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这份上海兵力布署?

回答
要评价一份兵力部署,我们需要知道部署的具体内容。您提到的“上海兵力部署”如果是一份详细的文件,其中会包含很多关键信息,例如:

兵种构成: 部署了哪些类型的部队?是海军陆战队、陆军步兵、炮兵、装甲部队、空降部队、特种部队,还是其他专业兵种?不同兵种承担的任务和能力差异很大。
兵力规模: 具体有多少部队?是师级、旅级、团级,还是更小规模的单位?兵力规模直接决定了其能覆盖的区域和执行任务的强度。
装备配置: 部队装备了哪些武器和技术?是轻型装备还是重型装备?是否有先进的侦察、通信、火力压制、反装甲、防空能力?装备水平是衡量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部署位置: 部队被部署在上海的哪些具体区域?是沿海、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中心、郊区,还是其他关键战略点?位置决定了部队的反应速度、作战环境和可达目标。
部署意图: 为什么要把这些部队部署在这里?是为了防御(抵御外来入侵)、进攻(准备某项军事行动)、维持稳定(治安管理)、人道主义援助、还是联合演习?意图是理解部署的根本出发点。
协同关系: 这些部队之间是如何协同作战的?是否有与其他军种(如空军、海军)的配合计划?是否存在与地方力量(如武警、民兵)的联动机制?良好的协同能力是发挥整体战斗力的关键。
指挥体系: 由哪个指挥机构负责?指挥链是否清晰高效?
后勤保障: 部队的补给线是否畅通?是否有足够的弹药、燃料、医疗和维修支持?

在您提供具体的部署内容之前,我无法进行详细评价。 然而,我可以从普遍的军事战略和上海作为中国的战略地位这两个角度,提供一个评价框架,帮助您理解如何分析一份兵力部署。

上海的战略地位: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同时,它也拥有重要的港口、机场以及密集的工业和人口。从军事地理上看,上海:

濒临东海和长江口: 这意味着它是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和港口,容易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胁,但也具备作为海军力量出击的优势。
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腹地。同时,其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重要的陆地交通枢纽。
区域性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 作为直辖市,上海往往也是重要军事区域(如东部战区)的指挥协调节点之一。

评价一份兵力部署时可以考虑的维度(请您思考您了解的部署是否涉及以下方面):

1. 战略目标契合度:
防御性部署: 如果是防御,部署是否能有效应对来自海空或陆地的潜在威胁?兵力是否覆盖了关键的海防线、空域以及陆地进犯的可能方向?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预警和拦截体系?
进攻性部署: 如果是为进攻做准备,兵力是否集结在合适的出发点?装备是否适合执行特定的进攻任务(如两栖登陆、空降突袭)?是否考虑了敌人的反击力量?
维稳部署: 如果是为维持社会稳定,兵力部署是否与潜在的风险点相匹配?是否能有效控制关键区域,并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2. 兵力构成与作战能力匹配性:
兵种组合: 部队 구성是否能形成有效的合成作战力量?例如,是否有足够的步兵进行地面控制,炮兵提供火力支援,装甲部队突破,空降兵进行快速机动?
装备先进性: 装备是否能应对现代战争的挑战?例如,是否有先进的反舰导弹、防空系统、电子战设备、无人机等?
训练水平: 即使有先进的装备,也需要有高水平的训练来发挥其效能。虽然这通常不在部署文件中直接体现,但可以从部队的性质和过往表现推测。

3. 部署的灵活性与反应速度:
机动性: 部队部署在哪些区域?能否快速调动和集结到需要的位置?交通线是否畅通?
预置兵力: 是否有部分兵力预先部署在关键位置,以便快速反应?
分布式与集中式: 部署是高度集中以发挥集中优势,还是分散开来以避免被一次性摧毁?

4. 后勤保障的可持续性:
补给线: 部队部署在远离本土作战时,后勤保障尤为关键。部署是否考虑了弹药、燃料、食物和医疗的供应?
基础设施: 是否有足够的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来支持部队的部署和补给?

