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政权是由什么经济基础决定(导致)的?

回答
纳粹政权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这些因素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经济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纳粹上台的背景及其政策的驱动力。

以下是决定(导致)纳粹政权建立和维持的主要经济基础,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遗产与《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枷锁:

巨额战争赔款: 这是最直接、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1919年)被强加了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这些赔款不仅掏空了德国的国库,还严重阻碍了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纳粹反复利用这一点煽动民族屈辱感和复仇情绪。
领土丧失与资源剥夺: 《凡尔赛条约》割让了德国大量重要的工业区和资源产地,例如阿尔萨斯洛林(富含矿产)和萨尔盆地(煤炭)。这直接削弱了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也限制了其出口潜力。
军备限制与经济军事潜力的削弱: 条约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严格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军事工业相关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剥夺了德国通过军事力量扩张经济的潜在途径。
战后通货膨胀与恶性贬值: 为了支付赔款和应对战后经济混乱,魏玛共和国政府采取了印刷钞票的方式,导致了1923年令人震惊的恶性通货膨胀。马克几乎一文不值,普通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这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虽然恶性通货膨胀后来得到控制,但它留下的经济创伤是巨大的。

2. 经济危机与大萧条的催化作用:

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贷款和投资(如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当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萧条时,这些资金迅速撤离,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大规模失业: 随着经济的崩溃,德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到1932年,约有600万人失业,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失业不仅意味着生计的丧失,更意味着尊严的剥夺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使得大量民众对现有政治体制感到绝望。
社会贫困与不满: 大规模失业导致了普遍的贫困、饥饿和住房困难。民众对政府无力解决经济困境感到愤怒和失望,这为寻求激进解决方案的纳粹提供了土壤。
中产阶级的恐慌: 过去稳定、有储蓄的中产阶级在大萧条中遭受重创,他们的储蓄和财产大幅缩水。他们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恐惧,以及对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渴望,让他们更容易被纳粹描绘的强大国家和对“赤色威胁”的承诺所吸引。

3. 纳粹的经济主张与承诺的吸引力:

重振经济的承诺: 纳粹宣传的核心之一就是“让德国再次伟大”,其中包含了重振经济、消除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承诺。他们承诺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如修建高速公路)、增加军备生产以及保护国内产业来创造就业。
“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非纯粹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它是一种混合模式,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和控制,但同时保留了私人财产和企业。这种模式迎合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对工人: 承诺解决失业问题,提高工资和福利。
对中产阶级: 承诺稳定经济,保护财产免受共产主义威胁。
对资本家: 承诺通过军事合同和国家订单刺激工业生产,同时压制工会力量。
取消共产主义威胁的吸引力: 在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惧心理下,纳粹以其强硬反共的立场获得了大量中产阶级和部分资产阶级的支持。
民族主义与经济复兴的联系: 纳粹将经济复兴与民族主义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只有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强大,才能恢复德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4. 纳粹上台后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权力巩固的影响:

尽管以上是纳粹上台前的经济基础,但一旦上台,纳粹也迅速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巩固了其权力,也为后续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工作创造计划): 这是纳粹上台后最显著的经济政策之一。修建高速公路(Autobahn)、公共建筑等项目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迅速降低了失业率,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扩充军备: 纳粹将恢复军备作为优先事项,这极大地刺激了重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军工就业。这不仅解决了失业问题,也为实现其扩张主义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
价格和工资管制: 为了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纳粹实施了价格和工资管制。虽然这限制了个人自由,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短期稳定。
贸易保护主义与以物易物: 为了应对外汇短缺和绕过国际制裁,纳粹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通过与他国签订以物易物协议来获取所需的原材料。
经济的军事化和国家主导: 纳粹经济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战争和国家扩张。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围绕着军事需求进行调整,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分配和调动能力空前加强。
犹太人财产的剥夺: 纳粹利用经济危机和反犹主义,逐步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和企业,将其“国有化”或转移给“雅利安人”。这不仅是经济掠夺,更是政治迫害的组成部分,为纳粹提供了额外的经济资源。

