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工人「脆皮安全帽」事件?劣质安全帽的问题现状如何?如何进入到工人手中的?

回答
“脆皮安全帽”事件:敲响安全警钟,劣质防护用品问题不容忽视

最近,“脆皮安全帽”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一次高处作业中,工人的安全帽瞬间碎裂,如同纸片一般,所幸工人并无大碍,但这一幕却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意外,它像一把锋利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对建筑工地、生产一线乃至其他需要防护的行业中,劣质安全用品泛滥问题的深层审视。

“脆皮安全帽”事件:冰山一角,敲响的警钟

“脆皮安全帽”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直接暴露了最基本、最关键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存在的严重隐患。安全帽,本应是工人生命的第一道物理屏障,其作用是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保护头部免受坠物、撞击或尖锐物体的伤害。然而,当这道屏障在关键时刻不堪一击,其背后隐藏的责任缺失、监管漏洞以及利益链条,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从“脆皮安全帽”事件本身我们可以看到:

生命安全的底线正在被挑战: 简单来说,安全帽就是用来救命的。发生这样的事件,意味着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出现了严重问题。
侥幸心理的代价: 幸运的是,这次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我们不能永远寄希望于“万一”。一次侥幸的逃脱,换来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悲剧的更大警示。
供应链的信任危机: 劣质安全帽的出现,直接质疑了从生产、采购、验收、发放等整个环节的可靠性。

劣质安全帽问题的现状:隐蔽而普遍

“脆皮安全帽”事件的曝光,并非意味着问题仅此一例。在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角落,劣质安全帽以及其他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可能正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工人的头顶,或者穿戴在他们的身上。

劣质安全帽问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质量参差不齐,合格率堪忧:
材料劣质: 很多劣质安全帽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回收塑料、劣质树脂等不耐冲击、易老化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抗穿刺、抗冲击等性能上远低于国家标准。
工艺粗糙: 生产工艺不过关,导致安全帽的结构强度不足,容易出现裂纹、变形等问题。
检测标准形同虚设: 即使有检测标准,但实际的检测过程可能存在漏洞,或者只对抽检样品进行检测,而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却可能不符合标准。

2. 市场监管的“灰色地带”:
“三无”产品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没有合格证的“三无”安全帽。这些产品往往价格低廉,成为一些唯利是图的采购商的首选。
假冒伪劣充斥: 一些不法商家会仿冒知名品牌,以次充好,通过低价吸引客户,将劣质产品混入市场。
电商平台监管难: 随着电商的普及,一些劣质安全帽也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由于销售量大、来源复杂,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3. 行业内的“潜规则”:
压价采购: 在一些招投标过程中,价格成为决定性因素,导致采购方为了压低成本,不得不选择价格更低的劣质产品。
利益输送: 在某些情况下,劣质安全帽的采购可能涉及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输送,使得劣质产品得以“名正言顺”地流入工地。
验收环节的猫腻: 即使有标准,在一些现场验收环节,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怕耽误工期、碍于情面等)而放松对安全帽的检查,或者对不合格的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 工人自身认知不足:
对安全帽性能认知有限: 很多一线工人可能不清楚安全帽的具体性能指标,或者认为只要有就行,对于品牌、检测标志等并不在意。
迫于生计压力: 有时工人也可能因为价格便宜或别无选择,而被迫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帽。

劣质安全帽是如何进入到工人手中的?一条令人担忧的链条

劣质安全帽进入到工人手中,通常是经过一条复杂但又极其不安全的供应链。这条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疏漏或恶意为之。

详细的流程可能如下:

1. 生产环节:
资质不全的黑作坊: 一些地下工厂,或者不具备合法生产资质的厂家,直接使用劣质原料,按照低廉的成本生产安全帽。他们可能模仿正规厂家的外观,但材料和工艺完全不过关。
正规厂家“贴牌”或“代工”不合格产品: 少数情况下,一些不法商人可能会与一些正规厂家合作,以低价采购其不合格的边角料或次品,进行二次加工或直接包装出售。

