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卷烟厂流水线录取工人超30%都为研究生学历?

回答
卷烟厂流水线录取工人超30%都为研究生学历,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注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

1. 人才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的需求:
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 现代卷烟生产线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操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操作复杂设备、监控生产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和维护。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往往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适合掌握和驾驭这些高科技设备。
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需求: 卷烟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对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训练了他们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建模预测的能力,这对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确保质量稳定至关重要。
研发与创新驱动: 卷烟行业也面临着产品创新、口味研发、包装设计、环保技术等方面的挑战。虽然流水线工人不是直接的研发人员,但高学历背景的工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执行更精密的生产指令,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改进点,为研发团队提供反馈。

2.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与人才选择策略:
基层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学历内卷”: 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传统意义上的中低技能岗位可能面临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具备高学历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面临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研究生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愿意降低期望,选择“曲线救国”,进入流水线岗位。
企业对人才梯队的建设: 卷烟厂作为大型企业,通常会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通过招聘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岗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管理、技术、研发等岗位输送具有良好基础和成长潜力的员工,形成人才梯队。
降低培训成本和提高培训效率: 相较于需要从零开始培训的低学历员工,研究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方面通常更快、更好,企业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可能更低,且培训效果更佳。
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吸引力: 招聘高学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3. 岗位性质的重新定义:
“流水线工人”的内涵变化: 这里的“流水线工人”可能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流水线工人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偏向于“操作技师”、“工艺操作员”、“质量监控员”等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工作环境和待遇的吸引力: 卷烟厂作为国企或大型企业,通常提供相对稳定、福利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这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比一些民营企业或初创公司更具吸引力,即使岗位不是直接对口其专业。

二、 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1.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学历贬值”的进一步体现: 这一现象可能再次加剧人们对“学历贬值”的担忧,意味着更高的学历门槛将渗透到更多基层岗位。
对传统技术工人的冲击: 一方面,高学历人才进入可能提高整体操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挤占了部分渴望从事技术工作的低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教育体系的反思: 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育体系的培养方向,是否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了与实际生产结合的应用型技能?是否需要引导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和职业道路?

2. 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管理模式的调整: 面对应届毕业生的管理,企业需要调整管理策略,既要发挥他们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也要注意引导他们适应基层工作,培养职业精神和实操技能。
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 企业需要为这些高学历的流水线工人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例如技术晋升、管理岗位轮岗、内部培训提升等,以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
薪酬体系的挑战: 如何在薪酬体系上体现其高学历的价值,同时又要与基层的岗位职责相匹配,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3. 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职业平等的观念: 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上对职业的“高低贵贱”划分,强调了任何岗位都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促进了职业平等的思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再解读: 如果读书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那么即使是基层岗位,用高学历人才来从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强调学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倾向。

三、 如何理性看待:

具体岗位性质是关键: 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卷烟厂流水线上操作的岗位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高的学历门槛。如果只是简单的组装、包装,那确实存在资源浪费的嫌疑。但如果涉及到精密设备操作、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等,那么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则有其合理性。
市场经济下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做出招聘决策是常态。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也是基于对自身发展、稳定性和待遇的综合考量。
长远发展视角: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招募具备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即使起点是基层岗位,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增长。
避免“过度教育”和“人才错配”: 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教育”的现象,即教育水平远高于岗位实际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关注是否存在“人才错配”,即高学历人才从事与其能力不匹配的岗位,影响其个人发展和满意度。

总结来说,卷烟厂流水线录取超30%的研究生学历,是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企业人才策略以及社会观念演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职业划分思维,更深入地分析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以及人才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就业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以及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提选拔式教育,我个人觉得其实是偏了。

这一套东西, 我之前讲过,在苏联研究领域有个专有名词叫“罗名制”或者叫“名册制”(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所谓编制,它有三重含义

第一,是一个计量单位,某个实体的运转,需要多少人

第二,是一个人力结构标识符,某个实体的运转,需要若干种若干什么样的人

第三,是一个名单,在名单上的是这个实体的核心和骨干人员

然后呢,整个社会根据国家-单位-个体的顺序组织起来,就像RTS游戏里那样展现在最高决策层面前。

所谓体制,所谓动员型社会,本质上是按照一定组织原则和现实需求确定的一个名单组,人为构建的一个国家-社会机器罢了。在这个名单组上的人,是维持社会正常存续的最低限度数量,当然也可能会高一些,但是不会高出其原始设计的容纳极限。

那么这个答案就很明显了,原始设计哪里找?苏联。

苏联的制度能容纳多少人?答案是2亿到2亿五千万,即便如此到苏联晚期也没有办法把全国所有人都塞进去,因为确实盛不下了。苏联改革,主要就是想办法把容扩出来,要么没法兑现0失业的承诺。苏联7小时工作日,第一是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第二显而言之就是在总工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岗位。后面冲核工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也创造了不少的岗位,如果不解体,开启宇宙殖民建设,那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劳动岗位短缺的问题。(当然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偏差也是一个问题,不过这是另外的事情了)

看到这个数字,大概有很多问题就有一个感性的答案了。

为什么李总理说供养人数不提高,因为这个名单到2亿左右已经到极限了,扩不下了。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能不能修改?