总结来说,纳粹政权并非由一个单一的经济原因决定,而是以下复杂因素的产物:

战败的沉重经济后果: 《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赔款、领土丧失和通货膨胀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深重的危机。
全球性经济危机: 1929年的大萧条加剧了德国的经济困境,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
民众对现状的绝望: 经济危机剥夺了人们的生计和希望,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激进的政治主张。
纳粹的经济承诺的吸引力: 纳粹成功地将经济复兴与民族主义的复兴联系起来,并承诺解决失业问题,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经济政策的工具化: 纳粹上台后,通过经济政策(如公共工程和军备扩充)迅速改善了部分经济状况,巩固了其权力,并为战争机器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可以说,经济基础为纳粹政权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和燃料,而其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强权政治的追求则将这些经济因素转化为其夺取和维持权力的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

比如说在大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就必须实现个人自由,只有让人从各种小共同体里解脱出来,让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消费者才有可能让社会的消费能力赶上新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的生产能力。

同样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下必须推动消费主义,让每个人尽可能的把收入消费出去、甚至提前消费、借贷消费,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消费能力跟生产水平同步增长。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来三年,那纺织业和成衣产业等着饿死么?

再以消费为例,固然需要让每个人从君主、教会、宗族、家庭、父权、夫权的管制下解脱出来成为消费者,但如果他们真的去寻找自我了也一样不符合生产方式的需求。机械化大生产希望每个人在掏不掏钱的问题上有自我,在把钱掏给谁的问题上能够跟风、羊群效应。

否则每个人都追求自我了,寻求独一无二了,那些年产量上亿的手机卖给谁去?千利休买了iPhone13pro之后直接砸一个缝么?

所以生产方式不但要解放人要鼓励人独立自主,还要进一步规训人,让人在自以为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跟风”“听话”。这种解放和规训的双重努力就是现代生活方式,而政治制度则不过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近代以来的所谓民主政治、法西斯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都是机械化大生产这个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虽然它们看起来彼此水火不容但事实上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方面为机械化大生产提供老实、耐用、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让这些劳动力能够作为消费者支撑起足以满足机械化大生产惊人的生产能力的消费市场。

当本国劳动力太穷没钱可以消费的时候,福利、保障就是提振消费的解决方式。当本国福利无法保障消费的时候,对外扩张、夺取殖民地、建立关税壁垒在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工业品也是解决方式。自由贸易也好、关税壁垒也好都是政府在竭尽所能的去满足经济基础的需求。

