合评判以后推出的评价指数。

2014年12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实际上是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的统计结果(《自然》发布2014自然指数:中国科研产出仅次美国排第二)。美国的WFC排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1]

然后我查询了最新的指数,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国内媒体几乎都隐瞒了这个指数。我国媒体的报道倾向严重有利于美国,这是常事儿,我都习惯了。数据是这样的:

2018年2月自然公布的2017年数据显示,美国自然指数是19579.02,比上年下降了1.4%。中国(不含台湾省)的自然指数是9088.65,上升了13.3%。德国是4363.57,比上一年降低了2.1%。[1]

就是说,中国科研在2017年的综合水准,按照国外的判断,相当于2014年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加一起。

当然,美国依旧保持了世界第一——我不说这句话一定会有很多人就像苍蝇一样提醒我。当初他们相当于3.5个中国。现在他们相当于2.1个中国。当然,这个指数不能这样用。我只是用这个比例来做一下参考。总的来说,他们的优势依旧很大,我们的发展也并不逊色。

目前很多人给中国提出的要求是各方面都保持世界第一。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求中国在科研指数只有美国一半的情况下,碾压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所有国家。这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要求不合理,则用心不正常。

这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世界市场近二十年以后所取得的成绩:

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但是经济上依旧不足以与美英集团全面抗衡,科研上依旧不足以与美英集团全面抗衡。

那么苏联呢?

苏联从未加入世贸组织,一直处于世界市场之外。在技术上也同样处于严重的封锁之下。

有的人会说,苏联也购买了不少国外技术,美苏阵营之间依旧存在技术交流。我不太明白的问题在于: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嘲讽美英的封锁能力。你们还是不是美分了?

以苏联的窘迫局势,简单地搞对抗是没有出路的。而苏联不但对抗了,一定阶段还处于优势。这就有点透支老底了。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需要的是喘息和休整。用列宁的话讲,这个时候处于退却当中,是要架起机枪严肃纪律的。可悲的是戈尔巴乔夫看待问题的角度是:

既然苏联处于困境,那就说明苏联整个都错了。

哥们儿,小学生把数学题做错了,这的确是错了,但是不用把小学老师枪毙了!

苏联在战略上面临着寡不敌众的问题。但是苏联能够保持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直接已经充分说明了苏联的制度优势。然后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个叛徒。这就没救了。

美国阵营并不是铁板一块。对此中国就有着充分的认识。我国从建国起就注意到这个问题。结果我国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机会,实现了“在欧美各国各怀鬼胎的环境下实现华夏民族局部割据”的战略态势。

这种事情早就有人指出和分析过了: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翻译成世界版本,就是:

一球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我们只须知道全球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全球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789和1917两次世界大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单个国家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球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球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球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球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现在全球革命形势是跟着各国资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联合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球政权的取得。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注:在这里还要加上经济的力量。在经济上也需要相当力量的强大企业以及强大科研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并且要建立合理的、攻防兼备的市场机制保障和发展这种竞争。在组织经济工作时,要注重“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

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我个人觉得,1928年的文章就已经写得很好了。

苏联的失败,就在于他们一味采取‘左’倾冒险策略,不能准确分析局势。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
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例如两湖在李宗仁唐生智战争时期,广东在张发奎李济深战争时期,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
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例如四月以后的南方各省,则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这时在军事上最忌分兵冒进,在地方工作方面(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地方武装)最忌把人力分得四散,而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
各地许多小块红色区域的失败,不是客观上条件不具备,就是主观上策略有错误。
至于策略之所以错误,全在未曾把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清楚。
有些同志在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也主张分兵冒进,甚至主张只用赤卫队保卫大块地方,好像完全不知道敌人方面除了挨户团之外还有正式军队集中来打的一回事。在地方工作方面,则完全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的基础,不顾主观力量的可能,只图无限量的推广。如果遇到什么人在军事方面主张采取逐步推广的政策,在地方工作方面主张集中力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求自立于不败之地,则谥之曰“保守主义”。
他们的这种错误意见,就是八月湘赣边界失败以及同时红军第四军在湘南失败的根本原因。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这答案就写在纸上,分析得清清楚楚。

然后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苏联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人物就表现出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丧失根据地的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反对第五次“围剿”中丧失了江西中央根据地。这里的错误是从右倾的观点产生的。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使红军做了一万二千多公里的长征。然而这种错误,往往有一种“左”倾轻敌的错误为之先行。一九三二年进攻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正是后来在对付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采取消极防御路线的根源。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所以说到底,苏联并非亡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是亡于不能推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及时改革与更新,亡于在战略战术上的严重错误。

