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 arm 版的 MacBook Pro 为什么没有发布 16 寸的版本?

回答
苹果在推出搭载 Apple Silicon(ARM 架构)的 MacBook Pro 时,初期并没有发布 16 英寸的版本,这确实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和疑问。事实上,苹果在 2023 年 1 月发布了搭载 M2 Pro 和 M2 Max 芯片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这打破了“没有发布”的说法。

不过,你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为什么没有发布 16 寸的版本”,这可以理解为在 早期(例如 M1 系列和 M2 系列的早期发布阶段)确实没有 16 英寸的 ARM 版 MacBook Pro。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在那个时间点上,苹果可能没有立即推出 16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 的一些原因和考量,以及后来为何又推出了:

早期(M1、M2 系列发布初期)没有 16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 的可能原因:

1. 产品线定位和策略调整:
聚焦高端和专业市场: 当苹果推出首批搭载 Apple Silicon 的 MacBook Pro 时(如 M1 Pro 和 M1 Max),其主要目标是取代原先搭载 Intel 芯片的 高端专业级 MacBook Pro。在 Intel 时代,16 英寸 MacBook Pro 是定位最高的、屏幕最大的笔记本,主打极致性能和沉浸式体验。
逐步过渡: 苹果的芯片迁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需要时间来优化 Apple Silicon 芯片的性能和能效,并确保其在不同尺寸的机身中都能提供最佳体验。初期可能选择将重心放在了苹果认为最能体现 Apple Silicon 优势且市场需求稳定的 14 英寸 版本上。
避免产品线混乱: 如果在初期就推出了全尺寸的产品线,可能会显得产品迭代过快,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先推出 14 英寸,再逐步扩充到 16 英寸,是一种更稳妥的市场策略。

2. 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
Apple Silicon 芯片的散热和功耗优化: 尽管 ARM 架构以低功耗著称,但要实现顶级专业性能,M1 Pro/Max/Ultra 等芯片的功耗和发热量依然不容小觑。将这些高性能芯片集成到更小的机身(如 14 英寸)中,需要精密的散热设计和电源管理。
16 英寸机身的设计和散热挑战: 16 英寸 MacBook Pro 意味着更大的机身体积,这理论上能提供更好的散热空间,从而支持更强的性能释放。但是,苹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来设计和验证 16 英寸 ARM 版的散热系统,以匹配新一代芯片的性能需求,同时保持产品的轻薄和静音。
组件的匹配和供应链: 并非所有组件都能立即适配新的芯片架构和产品尺寸。例如,电池、屏幕、扬声器等都需要与新的主板和散热设计相匹配。供应链的准备和产能爬坡也需要时间。
成本考量: 新技术、新设计都需要初期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苹果可能会选择先验证核心技术和市场接受度,再进行更广泛的产品线扩展,以控制早期产品的总成本。

3. 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
14 英寸的市场表现: 苹果可能在推出 14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 后,密切关注市场反馈。如果 14 英寸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其屏幕尺寸也足以满足很大一部分专业用户的需求,那么延迟推出 16 英寸版本也是可以理解的。
细分用户群体的需求: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主要面向那些对屏幕尺寸有更高要求、需要更沉浸式工作体验的专业用户(如视频剪辑师、图形设计师、音乐制作人等)。苹果需要确保 16 英寸版本的性能和体验能够真正达到甚至超越前代 Intel 版本的水准,才能赢得这部分用户的青睐。

为什么后来苹果又推出了 16 英寸的 ARM 版 MacBook Pro?

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苹果在 2023 年 1 月 推出了搭载 M2 Pro 和 M2 Max 芯片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这表明之前的“没有发布”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情况,而不是苹果永久性的策略。

发布 16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 的原因非常直接:

满足市场和用户的呼声: 16 英寸 MacBook Pro 在 Intel 时代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极高的用户满意度。许多专业用户确实需要更大的屏幕和更高的性能,因此苹果自然需要为其打造 ARM 版本。
完善产品线: 推出 16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 标志着苹果在高端专业笔记本领域完成了 Apple Silicon 的全面过渡,使得其产品线更加完整,能够满足不同尺寸偏好的专业用户的需求。
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 M2 系列芯片(以及后来的 M3 系列)在性能、能效和图形处理能力上的飞跃,这些更强大的芯片更适合在更大的机身(如 16 英寸)中发挥其全部潜力,并受益于更大的散热空间,实现更持久的高性能输出。