2. 销售与流通环节:
批发市场: 劣质安全帽往往通过层层批发,最终进入到建筑工地或工厂的物资供应中。在批发环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中间商可能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劣质产品。
专门的劳保用品供应商: 一些专门供应劳保用品的供应商,也可能因为利益驱动,或者在采购环节疏忽,而将劣质安全帽混入其中。
网络销售平台: 如前所述,电商平台成为劣质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一些商家可能通过虚假宣传、低价促销等方式吸引买家。

3. 采购环节(工地/工厂):
项目分包: 大型工程项目往往层层分包,每一层分包商都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在安全用品的采购上“偷工减料”。
物资采购部门: 在一些管理不严的企业,负责物资采购的部门可能因为贪图便宜、回扣,或者对产品质量缺乏专业判断,而采购了劣质安全帽。
班组长或现场管理人员: 在一些小型工地或工头承包的环节,为了节省开支,也可能由班组长直接采购,而他们往往更注重价格。

4. 发放与使用环节:
“统一发放”: 工地上为了方便管理,通常会统一发放安全帽。如果采购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所有工人都会面临使用劣质安全帽的风险。
工人自行购买: 在某些情况下,工人可能被告知自行购买安全帽,但由于不了解行情,也容易买到劣质产品。
“检查”的虚设: 即使有安全检查,也可能只是走过场,对于不合格安全帽的识别能力不足,或者根本不进行实质性检查。

如何才能根治劣质安全帽问题?

“脆皮安全帽”事件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它呼唤着更严格、更有效的监管和管理。要根治劣质安全帽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加强生产源头监管: 严格资质审批,加大对非法生产厂家的查处力度,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净化市场流通环节: 加大市场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劳保用品的行为,特别是对于电商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准入和审查机制。
强化采购与验收责任: 项目负责人、采购部门、现场管理人员都应承担起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的责任,将安全用品的质量纳入绩效考核。
提高工人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 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合格安全用品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举报不合格产品。
健全法律法规和惩罚机制: 提高对生产、销售、使用劣质安全用品的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付出沉重的代价。
推广标准化和认证制度: 鼓励企业使用经过权威认证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脆皮安全帽”事件,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次网络热搜。它背后暴露出的对工人生命安全的漠视,对基本职业道德的践踏,以及对监管体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从企业管理者到政府监管部门,乃至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必须高度警惕,共同努力,才能筑牢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有看视频,但想就安全帽的事情说说这个事情。

这事儿,不是建筑行业的潜规则。而是工商管理部门的锅,就是他们,纵容生产这种垃圾产品的企业存在,纵容这种垃圾产品流入市场的。

工人的安全帽,少数是总包单位配发,大都是总包拨款给劳务单位,由劳务单位按照总包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求进行购买的,劳务肯定什么便宜买什么,而市场上又存在这种垃圾产品,那必然会轮到工人们的头上。这怪劳务单位黑心吗?如果市场的最低价产品不是这种连国标都不满足的产品,就完全没问题,工地安全帽本来就是安全帽标准里面最低的那种,买最便宜的从标准上来看一点毛病都没有,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帽子这个产品本身不符合国家标准。再追究就是许可这些不合格品生产和上市的国家有关部门了,我想,这跟住建部没关系。

此外,即使是合格的安全帽,也是有保质期的。一般是2年半到3年,过了保质期的安全帽也不能继续使用。安全帽的国家标准号是GB2811,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普通工地用的那种真的只是要求基本性能达标即可,个别的会要求侧向刚度。

user avatar

这不是工人和领导之间的差距问题,这是一个质量差的安全帽怎么进入工人手中的问题。那个所谓的领导帽其实只是质量正常的安全帽而已。

首先搞清楚这个黄色安全帽是怎么来的。

大工地上的安全帽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总包项目部配发,二是分包劳务队统一购买,三是工人自己购买。

总包项目部配发的安全帽是质量最有保证的。视频里所谓的领导帽就是这种。如果是中字头,配发的工人安全帽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安全帽是一样的,只有颜色有区别。要说原因的话,最现实的说法,安全帽才几个钱?万一人被砸伤了要赔多少钱?被政府部门查到了要赔多少钱?

