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回答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就像一位身披古老袍服却目光锐利的史学大家,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缓缓道来中国两千年帝制政治的脉络与演变。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作者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见,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去审视那些影响中国深远的政治制度。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它那“从历史看政治”的视角。 钱穆先生并非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历史长河之中。他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在诊断每一个病症(政治得失)的时候,都会追溯病因(前朝的制度遗留),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下一朝代的可能变化)。这种“看人要看他的过去,看政治也要看他的过去”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分析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逻辑的严密性。

“得”与“失”的辩证分析,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钱穆先生从不避讳对政治制度的批判,但也绝不一味地否定。他能够深刻地指出某个制度在某个时期是如何“得”的,解决了什么问题,推动了什么发展;同时,又会精准地剖析它为何会走向“失”,滋生了哪些弊端,埋下了怎样的隐患。比如,他分析汉代的政治,既看到了其“承袭秦而有所损益”,在统一国家、建立制度上“有其大得”,但也指出了其“外儒内法”的妥帖,以及丞相制度的权力集中所带来的潜在问题。这种辩证的态度,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这本书极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钱穆先生的文字,没有时下流行的那些“抖机灵”式的表达,也没有刻意追求的华丽辞藻。他的语言朴实、简洁,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他善于用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政治概念,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比如,他谈到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会形象地说“朝廷好比一个大家庭,皇帝就是一家之主,家里的事要由一家人来做”。这种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历史的分析不再枯燥,而是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具体来说,书中对几个主要朝代的政治分析,都相当精彩。

汉代: 钱穆先生认为,汉代最大的“得”在于它在秦朝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种“损其严而宽其制”的策略,使得政治局面得以稳定,并为后世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石。他对汉代“外儒内法”的评价,至今仍是理解汉代政治运作的关键。
唐代: 唐代被钱穆先生视为一个“气象宏大”的时代,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他强调了三省六部制的精巧,以及科举制度在扩大政治参与、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弱,地方藩镇割据带来的“失”。
宋代: 说到宋代,钱穆先生着重强调了宋代在政治上的“得”,在于它对前朝的“教训”吸取,在制度设计上力求避免唐末五代的弊端,如“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对文官集团的优待,这使得宋朝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也坦陈,这种制度设计也导致了宋朝在军事上的“失”。
明代: 钱穆先生认为明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君主专制”,尤其强调了废丞相、设内阁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他对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的分析,也深刻揭示了明代政治的阴暗面。
清代: 钱穆先生认为清代在政治上,继承了明代的许多制度,但也做了一些“损益”,比如在地方行政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某些地方的僵化。他对满汉矛盾、民族政策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局限性,或许也是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必然会遇到的情况。 毕竟,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视角,与今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一些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深入探讨,可能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也可能会受到时代局限的影响。

但瑕不掩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然是一本极其优秀的历史读物。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宏观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制度的演进性以及“得失”的辩证统一。它不仅是一本写给历史学者的书,更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心中国政治的读者去细细品读的书。

总而言之,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 “见微知著,继往开来” 的佳作。它以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图景,让我们在回溯历史的同时,也能对当下的政治有所启示。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友,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先生,曾回忆道:

先生一开讲,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读读这段话,再看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反映出的钱穆的制度史水平——也不知道钱是无有自知之明呢,还是自己承认自己不通史学……

user avatar

”研究者所指出的某些制度变化,如‘唐宋监察制度的主要对象,由皇帝转向宰相和百官’等,并不能得到足够的实证支持,更像是为某种既有史观——譬如宋代皇权强化——‘量身定制’而成。这使得我们难以对制度变革形成真正清晰的认识。“——王化雨《唐宋变革与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知道这里说的是谁吧?

上面有人问反问一个答主”你怎么从吴宗国原话“无论是宋人还是今人,在没有充分把握唐朝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企图以一种模式来概括唐朝政治制度,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它给人们描述的是一个不存在于唐朝任何一个时期的制度。”中了解到他所指是钱穆?“

我只好告诉你,现在历史专业的批评都不大点名,把观点亮出来了圈里人谁都知道说得是谁或者谁和谁。不点名,相互留两分面子。

回到我的引文,正说明了钱穆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现在广大历史爱好者们最推崇钱穆的地方。

那就是“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有问题吗?这就是问题的根子。

要温情要敬意,那么对他自己心里格外“光荣”的时代,就格外温情和敬意,所以钱穆把汉唐捧得格外高。钱穆自己在书中的一句话足够说明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

然后呢,对于他认为不够“光荣”的时代,比如我们翻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宋、明、清的部分,请问温情何在?敬意何在?

