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耕民族的闲暇时间远少于游牧民族吗?

回答
农耕民族的闲暇时间,与游牧民族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两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生产活动的本质差异:

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作”是连续且劳动的。
农耕的核心在于对土地的耕耘和作物生长周期的依赖。这意味着,一旦开始农耕,其节奏就与自然紧密相连,并且往往是高度连贯和重复性的。
播种季: 土地需要翻耕、播种,这是一项繁重且需要精确时间的工作。错过播种期,一年的收成就可能泡汤。
生长季: 作物生长需要灌溉、除草、施肥、防虫等一系列细致的田间管理。这期间虽然不是剧烈的体力劳动,但需要频繁地巡视、维护,一旦疏忽,损失会很大。尤其是在农作物需要特定水分和养分的关键时期,一天都不能懈怠。
收割季: 这是农耕中最紧张也是最劳累的时期。粮食必须在成熟的最佳时机抢收,不能拖延。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季,或者一场冰雹,都可能毁掉数月的心血。收割后的晾晒、脱粒、储存,同样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
冬季或农闲期: 虽然有相对“闲暇”的时期,但并非全然无事。农耕民族需要修整农具、修缮房屋、准备下一季的种子,并且很多时候,冬季也是进行家庭纺织、制作手工艺品的重要时间,这些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也是重要的副业或商品。

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迁徙是常态,劳动的节奏是间歇性的。
游牧民族的生活围绕着牲畜的饲养和迁移。他们的生产活动与季节、草场、水源的变化息息相关。
迁徙: 牲畜需要吃草饮水,当一个地方的资源耗尽时,就必须迁徙到新的地点。迁徙是体力消耗巨大的活动,需要集合人畜,收拾行装,长途跋涉,寻找合适的牧场。但这种劳动是阶段性的,一旦到达新的牧场并安顿下来,就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放牧期。
放牧: 牲畜放牧本身并不像耕地那样需要时刻的精细管理。牧民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牲畜的安全,找到好的牧草,并在必要时进行看护,防止走失或被野兽袭击。大部分时间,他们可以在牧场附近休息、聊天、加工畜产品(如制作奶制品、毛皮等)。
季节性活动: 游牧民族也会有集中的劳动,比如春季的配种,秋季的集中剪毛或宰杀,以及冬季的牲畜管理。但这些活动通常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完成之后又会进入相对松散的时期。

二、劳动的连续性与间歇性对比:

农耕民族的劳动更像是一条不间断的生产线,虽然强度有起伏,但几乎全年都需要围绕土地进行某种形式的劳作。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使得他们难以长时间地脱离生产。一旦放下手中的活儿,就可能面临收成不保的风险。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劳动更具间歇性。他们有迁徙这样的高强度时段,但也有到达目的地后的相对悠闲时光。放牧本身允许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可以用来进行其他的活动,甚至是可以社交和娱乐。

三、社会结构与劳动分工:

农耕民族: 由于定居的特性,农耕社会往往形成更紧密的村落和社区。劳动力往往需要集中起来完成集体性的农事活动,比如修筑水利、集体耕作或收割。这种集体协作也意味着个人的时间需要为集体目标让步。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也更为固定,男性耕作,女性管理家务和辅助农活的情况更为普遍。
游牧民族: 游牧社会通常以家族或部落为单位活动。虽然需要集体行动,但由于生活方式的灵活性,成员之间的配合可能更具弹性。虽然也存在分工,但由于劳动的间歇性,个体可以拥有更多相对自由的时间来发展个人技能,或者参与部落的公共事务。

四、技术与环境的影响:

农耕技术: 传统农耕技术相对原始,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环境的不确定性: 虽然农耕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洪水、干旱、虫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迫使农耕民族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投入劳动以应对。

五、闲暇的定义与表现:

对于农耕民族而言,他们的“闲暇”可能更多体现在劳作间隙的短暂休息,或者是季节转换时期的相对宽松。即使在农闲期,很多活动也与下一季的生产或家庭生计紧密相关。他们可能没有大块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去进行纯粹的娱乐或深度的文化活动,除非是固定的节日庆典。

游牧民族的闲暇则更容易体现在放牧时的悠闲,或者迁徙到达新牧场后的安顿阶段。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如歌舞、摔跤、讲故事等,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节日庆典或部落集会。他们的生活节奏允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或者去进行贸易往来。

