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欣赏蒙德里安的画?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何“看懂”蒙德里安,以及怎么从他的画里找到点儿意思。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那些红黄蓝黑白格子,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啥?我也会画啊!”(别急,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的,你不是一个人)。但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过了好多。

咱们得这么想:蒙德里安不是随便画这些格子的,他是在寻找一种普适性的、纯粹的美。你想啊,咱们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有形状、颜色、线条,对吧?花有花瓣的形状和颜色,房子有房子的线条和颜色,人有人的轮廓和肤色。但这些都是具体的、变化的。蒙德里安就像个哲学家,他想剥离掉这些“具体”的,去找到那些支撑起万物最基本、最稳定的“骨架”和“能量”。

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他画里的“元素”有多重要:

直线: 蒙德里安只用垂直线和水平线。这可不是为了省事。他认为,这两种线代表了宇宙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力量。垂直线是向上、向上的精神,是生命力;水平线是向下、静止的稳定,是大地、是根基。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世界上有多少东西可以用这两条线来概括?树干和地平线?高楼和马路?人的站姿和躺姿?再抽象一点,精神的升华和物质的稳定,不也是这种关系吗?
三原色(红、黄、蓝): 这三种颜色,在色彩理论里是所有颜色混合的基础。蒙德里安用它们,是因为他觉得这三种颜色是最纯粹、最本质的,能够传达最直接的情感和能量。你可以试试在一个白纸上点一点红、黄、蓝,它们本身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不会互相“抢戏”,互相衬托。它们不是那种复杂的、调和出来的颜色,而是最“原汁原味”的。
非色彩(黑、白、灰): 黑、白、灰在蒙德里安的画里不是“没有颜色”,而是“所有颜色的对立面”或者“容纳所有颜色的空间”。黑色线条是分隔,是界限,也是一种力量;白色是空间,是宁静,是无限的可能;灰色则是一种过渡和中和。你看,它们的作用可不是简单的填充。

理解了这些“基本功”,咱们再来看怎么“欣赏”:

1. 感受“平衡”与“动态”: 乍一看,觉得就是方块方块的,是不是很死板?错了!蒙德里安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这种极简的语言里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和一种内在的动态。
看线条怎么“对话”: 盯着画面,你会发现,虽然都是直线,但粗细、长短、位置都不同。这些线条不是随意切割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精确的“距离感”和“力度感”。有时候,一条粗黑线会压住一片大色块,有时候,几条细细的线又会牵引着你的视线在画面里游走。它们就像在跳一支严谨又充满激情的舞蹈。
看颜色块怎么“呼吸”: 颜色块也不是呆呆地贴在那里。红色的热情、黄色的活力、蓝色的沉静,它们的大小、形状、位置,都在相互影响。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红色块,因为它周围的白色空间足够大,就会显得格外醒目,像一个爆发点。有时候,一大块蓝色,又会让画面变得沉静下来。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画面上某个颜色的位置,再睁开眼睛看看它在整体中的感觉。
寻找“不对称”中的“平衡”: 蒙德里安的画很少是完全对称的。但是,他总能通过巧妙的构图,让你感觉画面是稳定和谐的,没有哪一边“重”了或者“轻”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视觉平衡技巧,是通过调整线条的粗细、颜色的面积和位置来实现的。

2. 感受“秩序”与“内在张力”: 他的画,给人一种非常干净、有条理的感觉。这背后是一种对“秩序”的追求,但这种秩序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
想象艺术家创作时的“思考”: 蒙德里安是在一个非常理性、非常专注的状态下创作的。他不断地调整线条和色块的位置,就像是在解决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又像是在打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你可以试着想象他当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一笔该往哪儿画?这个红色块放在这里会不会太压抑?或者,是不是需要一根细线来“提”一下?
体验“极简”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需要很多元素才能表达复杂的情感,但蒙德里安告诉我们,有时候,极简反而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他的画就像一个安静的禅室,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基本、最纯粹的感受上。

3. 联系“抽象”与“现实”: 别忘了,蒙德里安是从观察自然开始的。他早期的作品,画的是树、是教堂,虽然已经开始简化,但还是具象的。他之所以走向纯粹抽象,是因为他觉得具象的东西会受到时间、地点、个人情感的影响,而抽象的直线和三原色,是他认为能够表达“普遍真理”和“永恒秩序”的语言。
你可以试着“简化”你眼前的景物: 站在窗边,看看楼房的窗户、电线杆的线条,或者一棵树的枝干。试着用你的脑子,把它们简化成最基本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再想想它们大概是什么颜色。你会发现,即使是生活中最普通的景象,也蕴含着蒙德里安式的结构。