5. 经济与民事影响:
民用设施占用: 军事部署是否会占用或影响民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
社会稳定: 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兵力部署需要考虑到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一份上海兵力部署显示:

“在上海港口区域部署了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舰艇编队,重点加强港口防卫和海上封锁侦察能力。”
评价: 这表明部署的重点是海上方向的防御和对海上通信线的控制。海军陆战队适合执行登陆、反登陆以及港口守备任务。舰艇编队则能提供海上火力支援、侦察和区域存在。这种部署与上海作为重要港口的地位高度契合,旨在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如敌方登陆或海上封锁。
“在上海市区北部关键交通节点部署了装甲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
评价: 这可能表明是为了应对陆地方向的进攻,特别是通过陆路交通要道进入上海的威胁。装甲部队具备强大的突击和防御能力,防空导弹则能提供对空中威胁的区域保护。城市地区的装甲部队部署也需要考虑其机动性和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上海郊区设立了陆军野战指挥所,并配备了电子战和情报侦察单位。”
评价: 这可能意味着该区域是整体作战的指挥和情报收集中心。陆军野战指挥所的设立表明了需要一个灵活、可机动的指挥体系。电子战和情报侦察单位的配置则强调了在现代战争中信息优势的重要性,旨在干扰敌方通信、雷达,并获取敌方行动情报。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部署内容,我将能给出更有针对性和细节的评价。 在没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只能基于上海的战略地位和普遍的军事部署原则进行推断和框架性分析。

请您详细描述一下您所看到的上海兵力部署的具体内容,我将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砖引玉,为楼上两位大佬做一点小小的补充。部分用词将进行河蟹处理,“懂的都懂”。

一.何人夺权

根据刘健发表的《回顾一举粉碎》,遍查大陆出版的、官方公布的材料,在事实上篡P(Party)夺权的是苏铸派(以下简称苏),而不是云鹤派(以下简称云)。云的行为是程序之内、公开的,苏的行为是程序之外、秘密的。

日后罪证中的主要指控:上海给民兵发枪、孙玉国调装甲师进京、井峰的弟弟去panzer师活动、井峰让萧木给上海市委的口信,给人一种云派要武力夺权的假象,但是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和审讯记录看,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是类似苏派所采取的先发制人的武力活动,而是准备自卫和最后对苏派军事行动的反抗(第三节将详细说明)。上海行动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而且双方最终都认为以民兵向军队发动进攻或抵抗军队的攻击都是以卵击石。上海并不是云派“阴谋夺权”计划的一部分,只是无奈的防卫,用叶选基的话说是“负隅顽抗”。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海行动是非法的和暴力的,苏派也失去了对其指责的资格;因为苏派已经先行违反程序,动用国家武装力量实行秘密抓捕。

二.上海外围

在知晓井峰的军事部署之后,花帅立即调动南京军区部队三个师,向上海外围出动,控制上海外围险要地带。(引用自 清华求是版共和国史

实际上,1976年9月,花帅与徐向前、聂荣臻曾经与许世友会面,花帅问已经调往广东军区的许:“还能指挥南京军区吗?”许回答:“南京司令是我保镖。”保镖,指的是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

远在这之前,其他地区已经“早做打算”了。

陈丕显之子陈小津回忆:

正义的人们也做好了最后的准备。黄知真对我说:如果Four上台,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再次发动群众,再次上山打游击闹革命。在得知MZD不再接见外宾后,黄知真果断下令,让江西省公安厅厅长周克用以拉练为掩护,命令全省武装警察向南昌靠拢。这样,如果一旦形势发展需要,就可以在一个晚上,把在江西紧跟Four的那些人一网打尽。1975 年以来,随着国家前途命运面临严峻考验,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不管在野在朝,都自觉地把国家的生死存亡责任肩负起来。叶飞夫人王于畊阿姨有一次对我说:如果我们国家出现打内战的情况,我们家跟定叶帅了。罗瑞卿在福州养病,皮定钧找到罗瑞卿说:罗总长,到时候你就给我们出主意,我们背你上山,一定保护好你。