总结来说,农耕民族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

1. 生产活动的连续性: 农耕的周期性强,需要全年几乎不间断的田间管理和季节性劳作。
2. 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作物的生长需要精心的照料,容不得丝毫的懈怠。
3. 抢收的紧迫性: 收割期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考验体力的时期,必须赶在时机成熟时完成。
4. 定居带来的责任: 定居生活需要维护家园、修整农具等持续性的事务。
5. 技术限制: 传统农耕技术的低效率迫使大量人力投入。

而游牧民族则因为其劳动的间歇性、迁徙的周期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虽然也有辛苦的劳作时段,但其整体生活节奏允许他们拥有更多相对集中的、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从而形成了与农耕民族在闲暇时间上的显著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地方吧,平原地形、水利条件好的地方,闲暇时间就多。

比如“八百里秦川养了一群懒汉”,以及“成都机场一下飞机就听见搓麻将的声音了”,一方面是因为平原地形,一方面是先辈们的水利工程在发挥作用。

山区之类地方就辛苦了。

user avatar

看土地承载量

user avatar

不是。那种认为放牧轻松的一看就没去过牧区。我是新疆哈密人。

推荐看看李娟《我的阿勒泰》系列。李娟在新疆北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民家里生活日常。

书里中国的哈萨克牧民已经是21世纪,很多条件和古人比进步太多:有手机卫星电视,搬家有卡车汽车,有手电筒电灯,牲畜和人病了有现代医药,加工奶制品有机器,遇到天灾牲畜病亡国家有救助补贴等。而北疆阿勒泰也是水草丰美地方。

但即使这样,在塞外山里冬牧场夏牧场转场放牧也是非常忙碌辛苦,全中国汉人没几个受得了那种生活。

首先是放牧,几十上百头牲畜,牛羊马等,那可是操心。牛羊走散了要找回来,定期要打针吃药,母牛母羊怀孕产仔要照顾,受伤病了要治,有的不听话脾气倔操心更多。遇到牛羊需要阉割,屠宰的更是忙碌。

游牧游牧,逐水草而居。搬家是家常便饭。把帐篷家当收拾搬迁,在马背上颠簸好几天风餐露宿。

天气好还行,遇到严寒酷暑大风雨雪就难受。西北那风吹雪最厉害,能把汽车吹跑了;北疆下大雪有几米厚,最厚雪比人高;春秋天有时刮沙尘暴,大白天飞沙走石像夜晚一样黑。冬天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穿几层毛衣毛裤都冻的像在冰库里。

除了放牧,牧区生活还有很多:吃喝洗漱洗衣服清洁的水,做饭取暖的木柴需要走很远背回来。在家里做饭,烧茶和面打馕煮肉,打扫卫生,洗衣服洗东西,烧茶切馕招待客人等,一天到晚忙碌。

从牛羊那里挤奶,把牛奶做成各种奶制品,把多余牛奶做成干酪素等 锤打奶袋或手摇机器,一干就持续几个小时。

妇女刺绣,在毯子上秀出各种图案花纹;剪羊毛,清洗编织。

去拜访客人,参加舞会婚礼等活动,进县城买日常用品,骑马走路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好几天。

总之现代游牧生活都累得要死,别说在古代。

user avatar

劝各位不要看着勾子瞎编,除了最上面的两个答案外,其余都是根据自己的臆想在瞎编。

虽然都是耕地种田,但农耕民族与农耕民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环境的耕地方式和时间不同,不同农作物的耕种方式也不同。游牧民族也如此。

大伊犁地区是农牧交接地带,很有讨论意义,以清末伊犁为对象。清末伊犁的主粮基本实现一年两熟,小麦和玉米(包括本地传统白高粱)前后替种实现。小麦有冬季麦和夏季麦之分,冬季麦时九月底十月初种,夏季麦在三月中旬种。五月底六月初可以收割麦子,然后种玉米或者白高粱,九月底十月初可以收玉米,这样可以实现一年两熟。

如果不种其他的农作物,那么农民从11月份到3月份没有什么农活可干,只需要三次灌溉农田即可。小麦需要施肥和灌溉三道四次,玉米需要挖坑施肥两次,除草取决于农田实际情况。种植棉花十分麻烦,三月份种下后,不仅需要施肥灌溉和除草,还需要翻土让苗子出来,三到四次割去野支(不接棉花的)。需要割掉每个分支上面,以防长得太高而不接棉花。然后就是三到六次的拾棉花,从三月份一直忙到12月份。