总结来说,苹果在早期没有立即推出 16 英寸 ARM 版 MacBook Pro,主要是基于产品线规划、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的综合考量,以及对市场反馈的观察。当技术成熟、芯片性能大幅提升、市场需求明确且产品线需要完整化时,苹果便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搭载 M2 Pro/Max 芯片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所以,如果你现在想购买 ARM 版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是完全可以买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1.Apple Silicon并没有设计高规格处理器的经验;2.macOS刚从x86转向ARM,软件生态还比较欠缺。


Apple silicon基于ARM自研的A系列处理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一直用于手机和平板这种追求能耗比的使用场景:也就是需要在性能和功耗(或者说续航时间)之间取得平衡。一直以来,CPU方面最高规格也就是A12X/A12Z的4+4,GPU则是A9X、A10X的12单元。这次基于A14衍生的M1,CPU规格是4+4,GPU规格是8单元,表现是非常惊艳了,但这个“惊艳”的对比对象是同为4核心规模,用于轻薄本的Intel低压CPU。而哪怕和同样用于轻薄本,但CPU规格高达8C16T的AMD低压CPU比,则是虽然单线程性能大幅胜出,但多线程性能大体上还是处于下风的。


因此,4+4规格的M1直接放到对功耗限制不那么高的MBP16上,和现在最高规格为8C16T的x86比,多线程性能整体上还是处于劣势。当然,这并不是太大问题,把CPU规格做到8+4就足以吊打所有核心数量不超过8核的x86 CPU——事实上,根据彭博的小道消息,Apple Silicon的目标是16+4,性能会比当前最强的x86主流桌面CPU 5950X更强。以M1的功耗表现,即便做到16+4,CPU满载并且维持3.2 GHz频率的功耗应该也不会超过100W,和8C16T的i9还是省电一点。


但CPU加核心,不是说直接把核心加进去就行的。尤其是超过4个核心后,就我所知起码要解决核心间互联、缓存一致性机制、内存带宽这几个方面的性能瓶颈。这些方面,有公开测试数据的CPU架构中,表现最好的是Intel用的是高带宽低延迟的Ringbus以及其升级版Mesh;AMD用的Infinite Fabric、以AWS Graviton2为代表的ARM N1所用的Mesh则是在不少应用场景中表现出性能瓶颈。这方面我不清楚Apple silicon会如何考虑,是直接采用N1公版的低效Mesh,还是几组核心簇沿用M1的Fabric总线,还是有更新的方案,但不管哪个方案,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和测试。


GPU方面同理,要达到甚至超越MBP16最高的RX5600M Pro的性能,M1上的最高8单元规格还是不够的,不管是采用独立GPU芯片,还是在更大面积的SoC上集成更多单元,GPU的线程调度、分配模块都需要进行扩展甚至重新设计。


更高性能的GPU对显存带宽的渴求也需要设计新的内存/显存访问架构,至于是继续SoC和CPU核心的内存带宽一并考虑,还是独立芯片使用单独的显存芯片放弃SoC的整合优势,这个我个人很期待能看到Apple silicon能再拿出一个让业界惊艳的方案。


而软件生态方面的不成熟,对于MBP16面向的用户群体来说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毕竟mac上游戏的缺失,需要放弃MBP13的便携性而选择更高性能的MBP16用户,大部分是更为专业的行业用户,需要处理更复杂精细的项目,生态不成熟,不管是bug带来的时间损失,还是兼容模式运行带来的性能损失,这个用户群体是更不愿接受的。在M1推出一个季度到半年时间,大部分软件都已经推出原生ARM版本并且已经收集到一批用户反馈后再推出ARM的MBP16,会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user avatar

Anandtech测试了下M1,总体的CPU部分功耗在22-24W部分吧,GPU18W,最后的累计TDP还是28W ​附近。

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就是低功耗表现好,但是功耗给高了性能也上不去,16的45W+还没有合适芯片,目前M1规格给电也不行。此外就是M1的外围太弱了。

但是我很好奇Apple对于16寸的芯片设计,以及iMac,iMac Pro来说,这些销量更低,芯片设计要求更高的产品,Apple如何去解决成本问题?目测使用独显(显著降低单位制造成本,显著降低CPU和GPU的不同需求下的芯片数量),以及学习AMD的胶水策略(最少的芯片设计覆盖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很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