他们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

苏联并非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应对危机。在苏联解体前,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两德统一。当时,两德统一的风声越来越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走向公开化。法国总统密特朗就向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建议,一旦两德统一,就不能继续留在华约机制内,而要加入北约。我们知道,法国在北约内部一直是很特殊的存在。法国而不是美国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很奇怪的。对此,戈尔巴乔夫不能认识到法国的提议实质上是要求苏联予以拒绝。法国自认为苏联是决不允许德国加入北约的,因为这样一来会极大削弱苏联的战略空间。但是任谁都没料到戈尔巴乔夫同意了。这样,苏联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

当“围剿”已经证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
堡垒主义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将要成为经常的作战手段。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定地援助它的。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
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在这个环境下,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进行了积极合作。1990年4月,密特朗与共同提出了《政治联盟条约》,推动组建欧盟。在苏联解体前夕,1991年12月,西欧多国紧急签署了成立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用以填补苏联解体后的政治空白。可以说,欧盟成立,剑指美国。而为了打击这些欧洲国家,美国也毫不客气的在1999年发动了大举进攻南斯拉夫的战争行动,变着法子展示美国的军事力量,拼命进行武装恐吓,以期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完全不理解密特朗的计划用意何在,坐视机会丧失,最终就只能收获全军覆灭的苦果。

整个形势就是苏联在局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期抵抗,最后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妥协投降,全军覆没。

参考

  1. ^ab美国经济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500658/answer/581098351
user avatar

问题不在计划经济,而在没有负反馈。

任何国家的决策者都会判断错误,但是在美国,这个错误最多持续四年,而某联,要到最高统治者死亡,才能结束。

罗斯福新政,也是计划经济,但他任职期间,会面对媒体和反对D的各种质疑,不得不对其 New Deal 进行各种修补。但是在某联,质疑的下场是坐牢,甚至枪毙。

user avatar

苏联经济危机关“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什么事?明明是戈尔巴乔夫搞所谓“**开放”、“市场经济”(《国营企业法》)、拍脑袋政策(禁酒令)搞砸的好不好?

如果说要反思苏联的什么问题,首先就是要反思一下这套体制怎么最爱在关键时刻把“三个自信,样样缺失”的“两面人”和拍脑袋大师送上权力宝座(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而且法律体系框架下的“常规手段”对各种拍脑袋操作没有制衡作用。

(特朗普:我觉得你在指桑骂槐)

勃列日涅夫归西前后那几年有个劳什子“危机”?人民群众没饿着没冻着,粮肉蛋奶伏特加缺了哪样?

对作为整体的俄罗斯人民来讲,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黄金时期而不是停滞时期,被西方普遍接受的停滞假设,只不过是戈尔巴乔夫用话语压倒俄罗斯人民生活现实感的体现。

在改革初期,我们不得不说谎,假装出于善意,捏造事实,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戈尔巴乔夫的宣传喉舌,雅科夫列夫

“奉旨写史”、“脑补写史”派天天炒戈尔巴乔夫骗人的隔夜馊饭,吆喝“危机不怪嘎巴乔,都怪勃/赫/斯积重难返”——可就算8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连美国英国这样的列强都奄奄一息的背景下,苏联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增长好歹还有个近4%

如果这就算“行将就木”、“完蛋在即”、“病入膏肓”——后文应不可说要求删除,全文请……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


user avatar

计划经济门槛太高了,苏联达不到。

别说苏联达不到,现在也没有国家能达得到。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是没那么容易回答的。

计划经济导致的资源错配,生产过剩或者生产过少,本不应该出现的,但是在计划经济下,这经常发生,既然都计划了,为什么还会产生资源错配?压根就没那个计划能力。编制平衡的准确的国家经济计划的技术要求是极其高的,而且还需要极高的执行能力,这才是计划经济。

几个人拍脑袋就把数字搞出来了----这不是计划经济,这是瞎猜。

美国驻苏联莫斯科记者张伯伦在1933年就说过苏俄的计划经济问题

一些长久性计划“只可以说是猜想或是希望”; 另一方面,计划与实际执行并不相符,“很可笑的是,苏俄计划每种物品在一年之后或五年之后要出产多少,往往计算数字到小数点以下很多位,而每个工厂常常胡乱的改它们工作的计划

仅由“几个委员会”制定全国经济计划,“当然不能使各种生产手段,贯串一起,此呼彼应”。苏联“一五计划”已经届满,“但计划中所定之各种建设,有依限完成者,亦有不依限完成者”,“足见计划经济之困难,有非事先所能预料者

很不幸的是,不管计划经济如何的好-----目前人类素质太低,或者说目前还做不到,即便是今天搞大数据,难道就能预测到明年需要什么了么?大数据时代尚且做不到,苏联怎么做的到?