杜某回忆:

1976年初,Dwarf被开除P籍[1]。中央给广东的韦国清发来电报,让他次日拂晓前回电表态。韦国清大半夜把我、萧洪达、吴南生几个人找来,商量怎么回电。商量了整整一夜啊,很为难。说同意开除Dwarf P籍吧,不行。说不同意吧,上面第二天就干你了。韦国清当时急了,把巴掌往桌子上一拍:老子跟他们拼了。你看看,Four把P内的矛盾已经激化到这个程度了,下面与M的矛盾实际上也处在一个爆发点上了。我们已经策划了几个方案。出于对整个形势的估计,和蔡锷起义一样,我们只要登高一呼,全国都会响应,Four的力量,马上稀里哗啦就垮了。我们也估计了手里能掌握的几个军,比如许世友是广州军区司令,他是能够响应的。当时缺个指挥,朱德很有号召力,但是他很快在6月份去世了。当时还想到一个人:叶。Four手里也有点力量,主要是上海有点民兵,大概有几个军。我们的基础更大,因为M这一套,得罪了很多干部。

三.上海的问题

徐汇区志:

1976年10月8日,市委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徐景贤、王秀珍得知XXXXX集团主要成员被抓后,便召集他们的势力秘密策划XXX武装暴乱。深夜,王秀珍在市民兵指挥部派人找徐汇区民兵指挥部负责人下达落实队伍的命令。区民兵指挥部负责人据此选定了21个单位,落实了1320名兵力,并召开指挥部行政、P的小组长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实施24小时值班。
9日,市民兵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具体布置徐汇区第一批应急力量360名,第二批1800名,摩托10辆,必须昼夜待命,领导成员在位,武装弹药配套,通讯联络有保障,以及电台全部进入战备等。会后,区指挥部向中共徐汇区委副书记苏桂珍作了汇报,并于当日上午11时和下午3时,分2次召开40个单位的民兵负责干部紧急会议,由区民兵指挥部负责人作传达动员和部署。10日起,分别到基层单位检查落实。
13日晨,苏桂珍等从市妇联、总工会得悉“吹风会议”内容。回区后,紧急召见组室中“XX派”骨干,叫嚣:“不能等死,要斗争到底。”苏桂珍还煽动说:“我们要内战到底,每人有一支枪同他们拼,他们来抓的话,咬也咬他两口!”区指挥部负责人随即下令:“把所有弹夹全部压满”。共压了10个机枪梭子(1000发)、40支冲锋枪弹夹(1200发),还准备了越野车2辆、摩托车11辆等。在上海衬衫一厂防空洞设立第二秘密指挥点。工厂民兵也被拉到徐家汇和淮海中路一带昼夜巡逻。还强令区房地产管理局交出境内13处空房的钥匙,以备作指挥潜逃和关押人员的黑据点。随着XXXXX集团的覆灭,前后进行了5个昼夜的阴谋活动,最终被彻底粉碎。