分包劳务队买的安全帽可能好也可能次,有的老板为了省钱就会配质量次的安全帽。但是劳务分包和总包之间都有安全协议,除了面临出现安全问题赔偿的问题,还要面对总包的处罚,而且有总包单位进行监督,所以一般来说出问题的比较少。

第三种是工人自己买的。总包配发安全帽只面向已经办理过入场登记的工人,而且每人只发一个,弄丢了再多要就得交钱买。换句话说,没办理过入场登记自己偷偷进来干活的(一般是施工班组私自加人),或者安全帽丢了的人,一般会自己买安全帽。这就没有任何限制了,他哪怕买了最便宜的帽子甚至不戴帽子,只要躲过总包安全员的巡查就可以了。所以这种安全帽是出问题最多的。

但是无论安全帽是从哪里来的,总包单位对施工项目安全总体负责,工地上出现了这种安全帽,总包单位巡查不力监督不严,需要对此负责,出了问题也是总包单位首当其冲。

上面说的是大工地啊,小工地的话因为监管不严,群魔乱舞,什么智商的人都有,出现什么问题都不奇怪。连在汽油桶旁边焊钢筋的人我都见过,买个破安全帽真的。。

所以如何看待这件事?核心的两个问题是:

1.这种安全帽是在哪生产并经何渠道进入现场作业人员手中

2.现场管理人员及当地建设部门监管有漏洞。

至于再往宏观了考虑,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还有,这个视频的标题有误导性。虽然我也非常讨厌那帮(脏话)的所谓领导,但是工地上工人口中的领导,行内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说的夸张点,只要你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和他颜色不一样而且干净一点,那你就是领导。

最后加几句牢骚,现在的人真的是特别容易被煽动啊。。。有些回答连党和领导、血汗工厂都扯出来了。。。大家的心里都憋着什么呢?不了解实际情况,放纵自己的情绪,不利于良好的沟通。

————分割————

有人看就多说几句。在工地上一般是这么一个管理链条:监管部门→业主→监理/管理公司→总包→分包→班组→工人。其中监管部门和部分业主是不常驻现场的(有一部分业主会派工程师驻场或雇佣管理公司驻场),现场日常的管理者是总承包单位,然后监理对总承包单位进行监督。大家猜猜看在这个链条里谁最重视工人的安全?

答案并不是链条最下游,和安全关系最密切的班组和工人。反而班组和工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可能仅强于业主。因为安全对这个链条上的人意义并不相同。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安全是自己的管理职责,工地上出了重大安全事故,他们是要被问责的。但是安全事故较小的话,他们是进行处罚的一方,所以他们对于可能出现重大伤亡的大型工地较为重视,对于小工地就不会管太严。因为小工地很难出现会向他们问责的那种重大伤亡。

对于业主和管理公司来说,安全和自己的关系可能仅仅是因安全问题停工会影响工期,所以他们对安全问题基本不闻不问。

对于监理来说,他们负监督责任,出现安全问题,需要负责的除了总包就是监理,所以他们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总包和分包。

对于总包来说,他们对现场安全负总责,不管是谁的问题,只要现场出现安全事故,一定有总包的责任,所以总包对安全是最重视的。

对于分包来说,他们对现场安全的责任次于总包,但是出现工人伤亡他们可能是被最先找到的一方,如果安全事故是他们咎由自取,处罚总包之后下一个就是他们,所以他们对现场安全也比较重视。但是到了分包这一级,管理水平就开始良莠不齐,所以有那种不负责任的或者对安全职责不了解的分包单位会忽视安全管理。

对于班组来说,他们一般是半临时组建的劳工团体,在法律意义上不需要互相负责。这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

对于工人来说,他只需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按理来说,工人应该是最关心自己安全的,但实际上很奇怪的并不是这样。我想了下原因,可能是因为入场的工人大多数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安全事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毕竟在他们看来,安全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非常小。其他答案里说的工人拒绝戴安全帽、挂安全带都是很实际的情况。但假如一件事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概率是千分之一,在一千人里不发生这件事的概率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对于总包单位来说这简直是必然发生的,所以总包必须把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尽可能控制的更低。

所以如果让我对工地上各级单位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排个序的话,会是这样的:

总包→分包→监理/管理公司→监管部门→班组→工人→业主。

这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工地管理链条。但对于小工地来说,他会缺失其中的几个单位,形成这样一个管理链条:

业主→分包(可能有)→班组→工人。

那么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排序就是:

监管部门→分包(可能有)→班组→工人→业主。

上面也说了,监管部门很少会管这种小型的工地。那么这种小工地的安全状况可想而知。

这只是一个对不了解工地现状的同学进行补充解释,对问题的看法我在之前已经回答完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非要多说一句的话,那就是买这种帽子的人等于谋财害命。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小工地的监管,也规范一下小工地的安全管理职责。

有人说我洗地的,工地上的“领导”那么多,我自己都搞不清视频里说的是哪一级,怕是心有余力不足。

还有,那个排序只是我的个人愚见,而且是现编的,各位呆在工地的兄弟姐妹有意见求轻喷,我会修改的。

————再分割————

评论里有人说业主单位对安全问题其实也挺重视,我问了问同学,看了下其他答案,发现确实部分业主也是非常重视安全管理,会设置专门的安全部的,我这个排序果然还是武断了。为避免误导大家,这里先说明一下,但是具体要排到哪里我还不清楚,所以上面的暂时不改了(偷懒)

————越割越长————

看到有同行在说这个视频里的帽子是工人自己买的,工人和班组安全意识不强之类的,可能有人会误解,觉得我和同行们是在推卸责任。我要强调一下,不论这个帽子是怎么来的,最后对安全事故负责的一定是总包、分包、监理和其他管理人员,这种责任是推不出去的。还有,也请大家对于不是本专业的人耐心一点,大家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工地上魔幻的事很多,不了解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也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典型的误导性视频,怎么说呢,纯粹就是污蔑施工,总包,监理等相关企业!这种视频,简直就是行业里的毒瘤!

视频中的安全帽,市面上8-10元一个,再生塑料制作。所谓的领导用安全帽,20-35一个,量大还能压缩到20以下,即使全工程现场每个工人配一个,按一万人头,也就20万,各位,一万工人的施工现场得多大啊。这种规模的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措施费没一千万也离得不远了,犯得着为一顶安全帽计较10块钱差价么?

从业十年,已经不止一次亲眼看到安全帽救人一命了,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一次(一个扣件从大概11米高地方砸我安全帽上,轻度脑震荡,颈椎轻微骨裂,休息了两天,第三天领了新帽子就继续干活了,要是视频中的安全帽,欢迎来我坟头蹦迪!),小小的安全帽,价格不贵,却是施工工人最重要的生命保障,也是用人单位成本最低的安全措施,没道理给工人配这种垃圾货的。

要知道,工地上死一个,别的不说,光死亡赔偿金就要百万,换成安全帽得用车拉,犯得着么?

所以,视频中的安全帽,90%概率是工人贪便宜自购的,无论是总包配发还是分包配发,都不会是这种劣质安全帽,作为安全直接责任人,他们不傻。

这视频从另一个角度,也彰显了我们管理现场工人时最头痛的事情,安全教育再多,安全警示牌再醒目,也抵不住工人对自身安全的漠视。是的,漠视,完全不把自己的命当命!

从业十年,没当过专职安全员,但是安全一直是本人最注意的事情,犹记得在现场,以下场面最为常见:

“喂!安全帽呢?他妈的给我把安全帽戴上!把帽带系好!不要命了是吧!”

“你安全带挂裤腰带上,能保护你?安全索就在你头顶你不挂上去?当你是超人会飞啊?”

“安全帽!”

“安全带!”

“安全帽!”