给一点小建议,让你欣赏得更“接地气”:

别急着下结论: 刚开始看,没感觉很正常。多看几幅,你可能会慢慢找到感觉。
找一幅“看对眼”的: 也许你不喜欢所有蒙德里安的画,但总有那么一两幅,它的线条、颜色搭配,或者某个角落的构图,会让你觉得“嗯,这个挺好”。就从这幅画开始,仔细看它的细节。
放在心里“感受”: 别只是用眼睛看,也试着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张画让你觉得平静?让你觉得充满能量?让你觉得有点“挤”?或者让你觉得很“透气”?这些感受都很重要。
了解一点背景: 知道他为什么要画这些,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风格派”运动),会让你更容易进入他的世界。他可不是无病呻吟,他是在探索艺术的边界,也是在探索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所以,欣赏蒙德里安,不是去看他画了什么“东西”,而是去感受他用最纯粹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宇宙秩序、生命活力和精神和谐的理解。就像听一首极简主义的音乐,你听不到歌词,但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情绪。他的画,就是视觉上的“极简主义音乐”。

下次再看到他的格子画,不妨停下来,跟那些直线、颜色块“聊聊天”,看看它们在画面里是怎么“说话”的,也许你就能发现那份隐藏在纯粹之下的生命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执教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评家James Elkins带这他的学生来到芝加哥美术馆仔细观看并临摹了蒙德里安的作品。结果很出人意料,大家本以为蒙德里安晚期红蓝黄格子的抽象画很好临摹,但是在实践中才发现大师是如何用种种富有生命力的技巧和手法完成这幅看似只属于“理性”产物的画作的。

我看完之后也是很有感触,因为这篇文章再次提醒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复制品(reproduction)和原作的区别。本雅明所说的“灵光”或许过于诗意,但许多时候研究者和画家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是可以把这些难以表述的东西落实的。

Elkins的分析让我想到巫鸿所强调的艺术品的“物质性”。即便是一幅“平面”的绘画作品,由于是油彩涂抹和堆叠在画布之上而成,它实际也是存在于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这些油彩的质感、笔触堆塑出的油彩形体和肌理等等共同构成了这幅作品的生命,而在复制品中这些细节全部被损失掉,我们看到的只是印在纸张上的油彩或液晶屏上的像素。

------------------------------------------------------------------------------------------------

(转载)

译言精选-如何欣赏蒙德里安

译者:

jleaf

原文作者:James Elkins

我打算漫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会说说怎么看待绘画、摄影、以及雕塑(这些艺术算是我的专业领域),但同时还有草叶、沙粒、枝桠、日落、古埃及的圣甲虫、褪色的陶瓷牙齿、英国的切达芝士、病毒、X光、光谱、指纹、烛光、星系、鸟鸣声谱、工程制图、棕榈树后的光晕、老人脸上的皱纹、肩部肌肉的起伏、晶体的结构、彩虹的色彩、水渠的形状、海市蜃楼的种类、夜空中的微光、飞蛾翅膀的蜿蜒、还有邮票上的雕刻设计,那些你用自己的双眼无法捕捉到的事物。

我现在想到一连串的内容,都是关于怎样比平常更耐心更自如地运用你的双眼。关键在于逗留,把时间充分用于观看,并且保持观看,直到每个细节都慢慢地展露出来。我尤其享受一种奇特的感觉,就是当我盯着某件东西,然后顿悟的瞬间:原来这样东西是有结构的,它本身就在和我对话。

我的首例就是蒙德里安。

具体地说,是我工作的大街对面的芝加哥美术馆收藏的一幅蒙德里安画作。这幅叫《黄、黑、蓝、红、灰菱形构图》的画作绘于1921年。这是幅简单的作品:灰白背景,黑线条,以及四个色块——黑色、蓝色、淡淡的柠檬黄、和少许橘红色。至少在近距离看它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教过一门课专门让学生临摹展馆里的绘画。这门课面向任何人,甚至是从没画过画的学生。唯一的要求是勇气,因为在博物馆里支起画架放上画布的结果是,人人都来和你说话。他们会对你的画指手划脚,而且不一定客气。我有个学生就曾因为选择临摹裸女被大声训斥过,“尽管你自己也是个女的。”那个气愤的参观者说。还有一次,一个保安问我觉得某个学生临摹一副摩西穿越红海的小画值不值得。他问:“你看这个学生相不相信圣经?”我说:“不知道,但你看这个画家相不相信?”他回答说不确定,但是会稍后给我回答。到第二周,他告诉我确信了这幅画的作者是个无神论者,因为画里没有足够的雷鸣电闪——不够戏剧化也就不足以为真。(我估计他想像的是《十诫》的那种情形。)再之后,这个保安就不管我们了:他表示无信仰者是可以临摹无信仰者的画的,他只是对结果不再感兴趣了。