能。

大改难度如何?

极高。

因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没了,技术档案没了,只剩下一个产品,现在想要在不宕机的情况下扩容、更新、修复,同时进行逆向工程和发明,难度高不高?


那当然就只能先保障核心群体了,核心群体怎么判断?当然是上名单,贴标签。硬指标就是学历。

先把那些容易写萨米依兹达特的养起来,剩下的回转空间就大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保就业,主要是按学历保就业的原因。

user avatar

看评论有些误解。

多说两句。

企业挂钩,是挂待遇,不是企业有权管武器研发。

重点研发机构待遇不能按照体制内工资标准,那个太低了。留不住人。

相当于享受垄断待遇,躺着挣钱的企业,多缴纳一部分定向税,直接把钱发到研发人员手里。

什么大明之类的,你想多了。


稳定的一辈子高薪容易进关系户。

这个在人才选拔准入卡死就行。

类似于公务员笔试过不了,关系户你也进不去。

以前写过,国之重器的人才,从高中开始掐尖。

省高考前十名,自愿可选某些学校定点的国防类,技术类专业,毕业再择优定向(大学就自甘堕落的不要)到有终身高薪的研发机构拿一辈子无责任高薪。

全国愿意报名的,再择优,一年估计有几十个名额,顶多100人。工作,30年退休,全国养几千人而已。

有成果可以有额外奖金,没成果养一辈子。赌你高智商的人,又自愿报名为国效力,不愿意一辈子闲着混吃等死,愿意干点成果。

关系户,欢迎啊。

能高考裸分,考进省前十名的关系户越多越好。


————分割线————

证明了,中国所谓留不住人才,完全是体制问题。

你把研发超高音速导弹的企业,和茅台挂钩。

茅台厂的利润规定一部分,投到这个导弹企业。员工福利待遇住房和茅台挂钩。工资是同期茅台同级别待遇两倍,茅台不倒,这个厂不倒。

你再招聘试试,看看是不是一心报国,研发超高音速导弹的人才,都是世界一流学校的博士?

研发轰炸机战斗力的企业,可以挂钩中烟嘛。黄金叶旗下轰20,听着就有气势。

研发光刻机的,可以挂到中石油。中石油拔根汗毛,光刻机研发就不是问题了。

芯片制造。交给国家电网好了。

核武器卫星火箭研发,让四大行,银行,保险来干。

你把国之重器,让国家规定的垄断企业来搞,一个项目规定两三家,让它们互相竞争。

谁研发成功了,形成战斗力或者竞争优势了,谁有茅台发的奖金。谁没研发成功,继续拿工资。

类似于美国AT& T搞贝尔实验室。

奉旨垄断,可以奉旨做贡献嘛。

不要什么理论研究,国家缺什么补什么。

在贵州,一辈子给茅台两倍的待遇,给别墅,在当地要找漂亮妹子,漂亮妹子要排队嫁吧。

怕没人干国防军工吗?

理论研究人才不能安心科研怎么办?

可以让富人供养啊。

奢侈品太low,人家伯爵夫人真贵族都是养科学家的。

马云设立基金,全国各省数学状元PK,每年只要几个人,一辈子做研究,基金会的利息养一辈子。

马化腾养个物理

李彦宏养个化学

刘强东养个生物。

赵薇,范冰冰,郑爽,黄晓明一类的,可以赞助优秀学生。

譬如黄晓明捐个基金,用利息把山东大学一个专业入学分数前三名的孩子,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都包了。

命名山东大学xxx专业黄晓明奖学金。

赵薇包安徽大学的

范冰冰包青岛大学的

user avatar

硕士男:师妹,今天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呗!

硕士女:师兄,我今天晚上要刷题,下周就要公考了,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呢,等我考完了再约吧。

硕士男:别啊,师妹,我找到工作了,今天出来陪我庆祝一下,师兄请客,再说了,考啥公务员啊,绩效都被砍了,去吃土啊

硕士女:是吗!师兄找的是什么岗位?研发岗还是管理岗?

硕士男:呵呵,都不是,是车间流水线岗,我在三号工位。

硕士女:...... ......师兄,我们以后还是不要联系了,我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要看书了,再见。

硕士男:别、别、别,师妹,你听我把话说完,我找到的是中烟集团下的全资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的流水线岗位。

硕士女:...... ......师兄,我们在哪里吃饭?我马上过来,你稍等我一下。

硕士男:师妹,别急,我等你。

硕士女:师兄,你们车间还招人吗?能不能帮我也推荐一下?

硕士男:这个,我回去问一下,不知道现在流水线上招不招女工,这种岗位很考验动手能力的,我们一般都是招男硕士,有消息我马上通知你。

硕士女:谢谢师兄,有你真好,师兄真棒。

硕士男:师妹,这几天你把你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专利证书,核心论文,学习获奖等荣誉证书准备一下,然后打包发给我,我帮你先投资料,你要知道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车间招人都是211起步,985保底,海归只招欧美了。

硕士女:好的,好的,师兄真好,小师妹我就全靠你了,如果真的被录取了,我一定会好好报答师兄的。

硕士男:师妹,报答就不用了,抱抱我就可以了。

硕士女:师兄真坏!不理你了啦..................