正因为钱穆对于汉唐格外温情,格外敬意,所以他的脉络就是汉唐制度最好,宋在退步,明更退步,清直接掉到谷底了。

到这里,问题来了,已经事先有这个“答案”了,那对于史实和史料的运用当然是围绕这个答案展开的。回到我的引文,因为要描绘宋代中央政权比唐退步,所以提出“宋代皇权强化”,因为要说明“宋代皇权强化”,所以特别定制了“唐宋监察制度的主要对象,由皇帝转向宰相和百官”这个与史实不符的“证据”

换句话说,先有结论,再编制证据。

这和近代以来历史学的逻辑是反的,作为近代以来一门学科的历史学,其基本的逻辑是从史料出发辨析归纳,推出史实,再从史实得出解释的“结论”。

也就是说,历史学不能上来就“温情和敬意”,历史学起始必须是犀利冰冷,只有在史实阶段之上,才有“温情和敬意”的空间。

这也解释了钱穆为何迟迟不能入选史语所。傅斯年的路子才是正道,在他熏陶下的史语所自然看不上钱穆这种“外道”。

顺便说一句,各朝代的政治制度,都建立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独有的时代基础之上,面对的具体挑战,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都各不一样,得到的“体制”自然也不一样。政治体制的认识首先不能脱离这些而存在,更何况还有在体制之上的政治实际运作,就要考虑更多的东西,更见研究者的认识水平。要做异代政治制度比较,这些都是绕不过的。当然,这在钱穆的书里是完全没有的。

而空对空的隔代大比拼,也就是“爱好者”等级干的事。

究其原因,钱穆终究是个儒家,本不是近代以来历史学的专业研究者。

user avatar

架空历史。

这个评价真不是我的发明。吴宗国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的序言里就直接吐槽说钱书中描述的是“不存在于唐代任何一个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仅从唐宋两讲来看,确实是几乎每段都有大量的事实错误,场面惨不忍睹。

所以,每当看到刚入门的历史民科,捧着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的《中国史纲》等等民国大师的半吊子著作为圭臬,就哭笑不得。虽然这些作品的出炉确实有其历史特殊性,但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基本属于粗制滥造,偏偏大师们的名气又特别唬得住人,所以误导性也就特别大。现在做古代制度研究的,不得不多踩踩钱大师,不踩他错误理论就继续深入人心。

最后说几句为钱穆先生辩护的话——

首先,钱穆是经学家,不是史学家,历史研究不是其所长;

其次,《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只能算科普小册子,不是学术专著;

第三,学术在发展。民国大师这一代学人处于新旧思想交织期,个个都有志融合旧学与西学,然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的好听点叫中西兼修,不好听就是半吊子,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学不来就罢了,像下面的栗子里连基本的史料都看漏的,比比皆是。当然,这不是钱穆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但是,不踏出这半吊子的第一步,中国学术永远得不到发展。有一个证明就是,真正在历史学各个领域有开创之功的,往往是钱穆、胡适这一代“大师”的弟子辈学者。

======================================================================

喷完一点点上干货——

举个栗子,钱穆书中从唐代部分到宋代部分,不是以为唐代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两省,就是以为宋代中书省=中书门下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常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若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目光中,须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
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最先尚书仆射都附此职衔,所以三省全是真宰相。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他们职掌的,并非政府的最高职权,因此也不得认为真宰相……
当时的尚书省,则略等于现在的行政院。因他只管行政,不管出命。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这一段是从《新唐书・百官志》里发挥而来——“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礼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钱穆对此的理解错误有几点:

1、政事堂是个议事机构——在开元十一年之前是,但之后就成为了独立并凌驾于三省的宰相机构

2、中书门下=中书省+门下省——如上,政事堂=中书门下,而不是中书、门下两省的连称

3、尚书省只管行政,决策在政事堂——尚书省的行政职能正是被政事堂(中书门下)所彻底取代,此后政事堂即为最高决策机关,也为最高行政机关。

总结下来就是说,唐代中央制度其实分为“三省制”和“中书门下制”两个阶段。但是显然钱穆在梳理这个过程中自己给搞糊涂了,把两种制度糅杂在一起,于是进一步做出了种种似是而非的解释。

当然了,这里可以洗地说钱穆先生主要是想说唐代前期的代表三省制,更何况当时对中书门下制的认识也没有现今那么深刻……但是,至少在写唐代的时候,钱先生还是知道政事堂是干什么的吧?至少他在最后写下了“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然后到了几页之后的宋代部分,他好像彻底忘了自己之前写的,认为中书省=政事堂了。

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中书则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