user avatar

因为混淆指令经济和计划经济。

指令经济是某个权力机构发出指令,然后进行生产,这种经济一点都不罕见,古今中外都有,比如苹果做生产计划。但是这种东西依托某某委员会,或者我们幻想中的造物超强人工智能,能称之为计划经济吗?怎么可能,马克思还没那么蠢。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宣言

而什么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或者说怎么判断它是不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个是市场,一个雇佣劳动,一个商品生产或者为利润生产。

通过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的自觉的控制-这只有在公有制之下,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换句话说,计划经济是排除这3要素的,计划经济不需要市场,不需要雇佣劳动,不需要商品利润。任何一个计划经济只要拥有其中一个,那么它毫无疑问就不是马克思所说计划经济,充其量是指令经济。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资本论

而什么是计划经济,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他的具体原则。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为消费而生产,这很符合现实逻辑,我们是为了吃的才生产食物,而绝不是为了一堆废纸,为了控制他人的人身自由而生产(利润)。

而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就是劳动时间,即你的工作时间。

但是现实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困难,我们知道目的,拥有了工具,却困在了怎么使用这个工具的问题上,也就是实践问题。

这里我们要请下一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成就最大的一位-列宁

发动群众能对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施加更直接的影响,即民主制的更高的形式的实现,在苏维埃这种类型的国家,同样是靠下述两方面达到的:
第一,选举的程序和经常进行选举的机会,以及改选和罢免代表的条件,对于城乡的工人来说,比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最好形式下都容易和方便得多。
第二,在苏维埃政权下,基层选举单位和国家建设的基本单位不是按地域划分,而是按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划分。”(《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22 — 723 页)

结合几位伟人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计划经济,我们到底要怎么建设。

首先在地区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然后在建立起以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划分的基层单位,提出我们的需要,在进行计划生产。

而苏联把实现计划经济的一环丢掉,即以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划分的基层单位被取消掉,这就导致苏联的经济完全转向到资本主义。

生产不在与需要切合,进而转向成为了利润生产,改为生产商品,工人们只能领取工资,而不能直接分配产品,即雇佣劳动,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市场在整个国家重新出现。

这导致了整个国家,变成了以队内利益为首官僚资产阶级国家。

你不死,马克思就要被气活了。

当然即使实现了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划分的基层单位,这还是不够完善的,这里只解决了需要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到底怎么让生产是为了需要。但是还没解决计划,即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同样分配也未解决,即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我们要如何把个人所需的东西分配出去,即工人如何拿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需要探索的实践问题。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俄罗斯历史上的巅峰时刻,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下的苏联。而不是自由市场下费拉不堪的俄罗斯。

user avatar

苏联发展的路径没有超出哈耶克在44年的预测。

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资源需求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或起码维持一个保守稳定的状态。

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经济自由的毁灭,无可避免地导致个人和政治自由的毁灭。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若将经济计划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尺度,同样的失败和冲突一样会产生,只不过这次带来的会是国际性战争和极权。



二战前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有效应对了大萧条和经济危机,许多人相信苏联和苏联模式计划经济是人类命运的走向,公有制是解决劳资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正确解法,相当大比例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倾向于或者倒向苏联。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问题研究主任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的线性规划理论和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计算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基本代表了苏联1930~1950的计划经济发展实践在国际学界获得的高度认可。哈耶克的主张在当时是很有争议的。

但是,柏林,波兹南,布达佩斯,厨房辩论,布拉格之后,事情已经变的很明显:哈耶克的预言已经实现了,而高压的强迫力量和国际性极权毫无疑问不能长期维持下去。苏联体系要么改革要么解体,要么在保守稳定中大幅落后西方。布拉格是最为明显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知识分子基本上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不再相信苏联能够获得对资本主义的胜利。在学术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镇新剑桥学派就此后继无人,经济学的主流成了哈耶克放任和凯恩斯干预主张的论战。但无论那一派都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前提和基础,再也没有人寄希望于中央计划消灭市场和私有制来解决问题了。

之后的苏联已经是政治上的巨大僵尸了,虽然它还在动,但是再也做不到提出新的未来前景,社会理论,用理想主义感召人们。它的宣传不仅说服不了敌人,而且团结不住盟友。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建设上,删掉1970年后的苏联都基本没有损失。

user avatar

大的工业产品好计划一些,消费级的产品你怎么规划啊?

