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和航海记录为何被清除?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其影响深远,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却显得扑朔迷离,甚至有说法认为郑和的航海记录被“清除”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明朝官方的考量。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清除”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 更加准确的说法或许是“未被完整保留”、“部分遗失”或者“重要信息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但无论如何,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记录,特别是官方的、详尽的航海日志和科学测量数据,确实不像我们今天想象中的那样,以一种易于查阅、完整的形式流传下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一、 政治转向与国策改变:

永乐盛世的终结,宣德之后的保守转向: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推动者是明成祖朱棣。这位皇帝雄才大略,渴望通过大规模的对外展示来巩固其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的皇位,并确立明朝的国际威望。他的继任者,尤其是宣德皇帝之后,明朝的国策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海禁”政策的加强: 尽管郑和时期是开放的,但明朝在整体上是一个陆权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面对倭寇等海上威胁,以及为了防止海盗和走私,明朝的“海禁”政策逐渐收紧,直至实行严厉的“片板不许下海”的政策。这种从开放转向封闭的国策,自然不会鼓励对早期远洋航行的宣传和记录的保存。
对郑和事业的评价变化: 郑和下西洋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国策。在其完成之后,尤其是随着国力变化和国内矛盾的出现,对于这项事业的功过得失,朝廷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声音。那些认为其劳民伤财、效果不彰的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相关记录的重视程度。

二、 史书编纂的“选择性”与官方宣传的需要:

《明实录》的性质: 明朝官方史书《明实录》是以皇帝为中心,记录了皇帝在位期间的政事。虽然郑和下西洋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实录》的编纂更侧重于展示皇帝的功绩和朝廷的官方立场。郑和作为臣子,他的详细航海过程,比如具体的航线、天气、遇到的具体情况、与当地国王的对话细节等,可能并不被视为“实录”中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编纂过程中,这类信息可能会被“提炼”或“简化”。
“功绩”的宣传: 郑和下西洋虽然宏大,但其主要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而非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或建立商业帝国。官方宣传可能更侧重于“中国强大”、“万国来朝”的政治形象,对于具体的航海技术、经济收益或地理发现等细节,可能并非宣传的重点。
“家丑不外扬”的思维: 任何大规模的政治或军事行动,都可能伴随着失败、挫折、甚至是不光彩的事件。官方在编纂史书时,往往倾向于突出成功,掩盖失败。郑和航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意外,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冲突,在官方记录中很可能被淡化或省略。

三、 档案管理的缺失与历史的偶然性:

古代档案管理的局限性: 尽管明朝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但古代的档案管理远不如现代系统化和规范化。许多重要的档案,由于保管不善、火灾、水灾、人为损毁等原因,都有可能遗失。
明清易代的影响: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期。在动荡和战乱中,许多前朝的档案都可能被损毁或散佚。清朝作为新政权,对明朝的某些记载,特别是那些可能与自身统治不符或不被重视的内容,未必会全力去搜集和保存。
保存下来的信息来源: 我们今天了解郑和下西洋,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明史》中的“郑和传”以及一些零散的记载,如《太宗实录》中涉及郑和出使的部分。还有一些则是通过日本、东南亚等地保留下来的相关文献,甚至是通过考古发现来佐证。这恰恰说明了官方完整记录的缺失。

四、 个人著作的命运:

费信、巩珍等人的记录: 郑和船队的随行人员,如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等人,留下了各自的观察记录。这些个人著作,虽然非常宝贵,但毕竟不是官方的、系统性的航海日志。它们的流传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中一些的原本可能也已遗失,流传至今的是后来的抄本或节选。
马欢的《瀛涯胜览》: 马欢的《瀛涯胜览》更是记载了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情况。这几位随行人员的记录,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旁证,但他们本身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航海记录”。

总结一下,郑和航海记录“被清除”并非意味着有人专门销毁了所有的原始档案。更可能的情况是:

随着明朝国策的转变,对远洋航海的重视程度下降,保存和整理相关记录的动力减弱。
在官方史书编纂中,出于政治宣传和国家形象的需要,对细节信息进行了取舍,将大量具体的航海数据和过程简化。
古代档案管理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加上朝代更迭的动荡,导致许多原始记录最终遗失。
随行人员的个人著作虽然有保存,但其性质不同于官方的、全面的航海记录。