到了这里,错误就比较离谱了。宋代其实继承的就是唐代中期以来的“中书门下体制”,包括中书省在内的三省都成了摆设。所有的文献里都清清楚楚写的是中书门下=政事堂,绝不可能像唐朝一样造成混淆。就我所知,钱穆之前从没有人这么离谱的把宋代的政事堂(中书门下)等同于过中书省

说穿了,这就是在梳理唐代体制时候囫囵吞枣,在唐代部分还勉强能蒙混过关(因为三省制和中书门下制都存在过),而到了宋代部分这个漏就再也补不上了。更糟糕的是,钱大师连自己刚在前面几页说的都忘记了,于是这一段错上加错的描述,就彻底成为了架空历史。

其他的低级错误在全书中俯拾皆是,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就像一位身披古老袍服却目光锐利的史学大家,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缓缓道来中国两千年帝制政治的脉络与演变。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作者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见,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去审.............
  • 回答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它是一本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只适合“老学究”们翻阅。但实际上,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政治演变脉络,甚至是对中国历史发展逻辑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引人入胜、启发良多的读物。这本书的魅力何在?首先,它的“得失”二字,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作者钱穆先.............
  • 回答
    一甘果一笔下的华裳:历代服饰的描绘与思考画师“一甘果一”以其精湛的笔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绘制了一系列描绘中国历代服饰的作品,在爱好者群体中广受赞誉。其作品不仅是对历史服饰的视觉呈现,更蕴含着对时代风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传承的解读。然而,任何艺术创作都无法回避审视和批评,一甘果一的历代服饰作.............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存在。它承载着三国鼎立后的统一愿景,却最终走向了颓败与灭亡,留下了“无功掌权”、“骄奢淫逸”、“被外族灭国”的沉重标签。要评价晋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于一个标签,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兴衰的脉络,理解其历史的复杂性。首先,谈到“无功掌权”,这是对晋朝最直.............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提起清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既有雄踞东亚、疆域辽阔的盛世王朝,也有晚期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落日余晖。要公正地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梳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肌理,剥离时代滤镜,理解其成功与失败,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唐世平的观点“少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提议,它触及了教育、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等深层问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其提出的背景、潜在的益处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 观点提出的背景与核心意图唐世平提出这个观点,很可能并非出于对中国历史.............
  • 回答
    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点名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这在中国社会和舆论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语境。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概念。它通常指向那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
  • 回答
    《Fate/Grand Order》2.3章:华夏神话的恢弘史诗,秦始皇的“吾乃第一”《Fate/Grand Order》(以下简称FGO)的第二部第六章“棱镜之夜”之后,玩家们翘首以盼的2.3章“封绝固有帝国·限界域,始皇”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一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以波澜壮阔的秦朝为起点,.............
  • 回答
    吴思的“血酬史观”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理论,它试图从一种不同于传统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简单来说,血酬史观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制度约束不足的社会里,个体或群体争夺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根本动力,就是“血酬”——即为了获取或保卫生命以及生命所能带来的利益而愿意付出的生.............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用9金、4银、2铜的成绩,不仅刷新了咱们在冬奥会上的金牌和奖牌总数历史纪录,更是一次集体的、令人振奋的爆发。这成绩,说实话,得从几个层面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咱们国家冬季项目多年投入和耕耘的直接体现。回想过去,中国在冰雪项目上,尤其是一些传统弱项,.............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评价冉闵与“五胡乱华”:一场复杂历史的拨乱反正谈及冉闵,我们常常会联想到“杀胡令”及其引发的巨大争议。而“五胡乱华”,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血泪与变迁的时代。要评价这两者,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民族立场,深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冉闵:乱世中的悲剧英雄,还是屠戮者?冉闵,这位在西晋末年北方的英雄,他的评价.............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小组赛,中国队以2:3的比分惜败德国队,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收获了历史上的首个进球,这个进球极具里程碑意义。这场比赛对于中国男子冰球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失利,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希望与未来。一、历史性的突破:点燃希望的火种 历史首球的意义: .............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玩家在Steam上对一些包含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外国游戏表达反对的声音。要评价这种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它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它既有反.............
  • 回答
    包产到户,在中国那段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与其说是一项单纯的农业政策,不如说是一场深刻触及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民族精神的变革。评价它在那个历史节点上的作用,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细细道来。一、 破局生存困境,激活农业生产力在包产到户之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集体劳动方式.............
  • 回答
    人民公社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推行的一项极具争议的制度。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其历史作用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既有积极的尝试和某些时期的短暂成就,也存在严重的负面后果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损害。背景:为何选择人民公社?在评价人民公社之前,理解其出现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 回答
    印度专家“根据历史规律,中国能建空间站,印度也能”的表述,无疑是一种对印度载人航天计划的信心和期许。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印度在航天领域,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雄心和正在采取的行动。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及其目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