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打工人」的梗的流行?

回答
“打工人”这个梗的流行,与其说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戏谑,不如说是对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体焦虑和情感共鸣的一种宣泄。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渗透到各种社交平台,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网络文化,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仔细掰开来看。

一、精准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的建立

“打工人”这个词,首先抓住了当下社会中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处境。我们都不是什么天选之子,没有显赫的家世,也鲜少是能一夜暴富的幸运儿。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地为生活奔波,为梦想打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曾经有过“躺平”的念头,也可能怀揣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最终,我们都回归到“打工”这个最朴素、最真实的身份上。

“打工人”这个称谓,抛去了那些华丽的包装,直接点明了“劳动”这一核心属性。它没有“精英”、“创业者”那样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艺术家”、“思想家”那样超凡脱俗的标签。它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接地气的自我描述,反而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同。当一个人在朋友圈自嘲“又是搬砖的一天”,或者在群里说“打工魂,打工魂,今天也要加油干”,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我懂你”的情绪,一种“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的共情。

二、对现实压力的巧妙化解与情感宣泄

现代社会,“内卷”、“996”、“职场PUA”、“焦虑”这些词汇,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常态。我们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微薄的薪资,不确定的未来,还有那些难以启齿的委屈。直接抱怨或者表达愤怒,往往显得无力或者不合时宜。而“打工人”这个梗,提供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来化解和宣泄这些负面情绪。

通过戏谑和自嘲,我们将那些沉重、压抑的生活现实变得轻松起来。比如,“我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这句话,虽然是对通勤时间和工作强度的调侃,但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无奈,而这种无奈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能让人感到一丝释放,仿佛苦中作乐。又比如,那些关于“上班不为别的,就为那点钱”的段子,虽然直白,但却戳中了许多人的心声,因为在现实面前,很多时候“钱”的确是最直接的动力。

这种化解方式,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它让我们在不至于完全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同时,也能找到一个出口,释放内心的压力。

三、黑色幽默与反讽的文化土壤

“打工人”梗的流行,也离不开当下社会所流行的黑色幽默和反讽文化。在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网络时代,人们习惯于用简洁、戏谑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感受。黑色幽默能够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荒诞,在痛苦中找到一丝乐趣。

“打工人”这个梗,本身就带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它不像传统的励志故事那样,宣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宏大叙事,反而更加诚实地面对了现实的残酷。它敢于承认“我就是个打工的”,这种坦诚反而比那些虚假的“正能量”更能打动人心。

同时,这种梗的流行也反映出一种对传统成功学和“鸡汤”的某种反思。当“成功”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化、精英化时,那些努力的、平凡的劳动者可能会感到被忽视。而“打工人”这个标签,恰恰给了他们一个自我定位,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四、社交资本的构建与群体归属感的满足

在社交媒体时代,掌握流行的梗,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共同话题,从而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当你能熟练地使用“打工人”相关的段子和表情包,并且能够理解其中的幽默和含义,你就仿佛加入了一个“打工人”社群。

这种社群的形成,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失的连接感和认同感。大家在网络上一起“搬砖”,一起“内卷”,一起“996”,这种共同的经历,即使是负面的,也能通过分享和调侃,转化为一种连接的力量。在朋友圈分享一条关于“打工人”的段子,收获几个点赞和评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关注和被理解的体验。

五、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探索

虽然“打工人”这个梗常常伴随着自嘲和无奈,但细究起来,它也并非完全否定努力和价值。很多时候,用“打工人”来自嘲的人,恰恰是在努力生活,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他们只是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状态。

这种梗的流行,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探索。成功不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或地位的提升,也可以是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让自己有尊严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即使面对困难也依然努力生活的态度。

总结一下, “打工人”梗的流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交织作用的结果。它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巧妙地化解了现实的压力,迎合了黑色幽默的文化趋势,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和群体归属感。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词,更是当下社会情绪的缩影,是对普通劳动者群体的一种集体表达和情感共鸣。与其说它是对“打工”生活的消极认同,不如说它是一种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寻找乐趣、并与同伴连接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谈一下韩国:

朴正熙时代大韩民国对于一般二产、三产工人的称呼是“勤劳者”(근로자)而不是“劳动者”(노동자)。

韩语语境下“劳动者”或者说其对应词“Labour”是具有主体性的、劳动的人(不限于是否有雇佣关系,是否有偿劳动),也指代进行现场劳动的人,“勤劳者”或者说其对应词“Workers”是指在雇佣关系中,按雇主要求进行劳动换取报酬,并以此维生的人(接近于“打工人” 这个字面语意)。

自己的兄长以及本人曾经有南劳党活动经历的朴正熙大统领在执政之后之所以用“勤劳者”而不是“劳动者”称呼工人并且把后者列为禁词,是因为他和他的幕僚认为用“劳动者”这个词左翼色彩太浓烈,容易唤醒工人的“主体性”(或者说“阶级意识”),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相比之下用“勤劳者”意识形态色彩要比“劳动者”淡,而且也符合当局向国民灌输的“要在经济发展上赶日超美”[1]、培养爱国的“产业战士”(或者叫“产业大军”)以及经济发展优先、现代化建设优先、民生优先的国民意识:

今天我在这里要向国民强调的是:“我们确实无能、落后,但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将与先进国家[2]比肩,我们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我们要有这样的梦想、自信和勇气。”
——朴正熙《镇海第4肥料工厂致辞》,1965年5月2日


韩民族应该从“非生产性的”、“前近代的”、“依附性”的民族变成“生产性的”、“近代[3]的”、“自立”的民族。
——朴正熙《5.16革命[4]四周年致辞》,1965年5月16日


在各种层面,国际社会都在迅速发展,但是韩国经常落后一步、两步,甚至十步……我们磨蹭一天就会落后一年。
——朴正熙《第四次出口日纪念仪式致辞》,1967年11月30日

在这一语境下,“工作”、“提升生产力”、“出口”就是“爱国”,辛勤工作的韩国人也被官方媒体称之为“祖国重建的战士”:

你们不像别人把爱国挂在嘴边,而是在这深山中埋头建设,终于有今日如此优秀的发电所,你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朴正熙 1965年9月15日《在火力发电所竣工仪式上的致辞》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韩国在野党(像金大中、金泳三这类自由派政治人)鼓动的民主化运动,以及像全泰壹这类人鼓动的劳工运动,都是朴正熙当局提倡的“发展”的对立面,是不爱国的、反韩(反韩民族)的、“共产主义”的、“从北”的行为。

由于朴正熙政权本身就是靠着5.16军事政变上台,获取政权根本没有程序合法性,外加他跟日本的秘密外交导致政权失去了道义高地,所以延长政权生命与获取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发展经济。朴正熙政权力图用“发展认同”的叙事强调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压倒社会上涌现的民主化与保障劳工权益的诉求,并且朴正熙本人不断强调国民为了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暂且多做出一些牺牲、多忍耐忍耐,以保证韩国早日迈入发达国家之列实现韩民族的伟大复兴,再解决福利分配与民主权利的问题。同时让韩国国民要为了统一祖国与近代化化身产业战士以打赢跟“共产主义北傀”的竞争。

我们现在的经济计划可以比喻成一次旅行。大家可以想象自己乘坐从木浦[5]驶向首尔的列车,必须到达首尔才能成为富人。但是现在我们到达哪里了呢……我的估算,现在我们大概到达了驿里站……还要经过第三个“五年计划”,火车才能跨过汉江大桥到达首尔。到那时候,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成为富人,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到时候我们会跟日本比较,到底谁是第一……等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我们的生活会改善很多……之后我们再实行一次“五年计划”就可以了。那时候我们将完全成为现代工业国家,迈入先进国家之列。
——朴正熙 1967年4月18日《全州游说演说文》

这种“追赶型发展国家”的认同叙事与韩国的国民心理产生强烈共鸣,时至今日仍然在很多韩国人心中有市场。但是韩国现在这种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产业高度垄断、福利安全网缺失、强大的劳工阶级与劳工阶级政党的缺位、生育率极度低下、内卷型社会等令人心酸的社会现实也与之密不可分。孰是孰非恐怕历史已经给出个答案了。