最终也没有看到什么严重到XXX级别的暴力行动,只是部署、检查和警惕、巡逻。

上海通志: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粉碎XXXXX集团。7日凌晨,中央办公厅通知马天水与周纯麟赴京开会。8日中午,上海徐景贤、王秀珍与北京马天水秘书房佐庭通话,得知北京发生“意外”。下午派金祖敏秘书廖文金飞赴北京探听消息,当天用“我娘心肌梗死”暗语回电。徐、王等立即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认定“北京发生XX,修正XX上台”“要准备独立作战”。晚上,徐、王等人得到Four被抓的密报,决定“要干”,“要拉出民兵来,打一个礼拜不行,打三天、五天也好,让全世界都知道”。当即设置两个指挥点,一号点设丁香花园(代号为一号点),徐景贤率领,负责总的指挥和舆论准备;另一路王秀珍率领,设点在市民兵指挥部(后转到东湖路招待所,代号为二号点),直接指挥武装XX。徐景贤手令“请民兵指挥部加强战备,2500人集中,31000人待命(即晚上集中值班)。请民兵指挥部立即派人加强对电台、报社的保卫。王秀珍带领市革会副主任冯国柱等30多人到民兵指挥部召开会议,制定民兵行动方案。决定在江南造船厂和中国纺织机械厂设立两个秘密指挥点;在两个指挥点架设15部电台,进行联络。10月9日上午,市民兵指挥部召集10个区、5个直属师负责人开会,命令集中兵力,人车、枪弹配套,动用各种枪炮27000余件,调集汽车、摩托车225辆,集中大量物资和食品。
中央采取措施部署,解放军部队对上海采取包围之势,以防突发事件。并要马天水打电话通知徐景贤、王秀珍于10日下午到北京开会。
10月12日下午,陈阿大、叶昌明、马振龙等找冯国柱要求市委开会。晚上8时半,在康平路165号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叶昌明、陈阿大、马振龙、朱永嘉、王知常等说:“8日就应该干,已经错过了,今天不干,到了明天,一切时机都丧失了,今晚要干,要大干!”提出全市停产罢工,炸毁桥梁,破坏铁路,切断电网,用钢锭堵塞机场跑道,用沉船封锁吴淞口,控制报社、电台,发表告人民书,“决一死战”。提出“还我XX,还我XX,还我XX,还我XX”口号。半夜,北京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电话通知上海“一切等我们回来再安排”,会议没有结果
13日凌晨,市民兵指挥部拟定“捍一”、“方二”两个方案[“捍一”方案为“保卫”外滩、康平路市委、市革会“首脑机关”;“方二”方案为防止“外来”的方案,以与江浙交界口、沿中山路邯郸路、市中心区(肇嘉浜路、乌鲁木齐路)分别形成3个保卫圈],未及布置。同日凌晨,陈阿大、叶昌明等分别向总工会机关、区县局工会和妇联负责人通报有关信息,要求13日下午传达到基层。
10月13日上午,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回上海。14日,市委召开区县局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打招呼会议精神,宣布XXXXX集团被粉碎的消息。
10月20日,以苏振华为组长,倪志福、彭冲为副组长的中央工作组到达上海。

能够显然看到的是被动防御、临时协调、试图阻击且并未成功布置。

杨浦区志:

1976年6月,铁根多次催促上海市委要向民兵发放武器。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密议“军队要出乱子,要打内战”,“手里要有点力量”。王秀珍向市民兵指挥部布置“当前复辟势力很严重”,要“准备打仗”。8、9月,突击发放枪支75842支、大炮300门、弹药1000多万发,大量储备粮食等战备物资。9月9日,铁根、井峰多次要马天水等“注意阶级斗争的动向”,“上海还没有真正经受考验”,“上海要有大考验,要打仗”,“要警惕XX出修正主义,要准备上山打游击”。
10月7日,中央办公厅通知马天水去北京开会。8日,徐景贤、王秀珍等探知XXXXX集团被隔离的讯息,连夜决定调动民兵进行武装XX。市民兵指挥部制定了民兵参加武装XX的实施计划,在江南造船厂和中国纺织机械厂设第一、二指挥点,在两个指挥点、10个区民兵指挥部等处架设电台进行联系。9日,市民兵指挥部召集区民兵指挥部和直属民兵师负责人开会作具体部署,杨浦区民兵指挥部决定由邓成福、毛庚娣任总指挥,部署第一、第二梯队兵力7250人,配备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火箭筒等各类武器7942件,子弹93.79万发。还配备5部电台、10辆摩托车和20辆备用卡车。当天下午开会落实,连夜进行检查。
10日,徐景贤、王秀珍又去北京开会,留在上海的活动更加频繁。陈阿大等还到上棉十七厂、上棉三十一厂等串连,布置,准备“大干”。市民兵指挥部在中国纺织机械厂设立武装XX的“预备指挥所”和架设电台。杨浦区民兵指挥部也在五一电机厂设预备指挥点。11日深夜,毛毓旗带了报务员、驾驶员等5人和电台进驻五一电机厂指挥点。邓成福还给该厂增发自动和半自动步枪40枝和子弹4320发。13日,市民兵指挥部来了解兵力落实情况。区民兵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刘俊杰同意向区人民武装部拿手枪10枝,子弹500发。深夜,邓成福身佩手枪带一部电台进入在上海卷烟厂增设的预备指挥点,指令各联络员通宵守在电话机旁,听候指挥。
XXXXX集团在上海的残余势力发动的武装XX也受到有关P组织和民兵干部群众的抵制和反抗。在中国纺织机械厂内,市民兵指挥部在厂里架设电台,抽调民兵,卡车,24小时值班,枪、弹配套,参加“战备”的不寻常行动,引起厂里干部群众的怀疑。厂P委副书记召集一些干部商量对策:召开民兵团干部会议,强调“P指挥枪”的原则,向车间民兵干部通气,思想上作准备以免受骗;把枪枝弹药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安排专人掌握情况。厂民兵团副团长李国华借送棉大衣为名,闯入“指挥点”实地侦察。另一副团长彭德新秘密拍摄了“指挥点”外景、电台、天线和报务员工作情景的照片作证。12日晚,经厂P委研究决定,派姚雄飞专程到南京军区向军区负责人越级上报。南京军区当即将情况报告中共中央。
10月13日,中央让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返回上海平息事态。当天下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马天水等传达中央打招呼会议内容。XXXXX集团在上海的残余势力哀叹“完了!”14日区委开会传达,消息传开,人民欢呼P中央粉碎XXXXX集团!

6月开始的异常调动,只能表明上海集团部分人对于内部矛盾爆发、局部武装冲突有可能性的考虑,但并没有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更谈不上篡P夺权。更确切的,我们普通人可看见的公开材料,具体行动都是8日以后徐景贤等人才部署,用当事人话说“已经晚了”,从始至终都是局部的、被动的防御。

事实是“我们”没有上阵;

历史的公正评价,自然也是没有的。

参考

  1. ^ 实际并没有开除。
user avatar

不知道 @龚格晟 在两年前提此问题主要是想看什么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想要自问自答而未完成。这个问题要讲的宽可以由此写一篇“第二武装兴亡史”的硕士论文,因本人才疏学浅,无法以充足的一手资料还原从文攻武卫时期到第二武装覆灭的全过程,因此只能引用李逊等人的著作随便谈谈(洗稿)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几个点。

一、第二武装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

(一)第二武装的异动

1976年9月10日,舵手已逝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各班人马都意识到要发生巨变,但舵手已逝后的某些人的部分行为并不是如后世所言是要为“按既定方针办”提前做好特殊准备,而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一般性的应急准备或者将每年的通例认真实施(类似10.26后的戒严),无论是从某些人9月中旬到10月初的动向(指四次去清华给学生们讲话总结经验顺便吃饭,随便在平谷县讲讲如果出了XX主义要怎么办的例行讲话、抑或是在coup d'etat前一天沉迷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只能说他们是极其缺乏面对特殊情况的物质准备以及心理预期的,毕竟尸骨未寒谁又能想到呢?他们的动向与英明舵手10月7日马上笼络南京部队的操作相比的确是极其大意的。不过起诉书的确抓住了一点,也就是第二武装6月28日开始的“异动”,这也是产生判决中“武器仓库中发给“民兵”枪七万四千二百二十支,炮三百门,各种弹药一千多万发。”的结果的开端。

