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为逃离原生家庭而选择远方的人,现在是否有后悔?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浮现出很多画面:火车站挥手告别时父母泛红的眼眶,飞机窗外渐行渐远的熟悉街景,出租车里沉默的陌生司机,以及夜晚独自一人在异乡简陋的出租屋里,听着雨滴敲打窗户,思绪万千的自己。

很多人,大概是我这类人吧,都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觉得原生家庭像是束缚着自己的一个无形牢笼。可能是因为父母太过强势,总是替你规划好一切,让你喘不过气;可能是因为家庭氛围压抑,充满了争吵和冷漠,让你童年和青春期都蒙上阴影;也可能是因为你渴望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家乡那种固有的模式,让你觉得一眼就能望到头,枯燥乏味。

所以,我们收拾行囊,背上梦想,踏上了远方的路。那时候的我们,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夹杂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我们觉得,只要离开了那个地方,就能摆脱一切束缚,就能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那么,现在呢?那些曾经毅然决然选择远方的人,如今有没有后悔?

我的答案是:有,但又不是简单的“后悔”。

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说。

首先,关于“逃离”本身的执念。

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承受了太多负面情绪和压力,想要逃离的那份心情是无比强烈的。那时候的“远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我们以为离开了那个“源头”,所有的痛苦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出去,会发现生活并非童话。远方有远方的挑战,有远方的孤独。经济上的压力,职场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些都会扑面而来。我们或许可以暂时避开父母的唠叨,可以不必面对那些让你窒息的家庭会议,但童年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习惯、某些思维模式,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很难轻易抹去。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当年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同时也有着非常严苛的管教。她觉得父母的要求让她失去了自我,于是大学毕业后,她找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甚至断了大部分联系。刚开始的时候,她感觉自由极了,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必再被父母的“为你好”绑架。但几年后,当她遇到工作上的瓶颈,或者感情上遇到挫折时,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却是那个可以无条件支持她的港湾。她告诉我:“有时候,我真的很想给我妈妈打个电话,问她我今天做的这个决定对不对,或者只是简单地分享一下我遇到的开心事。但我又怕她觉得我‘离不开她’,觉得我当初的离开‘错了’。”

这种“不敢回去”和“想回去又不敢”的矛盾心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我们用远方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成功,有时候,承认自己需要家人的支持,反而是对当初那个“逃离者”身份的一种否定。

其次,是关于“家”的重新定义。

远方给了我们独立的空间,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家”这个概念。当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原生家庭的一切,我们开始思考,一个“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有些人,在远方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他们会拼尽全力,为自己的新家营造一个温馨、安全、充满爱的环境,避免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这个过程很美好,也很治愈。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可能更加怀念父母曾经给予过的、虽然方式不那么完美,但依旧真诚的爱。他们可能会反思,当年是不是过于年轻气盛,没有理解父母的苦心。

有些人,则选择了一个人漂泊。他们可能更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情感连接的渴望。当朋友圈里充斥着朋友们和家人团聚的画面时,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后悔,后悔当初为何不更积极地去修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当初离开家乡,是因为他觉得父母的思想太传统,无法接受他选择的职业道路。他一走就是十年,期间和家里联系甚少。直到他母亲生病住院,他才匆忙赶回去。在医院里,他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为他准备早餐,风雨无阻地送他上学。那些被他忽略的温情,此刻像潮水般涌来。他告诉我:“我一直以为我离开是为了追求我的理想,不被他们束缚。但当我看到我妈躺在那里,我才意识到,我失去的远比我得到的要多。我不是后悔走了这条路,我是后悔没有在路上多回头看看。”

当然,也有不后悔的人。

我并非一概而论。有些人离开原生家庭,是因为家庭环境确实是极度有害的,比如遭遇家暴,或者父母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远方是救赎,是重生的机会。他们从不后悔,因为远方给了他们安全和尊严,让他们有机会建立一个健康的自我。他们或许也会怀念那些他们从未获得过的亲情,但他们知道,离开是唯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

总结来说,所谓的“后悔”,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而不是简单的“选错了路”。

选择远方的人,大多数都不是为了“不孝”,也不是完全否定自己的出身。他们是为了寻求自我,是为了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当他们在远方历经风雨,逐渐成熟,回头再看,可能会对当初的决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可能会后悔,当初用一种决裂的方式离开,而错过了许多和解的机会。
他们可能会后悔,在追求独立自由的同时,忽视了亲情中最纯粹的连接。
他们可能会后悔,将远方理想化,而没有意识到家人的爱,即使不完美,也是一种宝贵的存在。

