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组织能够兴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
要理解纳粹组织是如何崛起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德国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去拼凑一个复杂的故事一样。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它们共同为纳粹党的出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遗留 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起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仅仅是数百万人的死亡和物质上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战败带来的屈辱感深深地烙在了民族的心理上。当时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来说,简直是一纸“死亡判决”。巨额的战争赔款、丧失大量领土、被剥夺殖民地,甚至被强制承担挑起战争的全部责任,这一切都让德国人民感到国家尊严被践踏,被世界所孤立和惩罚。这种普遍的“被背叛”和“被剥削”的情绪,为纳粹党的民族主义宣传提供了沃土。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们,正是抓住了这种集体性的失落感和复仇心理,将矛头指向了条约的制定者(特别是英法)以及国内被他们污蔑为“软弱”和“背叛”的力量。

其次,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 更是直接催生了对现有体制的普遍不满。战后的德国,尤其是1918年革命推翻帝制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虽然试图建立民主制度,但它生来就带着“不完美”的标签。它是在战败的阴影下,在政治极左和极右的夹缝中艰难诞生的。共和国的政府经常是摇摇摆摆,政党林立, coalition(联合政府)频繁更迭,导致政策难以连贯,治理效率低下。更糟糕的是,经济上,德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马克几乎一文不值,普通民众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这无疑是摧毁了人们对稳定生活的信心。虽然在1920年代中期有过短暂的经济复苏,但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对德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失业率急剧攀升,工厂倒闭,社会秩序混乱,饥饿和贫困再次笼罩德国。在这种普遍的绝望和对政府无力解决危机的失望情绪下,人们开始寻找激进的解决方案,而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承诺“恢复德国的伟大”,给出了一套看似简单而有力的答案。

接着,纳粹党的宣传策略和领导人的个人魅力 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希特勒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他能够洞察并利用民众的情绪,用激昂的语言、响亮的口号和清晰的“敌人”目标来吸引和团结那些迷茫、愤怒的人们。纳粹党的宣传机器非常高效,他们善于利用当时新兴的大众媒体,如收音机和电影,以及各种集会、游行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民众。他们巧妙地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外部敌人(如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协约国)和内部的“叛徒”。“犹太人阴谋论”的广泛传播,为纳粹党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替罪羊,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犹太人的罪恶”,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激发了仇恨情绪。同时,纳粹党也利用了德国的民族自豪感,承诺要让德国重新强大,洗刷屈辱,这击中了许多德国人的痛点。

此外,德国社会的保守力量和对民主制度的抵触 也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在许多德国人眼中,民主制度是软弱、混乱和非德国式的。他们怀念曾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以及那个时代被认为是秩序井然、国家强大的形象。一些传统的精英阶层,如军队、容克贵族、工业巨头等,虽然不一定完全认同纳粹党的某些激进思想,但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纳粹党来打压左翼势力,恢复社会秩序,并对国家进行重振。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支持了纳粹党的活动,这种姑息纵容,反而让纳粹党得以壮大。

最后,外部国际环境的因素 也不容忽视。英法等战胜国对德国的过度惩罚,以及它们自身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策摇摆和对法西斯主义的纵容(绥靖政策),使得德国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恢复实力,并最终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当纳粹党开始扩张和复苏时,国际社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制约,这给了纳粹党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纳粹组织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悲剧性结果。这是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反思,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Zampeli Diana


既然题主的问题是纳粹“组织”兴起发展的原因,那我们就暂时略过纳粹思想的产生发展,直接关注纳粹作为一个结社或者政党迅速兴起扩张、并最终赢得大选的过程。


先说结论,纳粹组织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与当时德国活跃的民间社团有着密切联系。民间社团所构成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地区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为实现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过社会网络来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的总和。社会资本在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过研究人际间的关系结构、位置、强度等,可以对社会现象提供更好的解释。 ——维基百科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多少往往与良好的制度和经济产出息息相关。

Satyanath, Voigtlaender and Voth(2013) 则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社会资本的“阴暗面”,即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民间社团,有时候也是会“作恶”的。作者研究得出,德国魏玛政权时期活跃的民间社团,促进了一个已经存在的民主体制的瓦解,并继而催生了一个独裁政府。


从1815年德国解除结社禁令后,德国的民间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社团活动仍然受到德国政府管制。直到三月革命(1848年革命)之后,各地的禁令才逐渐解除。当初建立这些民间组织的动力取决于当地政府对待自由国家主义(liberal nationalist)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空间差异也决定了民间组织建立、并维持运转的空间差异。