当一个学生要求临摹蒙德里安的时候,我回应说那对他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因为这画太简单了。可结果我完全错了,并且从那时起已经有3个学生试着临摹这画。这是一个相当困难复杂的图像,只是被冒充成简单的抽象画罢了。

如果你从右边的边线开始画,你会发现这里蒙德里安改变了主意,没让线条继续往上走到画布的边缘。他描出了线条的终点,使之看起来结束在画布边缘。


他在重画的时候不是那么细心,所以可以推断出他当时估计人们看画时的距离。艺术史学家注意到他改变了想法,而且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前,蒙德里安曾把他的作品当作是无限平面上的一部分,所以每个方向都会无限延伸。从诸如这样的绘画开始,画布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对象,完整的宇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


如果你蹲下身,逆光往上看这幅画——在展馆里是个很狡猾的办法,因为这样会暴露出画作的裂缝以及表面——从画布的纹理可以看出蒙氏画作中黑色长方形用的颜料较薄。(画布纹理与线条呈45度,原因是框架是转过的)而黄色色块使用的颜料就厚重多了。

再凑近点看黄色区域能发现这个绘画表面相当丰郁,一部分起了棱纹,一部分渗入了纺线里面。这里也能看出蒙德里安打磨了黄色色块的边缘,弄出了一个光滑的边框。


每个表面和线条都有它的纹理:条纹被刻出了脊线;一些表面,比如蓝色区域,有油漆工人试图避免的徒手画出来回刷笔的纹理痕迹。放在一起这幅画作有了丰富的表面纹理,艺术史学家称之为制作法。


我的学生花了很多力气想弄出蓝色色块上厚实茂密的表面,但是他的努力只得到一片松软散淡的蓝色:


目前为止提到的对艺术史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谨慎的分析讲到线条如何相交,蒙德里安如何把他的绘画塑造成浅浮雕编织。(维亚阿兰保尔和哈利库珀的评论里非常多的证据。)然而,要往超出这些艺术史的讨论之外了说也不难。

如果你向这些条带的边界凑得非常近的话,你会看到它们并不只是单纯的黑与白或蓝或黄交会的线。这些条带的边缘是粗糙的。据悉蒙德里安是用铺上纸条来画的,就像很多装潢师和当代画家用封口胶纸的道理一样。但是这种办法可以形成一个清爽的边界,而这幅画里的边界却是混乱的。不幸的是,肉眼很难看出到底是什么搅乱了它们。

我有两个设备来揭开这个谜:一架有微距镜头的相机,和一副内置了微型双目显微镜的重金属框架手术眼镜。微型显微镜太厉害了:如果我在身前伸展胳膊,显微镜会聚焦到我一片手指甲上的一小块。(手术眼镜倒是让我用得有些难堪,因为它戴起来就像个呆里呆气的疯狂科学家。在勘测这幅画时,我和我学生就荣获了不少古怪的注目礼。

在这张用我的微距镜头拍下的照片中,我的学生试图复制其中一条条带边界的复杂的痕迹。(他戴着塑胶手套以防止颜料里的有害物质;一些画家会宁可选择旧的有毒溶剂而不是新的更安全的材料。)他在徒手作画,也没有用纸条辅助,因为他觉得蒙德里安就是这么做的。


而靠近蒙德里安的原作看可以发现他的确铺过纸条上去,而且他从上面涂过以得到一个利落的边缘:但是之后他移动了这张纸条,在略微不同的地方铺上了另外一张,涂过了那张上面,诸如此类,结果就成了一种阶梯状的绘作。


在这幅画的其他部分,蒙德里安显然是用徒手画的,完全没有用纸条引导。在一个地方,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垂直往,小心地绘完这条带子。要想发现这点,可以往下张照片里的条带底部边缘,也就是中心偏左一寸左右,使劲凑近看。


我学生和我的研究结果是,他的临摹再一次失败是因为他没法弄出笔触的准确质地——蒙德里安的颜料非常的粘稠,而且他画笔上的毛刷非常坚硬。我学生的最后画出的是一个难看的边脊:


在某些地方,蒙德里安以和线条平行的方向作画,以避免让手摇晃。而在其他地方,他似乎挺满意手上轻微的颤抖和晃动。在最后一张细节图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条带下面,你可以找到蒙德里安小心的在线条上收尾,改过他徒手水平画的痕迹。在线条之上有一栏很厚的短痕迹,全部徒手,为这个条带形成丰富而相互缠绕的边缘。