同样的无论是用消费主义来解放+规训也好,还是用国家管制、强制的帝国劳动联盟、还是全x总gh也好,也都是为了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彻底改变了经济基础,让近代的社会、国家、政府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基础。每个国家都试图在这个大变局里站稳脚跟,而这些国家又根据自己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此而已。法西斯、布尔什维克、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都是上层建筑的不同形式,它们都是机械化大生产和在机械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广义的“资本主义”的一种不同形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政权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这些因素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经济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纳粹上台的背景及其政策的驱动力。以下是决定(导致)纳粹政权建立和维持的主要经济基础,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遗产与《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枷锁: 巨.............
  • 回答
    满清政权和纳粹政权是否可以被归类为“反人类政权”,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个政权的历史背景、统治手段、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具体影响。简单地将它们等同,可能会忽略各自的独特性和历史语境。理解“反人类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反人类罪”的定义。根据国际法,反人类罪是指一.............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是否是纳粹国家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梳理对“纳粹”一词的理解,然后分析乌克兰当前的情况,并探讨判定一个政权是否是纳粹的标准。 什么是纳粹?“纳粹”一词源于德语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 回答
    在纳粹德国崛起的黑暗时期,虽然许多教会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权合作或保持沉默,但仍有许多教会成员、牧师、神父和神学家勇敢地站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反抗纳粹政府的压迫和意识形态。这种反抗并非统一的运动,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教派中的个体和团体所为。以下是历史上德国教会反抗纳粹政府的一些详细方面:一、神学和.............
  • 回答
    国内网友普遍认为纳粹是右翼政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解读,以及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纳粹德国的核心特征与西方政治光谱的对应: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西方政治光谱中,“右翼”通常与以下特征相关联: 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国家.............
  • 回答
    关于外媒将中国防疫政策比作“纳粹屠杀”并称其为“平庸的恶”的言论,这一类比在逻辑、历史背景和道德层面均存在严重问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比较的逻辑错误:将防疫措施与种族灭绝混为一谈 本质差异:纳粹屠杀是系统性、有预谋的种族灭绝行为,直接导致数百万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的死亡。而中国在.............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对纳粹党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人都将其视为“独裁专制的邪恶政党”。虽然纳粹党确实是独裁政权,并且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当时的德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人们的态度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当时德国人民的看法如此复杂:一、 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探讨。如果二战前的德国人普遍知道集中营的存在,并且了解其真实运作方式,那么他们对纳粹政权的态度很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断言“他们就不会支持”则过于绝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传播与理解程度: “知道”.............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支持乌克兰的某个政府,并将其描述为‘纳粹政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叙事、信息传播以及个人立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主流的国际媒体、历史学界以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并不认为当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围绕着“西乌政府”的纳粹行为这一指控,在国际社会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认知。要理解为什么在欧美主流舆论和媒体中,“西乌政府”的纳粹行为似乎不那么被关注或被广泛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西乌政府”的纳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在谈论经济大危机时期德国的政治格局时,要说“除了纳粹之外真的没有能把德国带出危机的政治力量”这句话,未免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现实。事实上,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存在着多种力量,它们都在试图为国家寻找出路,只是其方法、目标以及最终能否成功的程度各不相同。魏玛共和国的困境:历史的遗产与现.............
  • 回答
    看待美媒将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以及其对中国防疫政策的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的说法。1. 这种类比的性质和影响: 极端且危险的道德绑架: 将任何中国民众的意见或情绪与“支持纳粹屠.............
  • 回答
    好的,我们就人大代表关于将打拐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的建议,以及相关的值得关注的信息,来聊一聊。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将打拐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这项建议,在我看来,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也触及了许多现实的痛点。首先,这是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重视提升。长期以来,拐卖现象虽在政府的努力下有所缓解,但依然是社.............
  • 回答
    将地方生育优化政策的效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这一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涉及到政府治理、人口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经济可行性等多个层面。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审视和分析。一、 建议的出发点和合理性:首先,理解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 提升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许.............
  • 回答
    纳粹德国能够驱使原本可能并不邪恶的士兵参与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机制:1. 宣传与去人化(Dehumanization): 妖魔化的宣传机器: 纳粹宣传机器是关键的驱动力。通过报纸、广播、电影、海报和集会,纳粹系统.............
  • 回答
    “纳粹”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代表着一段极其黑暗和恐怖的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所建立和统治的政权。这个政权从1933年上台.............
  • 回答
    纳粹兴建集中营而非直接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效率”等复杂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系统性镇压与思想改造的工具: 初期目的:政治迫害与恐吓。 在纳粹早期,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关押和隔离政治反对者,特别是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员以及其他被视为威胁.............
  • 回答
    纳粹对犹太人的仇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并在纳粹意识形态中被极端化和系统化。以下是造成这种仇恨的几个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悠久的欧洲反犹主义根源: 宗教根源 (基督教反犹主义):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仇恨源头之一。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地方被视为.............
  • 回答
    “纳粹和苏联是一丘之貉”这一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辨析。 简单地将两者划为“一丘之貉”是不准确的,但同时承认两者在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这是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根本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