本文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个人层面的纳粹党员资料,以及德国229个城镇在1920年代的民间组织资料。作者团队使用城市黄页(city directories)作为数据来源,这些黄页大部分保存在城市图书馆或档案馆。通过逐个打电话给当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确定城市黄页的可用性,共收集到1920年代左右的22127个民间组织的信息。这些民间组织范围广泛,包括保龄球俱乐部、国际象棋俱乐部、登山社团、合唱团、工人俱乐部等等多种性质的民间结社。下图描述了最终样本的取得途径。



当然,当我们选择可以代表各地社团发展水平的变量时,最好的度量变量应该是人均会员数量,而不是民间组织的绝对个数。但是,由于受限于历史数据的可获取性(也是量化历史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作者只能够退而求其次,使用后者。作为次优解,本文发现当代会员密度与社会组织的个数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这种代理也是合理的。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民间组织数量与纳粹党员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作者采用的基准回归,以加入纳粹党的人数作为因变量,将民间组织密度作为自变量,同时控制天主教人口比例、蓝领工人比例,以及人口规模。作者发现,民间组织数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就会使得加入纳粹党的人数增加约15%。



接着,作者将这些民间组织分门别类,分别考虑保龄球协会、体操协会、歌唱协会、国际象棋协会、登山协会等等不同的民间社团,发现无论是非军事组织还是军事组织,对纳粹党的崛起都有相似的作用。


由于纳粹党员人数与大选中纳粹党获得票数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作者也同时发现民间组织的数量与纳粹在大选中的获胜息息相关。


为了考察民间组织作用的时间差异,作者将将纳粹党员资料按照入党的时间划分为两组,将1/1925-12/1928加入的党员划分为“较早加入”,将1/1929-1/1933加入的党员划分为“较晚加入”,发现民间组织对于纳粹党的初期传播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


作者还发现,一个地区政府管制力度的强弱,也决定了该地民间组织对于纳粹党崛起的边际效应。本文使用了三个代理变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程度,即当地执政最长时间的政府的在位时间、在野时间百分比,以及某地至少被一个来自“魏玛联盟”的政党执政时间百分比。通过在回归中加入这些变量与民间组织数量的交互项,作者发现在政府执政能力较弱的地区,民间组织对纳粹崛起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本文回归的一个主要顾虑就是某地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变量,影响该地加入纳粹党的积极性,比如该地区比如当地的经济状况等。为了消除顾虑,作者使用了两个工具变量—— 1860年代的健身协会和歌唱协会会员密度,由于民间组织的存在有较强的时间持续性,因此该工具变量与1920年代的民间组织会员密度高度相关,却与1920年代居民是否会加入纳粹党无关。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仍然显著,排除了这一内生性问题。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作者得出结论,纳粹党在兴起时,利用了当时德国活跃的民间组织作为宣传和组织平台,较强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纳粹党的发展和上台执政。


Reference: Satyanath, Shanker, Nico Voigtlaender,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3. “Bowling for Fascism: Social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些似乎不该说或者政治不正确的话。

为了避免重复关于因果性和相关性的无谓讨论,我把评论暂时关闭了。我觉得知乎有些人在读经济学文献的时候确实应该先补补课,不要话到嘴边张口就来。

关于工具变量(IV)与因果推断的关系,知乎有不少不错的回答,比如

目前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因果识别」都有哪些方法和新发展? - 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研究架构在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推断的基础上,正是由于该文献作者发现了纳粹基层党组织会通过各地民间社团进行传播这一基本史实,才开始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推断。

你可以来质疑它IV有问题,无论是内生性原则还是外生性原则,甚至直接说这套数据不符合IV的使用条件,但是请不要上来就扯一句“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同学,你真的知道什么是“工具变量”么?

另外不要狭义的将“因果”理解为A导致B,即使你这样做了,也要搞清楚这个B具体指的是什么,在本文中,已经开篇明义的讲过,B是指纳粹“组织”的兴起发展,而不是纳粹思想的产生。纳粹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早期,各地活跃的民间组织和社交网络为宣传其思想、组织基层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民间组织的活跃程度“决定了”纳粹的传播效果,而不是相反。

综述作者玻璃心,碰到不加思考的一律拉黑。

此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本人知乎专栏,争取每周一篇的速度提供经济史经典文献的综述。