从两三步之外你是完全看不出这些的,显然蒙德里安估计观者应该往后站从而不会发现像他截断条纹末端的草率。但是你意识到一种丰富,光耀的效果,一种深度。这幅画是三维的。画有看得见的姿态,它是人性的,是灵动的。在艺术史的语言里,它是画家式的。它属于提香、伦勃朗和德拉克洛瓦的教派,而不仅仅是20世纪初期的禁欲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芝加哥美术馆,和在许多别的展馆一样,蒙德里安的画作被悬挂在了同时期的同样是几何和抽象的作品边上。与它们坚决而枯燥的平坦不同,蒙德里安的绘画是有深度的。它们在向绘画的历史深处诉说。诚然蒙德里安是严峻的、禁欲的、单纯的、冷漠的、唯心的,明显凌驾于世俗生活的喧嚣之外。然而他心念着早期的绘画巨匠,思索着绘画能做什么也是事实。他只是把那份诗意封锁得太紧以至于几乎看不见了。

可能这些还是需要某些非常手段才能注意到——比如怪胎医生的眼镜、昂贵的相机镜头,还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失败的学生。但是一旦你看到这幅画是怎样完成的,蒙德里安就和之前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我知道还有很多没解决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细看?缓慢地观看艺术作品会带来怎样的经验转变?看起来细看是很做作而不自然的:毕竟这违背了今天分散而快速移动的观看方式。而诗人却一直那样做:文本细读是精读的一部分。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你去停留去更细致地思考艺术,同时去观赏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些事物,那些似乎都不值得再看一眼的事物。一旦你开始凝视它们,这个世界——这个本来如此乏味而了无乐趣的世界——会在你的眼前重新组合,浓墨重彩,意味深长。