不过6月28日发生了什么?上海民兵指挥部上报的《关于武器分发请示报告》是例行报告,之所以推迟到6月末,是因为反击工作正在进行。7月3日,马老否决了民兵指挥部只发半自动步枪的意见(全自动浪费子弹),但武器过了一个月还没发下去,8月11日,开会布置发武器。至于急于发武器的动机,主要还是对内战爆发可能性的担忧。9月10日,七万多件武器(74220,包括步枪73000支、机枪200挺、八二迫击炮300门)全部发到基层,舵手已逝后,又补发了六百万发子弹[1]和一万五千发炮弹。9月21日,徐对张详细汇报了60军(在南京、无锡一线部署)情况(因为丁盛多次告诉他们自己指挥不动60军)。至coup d'etat之前,第二武装再无其他大的异动,应该说,某些人对舵手已逝后发生内部冲突以至于局部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是有考虑到的,但是其并无积极的行动,除了借用民兵的例行武器装备制定计划分发武器之外,没有任何正规军站在他们一边,这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至少他们从未有过通过武力维护地位的能力。

(二)第二武装的常备力量与运行情况

第二武装诞生于舵手的“文攻武卫”思想,7月31日,张的请示在得到舵手同意后,于8月26日建立了文攻武卫指挥部的筹备大会,1970年5月31日,上海民兵取代了“文攻武卫”之名。在整个第二武装存在的九年间,其主要起到维护治安、制止WD的作用,因为自一月风暴以来,Police被群众和内部的支持者接管(夺权,如公革会),所以说其原有的统一协调维护治安的作用被大大削弱,67年8月,上海的治安持续恶化(如砸联司)事件,因此对维护治安、制止派仗的呼声也是很高的,第二武装由此而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武装不是中立的维护治安者,出于改造旧民兵制度的考虑,王HW希望通过CLASS STRUGGLE教育这些新兵,因此在查抄驻沪办事处、清查外来人口等活动中其经常以万人规模参与此类运动。

当然由于72年后财力不济,这些原来不脱产的武装转化为业余活动,参与此类运动的次数就少了,其主要职能变成了维护治安。此处引用一段72年——76年第二武装维护治安的作用:

1972年3月,馬老提出民兵不應脱產, 於是民兵小分隊改為業餘活動。到1976年,全市一百十一個街道都設立了民兵小分隊辦公室;全市1100多個里弄,都進駐了民兵小分隊。36據1973年7月的統計,全市派出1170多個小分隊。37市民兵指揮部為此還起草了《 民兵小分隊條例》。
民兵小分隊進駐街道里弄,主要職能是巡邏執勤,打擊犯罪,起着社區保安的作用。據統計,從1971年至1973年,「兩年多來,全市民兵小分隊共破獲各種案件2.2萬餘起」。38自從民兵小分隊巡邏執勤,一些喜歡聚眾街頭鬧事起哄的小青年收斂多了。他們稱小分隊為「阿文攻」, 一聲「阿文攻來了」,那些站立街頭的小混混馬上作鳥獸散。侮辱強聂婦女的案發率也下降多了。

第二武装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其组织也在迅猛发展。最初两年,对组织单位的要求较严,只有在大联合完成且”老造反"[2]掌权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最初的试点单位有12个(包括国棉十七厂等知名单位)。1967年9月,文攻武卫第一师成立,这也就是第二武装成建制武装的开端。

随着秩序的稳定,该组织发展极为迅速:

組織的發展速度加快。據統計,僅1969年,就發展了4.1萬多名文攻武衛隊員,是1967年和1968年發展總數的兩倍;而到1970.年3月已建立了7個師,72個團,151個營,623個連,共21萬人。

在改名之后,王等人通过将消防、专政”四类分子“、工厂保卫科的职能交予第二武装的方式,希望实现该武装的常态化与正规化,将不脱产的民兵转化为脱产的名副其实的”第二武装“。除了在工厂试点之外,还在郊区的嘉定、金山等农村生产大队进行了试点,之后推广到了全市。民兵武装的”四部合一[3]“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介绍了。

那么这支第二武装究竟归谁管呢?66年以前,民兵毫无疑问是归属于正规军管辖的,但”四部合一“后,第二武装的指挥权就能转移到地方,但实际上,这个设想一直遭到正规军人员的强烈抵制,指导1975年10月,在上海县等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共10个县,240多个公社)仍然未能完全铺开,警备区对第二武装的制约仍然存在,当然在基本的训练方面警备区方面还是很配合的。