“妈的!回办公室喝口水,渴死我了!”

user avatar

工人的帽子一般是自己买或者工头买。和建筑公司没关系的。甲方总包监理都是公家买。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正如楼上所说工人自己不注重安全,很多工人都嫌安全帽戴着干活不舒服。视频的这个人只是为了蹭热度非蠢即坏。

user avatar

自从看到看过工人在无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以信仰之跃的蹲法蹲在悬挑工字钢上焊接钢筋头之后就对工人的安全意识不报希望了,

当时只能默默的现在他后面拍下照片,对项目部进行通知处理了,

安全三包中,也就只有安全网能保证设置,

安全帽,安全带,无论经过多少次三级教育,安全交底,岗前培训都没法贯彻到底,

安全带还好些,毕竟高空作业大部分工人还是有这个意识的,

安全帽就不行了,不少工人嫌热不戴,佩戴不规范等基本常见,

当然,工人不重视不是简配安全帽的理由,

这种安全帽一般都是施工劳务班组发的,或者工人自备的,

如果是总包自有劳务人员绝对不会发这种安全帽,因为总包安全费用统一购买只会有颜色区别,

工地三方安全帽大部分都是公司自备,有可能是拿总包的安全帽使用,

所以请找劳务班组……

user avatar

自己买的安全帽找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碰瓷



看了大多数评论还是蛮欣慰的,最早这个视频在微博上发的时候我评论了下,被微博上的人骂的狗血淋头…微博上喷子太多了,都9012年了,还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现在农民工基本上也不是弱势群体了,在工地上混的,能有几个傻子?录视频说安全帽质量差,你拿石头碰是吧,我也就不会说啥,为啥要用他们一线工人口中的“领导”,也就是一线施工员的安全帽对比?施工员戴着自己施工单位质量好的帽子就有错吗?就要挨骂嘛?后面还来了句监理的帽子质量更好,听着就来气…

我只是评论了一下,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获得了无数的嘲讽,说我是外宾…还有喷子来私信骂我,真的是闲的蛋疼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如果非得把所谓领导和工人分开来讲,那么,只有不讲安全的工人,没有不讲安全的领导!

不是领导觉悟高,而是领导不舍得为了事故而受牵连!

一个安全帽,50块,够不够?那个讲真,都谈不上什么成本。都什么年代了,在意这个10块8块的,还能是领导?

user avatar

本答案仅代表个人观点,但保证真实

说实话,我看了这个视频后,就想起来了在施工现场时被工人支配的恐惧,我直说吧,工人里面坏人很多,一个比一个孬,真正老实的工人不干活儿时连牌都不怎么打,最多看个电视喝个啤酒,互相了解的老实人之间聊聊天。那种特别来事儿,一口一个领导的往往就是工人里面偷奸耍滑,坑蒙拐骗的。

在施工单位,红帽子的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出来进公司的普通员工,员工进项目第一个培训就会告诉他们几个事情:没事儿不要和农民工闲聊,有问题不要和农民工直接说,农民工找你你走开不要理他。为什么呢?因为农民工真的很多人吃软怕硬,工地上谁是软柿子:施工单位的员工。因为大多数是大学生毕业进来的,都不怎么会吵架,人又老实,有时候又欺负你不会亲自干活。所以就会各种偷工减料,偷奸耍滑,不按照规范来,你说他他给你着急,不理你自己做自己的,如果你说你要给上面说他可能直接打你。所以我们工作时和工人基本不产生交流。

想知道领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在工地,工人把所有不用干苦力活的人都叫做领导,这是一种戏谑的称呼,他们就是故意喊你领导,类似于你们初高中喊发育好的女生大胸一样。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喊你领导,然后各种难为你或者甩你脸子,这是一些工人最爱的娱乐活动。

关于安全帽,这么说吧央企一般是集体配置,质量绝对没问题。私企经常会给劳务公司钱,这时候许多一线的工人会自己准备安全帽,他们也都有数,危险工作都会去用好的帽子,但是最危险的工作后,他们就会用四五块钱的帽子,可以当椅子之类的,而且经常不带,安全员提醒还要骂你管闲事……

越说越气,不打了,总之不要把工人都想的太单纯,工地上工人吃喝嫖赌抽都有,有的甚至去犯罪,施工单位真的是个大染缸了

user avatar

这个视频就是个吸引人的扯淡视频。强调领导的怎么样?不是一个单位,当然不一样。一个单位,一视同仁。买不一样的,会给采购添麻烦,买发报销。用一种多省事。而且贵的油水多,不管国企还是私企。要是干一天就走的,项目部也不会给你发。真的自己重视,自己买又怎么样。这个人坏的很,制造矛盾。不想戴安全帽的是他们,挨批评做检讨的是他们所谓的领导。

user avatar

建筑工程师前来报道,证书镇楼(隐私原因抹了时间地区)

怕有的人懒得看,直接先挂结论:

正规的施工单位不仅不会买纸片安全帽,甚至还要购买质量好一些的给工人用。视频中的情况只有两个解释:要么是不正规的个人施工队,包工头偷工减料为省钱;要么就是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引战想出名!