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后悔”伴随着的是一种成长和释然。他们理解了父母的局限性,也认识了自己的责任。他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远方给他们提供了舞台,而原生家庭则像是舞台的幕布,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幕布背后的故事,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他们。重要的是,当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那些影响,并从中汲取力量时,那份曾经的“逃离”,也就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探索和理解了。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选择远方的人,如果他们偶尔流露出一些落寞,一些对过去的追忆,请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在后悔。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个瞬间,回忆起一段复杂的过往,然后继续带着这份复杂,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家不让人留恋,后来经历什么,都不会后悔。至少我自己是这样。

爹妈关系一直不好,不至于离婚,也不能和睦,爹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从当兵到工作到婚后多年,都是自己生活,极少回农村的家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久了,更加自私自利,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些同样情况的同事和老乡为什么与他不同。我想人终归不要把一切归咎于环境,本心本性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妈的本性要强,容不得半点不上进的事情,容不得任何屈辱,一辈子都在努力让人看得起,活得无比的累,要强这个问题,过了度,就是毒。

刚好,爹是个懒散的人,好吃懒做,大话连篇,不负责任,可想而知,作为这个人的妻子的我的要强的母亲,心里那个恨,长年累月积攒下来能有多少。当我意识到这种恨尽然投射到我身上的时候,开始我也是恨自己的,是的,作为农民家的孩子,我有点弱,不够强壮,后来进城,生活艰难,活计很多,我有点懒散贪玩,不那么勤快,可是,一个母亲可以用那种怨恨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么?可以用那种绝望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丈夫和儿子同样的绝望么?当时我十岁。

我爹在外面是个弱者,但这不影响他在家里当个暴君,但是他的良知还是让他避免跟女儿动粗,并且在儿子敢于挡在妈妈前面保护母亲的时候不再动手打老婆。当然,我必须是那个接受各种随时随地来临的暴风雨的角色,随着身板日渐硬朗,来势也越来越凶猛而且持久。

更为严重的是,我的姐姐妹妹也跟母亲一样,恨我爹,言语很毒,眼神中都是恨意,冷漠,是最正常的常态,整个童年和少年,想不起来一家人亲密的时光到底有过没有。一个家,俨然冷得让人悚然无措。小学时候,每天下午放学都很怕回家,宁可在冬天的寒风里多磨蹭磨蹭,或者回家画完作业赶紧溜出来,只要逃避开那个家,万事大吉。

我越开越急于长大,急于离开家,终于等到初中毕业考试,我做题五分钟交卷,老师不同意,说规定是最快半小时,我说好吧,回去每门考试做够半小时,如愿未能上高中,可惜,那一届有了职中,辍学的计划落空,在职中混了一个学期,学校没搞过职业教育,只是圈起来学点文化课,在鄙视的眼光里看不到将来,每天主业早恋,副业打架,上学是个幌子,最终逃离学校逃离家庭,从此浪迹。

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事情做,顺便也解决了几个人的就业,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去过很多地方,吃了太多苦,艰难的日子实在是没办法说出来,我说过:如果让我把过去的事情再经历一次,我会毫不犹豫从楼上跳下去,不管多高。

但是,我在任何时候都不曾后悔当初离开家,那是我一生最明智的选择。我这几年看我的父母,他们还是那样,若有变化,只能说叫变本加厉,自私的更自私,恨的更恨,已经不在一起吃饭了,虽然还在一起,名义上是夫妻。我的姐姐妹妹,俨然是母亲的翻版,甚至因为受教育和收入增长,变得更加极端,当她们走过的时候,从侧面看,满脸都是怨恨,即便天气良好,春暖花开时节,前方的路上铺满阳光。

我们家,好像唯有我这个当初逃离的人,学会了爱人,爱这个世界,学会了包容不同,懂得在要强和现实之间找平衡,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