参考

  1. ^ 按照朴正熙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类推)完成工业国家的基础建设,“二五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三五计划”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并且开启“大量消费”的时代
  2. ^ 相当于中文语境下的“发达国家”。朴正熙的世界观中寰宇世界是一个“先进国家”、“发展国家”(即中文语境下的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中文语境下的不发达国家)形成的差序格局,“先进国家”作为被人为构建的他者是韩国的发展方向。在这种韩国视角下的西方中心主义下,朴正熙政权一方面根据韩国发展需求选择性的将西方的历史经验与社会现象作为发展标准,一方面拒绝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鼓吹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反对引进欧美国家的代议制民主主义而鼓吹有韩国特色的“民族的民主主义”。时至今日,韩国仍然在各领域习惯跟“先进国家”作比较,制定政策时首先参考“先进国家”的经验,从诸多“先进国家”中选取适合自身的制度
  3. ^ 韩语语境下“近代化”与“现代化”可以等同
  4. ^ 朴正熙时代5.16政变被称之为“5.16军事革命”,跟谋求韩民族脱离日本独立的1919年3.1爱国运动、打倒李承晚政权的1960年4.19起义同一地位,并且还写入第三共和国宪法与第四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官方也会举行盛大的周年纪念仪式
  5. ^ 金大中的老家,原来也是商业重镇,到朴正熙时代因为政局不稳定的冲击以及朴正熙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经济发展政策沦为韩国最不发达的城市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工人”这个梗的流行,与其说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戏谑,不如说是对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体焦虑和情感共鸣的一种宣泄。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渗透到各种社交平台,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网络文化,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仔细掰开来看。一、精准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的建立“打工人”这个词,首先抓住了当下社会中大多数年轻人的.............
  • 回答
    收到!这就给你聊聊这份报告,顺便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作息,尽量写得生动有趣,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说话。关于“四川打工人平均7点50起床,最能熬夜的城市是京沪深广”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看到这个数据,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哦,原来四川的朋友们起床普遍比我早!” 7点50,这个时间点,.............
  • 回答
    “奶茶配药,啤酒泡茶”——这句看似戏谑的话语,却戳中了许多现代打工人的心窝。当我们奔波于工作与生活的夹缝中,为KPI、为房贷、为那个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而焦头烂额时,这种看似荒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某些无奈和对当下生活压力的自我调适。“奶茶配药,啤酒泡茶”:一种复杂的生存状态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潜.............
  • 回答
    关于腾讯新闻和人民日报转载的自媒体文章《「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我们来谈谈什么才是孝》,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深思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它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潜在的观点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一、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立意: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很可能是挑战了传.............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这段话,当初刚听到的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一股劲儿想往外冒。它之所以能火遍全网,不是没道理的。我觉得它触碰到了很多人心底最真实也最复杂的情绪,尤其是在咱们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种“反叛”和“不甘”。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听到的社会声音,几乎都在强调“努力工作”.............
  • 回答
    “脆皮安全帽”事件:敲响安全警钟,劣质防护用品问题不容忽视最近,“脆皮安全帽”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一次高处作业中,工人的安全帽瞬间碎裂,如同纸片一般,所幸工人并无大碍,但这一幕却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意外,它像一把锋利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对建筑工地、生产一线乃至其他需要防护的行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工厂打工的女孩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简单说完的,咱们得一点一点聊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女孩儿为什么选择走上流水线。很多时候,这并非她们的首选,而是现实的选择。她们可能来自农村,家里需要她们赚钱补贴家用;可能初中毕业,没有继续.............
  • 回答
    一场迟到的谢罪,几分真诚几何?——浅析周立齐道歉视频“我可以找点事做,比如摆摆摊、开个小店。”当曾经以“不可能打工”名号红遍全网的周立齐,在近期发布的道歉视频中这样说时,舆论场再次炸开了锅。这位因盗窃电动车被判刑,又在服刑期间意外爆红的男人,如今终于在镜头前露面,用一段不长不短的视频,向曾经的自己、.............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碧桂园一个工地上,具体细节可能因信息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事件是工人讨薪过程中发生了伤人事件,并且伤者被车辆轧伤。这件事情牵涉到劳动权益、企业责任、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认真审视。事件的发生背景:首先,我们要理解工人讨薪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建筑工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
  • 回答
    近期韩国爆发的工人罢工示威活动,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目光。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的权益诉求,更与韩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格局息息相关。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场罢工的导火索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薪资问题和工作条件。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许多韩国工人感.............
  • 回答
    称自己为“工人爷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细品味的表述。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句话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态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词语本身的含义和联想: “工人”: 这个词直接指向了其职业背景或工作经历。它意味着这个人曾是体力劳动者,可能在工厂、工地、矿山等地方辛.............
  • 回答
    针对近期在缅甸发生的数次针对中资企业(如水泥厂、铜矿等)的打砸抢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配合军方诱杀工人”的谣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和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对于外国投资,特别是在政治局势不稳的地区,安全风险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缅甸近年来经历了政.............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以惊人的速度突破千万份销量之际,一个令人不安的讨论也随之浮现: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制作这款游戏的FS社(FromSoftware)员工,是否还在“为爱发电”,甚至工资待遇不如便利店店员?这背后牵扯到游戏行业的普遍困境、创作者的劳动价值以及企业盈利与员工福祉之间的微妙平衡。首先,我们.............
  • 回答
    在普拉托,近日爆发的一场巴基斯坦工人罢工示威,本应是一场劳资双方就工作条件和待遇进行沟通协商的平台,却不幸演变成了一场充满暴力冲突的事件。根据现场传出的信息,这场罢工演变为对在当地工作的巴基斯坦工人施加的殴打,而施暴者据称是华人雇主方。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我们理解跨国劳务关系、劳工权益保护以及不.............
  • 回答
    富士康工人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几小时且无休,甚至为了加班请领导吃饭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一、 现象的根源与驱动力: 经济压力与生存需求: 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许多富士康工人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微薄的基本工资难以支撑生活开销,加.............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周鸿祎这番话,说实话,挺“周鸿祎”的。他一贯的风格就是敢说,敢用一种比较直接、甚至有点激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关于“打工是用老板的钱给自己交学费”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打工不仅仅是为了那份薪水,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平台来学习和成长。他在强调一种“投资自己”的思维.............
  • 回答
    这事儿啊,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感觉像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心酸的矛盾。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这事儿,现在确实挺复杂的。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它已经不仅仅是男女结合的象征,更像是一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实力,甚至是“面子”的体现。“没文化的打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