以量化角度看历史 - 知乎专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纳粹组织是如何崛起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德国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去拼凑一个复杂的故事一样。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它们共同为纳粹党的出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遗留 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起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
  • 回答
    “红色苏联的后代”与“亚速营的崛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乌克兰为何会出现亚速营这类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新纳粹色彩的组织,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土壤和演变逻辑。一、 历史的遗产:苏维埃时期民族意识的压抑与复苏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这支湖人“F4”的结局,至今仍是很多球迷心中的痛,也是讨论不衰的话题。毕竟,集结了科比、霍华德、加索尔,再加上纳什,这四个的名字足以让任何球队的球迷垂涎三尺。然而,结果却令人唏嘘,不仅没能重现三巨头的辉煌,甚至连季后赛第二轮都没能突破。要说清楚他们为什么没能成功,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时代.............
  • 回答
    纳粹德国能够驱使原本可能并不邪恶的士兵参与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机制:1. 宣传与去人化(Dehumanization): 妖魔化的宣传机器: 纳粹宣传机器是关键的驱动力。通过报纸、广播、电影、海报和集会,纳粹系统.............
  • 回答
    “纳粹”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代表着一段极其黑暗和恐怖的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所建立和统治的政权。这个政权从1933年上台.............
  • 回答
    纳粹政权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这些因素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经济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纳粹上台的背景及其政策的驱动力。以下是决定(导致)纳粹政权建立和维持的主要经济基础,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遗产与《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枷锁: 巨.............
  • 回答
    纳粹兴建集中营而非直接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效率”等复杂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系统性镇压与思想改造的工具: 初期目的:政治迫害与恐吓。 在纳粹早期,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关押和隔离政治反对者,特别是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员以及其他被视为威胁.............
  • 回答
    纳粹对犹太人的仇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并在纳粹意识形态中被极端化和系统化。以下是造成这种仇恨的几个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悠久的欧洲反犹主义根源: 宗教根源 (基督教反犹主义):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仇恨源头之一。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地方被视为.............
  • 回答
    “纳粹和苏联是一丘之貉”这一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辨析。 简单地将两者划为“一丘之貉”是不准确的,但同时承认两者在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这是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根本区.............
  • 回答
    纳粹,这个词语如同阴影般笼罩着二十世纪的历史,提及它,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由希特勒领导的、极端民族主义、种族灭绝和战争的时代。但“纳粹”究竟是什么?它的全称是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那个充满狂热与罪恶的时代。“纳粹”的由来与全称:一个政党的崛起“纳粹”并.............
  • 回答
    纳粹在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可以说是 完全将他们非人化。他们并没有把犹太人当作拥有平等权利、尊严和情感的个体来对待,而是将他们视为劣等种族、威胁国家和人民的敌人。这种非人化的过程是纳粹灭绝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上的妖魔化与污名化: 种族.............
  • 回答
    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以及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暴行,都属于人类历史上极端残酷和骇人听闻的事件。尽管两者都涉及大规模的生命消逝和深重的苦难,但在其根源、动机、手段和规模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核心动机与意识形态: 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Holocaust): 其核心是纳.............
  • 回答
    关于纳粹以及美国一些行为是否构成纳粹,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详细而审慎地探讨。什么是纳粹?纳粹,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德国兴起并执政的一个极.............
  • 回答
    关于“纳粹刽子手”为何会被翻译成“太保”,以及为何加上“盖世”会显得谄媚,这背后涉及到翻译的复杂性、词语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语境的演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保”一词的原始含义与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太保”这个词的本来意思。 古代含义: 在中国古代,“太保”是三公.............
  • 回答
    纳粹,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着沉重而复杂的历史,它指向的是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深刻改变了世界进程的政治运动和政权。要理解纳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而是要深入其核心理念、崛起背景、实际统治以及最终带来的毁灭性后果。纳粹主义的起源与核心理念:纳粹主义,正式名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
  • 回答
    纳粹选择毒气室作为大屠杀的主要手段,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技术和操作上的考量,当然,也少不了其极端残忍和冷血的特质。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那个扭曲年代的种种“逻辑”。1. “最终解决方案”的“效率”与“规模化”需求:在纳粹的邪恶议程中,清洗欧洲犹太人乃至其他被视.............
  • 回答
    关于纳粹老兵是否应当受到尊敬和优待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历史、道德、伦理以及国家认同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尽量剥离掉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纳粹政权及其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 回答
    纳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初使用毒气弹是否能轻松取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毒气弹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杀伤,但“轻松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毒气弹的潜在优势(短期影响): 造.............
  • 回答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纳粹政权及其支持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了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暴行,其中包括强奸。虽然直接关于纳粹士兵强奸犹太女性的详细个人叙述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受害者在战争中丧生或由于极端的羞辱感和创伤而不愿公开讲述,但现有的证据和历史研究表明,这种行为确实发生过。以下是一些可以详细说明.............
  • 回答
    纳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并非完全是德国“民主的选择”,尽管民主制度的某些机制在其中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环境。以下是对纳粹上台过程的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其是否是“民主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