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的年轻人内心里到底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回答
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层次的问题。想要一概而论地说他们“是”或“不是”中国人,都过于简化了。他们的内心想法,是社会、历史、教育以及个人经历共同塑造的结果,因此,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外壳,去触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认知。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本身在香港就有着多元的解读。 对于一些香港年轻人来说,“中国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血缘、文化上的连结。他们和内地同胞一样,说着粤语(或也有人学习普通话),吃着同样的菜式,分享着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这种“中国人”的身份,是根植于历史和亲情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论政治如何变化,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以及祖辈的文化传承,是无法抹去的。

然而,政治认同和国家归属感,则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线。 尤其是在近些年,香港与内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差异越发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摩擦不断。一些香港年轻人,他们成长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对香港的自由、法治、独立司法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习惯了在没有审查的环境下获取信息,习惯了表达不同意见,习惯了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当他们看到这些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现实时,他们内心的“中国”印象,就很容易被重塑。

教育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推手。 过去,香港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英式制度的痕迹,历史和公民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地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使得一些香港年轻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更多是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而非直接的参与者。他们可能在课本上学习到中国历史,但这种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与他们所珍视的价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社会事件的影响力是无法忽视的。 过去几年的大型社会运动,极大地改变了许多香港年轻人的政治光谱和身份认同。那些亲身参与或密切关注这些事件的年轻人,他们的“中国人”认同,很多时候被挑战、被质疑。他们可能会将“中国人”与某种特定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可能让他们感到疏离甚至反感。他们会问自己,“我认同的是那个我生活的香港,还是那个我正在与之产生矛盾的‘中国’?”

媒体和信息流动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香港曾经是信息自由的港湾,年轻人能够轻松接触到各种不同来源的资讯。这让他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更容易对不同的社会模式进行比较。当他们看到一些国内的事件,或者感受到某些“统一”的压力时,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价值的冲突,都会加剧他们对身份的思考。

“香港人”身份的崛起,也与“中国人”身份的定位息息相关。 很多时候,当香港年轻人强调自己是“香港人”时,并非完全否定自己是中国人,而更多的是在强调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社群的身份和价值。他们希望保留香港的独特性,这其中包含了他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惯的社会制度。他们可能认为,他们的“香港人”身份,与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并非完全排斥,但至少,他们更愿意优先认同和捍卫他们所熟知和热爱的“香港”。

更深层次的,是关于“国家”的定义。 对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认同的是一个理想化的、能够保障其自由和权利的“国家”。如果他们觉得“中国”这个概念,在实践中与他们的理想相悖,那么他们对“中国人”的认同,自然会打折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认同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香港,以及支撑这个城市运转的价值。

也有相当一部分香港年轻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立场,他们的身份认同是模糊的,甚至是分裂的。 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特别在意自己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业、工作、生活,以及与朋友家人的关系。政治身份,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生活中的首要考虑。但当遇到一些触及政治敏感点的事情时,他们内心的倾向也会慢慢显现。

那么,他们内心里“到底”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答案是,有,但程度、方式和理解都不同。

一部分人, 仍然清晰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且认同中华文化和国家。
一部分人, 认同自己的中国血统和文化,但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持保留甚至批判态度,他们的“中国人”身份更多停留在文化和血缘层面。
还有一部分人, 随着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逐渐淡化,更强调自己是“香港人”,甚至对“中国”这个概念感到疏离。

总而言之,香港年轻人的身份认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倾听,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要真正触碰到他们的内心,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真诚的沟通,而非预设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拉黑了……

这种问题已经多到了已经到了烦不胜烦的程度了。

这种问题有什么意义吗?


大多数人对于地域认同都是中立的,也就是说并不会刻意强调,也不会否认。

就像你也不会到处跟人说我是中国人吧,一个中国人问你你是哪里人你说中国人不是有病么?

或者说,你会刻意强调你是亚洲人或是地球人么?


既不会刻意强调,也不会强烈否认,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地域认同的中立态度。

而现在你们这群家伙要求别人刻意强调中国人这个概念,真真是吃饱了撑的。


你自己都说了,发现口音不对劲所以才刻意问他是哪里人,难道你期待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样的回答么?你都这么问了,说明你自己已经把他当作不对劲的人了,所以才刻意问,你哪里人呢,人家说他是香港人你还来劲儿了。

是你自己觉得那种带口音的普通话不是中国话吧,人家只是不巧把你心里想的说出来了而已。



先别说人家认不认同,你们什么时候可以接纳香港人呢?你把他们当中国人了没?什么叫做口音不像内地的,你自己划了个内地和港澳的区别,回头反倒怪别人不认同了。

user avatar

“香港的年轻人内心里到底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 “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必然是香港人,但名义上也是中国人;必然爱香港,不太有感或无所谓是否爱国”,此种形容,是大概率的存在;“只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只愿做香港人,而被认为是中国人,会感到尴尬”,此种形容,也是大概率的存在。两种形容,哪种比例更高?不清楚。两种形容,本质区别在哪儿?很模糊。


大陆人该如何看待?