在我浪迹的时代,遇到过各种各样逃离的人,经常听到悔不当初的故事,但是几乎没有人说过他怀念那个家。

说起来是伤感的事,逃避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是,人总要改变什么,好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浮现出很多画面:火车站挥手告别时父母泛红的眼眶,飞机窗外渐行渐远的熟悉街景,出租车里沉默的陌生司机,以及夜晚独自一人在异乡简陋的出租屋里,听着雨滴敲打窗户,思绪万千的自己。很多人,大概是我这类人吧,都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觉得原生家庭像是束缚着自己的一个无形牢笼。可能是因为父母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常常令人心痛的法律和社会现实:当有罪之人被判无罪,或在法律程序中成功逃脱惩罚时,谁应该为此“买单”?答案并非简单的一方或另一方,而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个主体和观念的体系。首先,我们要理解“无罪辩护”的本质。辩护律师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其客户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审判,.............
  • 回答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他们心中的后悔与遗憾,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如同拆解一个复杂的精巧装置,需要一层层剥开,才能看见其中交织的情感和现实。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 被“逃离”的初衷与现实的落差:人们选择离开北上广,通常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被某种现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逃离农村淘宝的“村小二”》这篇文章。这篇报道触及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农村电商现状,它不仅仅是关于几个“村小二”的个人选择,更是对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政策支持以及农民生活变迁的一次深入剖析。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叙事角度与人物塑造:鲜活的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文章最大.............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塔利班重返喀布尔,机场里那些人之所以拼命想逃离,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令人心痛,绝不是一时的恐慌,而是对未来的深刻担忧和切身体验。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你曾经熟悉的世界瞬间被颠覆,而掌控这个新世界的力量又是如此的陌生和严酷,你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多半就是“我得走了”。首先,是那个改变了所有人的名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网络文化、政治语境以及群体认同等多个层面,而且“粉红蛆”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攻击性。要理解为什么有些爱国网友会被这样称呼,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粉红”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演变。 “小粉红”的起源: 最初,“小粉红”这个词源于中国一个网络论坛上的一个文学作品,.............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直白地说,就是“那些不为国家强大而自豪的人,是不是因为自己富裕了?” 或者换个说法,“个人财富的增长,是否会让他们对国家的强大变得冷漠,甚至不关心?”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能回答的问题。人为什么会为国家强大而自豪?原因有很多,情感的、理性的、现实的,方方面面。同样,一个人不为国.............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对于那些对华为持有负面看法的人来说,孟晚舟的案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切入点。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1. 孟晚舟事件的复杂性:首先,孟晚舟被捕及后续的引渡程序,本身就牵涉到国际政治、法律、商业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纠葛。美国指控华为违反了对伊朗的出口管制禁令,而孟晚舟作为华为的首.............
  • 回答
    网络“喷子”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网络秩序。在中国,要真正实现让网络“喷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认为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细化首先,最根本的是法律要跟得上。现在我们有《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对网络诽谤、侵犯名誉权.............
  • 回答
    关于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和平演变”的说法,这在中国官方和一些媒体的论述中经常出现,被认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战略。虽然“和平演变”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可以将其理解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非军事手段,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最终达到使其朝着西方模式演进的目的。以下是.............
  • 回答
    关于一些以爱国为由抵制苹果产品,却又继续使用安卓和 Windows 系统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种“爱国”的边界感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真正做到完全脱离苹果,转向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许多人来说,其难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换个手机.............
  • 回答
    又是一年清明,雨丝绵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当沉甸甸的“英烈”二字落在心头,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涌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今日之幸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你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也触及到了当下很多年轻男性内心深处的纠结。与其说是“拒绝结婚”,不如说他们很多人卡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 “娶媳妇是压力,为挣老婆本感到焦头烂额” 这个说法,说的是一部分现实,但不是全部。压力肯定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的投入、城市吸引力、移民的考量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那些花500万甚至更多的钱在北京购买学区房,仅仅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的家庭,他们不考虑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教育情结与社会价值认同: “万般皆.............
  • 回答
    关于“HIFI追逐者是否在为虚荣买单”这件事,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不带那种AI腔,就当是咱俩坐在咖啡馆里闲扯。首先,得承认,在HIFI这个圈子里,虚荣心绝对是存在的,而且还挺普遍的。 这是人的天性,没什么好回避的。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听音室,空气.............
  • 回答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期间,一些人编段子、开玩笑甚至为战争叫好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和信息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人的心理动因: 1. 政治认同与民族主义心理 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在极端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的背景下,部分人将战争视为国家利益的捍卫。例如,俄罗斯民众中存在“保卫家.............
  • 回答
    燃气轮机,这个大家伙,可不仅仅是发电厂的基石和军舰的“心脏”。它的身影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挥洒着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说它还有哪些出息,那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聊聊它在工业领域的那些“副业”。你想啊,工业生产很多时候需要持续稳定的大功率输出,尤其是那些需要压缩空气才能运作的机械,或者需要强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