正文如下:

安全帽和大家的手机电脑一样,也是有差价的,价格高的质量好,视频里黄色的安全帽我也知道,市场上10块钱一个,是最便宜的一档。不过正常情况下没人会去采购,施工单位又不傻,出个事赔个十来万的可以买几车安全帽了。所以就算工人安全帽,质量都是及格级别的,不可能像视频里纸片一般的存在。

至于视频里甲方和监理安全帽质量为什么好,不是因为他们高人一等,而是他们和工人不是一家公司!甲方是建设单位,比如房地产公司,就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也是另外一家公司;工人们属于的施工单位也是公司,各家公司给各家公司的员工配置安全帽,帽子好不好完全看老板良心的好不啦。我也看过财大气粗的施工单位,那个安全帽质量比我们的都好,戴头上都嫌重。

经常去工地现场,也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很多工程、公司,其中安全条例真的比你们想象中的要严格多了,毕竟我们真的怕出事啊,一点事故就是十几万几十万的,还到处问责,谁也吃不消的。有的工人们还觉得安全帽碍事不肯戴,我们被吓得天天盯着,甚至还要贴公告说不戴帽子发现了罚款等等,我们怕他们不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给他们配纸片啊?而且你们真当政府部门是吃干饭的啊?安监住建没事就过来查,毕竟他们也怕出事啊,他们一发现就要求停工整改,这停工一天都是钱啊,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综上所述,正规施工单位除非脑袋抽了,不然没人会去做减配安全帽的傻事。视频里的如果不是不正规的个人施工队,那就是坏的很的糟老头!


补充几句:

1.先声明一点,这种不合格的安全帽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市场。国家现在重视了,而且打击了,对建筑市场安全是有促进作用的,起码生产不合格安全帽的厂商日子不好过了。