版权声明: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何“看懂”蒙德里安,以及怎么从他的画里找到点儿意思。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那些红黄蓝黑白格子,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啥?我也会画啊!”(别急,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的,你不是一个人)。但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过了好多。咱们得这么想:蒙德里安不是随便画这些格子的,他是在寻找一种.............
  • 回答
    欣赏龚琳娜的音乐,就像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但她又用一种现代、前卫、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来演绎。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需要我们放下一些惯性的听觉期待,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地为你讲解如何更好地欣赏龚琳娜的音乐:一、 了解她的背景和艺术理念:她是谁?她为什么.............
  • 回答
    这件名为《这就是我们愚蠢的证明》的作品,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以一种令人咋舌的方式,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物品——盘子,与一种现代化的便利载体——自动售卖机结合,并最终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果:支付后,盘子会掉落并摔碎。要真正欣赏和理解这件作品,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它所抛出的线索,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
  • 回答
    奥运会场地自行车赛,这项融合了速度、技巧、力量与策略的运动,初次接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但一旦你掌握了它的门道,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让我来带你一起,深入体验这场在椭圆赛道上的速度盛宴。一、 认识场地自行车赛的基本要素:椭圆赛道与自行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场地自行车比赛的“舞台”——.............
  • 回答
    如何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孤独的灵魂:顾城诗歌的欣赏与解读顾城的诗,像一把冰凉的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一个由纯粹、孤独和极致情感构筑的世界。初读他,你可能会被那些看似简单、童稚的词语所迷惑,仿佛误入了伊甸园的边缘。但随着你拨开那层朦胧的表象,你会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以及一个天.............
  • 回答
    想不明白跳水这事儿有啥好看的?别急,我跟你说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里头门道多着呢。一、别光看人怎么进水,看他怎么“飞”跳水最直观的,就是运动员从高台上或者跳板上往下跳。但你要是只盯着“噗通”一声,那你就错过太多了。 起跳(Takeoff): 这可是第一关。你看运动员是怎么站的?是.............
  • 回答
    要真正走进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世界,就像推开一扇通往全新色彩与形式宇宙的大门。他的画作,尤其是他晚期那些标志性的抽象作品,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看不懂”,但这恰恰是欣赏他作品的起点——一种打破常规视觉经验的邀请。首先,我们得放下对“具象”的执念。 康定斯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性.............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海子的《亚洲铜》。这篇文章,说实话,初读的时候可能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你细品,越品越有滋味。它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藏着光华,需要你耐心去摩挲。一、 先认识一下这位作者,海子在你开始欣赏一首诗之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是非常有帮助的。海子,原名查海生,是.............
  • 回答
    想真正领略莫扎特音乐的魅力,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去感受、去对话。他的音乐并非遥不可及的圣殿,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河流,等待你去潜入其中,体会那份清澈、灵动与深邃。一、 放下预设,打开耳朵,让音乐自己说话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抛开那些关于莫扎特“天才”、“神童”的标签,以及那些关于他.............
  • 回答
    巴赫,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一座宏伟的建筑,一座精神的殿堂,他的音乐更是其中最璀璨的宝石。要真正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去“体验”,去感受那份深邃、严谨又充满生命力的流动。这并非一蹴而就,但一旦你打开了那扇门,便会发现一个无尽的宝藏在等待着你。首先,放下“听音乐”的惯常姿势,换上“.............
  • 回答
    欣赏黑人的美,是一个深刻且多维度的话题,它无关乎刻板印象,而是要打开心扉,去感受一种由内而外的、丰富的魅力。这是一种超越肤色的、对生命力和独特性的赞颂。1. 皮肤:大地的馈赠,光影的画布黑人的皮肤,绝非单一的“黑”。它如同大地上最纯粹的色彩,从浅棕、蜜糖色,到深邃的乌木色,每一种色调都承载着独特的生.............
  • 回答
    要真正领略克苏鲁神话的魅力,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沉浸”,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体验。它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集,也不是一碗温暖的鸡汤。克苏鲁神话更像是一种氛围,一种让你在黑暗中窥视宇宙真相的无力感,一种对未知和恐惧的极致描摹。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感受这份冰冷而迷人的宇宙呢?一、 理解克苏鲁神话的“.............
  • 回答
    欣赏意识流小说,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迷雾的山谷中徒步,你要做的不是寻找清晰的路径,而是学会感受风的吹拂,辨别远方的声音,以及观察身边每一片叶子的形状。它不是一个你可以轻松把握的传统故事,而是一种浸入式的体验。首先,你需要放下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期待。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它不遵循因果链条,不追求清.............
  • 回答
    欣赏美,而不被欲望所驱使,这的确是一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问。我们都渴望生活中能有更多宁静和深度,而不仅仅是被浮躁的欲望所裹挟。这就像面对一幅画,我们可以沉浸于它的色彩、构图和情感,而不是仅仅想着它是如何能为我带来某种物质上的满足。首先,要培养敏锐的感知力。这需要我们慢下来,去真正地“看”,去“听”,去.............
  • 回答
    观《伐东吴》有感:一曲三国壮歌,一场历史回响京剧《伐东吴》,这出名震梨园的经典剧目,并非仅仅是几个演员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几句。它是一部融汇了历史、文学、音乐、表演的艺术瑰宝,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三国壮歌,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想要真正欣赏它,得心怀一份敬意,也需留心一些门道。一、 从故事背景说起:.............
  • 回答
    欣赏莫奈的画,就像是走进一个由光影编织而成的梦境,它不单单是眼睛的观看,更是心灵的对话。别把它当成教科书里的静止画面,而是试着用一种更自由、更个人化的方式去感受。首先,走进他的色彩里,别急着去“辨认”。我们习惯于看画,就是去辨认画的是什么:这是日出,那是干草堆,那是睡莲。但莫奈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印象.............
  • 回答
    花笙记,一个名字就带着几分诗意和生活气息的品牌,它并非那种张扬夺目的设计,却能在一众快时尚和潮流品牌中沉淀出一种独属的韵味。要欣赏花笙记的设计风格,你需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它藏在细节里的那些巧思。首先,它的核心是“东方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这不是简单地在衣服上绣几朵牡丹,或是用丝绸做几件旗.............
  • 回答
    想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读出真味来,可不是简单地翻翻书页那么简单。她那些错综复杂的情节、形形色色的角色,还有那总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揭晓真相的结局,都藏着不少门道。要真正领略她的妙处,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像品一杯陈年的好酒,越咂摸越有味:一、 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成为“案发现场”的一员首先,.............
  • 回答
    要真正走进抽象艺术的世界,与其说是在“欣赏”,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由的探索和对话。它不像写实绘画那样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邀请你去感受、去联想、去发现。别把它当成一道需要破解的谜题,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放下“我要看懂”的执念,打开“我要感受”的心扉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很多人面对抽象画,脑子里总.............
  • 回答
    说实话,第一次看马拉松,我可能和你一样,觉得有点“无聊”。跑来跑去,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那个速度,对习惯了百米冲刺、足球灌篮那样瞬间爆发刺激的观众来说,确实少了点“眼球效应”。但正是这种“看似单调”的运动,才藏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而且,它能出现在直播里,绝非偶然。马拉松、长跑、竞走:欣赏的“隐藏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