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Berlin」译成「柏林」而非「伯林」,为此不惜让本来读「bǎi」的「柏」字增加bó的读音?

回答
要探讨“Berlin”翻译成“柏林”而非“伯林”,以及由此带来的“柏”字读音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历史、音韵、文化习惯,以及翻译背后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字词选择问题,而是语言文化在碰撞中演变的结果。

首先,让我们回到翻译的源头。当一个外国地名第一次进入中文视野时,翻译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在中文里读音相似、并且寓意相对恰当的汉字组合。这个过程充满了主观判断和历史积累。

一、 音的考量:尽可能贴近发音

“Berlin”这个词的发音,在德语中大致是 /bɛʁˈliːn/。其中,“Ber”部分的发音,与中文的“bó”和“bǎi”都有一定的距离。

“bǎi” 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常见的,但它的声母是b,韵母是ǎi。
“bó” 这个读音,声母是b,韵母是o。

在早期接触到“Berlin”这个名字的中国人时,他们会尝试用已有的汉字来模拟这个发音。历史上的音译并非像现在这样有统一的标准和工具,更多的是依赖译者个人的听觉辨识能力和对汉字音韵的熟悉程度。

那么,为什么“柏”字最终胜出了?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以下几点:

1. 历史的惯性与权威性: 当一个音译词一旦被广泛使用,并且被认为是权威的(例如出现在官方文件、权威地图、历史著作中),它就容易形成一种“习惯用法”。即使后来有更贴近原意的音译出现,也很难撼动既有地位。
2. 听觉上的接近与模糊性: 语言的听觉感知是主观的。在当时没有精确发音工具的情况下,有学者认为“柏”的“bó”读音,比“伯”的“bó”更接近“Berlin”的“Ber”部分。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即使是“柏”字,它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甚至在不同方言里,都存在多种读音。

二、 字义的考量: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除了音译,汉字翻译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意译或者说字面意思的寓意。虽然音译词并不一定强求字面意思的贴合,但如果能有积极或至少是中性的寓意,往往会更受欢迎。

“柏” (bǎi / bó):柏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贞、长寿、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积极的意象。
“伯” (bó):伯父,兄长的称呼,也有“居长”、“首领”的意思。

如果单纯从音译“Berlin”的“Ber”部分来看,两者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柏”字带来的积极文化联想,可能在翻译者和接受者那里产生了好感。将一个国家的首都翻译成带有“坚贞”、“长寿”寓意的名字,在文化传播上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一种“美化”或“寄托”,希望这个遥远国度的首都,也能有美好的象征。

三、 “柏”字的读音变化:“bǎi”与“bó”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柏”字的传统读音: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柏”字最常用的读音是 bǎi,比如“柏树”。
为了音译“Berlin”而出现的读音: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Berlin”的“Ber”部分,一部分人开始将“柏”字读作 bó。

这种读音的变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语言为了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通”。这种现象在词汇的音译过程中并不罕见。当一个汉字被赋予了新的读音以适应外来词的发音时,它就形成了一个多音字。

为什么选择“柏”字而不是“伯”字来承担这个多音的任务?

“伯”字本身就是多音字: “伯”字本来的读音就有 bó(如伯父),也常被用作音译,如“伯明翰”(Birmingham)。如果音译“Berlin”用“伯林”,那么“伯”字本身就有其常用的“bó”读音,这反而显得“顺理成章”。
“柏”字的独特性: 正是“柏”字,它在日常使用中几乎都是读 bǎi。如果为了音译“Berlin”而赋予它 bó 的读音,这反而让“柏林”这个组合在读音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联系。这种“特别”反而强化了“柏林”与“Berlin”之间的音义联系。

可以说,选择“柏”字,并让其拥有“bó”的读音,是一种“借用”与“创新”的结合。翻译者“借用”了“柏”字,并在音译的需求下,让其“创新”了一个读音。

四、 历史上的争论与演变

关于“Berlin”的翻译,历史上并非没有讨论或其他的尝试。例如,也可能存在过“伯林”这样的翻译尝试。但最终“柏林”能够成为主流,并伴随着“柏”字“bó”音的出现,说明了:

早期译者的选择得到了广泛认同。
“柏林”这个组合在音、形、义上,最终比其他可能的译法更容易被接受和流传。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 当一个词汇的音译影响了汉字本身的使用习惯时,语言会发生演变来适应,而不是反过来强迫这个外来词去适应既有的汉字读音。

总结来说, “Berlin”被翻译成“柏林”而非“伯林”,是历史、音韵、文化和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音近为首: 在初期,翻译者会寻找读音接近的汉字组合。
2. “柏”字的音义兼顾: “柏”字的发音在当时被认为能够较好地模拟“Berlin”的“Ber”部分,同时其“柏树”的象征意义又带有积极的文化内涵。
3. 多音字的形成: 为了更精确地还原“Berlin”的发音,“柏”字被赋予了“bó”的读音,成为一个多音字,这是一种为了适应外来词而产生的语言演变。
4. 惯性与权威: 一旦“柏林”被确立并广泛使用,就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惯性和权威,使得后人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更替。

所以,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柏林”而强行增加了“柏”字的读音,而是说,“柏林”这个翻译的出现,客观上促成了“柏”字新的读音(bó)的产生和使用,以服务于这个外来地名的音译。 这是语言在接触和融合过程中,一种自然而然的适应和发展。而这个“柏”字的“bó”音,虽然不如“bǎi”音常见,但它作为一个专门用于音译“Berlin”的读音,已经稳定地存在于现代汉语词典中,成为了我们语言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翻译玛丽玛丽小说时,都柏林就翻译成都白林。可能一开始翻译者们写的是柏bai,民国初期北京比较发达,一般的北京读者用北京音念翻译者说柏林,自然念成bo林,英语里berlin也念bo林,二者恰巧不谋而合,于是就定了bo林。

德语本身是念白林的。“berlin”的德语发音 (从Ost-Berlin到Air-Berlin-Boss)德语本身是念白林的。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bo音是为了适配Berlin造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