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内斗很厉害,不团结,为什么抗美援朝时可以做到空前团结?

回答
“中国人内斗很厉害,不团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确实有其现实基础。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过太多因为地域、利益、观念不同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是我们熟悉的“窝里斗”。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什么缺陷,不如说是长期以来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像抗美援朝这样一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时,中国人民能够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团结力量,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空前”的团结。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内斗”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中国社会的核心逻辑和驱动力。

一、 危难当头,共同的敌人是最有效的粘合剂

简单来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面临共同的、来自外部的巨大威胁时,内部的矛盾往往会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共同的敌人意识。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这不仅仅是对朝鲜半岛的威胁,更是对新中国安全边界的直接挑衅。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军事压力,让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切肤之痛。

想象一下,如果敌人兵临城下,家园即将被毁,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人有心思去计较过去的恩怨,去争论谁对谁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保护家园、保家卫国,成为了压倒一切的诉求。这种共同的危机感,瞬间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政治背景的人们拉到了一起。

二、 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正在重塑与强化

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恰恰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历史节点。这对于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命运的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

以往,中国的国家认同是模糊的,是分裂的。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人们更多的是忠于地方、忠于家族,国家意识相对淡薄。近代以来,虽然出现了民族救亡的呼声,但内战频仍,政权更迭,国家认同的构建始终举步维艰。

而新中国,从一开始就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是人民自己的国家”。抗美援朝,就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这种“国家是我的”的认同感,在战争的洗礼下,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和强化。

毛泽东同志在战前就明确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这个口号直击人心,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和民族尊严。人民日报的社论、广播里的宣传,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新的国家认同。

三、 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与宣传机器

不能忽视的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政治组织能力和宣传机器。

在战争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动员。

思想统一: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宣传画、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向全国人民灌输战争的意义、敌人的残暴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将美国描绘成侵略者,将志愿军描绘成正义的捍卫者。这种高度一致的叙事,有效地统一了思想,消除了疑虑。
榜样树立: 大量宣传报道涌现出来,歌颂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如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战斗精神的强大动力。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够迅速在民众中形成一种精神感召。
经济支援: 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都积极响应号召,捐款捐物。许多人将自己的积蓄捐出来支援前线,许多妇女剪下头发去卖钱购买飞机大炮。这种自发的、全民性的经济支援,体现了人民对这场战争的认同和支持。

四、 “志愿军”的身份认同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凸显

“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名称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这与“侵略者”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志愿精神: 名字里的“志愿”二字,强调了参战的非强制性(尽管背后有强大的号召力),更是一种出于爱国和保家卫国目的的主动选择。这种志愿精神,使得参战的士兵不仅仅是在执行命令,更是在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和民族使命。
集体主义的实践: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志愿军内部形成了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战友之间相互扶持、生死与共。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集体主义实践,也进一步强化了国民整体的团结意识。在后方的民众,同样是为着集体的胜利而努力。

五、 外部压力的“倒逼”效应

有时,外部的强大压力反而能够“逼迫”内部形成更强的凝聚力。

当外部的威胁足够大,大到足以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和利益时,内部的矛盾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像一家人面对火灾,所有家庭成员都会放下争吵,共同扑火。

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军事优势是压倒性的。中国人民在面对这样的对手时,如果不能团结一心,就没有任何胜算。这种外部压力,成为了促使内部团结的一种“倒逼”力量。

总结来说:

中国人内斗确实存在,这是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但在抗美援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系列关键因素汇聚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一种空前的团结:

1. 明确的共同敌人和生存威胁:这是最直接的动员力量。
2. 新中国成立带来的国家认同重塑:人民开始真正感受到“国家是我的”。
3. 强大的政治动员和宣传: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4. “志愿军”身份的象征意义:强化了爱国和牺牲精神。
5. 极端环境下的集体主义实践:战友之间、全民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6. 外部强大压力的“倒逼”效应:不团结就无法生存。