因此,我们今天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现有文献的零散记载、后世史书的转述,以及历史研究者的考证。那份“完整、详细”的官方航海日志,或许真的如许多古代珍贵文献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风浪,漂散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一次伟大航行的一点小小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让航海就罢了,干嘛连记录都要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其影响深远,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却显得扑朔迷离,甚至有说法认为郑和的航海记录被“清除”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明朝官方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清除”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 更加准确的说法或许是“未被完整保留”、“部分.............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
  • 回答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无疑是人类航海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虽然都代表了人类向未知海洋进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异同之处,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下的辉煌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和下西洋.............
  • 回答
    .......
  •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以及维护朝贡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但其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经济活动,需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1. 宣扬国威 明朝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永乐年间一场规模空前的远洋航海活动,其辉煌程度和影响力至今仍令人惊叹。而西班牙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扩张时期,特别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其海军力量和殖民野心迅速增长。如果郑和的船队真的到达了欧洲并与西班牙交战,能否“灭了”西班牙,.............
  • 回答
    关于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的尺寸,虽然史书上留下了一些模糊的描述和后人的推测,但要给出一个精确到米的数字,目前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结合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描绘出郑和宝船大概的模样和规模。首先,要明确的是,郑和船队并非只有一种船型。它是一个庞大的混合舰队,其中包含多种不同功能的船只。我们常说.............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几百艘巨船,数万人,漂泊万里,远涉重洋。光是想想这阵仗,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在这背后,船上的饮食供给,尤其是如何防止水手们在漫长的航程中患上可怕的坏血病,可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船上做饭”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整支船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咱们先来说.............
  • 回答
    郑和被阉割并一生未能过夫妻生活,这无疑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其痛苦且深刻的经历。关于他是否“恨”朱元璋和明朝政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郑和被阉割的背景。郑和(原名马三宝)出生于明朝初年,他被阉割并非直接由朱元璋下令,而是明朝初年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进行大规模的军.............
  • 回答
    郑和,这位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璀璨巨星,其身世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尤其关于他被俘后遭受的“宫刑”以及在军中担任“秀童”的经历,更是充满了神秘与猜测的色彩。要理解“秀童”这个词,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明朝初年那个独特的历史背景。首先,关于郑和被俘的说法,其实并非主流历史记载。根据较为可靠的史料记载,郑.............
  • 回答
    郑和是不是土耳其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也颇具争议的方面——人物的族属和出身。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来看,郑和不是土耳其人。 郑和是明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本名叫马三保,回族人,祖籍是云南。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关于它是否是“面子工程”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把“面子工程”这个词先弄明白。通常情况下,“面子工程”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好看或满足领导虚荣心而建造.............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支庞大的船队,纵横碧波之上,抵达了远方的海岸,却没有像后世的欧洲航海家那样,留下一串串殖民统治和血腥掠夺的印记。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而是与当时明朝的国情、郑和个人的使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多重交织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宣德化而柔远人”.............
  • 回答
    .......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可是一场了不起的壮举,想想看,浩浩荡荡的船队,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许多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涯海角”。那么,当这些来自东方的明朝水手和官员们,面对形形色色、语言不通的异域人民时,他们又是如何沟通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明确一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说的“国际通用语.............
  • 回答
    郑和时期宝船体积庞大,而后期明朝军舰再无如此规模的战船,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经济、技术、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标是关键。1. 政治象征与朝贡体系的维护: 郑和下西洋并非单纯的贸易或军事行动.............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航程遥远,在那个年代,远洋航行往往伴随着致命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坏血病。然而,历史记载表明,郑和的船队成员似乎极少患上或死亡于坏血病。这并非偶然,而是船队在物资准备、膳食安排以及船上管理方面,采取了当时来说非常前瞻和周到的措施。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足且多样化的食物储备。坏.............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若走上殖民之路,满清或许会避免被八国侵略,但这背后的逻辑远比这复杂,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和相互作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交流与朝贡,而非殖民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其性质与后来的欧洲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想一个“如果”。如果,当年那支庞大的船队,不仅仅停留在非洲东海岸,而是继续破浪前行,抵达了那个崭新的美洲大陆,明朝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向?它是否会开启一段殖民史,甚至抢跑工业革命的时代?抵达美洲,改变的不仅是地理认知首先,郑和舰队抵达美洲,对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