1976年,这只武装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呢?《GMZF年代》《上海军事志》都采取了同样的口径,即:

到1976年,上海市民兵指揮部共轄有9個師,602個團,1287個營,1.87萬個連,約300萬人。不僅有步兵,而且還有摩托、高炮、水上及防化、通訊、工程等專業兵種;擁有各種槍械20.6萬件,火炮1900餘門,火箭筒2600枚,各種車輛500百餘輛,以及耗資一百多萬元建造起來的「上海民兵101艦」。形成一支舉足輕重的地方武裝力量。

当然300万这个数据虽然很吓人,不过很明显这绝非其能用于同正规军作战的兵力,因为这个数字极大可能包含了里弄中的治安小分队、各试点地区的WZB人员、各层行政人员。我们若想得知在最后一战全面爆发的情况下第二武装能拉出来多少人,也可以参考以前的行动。比如1974年”调动1万民兵,人、车、枪弹配套,队伍留厂“,以及反击一、反击二、反击三所预期调动的“万余人和二百多辆汽车”,结合发枪的数量,我认为最后一战中能调动10万人就已经是极限了。

至于最后一战有没有胜算,未完待续(如果有人看且知乎能让我更新的话)

参考

  1. ^ 此处李逊《GMZF年代》写成了六万发,经我核对《上海军事志》应为600万
  2. ^ “老造反”即参加了工総司成立以及安亭事件的成员
  3. ^ 即武装部、民兵指挥部、人民防空办、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
user avatar

从纯粹战术的角度出发,以越战表现为依据,我很好奇这一轮淞沪巷战真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效果。

我想还不至于动用重炮,那么轻武器CQB的话,正规军真能有那么强的战力吗?

仅就题目描述的话,作战目的不清晰、战斗意志不坚决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街垒战一旦交火,守备方必须要以本部全灭作为基本前提,任何心存侥幸而导致的决心不足都会导致守备的迅速动摇和溃败。

从军事上讲,防线并无意义,就算能守出一个内线区域,这个区域也不产什么战斗资源,唯一有意义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街垒。