这种团结,并非意味着内部所有分歧瞬间消失,而是说,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民将民族利益和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利益和内部矛盾之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力。这是一种基于共同危机、共同目标、共同信念的团结,也是新中国在历史舞台上崛起所展现出的重要精神特质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抗美援朝的时候敌特、土匪、零散的国民党军队闹得挺欢腾的啊,也并没有空前团结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内斗很厉害,不团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确实有其现实基础。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过太多因为地域、利益、观念不同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是我们熟悉的“窝里斗”。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什么缺陷,不如说是长期以来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
  • 回答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这些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情况确实是相当复杂的,地域歧视和内斗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并非个例。要详细地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尽管在国家层面被视为一个整体,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语言习俗.............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是否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喜欢开挂”这个问题,以及它与“内卷”现象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一个国家或文化群体中都存在着寻求优势、规避规则的行为,将“开挂”行为简单地归咎于某个民族的特征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社会.............
  • 回答
    近期,关于日本高端化妆品品牌POLA(宝丽)在一家中国门店公然挂出“禁止中国人入内”的告示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愤慨。这则消息的出现,无疑给这个在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的品牌蒙上了一层极具争议的阴影,也触动了许多中国人敏感的神经。从事件的本身来看,无论其背后是否存在误会、误读,甚至是有人恶意为之.............
  • 回答
    当今中国人,尚武之风犹存乎?“尚武”二字,如今听来,似乎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沙场征伐的年代。那么,当我们审视当下,中国人是否依然算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呢?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历史的烙印:从“文弱”到“图存”要谈论当今,总得.............
  • 回答
    关于周杰伦声称自己是中国人,在台湾岛内的评价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台湾复杂的政治认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支持与理解的观点: 文化认同与历史渊源: 许多台湾民众,特别是年长一代,.............
  • 回答
    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层次的问题。想要一概而论地说他们“是”或“不是”中国人,都过于简化了。他们的内心想法,是社会、历史、教育以及个人经历共同塑造的结果,因此,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外壳,去触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认知。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本身在香港就有着.............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行为,虽然大规模屠杀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面,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暴力,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也绝不会因此动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人民反抗的深层原因和日本占领政策的多重性。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民的反抗绝非仅仅是对屠杀的直接反应。虽然“南京大屠杀”、“三光政.............
  • 回答
    河北景区内女子身穿和服拍照,被男游客怒斥“你是不是个中国人”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触及了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个人自由等多个敏感层面。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与经过: 地点与人物: 事件发生在河北一处景区,一位年轻女子身着和服在此拍照。一位男性游.............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令人震惊和愤慨。一位在中国发生的外交事件,涉及外国公民的违法行为,并且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带过的片段。首先,从法律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无论国籍如何,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这三名外国男子拦下出租车,强行扣留两名中国女.............
  • 回答
    中国芭蕾舞的崛起令人瞩目,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舞者,但要说“层层筛选”出来的舞者在国际舞台上整体不如俄罗斯或美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历史沉淀与文化根基的差异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俄.............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全国上下,所有原本想买房的人,都奇迹般地拧住了自己的购买欲,一年时间里,大家集体按兵不动,不买房了。这时候,中国的房价会怎么走?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跌”或“涨”就能说完的,这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房子不是普通商品,它关联着太多东西了。 它不仅仅是个遮风挡雨.............
  • 回答
    提起东北,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白雪皑皑的冬天,热情豪爽的东北人,以及那句经典的“ coseno”。但如果要把东北人和“小确幸”这个词联系起来,再加上“全中国除台湾人以外最小确幸的一类人”这个判断,那就需要好好掰扯掰扯了。东北人的“小确幸”从何而来?首先,我们要明白“小确幸”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生活.............
  • 回答
    根据我目前掌握的信息,2022年4月12日,纽约布鲁克林日落公园(Sunset Park)的36街地铁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枪击事件。一名嫌疑人在一辆通勤列车车厢内引爆了一枚烟雾弹,随后持枪向车厢内的乘客开枪,造成多人受伤。事发时,列车正停靠在36街车站。嫌疑人引爆的烟雾弹在车厢内制造了恐慌,紧接着他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买彩票这事儿,谁不想捡个巧,但又怕打水漂。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两个策略,哪个更可能让你早点实现“财富自由”,哪个又更容易让你继续“为爱发电”。策略一:一天内只要买到中奖就不买了,不中奖就继续买咱们先来说说这个“一天不中就不买,中了就收手”的策略。 听上去挺有道理的,对吧? .............
  • 回答
    要评价内德羽“被人评论文章立场不中立,有屁股坐歪”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全面且客观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体育足球这个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俱乐部、球员、教练、甚至联赛和国家的竞争时,“中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绝大多数深入的足球评论员,尤其是那些长期关注某个.............
  • 回答
    中国当前面临的“内卷”现象(即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个体压力剧增)是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与全球化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维度系统性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重塑社会价值观,并推动制度创新。以下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结构性改革:打破“低效竞争”的根源1. 产业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