直观一点想的话,就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会提前一年规划,下一年买一台电脑,但是不可能规划下一年买多少衣服,吃多少饭,吃多少不同品种的菜,吃多少不同品种的肉,用多少调料,买多少小的消费品比如数据线,耳机,杯子。当然这些东西在统计意义上可能也可以做一定程度的规划,但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因为个人的需求变化的太快了,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消费级产品包括食物的资源分配几乎只能借助于市场来进行调节,计划经济很难做到细化到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

不过如果借助如今的技术手段,使用大量的传感器和其他反馈手段,做到能实时的监控全社会的资源流动和效果,并做出细化到每天的干预,或许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有几分实现的可能性。可惜估计不会做这么极端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了,毕竟一旦出问题,后果比较严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场宏大但充满争议的社会实验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20世纪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也是其最核心的特征。理解这两者,是理解苏联崛起、辉煌与最终解体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既有其理论上的吸引力,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 苏联公有制的核心与理论.............
  • 回答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评价与苏联为何走向全盘公有制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崛起、发展以及最终的解体。理解这两者需要从其理论基础、实践过程、成就与弊端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根源在于.............
  • 回答
    上海和苏州之间的高铁线路,确实可以用“密集得像公交车一样”来形容,这背后是长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的经济、日益紧密的城际联系以及高效交通网络的共同作用。这种极致的便捷,已经深刻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和生活半径。堪比公交的班次密度: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班次频率。如果你去查询上海虹桥站到苏州站的高铁时刻表,你.............
  • 回答
    要剥掉苏轼的文学外衣,评价他作为宋朝公务员的身份,我们需要聚焦于他的仕途经历、行政能力、政治立场以及在官场中的表现。这会是一场复杂的解读,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为官生涯息息相关,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中提炼出其作为“公务员”的特质。一、 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仕途的起伏苏轼的为官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
  • 回答
    AcFun 那篇标题为《苏景锋,我们恨你》的公关文,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无疑是一次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营销事件。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标题的冲击力与情感传递:直接、极端,挑战常规认知。首先,这个标题本身就极其大胆和出格。《苏景锋,我们恨你》——这个标题直接点名了攻击对.............
  • 回答
    评价苏联的军工水平,得从它最辉煌的时期以及后来相对的衰落期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简单地说,苏联的军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顶尖的,尤其在某些领域,它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美国,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最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辉煌的篇章:卓越的成就与强大的实力苏联的军工实力,可以.............
  • 回答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与过,复杂与争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约192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形成并主导的一套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体系,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它深刻地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和冷战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
  • 回答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NEP),又称“新经济模式”,是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战争的残酷现实和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由列宁于1921年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政策。要评价这项政策,需要深入理解它出台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争议。一、历史背景:为何要转向“新经济政策”?十.............
  • 回答
    苏联T34坦克:一款划时代的战争利器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深远的坦克之一,它不仅是苏联工业实力的象征,更是现代坦克设计的里程碑。要评价T34坦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实战表现、历史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争议。 一、 设计理念:简单、高效、大.............
  • 回答
    苏联的载机巡洋舰,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浪漫主义和战略野心,在冷战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它,得先理解苏联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军事需求,以及这个概念的独特性。苏联载机巡洋舰的概念:为何而生?首先得明白,苏联在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上,与美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其航.............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20世纪末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留下了无数探讨的空间。要评价其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就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崩溃。内部的僵化与失灵: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联体制本身的顽疾。.............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 回答
    评估苏联的民族政策,就像描绘一幅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织锦,其色彩既有鲜艳的进步,也夹杂着深刻的阴影。要做到客观公正,我们必须剥离意识形态的滤镜,审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核心理念:民族的平等与“走向统一”的张力苏联民族政策的基石,理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自决的原则。在十月.............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 回答
    苏联80年代《合作社法》评价:一次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尝试苏联80年代末颁布的《合作社法》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联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经济体制在僵化了近七十年的中央计划模式下出现了一次松动,为私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激.............
  • 回答
    历史频道关于“苏联解体的民族推手:压制主体民族引发愤怒”的节目,与其说是深入的学术探讨,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解读。从标题本身就能看出,它倾向于将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于单一且极具煽动性的因素——“压制主体民族”。首先,这个节目的核心论点——“压制主体民族引发愤怒”——确实触及了苏联历史中一.............
  • 回答
    英雄连2这款游戏在玩家群体中引起了不少关于其对苏联阵营描绘的争议,尤其是“暴力黑苏联”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游戏的设计理念、历史背景的呈现方式以及玩家个人的解读。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得承认《英雄连2》在制作上确实花费了大量心思去还原二战东线战场,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回答
    评价苏联,在如今的俄罗斯史学界,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元且不断演变的图景。你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刚刚经历了那样一场剧烈的转型,其历史本身就成了最敏感、最容易引发争论的领域。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对俄罗斯而言,既是骄傲的源泉,也是伤痛的记忆,因此,对它的评价自然充满了矛盾和纠结。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五十年代苏联对华的“156项工程”,顾名思义,是指苏联在1950年代集中力量、大规模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一系列重点项目。这项计划的意义深远而复杂,对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奠基、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乃至中苏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要评价它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