反正这都是我出生前七八年前的事情,九零年代才逐渐开始成长的我,是完全无法理解他们那种把夺取全国视为理所当然的心态的。

全国的枪都是用来打我们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能有他们这种条件,足以让我大笑着去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一份兵力部署,我们需要知道部署的具体内容。您提到的“上海兵力部署”如果是一份详细的文件,其中会包含很多关键信息,例如: 兵种构成: 部署了哪些类型的部队?是海军陆战队、陆军步兵、炮兵、装甲部队、空降部队、特种部队,还是其他专业兵种?不同兵种承担的任务和能力差异很大。 兵力规模: 具体有.............
  • 回答
    上海卫健委关于“儿童阳性感染者若家长同样为阳性,可一同接受观察治疗”的新规,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政策调整。这项规定的出台,背后既有对儿童特殊需求的考量,也反映了当下疫情防控策略的演进。首先,这项规定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其“人本”关怀上。 减轻儿童心理压力: 过去,阳性儿童往往需要与家人分离,独自进入.............
  • 回答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来理解其核心观点和潜在的表达意图。首先,文章标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文学比喻,用来形容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在却腐朽不堪的事物。将上海与此相类比,作者显然是想表达一种“看起来很好,实际不然”的观点,认为上海的繁荣和现.............
  • 回答
    上海的“咖啡自由”与夜色下的焦灼:3月18日晚“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登上热搜第一的深度解析3月18日晚,“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这个话题如同一声突如其来的呐喊,在社交媒体的洪流中迅速蹿升,最终稳稳地占据了热搜榜的首位。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咖啡的简单抱怨,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上海这座城市在特殊时期下,市民生活.............
  • 回答
    在上海,一商场以“未接种新冠疫苗者不得入内”为由拒绝顾客入场,这确实是一个触及不少人神经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保护商场内其他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健.............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上海阿姨的这则求助微博,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儿,看看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从“上海阿姨”这个身份标签来看,大家对她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上海,高房价,生活成本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父母辈来说,子女的婚事,尤其是房产问题,往往是重中之重.............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评价这件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女生是不是太狂妄了”或者“学校门口的英文名是不是真的写错了”这两个层面,需要更细致地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名女生能有这么强的表达欲望,并且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她有一些.............
  • 回答
    1 月 13 日,上海确实有一家奶茶店被列为中风险地区,这引起了不少关注。关于“最小的中风险地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中风险地区的划定标准。关于“最小的中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之所以被划定,是基于病例的活动范围、暴露风险以及相关人员的管控情况。一个场所被划为中风险,往往是因为在该场所内发生了与新冠病.............
  • 回答
    网络上极端种族仇视言论的泛滥,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种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匿名性是催化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观点(无论多么极端)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同时,网络上的匿名机制,让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出口的偏.............
  • 回答
    这两年国产手机的价格上涨,这事儿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数。以前咱们提起国产手机,总觉得性价比高,花个两三千就能买到不错的东西。可现在呢?动辄四五千,甚至七八千的旗舰机比比皆是,就算是中端机,价格也比几年前要高出一截。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品牌溢价”,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承认国产手机在技术上.............
  • 回答
    近来知乎上关于“芯片”话题的悲观氛围确实浓厚,这种情绪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评价这种悲观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悲观情绪的根源: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知乎上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存在的挑战和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 技术封锁的严酷性与持续性: .............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疫情期间捐赠物资时附上的古诗文,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日本在疫情特殊时期传递友好姿态的一种文化表达。 在疫情初期,物资紧缺是全球性的难题,各国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日本选择在捐赠物资上引用中国古诗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甚至带点励志的味道,好像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努力一把就能解决问题。但仔细一琢磨,这“有利状况”和“不利状况”的定义就挺模糊的,而且把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能力不足”,未免太以偏概全了,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看。首先,什么是“能力”?这 Aussage.............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您提到的这几个女权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这可真是挺劲爆的,背后涉及的利益点和考量点都不少。咱们一件一件掰扯开看,分析分析这背后是怎么回事。1. 两年产假: 站在员工(尤其是女性)角度看: 这绝对是巨大的福利。想想看,一个女性从怀孕到孩子基本能自理,这中间至少要经历几个关键时期:孕早期可能身.............
  • 回答
    《三国志·战略版》上线两年,对于这款游戏,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爱恨交织。毕竟,能在三国题材的手游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且持续运营两年依然保持较高热度,本身就说明了它有其过人之处。优点方面,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它的策略深度和三国还原度。作为一款以“战略”命名的游戏,它并没有像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三国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在微博上看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会先愣一下,然后开始琢磨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种观点是在描述一种“反向内卷”或者说“向下兼容”的生活方式,但用的词更像是抓住了一个大家都能体会到的普遍心理——“别太卷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现实考量.............
  • 回答
    猫猫社(NekoNeko)的经典 ADV 游戏《120 日元》(120 Yen)登陆 Steam,对于许多日式冒险游戏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部作品在猫猫社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主题和叙事方式,使其在众多 ADV 游戏中独树一帜。要评价《120 日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让子弹飞》上映十年了,这时间过得真快。十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新世界,张力十足,节奏炸裂,台词一个比一个狠。当时的感觉就是,姜文这家伙,真敢拍!十年后再看《让子弹飞》,感受当然会有不同,但那些最初的震撼和喜爱,一点儿没少,反而沉淀得更厚了。首先,还得说那股“劲儿”.............
  • 回答
    《长津湖》首日票房破 4 亿,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开局,称得上是“爆炸性”三个字来形容。要知道,即便是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是在上映首日,着实令人侧目。它不仅打破了多项影史纪录,比如“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国庆档首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观影人次首日纪录”等等,这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