空气中充满了愉快而绵长的荷尔蒙芬芳。

硕士男:师妹,如果这边实在不行,那我就帮你进茅台酒厂,那边有一个烧锅炉的职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本来有一个顶好的踩曲岗位,但是据说他们要求是少女才行,你这..........。

硕士女:嗯...我什么都听师兄的。

user avatar

君子兰泡沫(1984~1985年)

肯德基办婚礼(1987年)

北京女孩热衷于嫁给出租车司机(2000年左右)

师医公成为年轻人择业热门,女网红北大法学硕士应聘小学老师屈居第二被淘汰(今年)

卷烟厂30%有硕士学历,不乏名校(今年)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百倍,很多人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买了一套房(近二十年)

加密货币暴涨万倍以上,有人靠压岁钱赚到资产过亿(近十年)

电动车股票疯涨,产能仅奥迪零头的特斯拉市值达到三个大众(近三年)

user avatar

名校生和普通人在赚钱的本质区别就是:名校生可以优先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工作,普通人不行。


大家不要觉得名校生可以占据绝对的优势。你在交出了思考的权力之后,你也许获得了安逸,但是你的上限也已经决定了。相对于走差很大的上限,作为基本收入的下限,走差可能也就那么几千块钱。比如你做普通的工作5000一个月,他在大厂10000一个月,看起来是两倍。这在没有上限的工作中看来差别很小。


如果你找到自己的办法赚钱,也许你一个月可以赚到8000,甚至10000,这样和大厂的人的收入比较起来,就显得差距没有那么大了,无非是方法问题。但是,你自己通过自己的办法去获得高收入的,通常不会是主业(相对于打工的人来说),更多是以副业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词叫做“不稳定”。


因此,名校生除了有机会不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收入之外,还有机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稳定。即是有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性进入体制内,不再为温饱而担忧。


而普通人是没有那么多机会的,进入体制内稳定的概率也比名校生低。而且体制内是没有那么多岗位提供给这么多人的,那么普通人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办法去找一些可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


由于打工的途径已经被名校生占领,那么这种途径只会是副业,单干之类的,非工资的部分。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普通人自己去想,因为学校是不教的。


注意,为什么我说是打工的途径被名校生占领。我国的教育至始至终都是在培养打工人的,属于工业化环节的一部分,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是理论学术型而不是实际操作型,本来是为了做科研的,并不是冲着商业去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毕业了发现工作和自己想的不一样,那当然,商业的东西和学术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学生毕业后,就要去就业,这个时候就会有招聘,名校生就有优先的权利把待遇好的岗位给占领。这没什么好质疑的,企业想要好的,总不可能花高价钱请野鸡大学的学生吧?这个时候普通人就要意识到,工资高待遇好的打工人岗位已经被名校生拿走了,通过打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是不是变窄了,甚至是消失了?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打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被名校生占领了,普通人需要去思考如何通过非打工的途径去获得和名校生相同的收入,甚至更高的收入。名校生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题,就是在省掉这个思考如何通过打工以外的途径获得高收入的过程。


也就是说,读了名校,你就大概率不用去想如何找到高薪的活,因为毕业时会有招聘会,那里就有现成的高薪岗位(相对高薪)让名校生去争取,谁拿到了,谁就暂时过上了一段不忧愁的时光。


而没有读名校的大多数普通人,就会被迫去想如何拿到高收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人教,没有人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在学校时完全不一样,转型非常痛苦,一切都是空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搭建框架。但是如果做得起来,上限会比在大厂打工的硕士生要高。


这个社会的舆论流量是明显倾向于成绩好的名校生的,名校生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去维护去支持这种以“读书改变命运”为核心的观点,并用成功的案例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提醒其他人:把思考如何提高收入的权力交出去。把商业的思维交出去。


其他很多同样不懂得谋生,增加收入的人在现实中遇到了难题,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观点,认为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读书,才落得这般田地。


但是,现在硕士太多,多到已经让硕士无法不亲自下场思考问题了。中烟待遇当然好,名校生太多,不缺你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少,需要更多的高薪行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主观上,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努力刷题为了更好的学历,本身就是一种打工中的面试行为,只不过这个面试是从读书开始的。只要你面试过了,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想怎么获得高收入,自己就把思考获得高收入的主动权交出去了。


在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下,获得和物价房价相匹配的收入已经成为需求,很多人发现,即使是名校生,打工也很难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苦逼,就逐渐出现了躺平的。


然而刷题内卷现象一点都没有好转,这是思想观念没有被现实改造好。人们是非常害怕面对“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个事实的。这样一来,自己就会进入一个恐慌状态,总感觉明天就会完蛋了。事实上每天的变化都很大,一年可以做很多事情,至于为什么打工人一年觉得没做什么事,那是因为打工是不会对自己有什么能力提高和进步,当然不觉得有什么变化。而靠自己这个概念没建立起来,日子就会持续卷下去。


user avatar

我们国家是真的富裕了,教育资源可以这样支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