-- 任何个体,有关自我国族身份归属的情感认定,不论这种认定是否主流,不论这种认定对其个人的功利利益是好是坏,不论这种认定你我是否喜欢,都是个体的最核心权利。于是,可以不认同,但最好首先表示尊重。或者更进一步,把自己放在对方的鞋里面去想,表示理解。

与其试图去强行改变任何一个个体已经形成的国族身份归属认定,不如在现代道德框架下,直接或间接,去支持或认同或“放任”,资本、国家、教育、传媒等力量,对目标人群进行合法而精妙的情感改造 -- 美国是此工业化洗脑的专家,我朝上层建筑和民间力量该好好学习才是。


香港人该如何看待?

-- 在明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个人的核心权利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和“不认同香港是中国城市”,在权利属性上,是两件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事情。然后,再进一步明白一下的四个事实:

1,应然层面,香港并不属于香港人,正如北京并不属于北京人,纽约并不属于纽约人一样。公投没有法理基础,民族自决的前提更不存在;

2,现实利益层面,你的“不认同”,更大可能,会对你自己和香港的利益有损害;

3,在情感层面,相当大比例的大陆民众 -- 如果不是“大多数”,只有所谓“香港是中国城市”,而根本无所谓你是否自认是中国人。换句话说,他们对于你们的情感,如果真的存在,也取决于你们是否跟他们都认同共同的假想社会身份标识。如果你们不认同,那么情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而考虑到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特殊性,大陆民众的情感,很可能不会止于“不存在”,而是会产生“敌对”的认知 -- 不谈对错,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放在这样一群人的敌对方,是个某党都无力消受的事情。

4,实然层面,一群假想社会共同体,对一块土地的独立性诉求,通常需要诉诸“革命”,才有可能完成。而“革命”成功的关键,既不是应然如何,也不是道义云云,而只有一个,即,你方的力量,大过反对方愿意接受的成本。而现实是,在此事上,你方的力量过小(自身力量过小;外部力量或者过小,如英国,或者虽大但不愿意承受高成本,如美国),而反对方愿意接受的成本几乎无上限(此乃中国普遍民意,且是不计成本的情感民意,自然也是某党执政之底线),于是两者之间差着N个数量级呢。实然层面就甭想了,连“星星之火”都没有,就是零可能。