2.采购这种不合格安全帽的主要是管理盲区的个人施工队,并不是全部施工企业,这一棒子打在正规的施工企业身上的确是很冤的。

3.视频中的人一直将工人与领导的帽子比较,这的确有利用矛盾引战想出名的嫌疑。不过毕竟只是嫌疑,因为的确可能是个人施工队不上规律的情况,所以给他留了一点底线。

4.我只是为真实的建筑行业发声,希望大家以后看到这种类似视频的时候,先了解一下事实,不要人云亦云的,被有心机的坏人带节奏。


二更:果不其然,窦师傅微博发文称这帽子是他自己买的。

但国家也说了,要打击不合格安全帽了。舒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脆皮安全帽”事件:敲响安全警钟,劣质防护用品问题不容忽视最近,“脆皮安全帽”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一次高处作业中,工人的安全帽瞬间碎裂,如同纸片一般,所幸工人并无大碍,但这一幕却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意外,它像一把锋利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对建筑工地、生产一线乃至其他需要防护的行业.............
  • 回答
    “工人剥削农民”这个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提出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审视,并且要承认,这是一种解读,一种带有特定视角的分析,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剥削”这个概念.............
  • 回答
    这简直是让人心寒又愤怒的场景。当工人们被逼到极限,在完全忽视安全的前提下拼命生产,而管理层却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工人素质太差”,还要强行安排“拖班培训”,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太复杂,也太令人窒息了。首先,这是对工人生命安全的极端漠视。生产线上的产量指标,往往是经过层层分解、压榨下来的。当指标被“订到极限.............
  • 回答
    印度工人长途步行回家,导致20多人死在路上,以及返乡人员“被用水枪消杀”的现象,都反映了印度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其社会治理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深层问题。 印度工人长途步行回家,20多人死在路上: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印度也未能幸免。为了遏制病毒传播,.............
  • 回答
    富士康工人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几小时且无休,甚至为了加班请领导吃饭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一、 现象的根源与驱动力: 经济压力与生存需求: 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许多富士康工人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微薄的基本工资难以支撑生活开销,加.............
  • 回答
    “打工人”这个梗的流行,与其说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戏谑,不如说是对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体焦虑和情感共鸣的一种宣泄。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渗透到各种社交平台,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网络文化,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仔细掰开来看。一、精准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的建立“打工人”这个词,首先抓住了当下社会中大多数年轻人的.............
  • 回答
    意大利工人拒绝向乌克兰运送军火,这一事件在意大利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角度。直接的起因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意大利工人拒绝向乌克兰运送军火”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这通常不是一个统一的.............
  • 回答
    近期韩国爆发的工人罢工示威活动,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目光。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的权益诉求,更与韩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格局息息相关。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场罢工的导火索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薪资问题和工作条件。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许多韩国工人感.............
  • 回答
    越南上百万工人逃离工厂,iPhone 13供应恐受影响近期,越南爆发了新一轮新冠疫情,尤其是南部经济重镇,包括胡志明市及其周边地区,成了疫情的重灾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封锁措施的加剧和对工作环境的担忧,大量工人选择离开工厂,返回家乡,这给越南的制造业,特别是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的电子产品代工带来了严.............
  • 回答
    最近几年,你有没有发现,在工地上,特别是那些比较辛苦、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岗位上,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少了?以前那种一到下午,就热火朝天的景象,现在好像有点变味儿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施工单位年轻工人短缺的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这样。一、 观念的转变:从“铁饭碗”到“星辰.............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碧桂园一个工地上,具体细节可能因信息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事件是工人讨薪过程中发生了伤人事件,并且伤者被车辆轧伤。这件事情牵涉到劳动权益、企业责任、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认真审视。事件的发生背景:首先,我们要理解工人讨薪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建筑工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
  • 回答
    卷烟厂流水线录取工人超30%都为研究生学历,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注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1. 人才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的需求: 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 现代卷烟生产线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操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
  • 回答
    称自己为“工人爷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细品味的表述。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句话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态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词语本身的含义和联想: “工人”: 这个词直接指向了其职业背景或工作经历。它意味着这个人曾是体力劳动者,可能在工厂、工地、矿山等地方辛.............
  • 回答
    麻城石材厂那档子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辛辛苦苦干活的工人,最后落到那地步,砸了厂子,背后肯定有太多说不清的委屈和绝望。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太冲动了,犯法了!” 我也能理解,毕竟破坏财产肯定不对。但是,咱们要想想,是什么把一个普通工人逼到这个份上?首先,工资是人家.............
  • 回答
    收到!这就给你聊聊这份报告,顺便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作息,尽量写得生动有趣,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说话。关于“四川打工人平均7点50起床,最能熬夜的城市是京沪深广”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看到这个数据,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哦,原来四川的朋友们起床普遍比我早!” 7点50,这个时间点,.............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了让人挺不是滋味的。昆山世硕那档子事,工人扔证件、直接走人,这绝对不是小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咱得知道啥叫“证件”。在工厂里,尤其是像世硕这样的大厂,工人的证件,比如工牌、厂牌,那可不仅仅是个身份象征。它代表着你在这个厂子的合法身份,是你享受食宿、考.............
  • 回答
    在普拉托,近日爆发的一场巴基斯坦工人罢工示威,本应是一场劳资双方就工作条件和待遇进行沟通协商的平台,却不幸演变成了一场充满暴力冲突的事件。根据现场传出的信息,这场罢工演变为对在当地工作的巴基斯坦工人施加的殴打,而施暴者据称是华人雇主方。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我们理解跨国劳务关系、劳工权益保护以及不.............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你说,一个辛辛苦苦干活的人,就指望着那点工资养家糊口,结果老板倒好,能克扣就克扣,1500块钱,这不是小数目,对人家来说可能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开销。你想想,这得是多大的不公平,多大的憋屈,才能把一个人逼到那个份儿上?1500块钱,对于那些大老板来说,可能就是一顿饭的钱.............
  • 回答
    广州街头老板排队招工,工人“挑三拣四”,这事儿放在以前,谁敢想象?但如今,它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上演着。这现象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反转”,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它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供需关系的巨变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