而且,伊犁的农民不是单纯只种地,维吾尔族是农业和畜牧并存的,还有果园和手工业也是十分普遍。比如,现在南疆农民养的羊比北疆牧民+养殖场的还多。何况古代没有机械设备和农药,甚至很多农民没有耕地用的驴牛马,全靠两脚兽。因此伊犁的农民从三月中旬一直忙到11月底,并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耕民族的闲暇时间,与游牧民族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两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一、生产活动的本质差异: 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作”是连续且劳动的。 农耕的核心在于对土地的耕耘和作物生长周期的.............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屡次对农耕民族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甚至常常占据上风,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由此发展出的军事优势。这些优势是多方面且相互关联的,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普遍的骑乘和射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机动性与远程打击力。游牧民族的生活几乎完.............
  • 回答
    在浩瀚的世界文明图卷中,农耕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和与土地深厚的联结,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汉族无疑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但放眼全球,还有许多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耕作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探究这些民族,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繁衍发.............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它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引发了关于“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如果中国在60年代真的能够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吸引外资,那么温和工业化并且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这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60年代就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经.............
  • 回答
    《陇东婚事》这部纪录片,以其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陇东地区农村光棍问题的严峻现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困境,它折射出的更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有可能对城市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光棍问题危及城市普通民众的潜在路径:首先,我们要理解,农村和城市并.............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10个怀揣仇恨、拼死一搏的民众,对上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普通士兵,结果并非一边倒的碾压。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士兵的优势: 专业训练与战斗经验: 这是士兵最核心的优势。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格斗、刀剑(或长矛、斧头等)使用、防御技巧的训练。即使是普通士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只有理工医农生经,没有了文科,民族复兴会不会提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文科”都涵盖了什么。通常来说,文科包含人文科学(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
  • 回答
    .......
  • 回答
    要比较美国黑奴和西藏农奴谁过得更加民主、更加自由,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群体在各自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处境。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惨”的比较,而是要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法律地位、权利剥夺的性质以及他们反抗和寻求解放的途径。首先,我们来定义“民主”和“自由”在这两个语境下的含义。 民主(Democra.............
  • 回答
    关于农耕文明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亚洲普遍落后于欧洲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而且,要详细阐述这些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因素,需要避免 AI 惯有的那种模式化、缺乏 nuanced 的表达方式,更要融入一些历史研究中常见的逻辑和思考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来一层层剥开来看:一、农耕文明与资本.............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而且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观察和原因,让农耕文明在面对海洋文明时,往往会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走向衰落。咱们不把它当成一个学术论文来看,就当是聊聊天,说说我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生存模式,它们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回答
    农耕文明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冲击时,往往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双方在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军事组织乃至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差异。首先,农耕文明的根基在于土地。他们依附于土地,依赖于定期的耕种、收获,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和聚落模式。这种“根深蒂固”的特质,虽然带来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人口.............
  • 回答
    在一个时代里,要判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百姓生活质量孰高孰低,这就像问冬天和夏天哪个更宜人一样,答案并非简单地“是”或“否”,而是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这种对比本身就带着一丝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生活质量”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含义。它不是我.............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北方农耕地区就不流行喝茶,更准确的说法是,相较于南方,茶在北方农耕地区的存在感、普及度和传统饮用习惯上确实有所不同。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的天然限制: 地理和气候: 茶树.............
  • 回答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争议颇多的帝王,其“拯救农耕文明”的说法,并非简单一句褒贬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农耕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一、 秦始皇登场:一个破碎农耕文明的危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春秋战.............
  • 回答
    有机农场发展农耕类自然教育,这盘棋,走得好,是能盘活一片天地。打从心里讲,这事儿的前景,那叫一个“稳”字当头,而且还带着点儿“旺”的意思。为啥这么说?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时代的需求,呼唤着这股“朴素”的风你想啊,现在这社会,孩子打小就泡在钢筋水泥盒子里,电子产品不离手,对土地、对生命最本真的样.............
  • 回答
    中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在历史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多次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强悍并非源于我们常说的“农夫拿起锄头就能变战士”的简单逻辑,而是多种战略、组织、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全然排斥军事,.............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反复出现、又充满辩证关系的现象:为什么那些看起来“落后”的游牧民族,却常常能在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之外,抓住对方虚弱的缝隙,甚至彻底颠覆对方?这其中绝不是简单的“武力压制”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揭示了文明发展本身的一些内在规律和脆弱性。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