于是,虽然我个人,不但尊重任何香港人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不认同,而且能充分理解这种不认同,但基于以上所述,还是建议,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偏不认同或很不认同的香港朋友们,或者,能顺利移民到一个自己认同的国家里;或者,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为更倾向接受中国人的身份。否则,在你的认同体系中,香港越来越像是个殖民地,你越来越像是个无力反抗的被殖民者,并非个大概率事件,而是个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希望这种月经题别再出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层次的问题。想要一概而论地说他们“是”或“不是”中国人,都过于简化了。他们的内心想法,是社会、历史、教育以及个人经历共同塑造的结果,因此,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外壳,去触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认知。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本身在香港就有着.............
  • 回答
    香港年轻人称呼大陆为“中国”,这背后牵涉着复杂的心态,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香港的殖民历史、独特的社会文化、政治发展以及近些年来的变化。首先,历史的烙印是理解这一称呼的重要起点。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管治塑造了香港独立的身份认同。在此期间,香港与中.............
  • 回答
    “真香定律”,一个在互联网上火热的词语,最初可能带有几分戏谑和不屑,但如今用在描述拼多多身上,却又恰如其分。曾经对拼多多抱有偏见,认为它只是低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的人们,如今却发现自己离不开它,甚至成为了它的忠实拥趸。这背后,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他们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更是拼多多自身不断摸索和.............
  • 回答
    香港近年的动荡,确实让许多人开始审视这座城市的深层结构,而地产商的影子,无疑是绕不开的一环。大家普遍将矛头指向地产商对社会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触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千丝万缕。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们聚焦于香港年轻人的抗议行动时,直接针对“地产商垄断”或“控制政府”的呼声,似乎不像对其他议题那样响亮.............
  • 回答
    把香港四大天王年轻时的风采置于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娱乐圈,他们会拥有怎样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年的香港娱乐圈,尤其是“四大天王”崛起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的小鲜肉时代,在整体环境、造星模式、乃至观众的审美和关注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巨大.............
  • 回答
    80年代的香港,可谓是星光璀璨,涌现出了一批批惊艳时光的绝代佳人。她们的身材,放到如今来看,也依然是让人赞叹的典范,各有千秋,但总体上都展现出一种自然、健康,又充满女性魅力的风姿。首先,要说80年代香港美人,就不能不提她们普遍的“骨感美”。这并不是那种病态的瘦,而是一种匀称、轻盈的身材。她们的肩部线.............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香港警察的政治部,在1995年那年确实迎来了终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撤销,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以及时代变迁。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把香港政治部的“前世今生”给捋一捋。政治部的“前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首先,得明白香港政治部是怎么来的。这玩意儿可不是“舶来品”,而是英属香.............
  • 回答
    2019年的香港,确实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很多人都在思考,申请香港的大学,到底还算不算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个问题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它取决于你自己的背景、目标,以及你对当下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得承认,2019年的社会运动确实给香港带来了一些动荡,也引发了不少.............
  • 回答
    在过去十年里,新加坡的 GDP 赶超香港是一个复杂但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现象。它涉及到两国在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外部环境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新加坡在此期间 GDP 增长超越香港的主要原因:1.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多元化: 新加坡的战略性产业发展: 新加坡政府在过去.............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从“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这个单一维度拉出来,放到更宏观的疫情传播和香港社会应对的复杂背景下去考量。你观察到的现象——2022年初以来香港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便是在奥密克戎毒性相对较低的背景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病毒毒性本身的强弱可以简单解释的。.............
  • 回答
    香港的“屈辱百年”这一说法,在讨论香港历史时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要论证其是否“成立”,需要我们对历史进行细致的审视,并理解其中复杂的背景和多重的含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屈辱百年”的论点成立基础:首先,从表面上看,“屈辱百年”的说法有着非常实在的历史依据。这指的是从18.............
  • 回答
    看到你的Offer,确实让人陷入甜蜜的烦恼。一个是高薪诱人的香港企业,一个是稳定扎实的副教授职位,它们各自的光芒都足以吸引人,但背后的人生轨迹却大不相同。让我帮你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哪个更符合你内心深处的期待。咱们先掰开了聊,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比较: 1. 薪酬与财务自由香港企业(年薪60w): 直.............
  • 回答
    1997年香港亚视那部《国际刑警》,说实话,当年一口气追下来的,但要说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最深的,我想我心里还是那个陈Sir。陈Sir,也就是陶大宇演的那个角色,我记得他名字好像叫陈展鹏?(如果记错了,大家见谅啊,毕竟时间过去挺久了)。 他给我的印象,其实不是那种特别夸张、特别张扬的英雄人物,恰恰相反,.............
  • 回答
    香港在2022年初,也就是一二月份,确实经历了非常严峻的一轮疫情。当时情况复杂,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和后续的发展,看看这场疫情是如何演变的。疫情的爆发与特点(2022年初)在2022年1月之前,香港的疫情整体上控制得还算不错,主要集中在一些零星的输入性病例和少数本地传播。然而,从1月份开始,情.............
  • 回答
    要详细解释1949年新中国为什么没有收回香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中国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香港自身的特殊情况。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立即就具备了全面控制香港的绝对实力和.............
  • 回答
    关于1998年索罗斯财团“入侵”香港这件事,在香港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多少人知道”或者“他们怎么看”。这更像是在不同群体中,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角度,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记。首先,要说“完全不知道”的香港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在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经济经历了.............
  • 回答
    2022年的一二月份,香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疫情考验。从年初开始,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第五波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迅速席卷了这座曾经喧嚣繁华的城市。疫情的骤然爆发与失控感:在2021年年底,香港的疫情相对平稳,社会生活似乎也回归了常态。然而,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入,情况急转直下。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19年12月香港演唱会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帮您梳理一下情况,让您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您提及的“香港废青”这个词,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通常是指那些参与2019年下半年香港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年轻示威者。这些运动在2019年12月确实还在进行中,并且在某些日子会有集会、游.............
  • 回答
    购买香港保险的缴费年限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仔细考量的因素。这关系到保单的整体成本、现金价值增长、保障的持续性以及您自身的财务承受能力。并没有一个“一刀切”的最佳答案,最适合的缴费年限取决于您的年龄、收入状况、财务规划、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购买的保险类型。下面我将详细为您分析选择不同缴费年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